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板下種了蘆薈還要養雞 產業疊加創出扶貧收益最大化(1)

2020-12-12 新快網
■廣東省陽春市陂面鎮南河村,貧困戶在採摘食用菌。食用菌種植產業有效解決貧困戶中婦女等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近就業的問題。
■廣東省陽春市春灣鎮自由村高村,在扶貧工作組的幫扶下,從一座貧困小山村變成了旅遊古村落。
■廣東省陽春市陂面鎮南河村光伏發電站,工作人員在監測相關數據。
■廣東省陽春市春灣鎮自由村高村,工作人員正在直播介紹農產品:番薯。農產品運營推廣基地,通過短視頻、直播、攝影、文案以及電商等方式,推動消費扶貧。
■廣東省陽春市陂面鎮南河村光伏發電站,駐村扶貧工作隊在光伏板下種上了蘆薈,提高扶貧投資收益。
■廣東省陽春市雙滘鎮雙滘村,貧困戶在採摘火龍果。

廣東省陽江陽春市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產業提高扶貧產業價值鏈

@扶貧概況

陽春累計籌集到位各級財政扶貧資金4.105億

廣東省陽江陽春市共有55個省定貧困村,貧困戶15102戶34403人。其中,省直單位定點幫扶7個省定貧困村,珠海市對口幫扶44個貧困村,陽江市和陽春市本級分別各幫扶2個貧困村。截至2020年7月底,全市累計籌集到位各級財政扶貧資金4.105億元,實際使用資金3.975億元,支出率為96.8%。2019年,全市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政策100%落實,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468元。省定貧困村達到出列標準,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

■採寫:新快報記者 楊升華

■圖片:新快報記者 李小萌

日升日落,廣東省陽江陽春市陂面鎮南河村佔地202畝的光伏發電站裡,光伏板兢兢業業抬著頭,為當地貧困戶的脫貧增收努力發電。而駐村扶貧工作隊關注的目光,早已從這些光伏板轉到其下方「閒置」著的土地。「不能讓地閒著,要想辦法讓它活起來。」歷任的駐村扶貧幹部這樣想著。於是,光伏板下種上了蘆薈,把蘆薈做成飼料後還能養雞……一份土地帶來三份扶貧投資收益。陽春市在建成4個共21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的同時,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產業,從「光伏+蘆薈」到「光伏+蘆薈+養雞」,以及規劃中的「光伏+益智子」「光伏+牧草」等,實現地面種養殖、地上發電,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將資產性收益項目和產業項目相結合,收益疊加大大提高了扶貧效益。

「光伏+農業」產業模式實現收益疊加

截至今年3月,珠海市人大常委會對口幫扶南河村已投入資金2500萬元,建立了4大產業基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0兆瓦光伏電站。該項目總投資6500萬元,採取「自籌資金+貧困戶+合作社」的模式建設,其中由珠海市人大常委會自籌資金近1440萬元,其餘5060萬元由南河村和陽春市馬水鎮等16個鎮的扶貧資金入股投資。

為何這麼多村鎮會加入南河村的光伏項目?

珠海市人大常委會駐陽春市陂面鎮南河村第一書記練清文告訴新快報記者,確定做光伏項目後,駐村工作組把它作為南河扶貧「一號工程」,克服了審批難、徵地難、資金難等種種困難,推動項目一期在2018年6月併網發電。發電的第一年,南河村每個貧困人口就從項目收益中分紅到4000元。看到南河村光伏產業如此高效的「造血」能力,2018年底陽春市其他16個鎮街的扶貧資金也入股到了南河村的光伏產業中。2019年3月,南河村光伏項目二期併網發電,當年底不僅南河村貧困戶拿到了分紅,還帶動了陽春市1750戶、7500名貧困人口實現增收脫貧。

