數學好=編程能力強?MIT新發現:二者激活大腦區域並不同

2020-12-21 騰訊網

金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都說學編程就像學一門新的語言,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不不,起碼在讀代碼這件事上,你的大腦可不這麼認為。

最近,MIT神經科學家在eLife期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

在讀代碼的時候,並不會激活人類大腦涉及語言處理的區域。

相反,激活的是一個叫做多需求 (multiple demand,MD)網絡的分布式網絡。

而這個MD網絡,通常在人們處理比較複雜的認知任務時被激活。

舉個例子,數學問題、填字遊戲等……

怪不得……看別人的代碼,一直有種很痛苦的趕腳,原來它真的是很「燒腦」啊!

讀代碼時,你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或許你會認為,代碼嘛,本質上就是解決數學或邏輯相關的問題,那讀代碼會激活MD網絡也是可以理解的。

Too simple,too naive.

MIT的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

儘管讀代碼的時候激活了MD網絡,但和數學、邏輯問題相比,它似乎更加依賴這個網絡的不同部分。

也就是說,讀代碼時大腦的工作狀態,還不能精確複製解數學問題時的大腦認知需求。

通訊作者Anna A Ivanova這樣表述道:

理解計算機代碼,不同於語言,也不同於數學和邏輯,仿佛是它自己的事情一樣。

嗯,有種「VIP專屬區域」的味道了。

研究人員測試的程式語言主要有2個:一個是Python;另一個是在少兒編程較火的可視化程式語言ScratchJr。

測試對象是兩組年輕人,分別對上述2個程式語言達到了精通狀態。

大致的測試過程是讓這些年輕人平躺,工作人員會給他們展示代碼片段和文字描述(如上圖所示),並讓他們預測這些代碼將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當中,研究人員還會用腦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來掃描,以此來檢測這些年輕人大腦的活動。

上述的實驗是這次研究的「主實驗」(上圖A),除此之外,還有額外的2個「副實驗」(上圖B,與定位器相關):

MD System Localizer:困難模式,在出現的8個藍色方塊中,一次性記住2個的位置;簡單模式,在出現的4個藍色方塊中,一次性記住1個的位置。

Language System Localizer:包括一個句子,以及非單詞(一次出現一個)。

對測試對象掃描過後,便得到了如下結果。

圖中的A展示了MD網絡在大腦左半球和右半球的位置,以及大腦涉及語言的區域。

B和C分別展示了在讀Python和ScratchJr代碼或文本時,通過fMRI掃描得到的響應反饋情況。

再具體的,SR代表句子閱讀,NR代表非單詞閱讀,SP表示句子問題,CP表示代碼問題。

從實驗結果難看出,大腦中的語言區域,幾乎對代碼問題(CP)沒有反應,或者說反應極低。

但十分意外的是,在讀代碼過程中,主要激活了MD網絡,活動分布在大腦的額葉和頂葉。

Anna A Ivanova對此表示道:

MD網絡幾乎可以做任何具有認知挑戰性的事情。

然而,先前的研究表明,數學和邏輯問題似乎主要依賴於左腦的MD區域,而涉及空間導航的任務對右腦的激活程度要高於左腦。

MIT這次的研究表明,讀代碼過程中,似乎同時激活了MD網絡的左右兩個部分;並且,讀ScratchJr代碼時,對右側大腦的激活程度略高於左側大腦。

同時也推翻了以往的認知,即讀代碼時大腦的活動,和數學邏輯相同。

到底更傾向於「數學邏輯」還是「語言」?

對於人們在處理代碼過程中,大腦的活動機制,更加傾向於「數學邏輯」還是「語言」,這個問題並不是第一次被拿出來研究。

正如Anna A Ivanova所述,關於大腦如何學習編程,有兩種思想派系:

有人認為,為了擅長編程,人們必須強化數學能力。

另一種觀點是,由於編程和語言之間的相似性,語言技能可能更具相關性。

第一次利用科學成像工具來做這方面研究的,需要追溯的2014年。

來自帕紹大學(德國)、CMU等機構聯手,對程式設計師大腦如何理解代碼做了研究。

當時所採用的方法依舊是fMRI,參與測試的是17名精通Java的學生。

被測試的學生,每個人都需要閱讀不同的幾段Java代碼片段,且難度相似,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平均得到的大腦成像數據。

這項研究雖然並沒有得到非常有力的結果,但第二作者表示:

