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陽江陽春市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產業提高扶貧產業價值鏈
@扶貧概況
陽春累計籌集到位各級財政扶貧資金4.105億
廣東省陽江陽春市共有55個省定貧困村,貧困戶15102戶34403人。其中,省直單位定點幫扶7個省定貧困村,珠海市對口幫扶44個貧困村,陽江市和陽春市本級分別各幫扶2個貧困村。截至2020年7月底,全市累計籌集到位各級財政扶貧資金4.105億元,實際使用資金3.975億元,支出率為96.8%。2019年,全市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政策100%落實,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468元。省定貧困村達到出列標準,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
■採寫:新快報記者 楊升華
■圖片:新快報記者 李小萌
日升日落,廣東省陽江陽春市陂面鎮南河村佔地202畝的光伏發電站裡,光伏板兢兢業業抬著頭,為當地貧困戶的脫貧增收努力發電。而駐村扶貧工作隊關注的目光,早已從這些光伏板轉到其下方「閒置」著的土地。「不能讓地閒著,要想辦法讓它活起來。」歷任的駐村扶貧幹部這樣想著。於是,光伏板下種上了蘆薈,把蘆薈做成飼料後還能養雞……一份土地帶來三份扶貧投資收益。陽春市在建成4個共21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的同時,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產業,從「光伏+蘆薈」到「光伏+蘆薈+養雞」,以及規劃中的「光伏+益智子」「光伏+牧草」等,實現地面種養殖、地上發電,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將資產性收益項目和產業項目相結合,收益疊加大大提高了扶貧效益。
「光伏+農業」產業模式實現收益疊加
截至今年3月,珠海市人大常委會對口幫扶南河村已投入資金2500萬元,建立了4大產業基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0兆瓦光伏電站。該項目總投資6500萬元,採取「自籌資金+貧困戶+合作社」的模式建設,其中由珠海市人大常委會自籌資金近1440萬元,其餘5060萬元由南河村和陽春市馬水鎮等16個鎮的扶貧資金入股投資。
為何這麼多村鎮會加入南河村的光伏項目?
珠海市人大常委會駐陽春市陂面鎮南河村第一書記練清文告訴新快報記者,確定做光伏項目後,駐村工作組把它作為南河扶貧「一號工程」,克服了審批難、徵地難、資金難等種種困難,推動項目一期在2018年6月併網發電。發電的第一年,南河村每個貧困人口就從項目收益中分紅到4000元。看到南河村光伏產業如此高效的「造血」能力,2018年底陽春市其他16個鎮街的扶貧資金也入股到了南河村的光伏產業中。2019年3月,南河村光伏項目二期併網發電,當年底不僅南河村貧困戶拿到了分紅,還帶動了陽春市1750戶、7500名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
光伏項目穩定了,駐村扶貧幹部開始尋找新的突破點。「光伏板下有202畝地,如果空著長草不僅浪費,還得找人除草。」練清文說,為提高土地的使用率,他們從珠海引進蘆薈種植龍頭企業,在光伏項目用地上種植了150畝蘆薈。同時,通過獎補等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優先聘請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進行種植管理,增強了項目的扶貧帶動效能。
蘆薈項目走上正軌,練清文又思考如何在光伏板下創造出更多效益。「不能讓地閒著,要想辦法讓它活起來,價值鏈要提高。」據他透露:「正在研究蘆薈地裡面養雞。我們打算把蘆薈曬乾打成粉拌入飼料,養蘆薈雞。這種雞市場價賣到150元一隻。預計今年10月份可以投入養殖。」
從光伏到「光伏+蘆薈」再到「光伏+蘆薈+養雞」,南河村的「光伏+農業」產業模式將光伏發電與農業相結合,實現地上發電、地面種植蘆薈和養雞,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收益疊加。「當地人稱這個項目是『會下金蛋的母雞』。」練清文說。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