光伏項目穩定了,駐村扶貧幹部開始尋找新的突破點。「光伏板下有202畝地,如果空著長草不僅浪費,還得找人除草。」練清文說,為提高土地的使用率,他們從珠海引進蘆薈種植龍頭企業,在光伏項目用地上種植了150畝蘆薈。同時,通過獎補等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優先聘請有勞動能力貧困戶進行種植管理,增強了項目的扶貧帶動效能。

蘆薈項目走上正軌,練清文又思考如何在光伏板下創造出更多效益。「不能讓地閒著,要想辦法讓它活起來,價值鏈要提高。」據他透露:「正在研究蘆薈地裡面養雞。我們打算把蘆薈曬乾打成粉拌入飼料,養蘆薈雞。這種雞市場價賣到150元一隻。預計今年10月份可以投入養殖。」

從光伏到「光伏+蘆薈」再到「光伏+蘆薈+養雞」,南河村的「光伏+農業」產業模式將光伏發電與農業相結合,實現地上發電、地面種植蘆薈和養雞,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收益疊加。「當地人稱這個項目是『會下金蛋的母雞』。」練清文說。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

相關焦點

  • 湯原縣:光伏板下種藥材 發電致富扶貧
    東北網5月26日訊(記者 王春穎) 走進湯原縣勝利鄉陽光村光伏小區,一個個忙碌的背影映在眼前。村民們正在對光伏電板下的土地平田起壟、挖溝施肥、播種蓋土……每一道程序都做的一絲不苟,大家相互協作、忙得熱火朝天。
  • 柳河縣把光伏產業作為扶貧主導產業 一主三優助摘帽
    產業作為扶貧主導產業,投資1億元,建設了1座縣級電站和38座村級電站。目前,6兆瓦縣級電站正在進行規劃選址、可研設計等前期工作,建成後可實現收益720萬元,帶動1800戶貧困戶脫貧;4兆瓦38座村級電站相繼建設完成,年可實現收益480萬元,帶動貧困戶1200戶年均增收3000元。
  • 【奮鬥實幹在一線】 廣東陽山:光伏扶貧照亮好日子
    2016年,廣州市黃埔區扶貧工作組來到陽山,在一番周密調研後,確定了「光伏扶貧」的路子。  確定方向後,扶貧工作組快馬加鞭落地落實項目,選擇小江村龍廟自然村一個佔地22.6畝的養殖場作為首個光伏扶貧電站建設用地,按照「農光互補」模式精準設計,上面是800千瓦分布式光伏電站,下面則用於飼養家禽。  2017年4月23日,小江村光伏電站併網發電。
  • 山西光伏扶貧實現貧困縣貧困村全覆蓋 累計結算收益34.35億元
    來源:國務院扶貧辦網站原標題:累計結算收益34.35億元 山西光伏扶貧實現貧困縣貧困村全覆蓋 山西作為全國光伏扶貧首批試點省份,從2014年試點以來,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能源局、財政部、國家電網等部門和單位大力支持下
  • 累計結算收益34.35億元 山西光伏扶貧實現貧困縣貧困村全覆蓋
    據悉,在山西光伏扶貧讓「靠天吃飯」有了新註解,扶貧效應正在全面顯現:一是開闢了產業扶貧新業態。發揮山西省貧困地區光照資源豐富、荒山荒坡廣闊優勢,光伏扶貧彌補資源匱乏的短板,打破「種養加」傳統農業產業格局,擺脫市場風險、自然風險羈絆,收益持久穩定,逐漸成為產業扶貧新業態,貧困群眾增收新亮點。
  • 產業扶貧長期「造血」 貧困戶有了新奔頭
    上門了解到蔡叔的情況後,扶貧隊提出了讓他在家裡養雞的建議。「養雞相對簡單,只要定期餵養即可,一年下來30隻雞也能賣出3000元,對蔡叔的家庭是不少的收入。」楊志樂說,「現在蔡叔主動要求,增加養殖規模至100隻左右,以後每年可以增收1萬元。」
  • 光伏扶貧:「藍板板」變成「金罐罐」
    隨著光伏扶貧政策的推進,憑藉光照資源豐富、荒山荒坡廣闊的優勢,偏關縣的光伏電站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8000多戶,為貧困戶打造穩定增收的「陽光」工程,那些屋頂上、山坡山的「藍板板」變成了老百姓的「金罐罐」。
