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審美趨勢的影響
柴燒是一種最古老的陶、瓷燒制工藝,但以前並沒有柴燒的概念,這個概念來自於日本。有兩種說法:比較積極的說法是柴燒符合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觀念;持中國陶瓷不可超越論的認為日本無法複製出精美的中國陶瓷。這兩種論點都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和歷史背景,論工匠精神,日本並不遜於任何國家,但陶瓷的製作有賴於多種因素的合力,景德鎮正是因為獨特的先天優勢,在陶瓷界獨領風騷。
在夏目漱石的小說《我是貓》中,揶揄老人的臉為今戶燒(一種柴燒陶),可見日本的柴燒陶也並不是向來都討喜。日本柴燒的風行並影響著周邊國家,是和整個時代的審美趨勢密不可分的。藝術從一部分人的奢侈品走入大眾的生活,第一個轉變是要符合更多人的審美要求,而不是部分貴族和精英的身份象徵;第二個轉變是隨著大眾的審美要求的提高,有了獨特性的審美要求。當然審美趨勢的形成,還有更多的歷史原因和精神訴求,在此不作贅述。
這個審美趨勢就是藝術從貴族象徵走向平民化,藝術的框架被打破重構,極大地擴容了藝術的範疇,精緻華美的古典主義逐漸沒落。長久以來平民所使用的粗糙的柴燒產品因為非標準化的特徵進入大眾視野,柴燒的概念正是在這波審美浪潮中受到青睞。
受柴燒的獨特魅力的吸引
大眾提起柴燒最津津樂道的首當其衝的是柴燒的獨特變化,因為木柴在高溫下黏附於泥胎表面所形成的結晶釉,自然流淌而形態不一,窯內火焰的流竄在陶瓷胎體表面形成的火痕姿態各異,加之陶瓷藝術家根據這些變化又設計出不同的窯爐結構,如等,創造出蘇打燒、鹽燒等,進一步豐富了柴燒的藝術特色。
柴燒的這種有別於機械化批量生產的千器一面的獨特性被賦予了特定的審美象徵,(反對機械化,倡導手工藝也是當下審美趨勢形成的一大因素。)在人們提到柴燒繞不過去的兩個詞:樸拙、自然,這正是倡導手工美的趨勢下的審美訴求。從泥料的煉製,手工拉坯到柴窯燒制,不斷強化這種獨特性的、手工化的審美訴求。描述日本柴燒的審美特徵還經常涉及到一個詞:侘寂,並常常和佛學的精神意蘊聯繫起來,成為人們精神的物化和表徵。
通過柴燒產品的系統化、特徵性的不斷強化,柴燒概念、柴燒的精神內涵的指向性越發鮮明,柴燒有被精英化的趨勢,具體表現在柴燒已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實用產品的存在,進入高檔家居環境成為都市精英、文化貴族的精神象徵;成為某些拍賣行的高價拍賣品,高居藝術的廟堂之上。
受大眾消費觀念的影響
進入市場的柴燒藝術產品,給大眾的第一印象是,相對於電燒和氣燒的陶瓷產品價格畸高。一個柴燒花器動輒三五萬,一套柴燒茶器少則四五千,一個柴燒杯子五百往上是普適價。這其中不乏成本的制約和市場的導向,柴燒成品率相對較低,耗柴量大,政府出於環保控制柴窯燒制,使得市面上柴燒產品較少,物以稀為貴,迎合了部分消費者獵奇的心理和對稀缺產品的購買慾望。
隨著大眾物質生活質量的提高,對審美、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滿足吃住行等生活的基礎上,追求精緻、閒適的生活情趣,在精神層面上尋找自我。通過家居環境的布置,使用物品的選擇,飲茶習慣的形成等,在庸常的日子裡將生活打扮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柴燒滿足了一部分消費者對精神生活的訴求,那些自然成形,率性灑脫的窯變仿佛是自我的投射。此外,柴燒也滿足了一部分人的健康生活的理念,這是化工、鉛超標、重金屬等等詞彙刺激神經的結果,這裡不再贅述。
柴房引領市場,第一次提出「新柴燒」的概念,正是基於這一審美趨勢和生活品質的市場訴求,摒棄了傳統柴燒粗獷有餘,而功用不足的特點,將功能和審美進行藝術結合,以瓷土為原材料,突出表現柴燒窯變的藝術美感。根據人體工學設計柴燒茶器的器型,強調結構變化和設計美感,精細化手工製作,重視茶文化和器物精神進入生活的訴求,這是否會成為陶瓷領域的第三個轉變,我們拭目以待。
柴房——柴燒精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