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心 團結的文化大村

2020-12-22 今日惠州網

現今被寫作「路溪隧道」的涵洞,埔心村人仍執拗地稱之為「龍口」——那江水滔滔從上遊奔騰而來,不正像巨龍張開了嘴巴麼?

採訪的過程中,說到這個終於張開的「龍口」,埔心村村支書李永康說:「我們都認為,這是埔心村的第二次解放!」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開挖龍口,其他姓氏族人還未出現,由當時居住於此的羅氏李氏主導,是單純的民間力量,充分展現了村中族老的個人魅力與埔心村各姓氏團結一致的精神面貌。第四次開挖,則動用了國家力量,利用了現代化器械,也才終於戰勝了大自然。

從個人努力到影響更高層,同一個理想,兩百多年來念念不忘,一直堅守。這是一種怎樣的信念!路溪隧道,見證了埔心村人將近三百年的堅持與守望。

路溪隧道

見證埔心人三百年不懈努力

清朝初年,龍門人羅漱六關心家鄉建設,常常為堵在埔心村上遊的龍口山而發愁。他多次上山探測,在山上徘徊,終於,在康熙三十八年的春天,羅漱六站在高崗上一聲大呼:「吾當為愚公!」

當時,路溪村民飽受旱澇折磨已多年。被連綿的龍口山山脈包圍成一個U字形的路溪鎮,地處盆地西邊下端,土地平坦肥沃,是一個耕種的好地方;但近山山不高,只是一座座低矮的丘陵,水源只形成一條淺淺的小溪,完全滿足不了八千畝農田的灌溉需求。較高的山在丘陵背後,豐裕的水流白白繞丘陵而過,導致路溪只有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才能有點收成,這一片平坦肥沃的土地也名不符其實地只能種些雜糧,不能種植南方最高產的主糧水稻。這樣的狀況,導致埔心村牛逕人世代都受乾旱的威脅,幾乎只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談不上求學、求醫、求新,只能求神、求仙、求雨。

「山背溪水白白流,山前用水貴過油」、「三日無雨水車響,一場大雨變汪洋」,記錄在埔心村《福公宗系李氏族譜》的這些口頭俚語,反映出當時埔心村民對穩定水源的迫切需求。

羅漱六自己身家頗豐,為人耿直仗義,在村中甚有威信。據說,在牛逕的大榕樹下召開誓師大會時,羅漱六表示:「寧願花光自己的家財,也要把龍口打穿。」在羅漱六的帶領下,族人訂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非到窮途末路決不罷休」的誓言。那棵見證了羅漱六威儀的大榕樹,至今仍屹立在原地,接受著歲月的風吹雨打,講述著牛逕羅氏百年歷史故事。

說到做到,羅漱六捐出全部家財,即刻一呼百應,有錢的出錢無錢的出力,埔心村羅氏、李氏族人扛著鋤頭、鏟子等,浩浩蕩蕩出發往龍口山而去。他們要鑽山取水,引水過洞。工地上兵分兩路,兩頭對挖,吃住在工地,日夜輪流幹。經過接近一年的開挖,兩邊各挖進20多丈,但由於技術落後且完全沒有防護,山前這邊發生了塌方造成人員傷亡,兼所有錢財皆使用完畢,羅漱六的家財也一清而空,沒有辦法,開挖不得不放棄。由於過度惦記這一未能完成的工程,羅漱六在52歲那年鬱鬱而終。在他入土的那一天,「龍口」方向閃現出一條彩虹,人們說,那是羅漱六的心心念念之地。

民國版《龍門縣誌》載:康熙時,牛逕羅漱六集資開鑿龍口山水灌溉路溪西角,因資罄而終止。在最新修訂的《龍門路溪牛逕羅氏族譜》和《福公宗系李氏族譜》中,羅氏族人與李氏族人不約而同地把這一幕和羅漱六這個人,以家譜的形式記載下來。羅氏族譜記載這一事跡無可厚非,但把一外姓人及其事跡記載在李氏族譜上,則不得不讓人產生翩翩聯想,足可見當時事情影響之大。羅漱六及其追隨者因資財耗盡終未能成事。然而,後人還是認為,他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雖然失敗,但埔心羅氏與李氏族人的胸懷不可謂不大。在古代,可稱之為「賢士風度」了。