  • 技術迭代疊加政策加持,光伏板塊行情發酵有望延續
    來源:紅刊財經作者 | 李文賓伴隨在A股上市的光伏企業增多,疊加技術革新、政策加持等市場因素合力影響,2020年光伏可謂是最炙手可熱的板塊之一,龍頭企業迎來「戴維斯雙擊」,紛紛跨進千億市值大門。純度為王的行業導向正逐步被確立,但二三線企業的高純比例僅能佔到50%,由此龍頭企業有望在新建產能差異逐漸縮小疊加格局相對穩定的特徵下,進一步提升市場佔有,我們認為價格彈性與技術紅利是行業獲取超額收益的主要來源。在前述細分領域競爭格局這一環節,目前在市場中表現更為出色的是矽片,產能建成後技術優化空間相對較大,即使是在同一時期的產能,不同企業的成本也會呈現出階梯式差異。
  • 依安縣:實施產業扶貧工程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自2016年以來,全縣上下聚焦「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全面實施產業扶貧工程,實現了多層覆蓋、交叉覆蓋、全面覆蓋。2019年,建檔立卡戶除正常土地收入外分別實現年人均產業增收828元、895元和1177元,年度同比分別為8%和31.5%。實施「半畝園、一畝種薯、百隻鵝、千袋菌+鄉村自有特色產業」鞏固提升工程。
  • 敦煌市26座光伏扶貧電站成功併網發電
    2020年,敦煌市投資790萬元,在6個鎮建成了26座分布式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於今年1月1日全部併入國家電網系統,正式投入運行,標誌著敦煌市順利完成2020年光伏扶貧任務。光伏扶貧項目是黨中央、國務院給予貧困人口的一項重大政策紅利,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解決無(弱)勞動力貧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有效載體。2020年以來,在敦煌市委組織部的組織實施下,調動人力和物力,專人專組專責,加班加點進行施工建設,按時完成了光伏併網發電工作任務。
  • 【網絡扶貧】扶貧帶入新思維 精準幫扶見成效
    【網絡扶貧】扶貧帶入新思維 精準幫扶見成效養雞、護林……郊區周潭鎮楓林村貧困戶周總社每天生活忙碌充實。日前,記者在楓林鄉村生態家庭農場見到周總社時,他剛剛結束護林工作到家庭農場幫忙打掃、餵雞。「在養雞場幫忙加上護林員工資和其他補貼,我一年能收入15000元。」
  • 光伏電板變身「存錢罐」,「陽光收入」點亮貧困戶新生活
    對於隴造村來說,過去因貧瘠的土地和閉塞的交通,讓村集體帳上幾乎沒有過收入,這兩年,通過右江魚梁庫區裡拉溝水面光伏等扶貧項目每年的分紅收益,村裡謀劃產業發展的底氣逐漸充足了起來。 李玲口中的右江魚梁庫區裡拉溝水面光伏扶貧項目,是廣西第一個開工建設的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其中由深圳扶貧協作幫扶資金1000萬元入股,每年獲得保底紅利180萬元,並通過篩選直接分到600戶貧困戶和貧困村當中,讓貧困戶享受光伏發電帶來的長期「陽光收益」。
  • 社旗:「科技+產業」精準扶貧 桐柏:「科技+環保」三廢變寶
    原標題:社旗:「科技+產業」精準扶貧 桐柏:「科技+環保」三廢變寶   科技日報訊 (記者喬地 通訊員楊銀鵬 申鴻皓)漆黑的夜,辛俊凡家的燈光,如螢火蟲。他說,過去很多年都這樣,電費貴,用不起。然而,最近一個多月來,這個貧困農民家燈火通明,過節一樣。
  • 田東│光伏電板變身「存錢罐」,「陽光收入」點亮貧困戶新生活