讀代碼更像「語言」,是錯誤的。

除了MIT這次在eLife發表的研究外,同期還有一篇配套論文,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他們的研究也表明,讀代碼的過程中,大腦眾多的MD網絡被激活,而不是與語言相關的區域。

至於在讀代碼時,大腦是否有專屬的「工作區域」,MIT研究人員表示:

雖然沒有任何似乎明確的「編程區域」,但這種專屬的大腦活動,可能在具備更多編程經驗的人身上會有發展。

實驗團隊介紹

這項研究來自MIT腦與認知科學系。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是Anna A Ivanova,是MIT的一名研究生,對語言和語義處理的神經基礎感興趣。

另外一位通訊作者叫做Evelina Fedorenko,目前在MIT腦與認知科學系助理教授。

相關焦點

  • 原來學編程不一定要數學好,看了最新研究我鬆了一口氣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可數學在編程學習中的重要性,雖然我們很多程式設計師對這個話題有不同的理解,不過學好編程就要有紮實的數學功底,這個觀點大家可能殊途,但往往同歸,對它並沒有多大的異議。不過最近的MIT神經科學家在eLife期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則給出了不同的觀點。
  • 對人腦而言,閱讀計算機代碼和閱讀語言有何不同?
    就某些方面而言,學習計算機編程和學習一門新語言的過程非常類似。二者都需要學習新的符號和術語,然後以正確的方式將這些符號和術語組織起來,進而指導計算機去執行相應的任務。和語言一樣,傳達計算機代碼時也需要足夠清晰,以便其他程式設計師能夠閱讀和理解。
  • 當你讀代碼時,你的大腦在做什麼?
    當你讀代碼時,你的大腦在做什麼? 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發布的一篇報告指出,在人類閱讀計算機代碼時,其大腦中參與語言處理的區域並不會激活。
  • MIT新型「大腦晶片」問世,數萬人工大腦突觸組成,可進行超複雜計算
    大腦晶片:小型便攜,堪比超算在這項最新研究中,MIT 工程師們打破用銀作為模擬大腦突觸材料的傳統,改為採用銅銀合金構造憶阻器。改造後的新型憶阻器擁有更強的性能,能夠記憶並重現美國隊長盾牌的灰色圖像,並通過銳化和模糊可靠地改變麻省理工學院基利安法院的圖像。
  • 吃核桃能激活大腦調節飽腹感和欲望的區域
    發表在《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中,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的一項大腦成像研究表明,核桃能激活大腦中的特定區域,而該區域正是負責調節飢餓感和渴望的重要區域。這項研究首次揭示出核桃對大腦產生的神經認知影響。
  • 為啥男孩數學好,女孩語文好?明白男女大腦的不同,才能有效引導
    男孩女孩大腦大不同首先,男孩女孩大腦的發育速度和結構不同。一般來說,女孩的大腦在大多數功能上都會比男孩發育的更快。嬰兒的大腦發育一般都是先從右腦開始,然後慢慢向左腦進發。觀察發現,向左腦進發的時間,女孩也比男孩更早。
  • 視力下降重大突破,哈佛團隊採用重編程神經元法,恢復小鼠一半視力
    研究結果發現,可通過把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讓其視力獲得再生和恢復。而來自歐洲的科學家則選擇將猶他電極陣列植入相應神經元,通過控制注入大腦的電流量形成眼內閃光,讓小鼠更快完成識別,從而完全繞開了對眼睛的需求。
  • 科學家發現人類大腦中的一個新區域 擁有獨特功能
    Michio Kaku 將大腦稱作「宇宙中已知最複雜的物體」。即便已有大量的研究,科學家們還是不時有新發現。經過對人類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持續數十年的深入研究,發表過不少期刊文章(以及出版了大量主題書籍)的 George Paxinos 教授,再一次宣布了他的新發現。
  • 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最好的3個方法,在家也能輕鬆完成
    在這次演講中,她用幽默有趣的方式舉例向我們講解了,男性和女性大腦在面對不同事情時的不同反應,讓我們對大腦認知的知距離拉近了不少。洪蘭教授在這次演講中向我們介紹了,大腦中的每個區域負責相應的能力,讓我們了解了大腦發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
  • 《自然:神經科學》:發現同步並連接大腦區域的「意識引導者」
    日本大型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理化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簡稱理研或RIKEN)的一個神經科學研究團隊,最近發現同步並連接大腦區域的「意識引導者」,他們的這一最新科學研究成果,題為:「屏狀體協調大腦皮層慢波活動」的論文,發表在今天的
  • 皇室戰爭:雷電精靈控制能力很強,但激活國王塔的能力更強