第一次的開挖沒能成功,但埔心村羅氏與李氏族人並沒有真正放棄。據《龍門縣誌》記載,一百多年後,民國期間,三名地主再次合資開鑿龍口山。也許是這座被稱作「龍口」的山確實足夠堅硬,這一次,他們又因「資罄」失敗了!1953年至1958年間,群眾又自發沿舊洞開鑿,終未能完成。

物換星移間,到了公元1963年,在龍門縣相關部門主導下,由縣政府負責設計、組織、施工,運用測量定位技術;村裡組織了200多人的隊伍,自籌夥食,用簡易的工具,配合縣專業技術人員,肩扛手挖。一個多月後,全長611米,寬、高2米多的隧洞終於貫通了。隧洞打通後,鄉親們又馬不停蹄地挖通了全長25公裡的灌渠,徹底解決了路溪八千畝農田的自流灌溉。這條隧道和灌溉渠,見證了埔心人三百年來精誠團結,不懈努力的精神。

耕耘家園

異姓雜居同心同德

據史料記載,第一次開挖龍口時,羅氏已在當地居住了438年,李氏已居住263年。

開基始祖羅阡三帶領族人從中原遷居南雄,又從南雄遷博羅,最後定居埔心。從京師一路南遷,從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地帶到南蠻痢瘴之地的荒蕪,從無比眷念的故土到陌生的山巒,他們的心中該是帶著無盡的悵惘吧!

1261年的埔心還是野獸蟲魚的家園,根本沒有人類的立足之地。羅阡三站在高崗,盯著腳下的羅盤,終於決定挖開第一道壕溝,埋下第一顆石子,一步一步壘起第一棟房屋。羅阡三說,這個地方就叫「布心」吧!

埔心村,當地人口中、筆記中皆稱作「布心村」。「布心」應來源於佛教用語「阿字布心」,被寫成「埔心」比較大可能是當初把村名寫進文件中的人不太熟悉本地情況引起的。埔心村李氏聚居的地方原叫「竻竹兜」,現在被寫作「力竹兜」。「竻」在當地話中,指的是植物的刺,如玫瑰刺、柑橘樹的刺等,「竻竹」是一種帶刺的竹子,當「兜」為名詞時,指的是形似肚兜的物體;為動詞時,指的是把什麼東西託住。「竻竹兜」可以引申為,這個地方是一片竻竹環繞的地帶,像是被竻竹託住一樣。地名的由來已經不可考,但從該地名還是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埔心村世居村民除人口遠超其他姓氏的大族羅氏、李氏外,另有何氏、古氏、謝氏、張氏。至今,羅氏在此地的居住歷史為760多年,李氏580多年,謝氏、何氏、古氏皆於1967年因新豐江水庫建設遷居埔心村,張氏源流不祥。

羅氏將其祖地範圍稱為「牛逕」,不知是否出自同時期詩人於石的詩《次韻吳子益》其中一句:「牛歸落葉逕邊逕。」有意思的是,後來者竻竹兜的李氏也在其族譜記錄了只在細節處略有差別的「蟻仔含泥」的故事。稱其始祖福公(字通可)在93歲高齡時騎馬外出,從馬背跌斃,馬兒回家報訊,族人跟隨大馬來到福公跌斃之處,見到無數螞蟻搬著泥土從四面八方向福公遺體靠攏,將泥土覆蓋到福公身上……

