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鐵觀音,想必大多茶友都知道是烏龍茶,那對於鐵觀音茶為何叫「鐵觀音」,您知道嗎?
很多人都很驚異於「鐵觀音」這個名字,「觀音」二字就已經傲然而視,且又加上一個「鐵」字,一味以淳厚清香聞名的好茶,卻有了一個如此剛勁似乎都有點霸道的名字,其中一定有著莫大的淵源。
關於鐵觀音的由來,在安溪茶區廣泛流傳著兩種歷史傳說:「魏說」和「王說」。
一,「王說」。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俗名)高僧住在安溪駟馬山東邊聖泉巖的安常院,他自己做茶並傳授鄉人,鄉人稱茶為聖樹。
元豐6年(1083),安溪大旱,請來普足大師祈雨果驗,鄉親留普足大師於清水巖,他建寺修路恩澤於鄉民,他聽說聖茶的藥效,不遠百裡到聖泉巖向鄉民請教種茶和做茶,並移栽聖樹。
一天,普足大師(清水祖師)沐浴更衣梵香後前往聖樹準備採茶,發現有一隻美麗的鳳凰正在品茗紅芽,不久又來有山羌(俗稱小黃鹿)來吃茶葉,他眼見此情景,非常感嘆:「天地造物,果真聖樹」。清水祖師回寺做茶,用聖泉泡茶,他思忖:神鳥、神獸、僧人共享聖茶,天聖也。此後,天聖茶成為他為鄉民治病之聖方。
清水祖師也將自己種茶及作茶的方式傳給鄉民,南巖山麓,一位退隱打獵將軍 「烏龍」,因他上山採茶追獵無意發明搖青工藝及發酵工藝,做出的天聖茶香氣更足,味更甘醇。鄉親向他學習,以後,用此工藝做的茶大家都叫烏龍茶。
魏蔭愛茶,所做之茶都爭相品茗,王士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到南巖山麓遊覽得品此茶。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讓奉召赴京師拜謁禮部侍郎方苞,攜茶相贈。
方苞品後,自感為茶中珍品,遂轉獻乾隆,乾隆召見王士讓詢茶來處,王細說茶之來源,乾隆細觀茶葉形似觀音臉重如鐵,便賜名為「鐵觀音」。」
二,「魏說」。
相傳,清朝康熙到乾隆年間,安溪西坪堯陽松林頭(今西坪鎮松巖村)有一位姓魏名蔭(1702~1774年)的茶農,善於種茶制茶。
他又信奉觀音菩薩,每日晨昏都要在自家廳堂供奉的觀音佛座前點燃三柱清香,十分虔誠,數十年不輟。在雍正三年(1725年)在一個晚上,魏蔭在睡眠中夢見自己荷鋤出門,行至一溪澗邊,在崖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枝壯葉茂,噴發出一股蘭花香氣,芬芳誘人。
魏蔭好生奇怪,正想探身採摘,突然傳來一陣狗吠聲,把一場好夢擾醒。魏蔭躺在床上惋惜地追憶著,再也睡不著。第二天清晨,魏蔭扛著山鋤,順著夢中的途徑尋覓,果然在觀音侖打石坑的崖石縫間,發現有一株破石而出的茶樹,迎著晨風搖蕩著,好像在歡迎著他!他又驚又喜,近前細看,與夢中所見的茶樹一個模樣,葉形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與一般茶樹有異,他順手採摘了一些茶青,回到家中,細心製作。茶葉經開水一衝泡,奇香撲鼻;喝了一口,只覺得喉底回甘,精神大振,筋骨輕鬆。魏蔭如獲至寶,喜出望外,認定是山茶王,決定壓條培植。
起初,他還守口如瓶,不敢張揚。自己一個人在茶樹上壓條培植,悉心看護,待生根發芽後,把茶苗移植在幾個破鐵鼎內。
經過兩三年,株株茁壯,葉葉吐翠,便適時採制。茶品果然香韻獨特,品質特異,便作為家珍至寶密藏罐中,遇到嘉賓貴客來臨,才取出來衝泡品賞。
凡飲過此茶的人,都讚不絕口地說是茶王。一天,有一位塾師飲到這泡好茶,便驚奇地問:「這是什麼好茶?」魏蔭把夢中的經過詳細告訴塾師,並說:「此茶尚未取名,先生學富車,見多識廣,就請先生起個名吧!」塾師想了一想說:「這茶既然是觀音託夢得來,又曾種於鐵鼎之中,就稱』鐵觀音』才雅!」魏蔭連聲叫好。「鐵觀音」從此便出了名。
鐵觀音茶品種分類
鐵觀音成品依發酵程度和製作工藝,大致可以分清香型、濃香型、陳香型等三大類型。
清香型鐵觀音:
清香型口感比較清淡、舌尖略帶微甜,偏向現代工藝製法,目前在市場上的佔有量最多。清香型鐵觀音顏色翠綠,湯水清澈,香氣馥鬱,花香明顯,口味醇正。由於新茶性寒,不可過多飲用,否則會有一定程度的傷胃、失眠。
濃香型鐵觀音:
濃香型口味醇厚、香氣高長、比較重回甘,是傳統工藝炒制的茶葉經烘焙再加工而成產品。濃香型鐵觀音具有「香、濃、醇、甘」等特點,色澤烏亮,湯色金黃,香氣純正、滋味厚重,相對清香型而言,濃香型鐵觀音性溫,有止渴生津、健脾暖胃等功效。
陳香型鐵觀音:
陳香型又稱老茶或熟茶,由濃香型或清香型鐵觀音經長時間儲存,並反覆再加工而成,亦屬半發酵茶葉。陳香型鐵觀音具有「厚、醇、潤、軟」等特點,表現為色澤烏黑,湯水濃鬱,綿甜甘醇,沉香凝韻。其特質和口味接近普洱茶及紅茶、黑茶,且有沉重的歷史與文化沉澱。
炭焙的鐵觀音,是鐵觀音濃香的一種,這也是成品烏龍茶加工的最後一道改變質量的工序,是鐵觀音清香型的茶葉在經過用木炭後的焙制過程。焙制的時間、次數與火候看個人口感和市場而定。
安溪鐵觀音因「觀音賜茶」、「皇帝賜名」,更因其具有獨特「觀音韻」和「蘭茶香」的優異品質而一炮打響,為世人所喜愛,聞名遐邇,聲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