    而在戰鬥開始時,玩家只有兩座公主塔是可以自主防禦的,後方國王塔的防禦機制只有在破一塔後才會被激活。 首先要說的就是颶風法術,這是玩家們激活國王塔最常用的手段,靠的就是颶風法術超強的拉扯能力。
  • 學霸和學渣的大腦,有什麼不同?
    但近年來,一些新的研究表明神經元之間突觸連接的增強,並不能完全解釋大腦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而最讓人驚訝的一個發現是,我們在學習和記憶時,神經元軸突上的「絕緣層」的厚度會發生變化,而這種厚度的變化,可以調節神經信號的傳遞,讓大腦不同區域的神經元在電活動上實現同步——這一點,在我們的學習和記憶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
  • 大腦中隱藏的第三眼:關於松果體的11個驚奇發現
    6、第三眼能讓你進入不同的感知領域開啟第三眼會讓你的心理和體力更有活力,你的感知能力也會變強。激活第三眼的過程中你可以用各種方法去進入意識中新的領域。你首先會獲得內視功能,這有點像俗話說的千裡眼,你的視覺能力會遠超常人。你的直覺也會更強,你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超感知的形式獲得信息並洞察一切。
  • 著名腦科學家洪蘭:激活孩子大腦的最好方式,是掌握「3把鑰匙」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這與後期大腦發育有關,腦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從出生以後大腦神經元連接就一直在發展。直到二十歲才趨近於成熟,神經元連接的數量才趨於穩定,所以說大腦發育的程度與後天的經驗刺激有關!很多父母都早早地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希望孩子獲得多種技能。從塑造大腦的角度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 研究確定了大腦中血清素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
    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利用植入大腦的光纖,通過發光刺激這些神經元在精確的時間釋放血清素。 研究人員發現,在老鼠等待食物時刺激這些神經元會增加它們的等待時間,當獲得獎勵的概率很高但獎勵的時間不確定時,效果最大。 「換句話說,為了提高血清素的耐心,老鼠必須對獎勵會到來有信心,但又不確定它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宮崎駿博士說。
  • 重大發現:科學家發現大腦某個區域可能是引起意識的關鍵
    威斯康星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一組研究團隊在實驗猴身上進行了大腦意識的實驗,發現中央外側腦丘(central lateral thalamus)可能是引起「意識」的關鍵區域。其研究結果已發表於期刊——《神經元》(Neuron)上。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AI 首次用於識別老鼠表情;保護好喵主子,新冠病毒可傳貓;中等質量...
    >貓咪可感染新冠病毒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和國家動物疾病防控中心的研究團隊首次對新冠病毒感染寵物的情況進行了分析。研究團隊隨後用光學方法激活小鼠與情緒處理相關的腦區,並記錄單個神經元活動相應的表情,發現神經元活動強度、反應時間與表情一致,且每個神經元只與一種情緒相關,證明了「情緒神經元」的存在。論文地址: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86/89
  • 新研究發現:肚子上脂肪越多,大腦越小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對大腦的探索從未停止,也取得了許多進展:癱瘓病人可利用腦控機械臂感知外界、將電極植入大腦視覺區域可幫助盲人恢復部分視力、用光激活腦細胞可幫助人們找回過去的記憶、在大腦中植入晶片可增強人的記憶能力……上周,腦科學家王徵關於大腦的演講引發了大家不小的興趣(傳送門:神奇的神經調控技術,是神筆馬良、點石成金,還是殘酷的《美麗新世界》?)
  • 大腦是可重塑的!這樣閱讀能提升智力,讓你變得更聰明
    每一對姐妹的遺傳、生活成長環境都相似,這樣有利於比較閱讀對大腦的塑造作用。通過對比發現,妹妹的兩個大腦半球之間的連接,明顯強於姐姐。妹妹左右腦間信息的交換更多、更快、更有效。閱讀的過程伴需要眾多認知能力的參與,不同的認知活動刺激大腦不同功能區域,而閱讀量大的人,這些功能區域不僅連接多,而且連接更有順序,這些功能區域能夠有效的協同合作,所以,相比閱讀量少的人,閱讀量大的人就擁有更好閱讀理解和文字信息處理能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閱讀能力和文字信息處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