共享一片土地,羅氏與李氏相處融洽,沒有那個年代搶佔地盤常見的械鬥,只有記錄在冊的同心同德,不由讓人感嘆埔心人的大氣。

也正是因為這大度和大氣,貧瘠之地的埔心在後來的歲月裡人才輩出。除卻前文大筆書寫的羅漱六,《羅氏族譜》記載從康熙五十年至鹹豐年元年140年間,埔心村羅氏出了兩個國學生、11個邑庠生、一人被恩賜登仕郎、一人被授六品儒林郎。後世更有少年得志、成年後出國留學學成博士的羅志民等一干人等。

《李氏族譜》記載的古代文化人不多,國學生一人,貢生一人,秀才一人,但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該村不斷發展,埔心村李氏人才濟濟,湧現出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如被《人民日報》刊載事跡的全國「勞模」、廣船國際公司技術負責人李火山等,考上研究生、本科的後人不勝枚舉,李氏後人正在發力,要補上他們缺失的兩百多年歷史。

無私大愛

埔心人的善舉

自羅漱六始,埔心人的氣度已然有了不同的境界,做大事、好事、對他人有益的事成為埔心人共同的追求。

道光六年(1826),埔心村增生羅大觀約其同僚歲貢沈日臍、監生劉龍官、廖贊韶等共同倡修路溪墟東的石橋羅士潭橋。9年後,羅大觀又翻修早已破敗的初田坑石橋。《龍門縣誌》沒有吝嗇筆墨,為羅大觀書寫了這一筆,流傳至今。

如果說羅大觀是文人墨客,那麼,被稱為「大隻佬」的羅海山則屬於彪悍的代表了,族譜記載其「身高超過一米九,腰圍三尺八寸」。《羅氏族譜》用了近兩頁紙介紹羅海山的英雄事跡,稱其「一生為革命四處奔波」。羅海山早年追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後來隊伍漸漸壯大,其擔任一支隊伍領導人的職務,帶領起義軍多次對抗清王朝。羅海山於47歲時被清兵設計殺害,一生未婚配,無兒無女,只留下於橫河抱養的男嬰,取名「漢興」為其延續香火。

埔心村李氏「煙客」李展文的形象則更多地像中國民間的「狀師」陳夢吉、方唐鏡。

李展文其人聰慧,好詩書並精於書法。《李氏族譜》收錄有其毛筆手抄的舊版族譜,字跡遒勁,觀之如群鴻戲海,舞鶴遊天。《李氏族譜》記載:辛亥革命後,展文跟龍門同鄉另三人一起報考了黃埔軍校,展文為第十一期學員,學成後參與孫中山先生帶領的北伐戰爭,因傷卸甲,任職於路溪鄉公所,後躬耕於故裡。

把自己置身於鄉間山野的李展文並未能泯滅他樂施好善、仗義救急的本性。據說當時村中有一貧苦鄉民蒙冤入獄,其妻兒找到李展文,跪求搭救。李展文二話不說答應下來,當夜便自炒黃豆半升,點燈疾書狀文往上陳情,很快,入獄鄉民得以釋放。另有一事,是民國期間戰亂饑荒,百姓流離。外地一婦女逃難到埔心村,三個女兒皆不得不賣掉,久而不知所蹤,但母親的心不由悲痛欲絕,聽聞展文為人熱心且能書會寫,遂求助於其。李展文可憐婦人慘狀,提筆書文奔走鄉間尋找,終使離散的母女四人得以團聚,並將三女安置於草廬供書教學。後續的故事是三個女孩子長大後機緣巧合去了香港且不久之後即飛黃騰達,三姐妹回鄉想要回報李展文的恩情,不料李展文已去世。三女跪求展文子孫,請求允許其將展文之靈牌安於香港,立碑紀念。

李展文之子李先慶成年後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從軍抗日,官至梅州城防督導。梅州解放後,國民黨軍餘眾渡海過了臺灣,李先慶考慮到父母年邁,遂回到埔心,陪侍在側。