    位於大山裡的廣西田東縣隴造村,第一書記李玲正在盤算著如何把近30萬的村集體經濟用於村裡養殖產業的發展。對於隴造村來說,過去因貧瘠的土地和閉塞的交通,讓村集體帳上幾乎沒有過收入,這兩年,通過右江魚梁庫區裡拉溝水面光伏等扶貧項目每年的分紅收益,村裡謀劃產業發展的底氣逐漸充足了起來。
  • 發揮產業多元化優勢 廣投集團打造行業扶貧標杆
    除了定點幫扶工作外,集團還發揮「能源+扶貧」「金融+扶貧」「網際網路+扶貧」「大健康+扶貧」等多元化行業優勢,助力當地政府打造行業扶貧示範點,形成可持續發展產業扶貧模式。  光伏項目月均發電約1.5萬千瓦時,所發電量全額上網,每年產生的收益全額用於天然氣項目運行維護的兜底,保障了安置區居民穩定實惠的天然氣供應。
  • 運鴻集團李玉保:產業興帶動地區旺 才能幫上扶貧忙
    產業興,地區旺,才能幫上扶貧忙據了解,此次胡超文主任一行考察的運鴻集團,在武穴市田家鎮地區前期投資5億元建設光伏移動式智慧大棚基地,經過四年的時間,以土地流轉、務工、運鴻集團的光伏產業在當地試點投產後,不僅帶動了當地農業科技發展模式,還調動了廣大百姓參與科技農業創新的積極性,這對於當地的科技農業轉型實踐有著積極的作用。在運鴻集團投資的智慧大棚基地,胡超文主任實地查看基地規模、種植品種與運營模式,並詳細了解了詢問產品銷售、帶動貧困群眾增收等相關情況。
  • 全國工商聯考察團蒞臨通威喜德農光牧光一體光伏扶貧電站調研
    考察團聽取項目情況匯報  在項目現場,陳總向考察團介紹了喜德項目的電站生產運行情況、扶貧工作及收益分配情況。喜德項目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喜德縣兩河口鎮瓦爾西總村,是喜德縣第一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項目年計劃發電量4400萬kWh,未來20年發電超過8億kWh,每年向喜德縣政府提供專項扶貧款,並解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問題。
  • 關於印發曹廟鎮資產收益扶貧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_霍邱縣人民政府
    個村進行資產收益扶貧工作。在不改變資金用途的情況下,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光伏、鄉村旅遊等項目形成的資產,可用於資產收益扶貧。強化產業發展、風險防範、產權明晰、平臺搭建、機制創新等政策支持,完善產業扶貧菜單和補助目錄,加大對扶貧成效顯著實施主體的支持力度。
  • 發揮自身優勢,讓健康扶貧惠澤更多群眾
    五是加大健康扶貧政策宣傳培訓力度,貧困人口健康扶貧政策知曉率達到95%以上。六是西安交大一附院、蘇州大學附屬二院對口幫扶縣醫院及雨花臺區蘇陝扶貧協作紮實開展,累計開展業務講座20餘次,技術培訓30餘次,縣醫院開展新技術項目2項,為貧困患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七是積極實施疾病預防控制「八大行動」,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預防疾病能力,因病致貧降低至25.6%。
  • 福建三明:電力扶貧「拔窮根」
    中新網福建三明10月19日電 (葉秋雲 傅淑婷 唐偉)10月19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吳山鎮梓溪村沿河而建的千米光伏發電長廊,一排排整齊的多晶矽板為山間鄉村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作為三明市首個集中式光伏扶貧項目,「陽光」收益也讓梓溪村的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