1945年,即將投降的日本兵路過埔心,到處燒殺搶掠。人們忙著逃跑,財物來不及收拾。埔心村羅氏大房族人羅鳳儀時為東門甲長,膽量大,講義氣,在族人紛紛外逃時,自己留了下來看守村子。為了不被日本兵發現族人的財物,羅鳳儀挑選了一間偏僻小屋,將族人來不及收拾的財物放進屋內,再把原來的木門拆掉,封上泥磚,再在外面擺上一個大衣櫃。日本兵路過,沒有看出破綻,不獲而過。

新中國成立後,羅鳳儀被推選為村長,看到牛逕稻田無水灌溉,便帶領壯勞力自帶夥食築起神山塘和茶兜冚山塘,使得部分稻田得到灌溉,牛逕農業小有收成。後人沒有忘記羅鳳儀,特別在《羅氏族譜》記下他的事跡。與羅鳳儀同時被記入族譜的羅楚良則是參加中國第一批義務兵役制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復員後在路溪糧食加工廠工作。為了讓家鄉人不用再肩挑手抬出去幾裡路外的路溪墟碾米,羅楚良於1966年建好石橋頭糧食加工廠,很好地解決了村人碾米難的問題。

對於稻米的加工,埔心人有一個執念。從新中國成立後不久的石橋頭糧食加工廠,到現代社會的平安精米廠,這兩家米廠在埔心人的心目中都有著崇高的地位。村支書李永康說,米廠一次性解決了我們的農民兄弟碾米難、賣米難、買米難的難題。

埔心村

埔心村位於龍門縣龍江鎮南部,距縣城30公裡,東鄰沈村村,南鄰禾洞村,西鄰龍華鎮朗背村,北鄰路溪社區,距離廣河高速3.5公裡。共有13個村民小組:新屋、瓦片地、老圍、坑尾、上角、力新、禾塘、老屋、下角、井尾、下屋、谷貽、長庚冚,722戶2803人。土地總面積24平方公裡,其中水田2900畝。村內有滑翔傘項目,帶動周邊旅遊。現有合作社1家,為埔心村柑橘專業合作社。

(埔心村更多報導見4版)

統籌 梁麗通 陳雲輝

撰寫 曹傑文字工作室

攝影 黃克鋒 杜曉燕

相關焦點

  • 龍湖街埔心村舊改傳來好消息:埔心村舊村改造前期服務協議正式籤訂!
    埔心村出來好消息!昨天3月23日上午,在埔心村第一書記、三委幹部、經濟聯合社成員及知譽公司相關人員見證下,埔心村經濟聯合社與廣州知譽城市更新有限公司之間的《廣州市黃埔區龍湖街埔心村經濟聯合社舊村改造前期服務協議書》正式籤訂,標誌著埔心村舊村改造進入快車道!
  • 知識城埔心村舊村改造按下啟動鍵,與廣州知譽籤訂前期協議!
    2020年3月23日上午,埔心村三樓會議室,在村第一書記、三委幹部和經濟聯合社成員及知譽公司相關人員見證下,埔心村經濟聯合社與廣州知譽城市更新有限公司之間的《廣州市黃埔區龍湖街埔心村經濟聯合社舊村改造前期服務協議書》正式籤訂,標誌著埔心村舊村改造進入快車道!
  • 一隻「鵝」成為村裡最耀眼的「代言人」 蒼南埔坪打造滷鵝特色文化
    溫州網訊  依溪而建的埔坪村作為礬都「休閒觀光」鄉村振興示範帶的一個亮點村居,近年來通過大力實施美麗精品村工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了省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不僅展現了地方特色,還讓村民的生活越過越美。但要說埔坪村最耀眼的「明星」,則非滷鵝莫屬。近日,記者再次探訪埔坪,感受它的巨大變化和滷鵝特色文化。
  • 12月16日,到鳳崗油甘埔小學感受「家文化」
    12月16日,東莞市第二批品牌學校之一的鳳崗鎮油甘埔小學將開展「家文化」為主題的品牌學校開放日活動,向社會各界展示學校辦學成果和品牌建設。打造「家文化」品牌特色鳳崗鎮油甘埔小學是一所鎮屬公辦學校,前身是油溪仕璘小學,創辦於1936年,後更名為油甘埔小學,至今,已有84年的辦學歷史。
  • 礬山埔坪: 這裡有「鵝」外的風景
    或許你不了解埔坪村,但你可能知道「埔坪滷鵝」;或許你知道「埔坪滷鵝」,但你不一定見過埔坪美麗鄉村的靚容。長期以來,蒼南礬山鎮埔坪村以「埔坪滷鵝」的獨特符號進入人們的視線,如今,經過兩三年的建設,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了省級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以更加多彩的姿態展現在遊客面前。
  • 揭陽網紅打卡地——塘埔溼地公園,魅力無窮!
    揭陽塘埔村溼地公園風景秀麗,是網紅打卡地,還有千年古渡「塘埔官渡」文化遺址等景點,是一處新興的人文景點。 塘埔官渡
  • 從埔高速白雲區段開建,涉及2個鎮7條村
    8月11日,廣州市從化至黃埔高速公路(簡稱「從埔高速」)項目白雲區段在鍾落潭鎮馬洞村舉行施工進場現場會,正式吹響了從埔高速白雲區段進場開工的「號角」。作為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從埔高速是粵港澳大灣區北部交通幹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大嶺埔行,遊金山清元洞
    文 、圖 / 周建苗元旦期間,我們到大嶺埔走親戚。大嶺埔,揭西大溪鎮的一個行政山區村落。大嶺,為大山嶺;埔,多為地名,意為山間的小平原。揭西,潮汕揭陽的一個縣城。古先秦時期,潮汕一帶稱為南交之地,揭西地域屬「揚州之域」,具有悠久歷史。1965年,揭西縣由揭陽縣劃出西北部13個公社(鎮)和陸豐縣劃出2個公社設置,正式設縣。
  • 民族團結之花盡情綻放——都蘭縣香日德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在都蘭縣香日德鎮,一個個感人的民族團結故事,溫暖了全鎮各族群眾的心,在這片由漢、回族、蒙古、藏、土、撒拉、東鄉等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各族兒女心相通、情相連,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一朵朵絢麗多彩的民族團結之花盡情綻放。
  • 「人間的煙火」丨蒼南埔坪滷鵝:三代人堅持用柴灶+純手工製作
    說起阿希公滷鵝,就要從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15歲的埔坪滷鵝創始人李新虎因生活所迫,前往福建省邵武市拜師學藝,學習各種小吃製作。聰明好學的李新虎經過三年的虛心求學,掌握了閩系滷味製作的精髓所在。後因時局不穩、社會動蕩,李新虎回到蒼南縣埔坪村,在村子的老街上開出了一家小吃店,憑著他的好手藝,製作的小吃口味獨特,香味十足,很快在當地小有名氣。
  • 閒逛鄉村 品嘗滷鵝…蒼南礬山埔坪村 有點美的不像話!
    今天小編就要帶領你們走進這個世外桃源帶你嘗嘗這裡最美味的滷鵝帶你看看這裡最美麗的風景帶你愛上埔坪~埔坪村地處232省道礬山入口。近些年,埔坪村以打造休閒文化美食村為目標,結合「鄉村+旅遊」模式,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背景下,以「滷鵝傳奇,醉美埔坪」為主題,重點把「一村多品」、「一村多景」、「一景多韻」與鄉村旅遊發展、文化特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相結合。埔坪村建有專業的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有滷鵝主題公園、黨建公園、溪濱公園等主題公園,還有採摘園等。
  • 南埔有八景,你知道是哪八景嗎?
    南埔地處泉港區東北部,民間素有「南埔二十四景」之說。《南埔八景》的作者為南埔人林青芳,字世衿,號敦直,清康熙時總兵林匯第三子,太學生,以詩詞聯賦著名。「松林繞徑」景觀位於南埔村重光山後山,松木茂密,樹勢蒼勁,林中山巖有「松徑巖扉」石刻。重光山海拔約150米,山上奇石紛呈,崖刻豐富。山腳有重光寺,始建於明代泰昌年間,清光緒三年(1877年)重建。1982年至1995年,區佛教協會會長、現任住持釋文福集資重修拓建。
  • 鳳崗油甘埔!潤恆的!
    8月6日,鳳崗油甘埔村姊妹地塊開拍。戰況激烈!鏖戰25輪後總價封頂!第32輪配建到頂!轉入終次報價!鳳崗油甘埔村二次登頂!最終,潤恆地產以39.8億+配建17%,拿下鳳崗油甘埔村7.37萬㎡靚地,成交樓面價23973元/㎡,溢價率33.1%。
  • 土路變「水」記——英林西埔村埔頂寮南環路硬化的背後故事
    昨日,居住在晉江英林西埔村埔頂寮南環路沿路的村民老洪看著剛硬化好的水泥路,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終於鋪起來了,真水!」看著這條水泥路,西埔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姚金向也舒了一口氣。走在這段長約150米的新硬化水泥路上,他向記者講述了這條「三進」年度工作計劃的泥土路「舊貌換新顏」的故事。
  • 西山區大墨雨村打好民宿經濟牌 走出民族團結小康路
    這個擁有600多年歷史的村子說個典型的彝族村落,借著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打造的東風,大墨雨在社區的帶領下進一步加強黨建引領、發展鄉村振興、開展民族團結活動,村子面貌一新。去年,村子在「十百千萬」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項目的引領下,建設了民族團結紅石榴主題集市和民族風情鄉街,對村間道路實施了硬化、屋牆美化、環境綠化等「四化工程」,基礎設施的提升讓大墨雨,更美了。 突顯民族特色 打出文化牌 600多年的彝族文化,讓大墨雨村既保留了山水田園的古樸,又處處體現出現代生活的美學。
  • 羅源松山鎮:「民俗小鎮」搭起民族團結大舞臺
    作為松山鎮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項目,畲族文化民俗小鎮通過挖掘、改造、整合八井、竹裡兩個傳統畲族名村的畲文化資源,打造集吃、住、體驗互動於一體的畲家休閒遊,讓畲文化成為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全新動力,積極促進畲鄉鄉村振興。
  • 塘廈城市更新改造全面推進,石潭埔、田心兩社區率先籤約
    繼東莞市塘廈鎮石潭埔科技產業新城(一期)產城融合類更新前期服務商服務協議籤約後,又一個城市更新改造項目——塘廈田心社區綜合類更新單元前期服務商於前日籤約。這標誌著塘廈城市更新改造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據了解,兩個項目涉及土地面積近110公頃,均規劃為傳統產業、新型產業和居住用途。
  • 增城4條村迎舊改!廣州16條村有新進展
    從化三條村於3月19日公布舊改基礎數據;花都兩村舉行復建區動工儀式;南沙大同村舊改採購工程招標;番禺羅邊村控規迎調整...... 中心區方面,荔灣鶴洞村舉行了舊改一期工程奠基儀式、茶滘街舊改工程100%動工;白雲陳田村改造工程復工;黃埔埔心村舊改表決全票通過、筆村復建區三四期奠基儀式舉行。
  • 【民族團結黨旗紅】金色鄉村譜寫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二是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採取「四個一批」措施解決影響村級發展的棘手問題和群眾生產生活的急難問題,進一步錘鍊黨員幹部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為民族團結創建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三是加強宣傳教育。不定期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活動,通過民族團結知識競賽、廣場文化周等形式,廣泛宣傳民族政策法規,讓「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深深紮根於各族群眾心中。
  • 和美雲南•奮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丨體驗彝族文化傳承...
    可邑村民風淳樸、文化深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細跳月」、「阿細先基」的源生之地,也是「阿細祭火」、阿細酒文化最為興盛之地。  自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以來,可邑村堅持保護與發展並舉方針,發展鄉村旅遊、建設特色小鎮,先後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單位」「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生態文化村」「雲南省民族團結示範村」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