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玉門這個名字在眼前掠過時,腦海裡不禁想起「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其實,玉門關並不在玉門市境內,而在敦煌西北約七十公裡的小方盤城。再就是「玉門油田」,它不僅是中國第一口油井的誕生地,也是「鐵人」王進喜的故鄉,在新中國歷史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幾年前,聽說過甘肅的玉門因石油資源已近枯竭,市委政府和油田相繼遷址到玉門鎮、酒泉市肅州區。這次遊走西北正好路過,很想看一看這座年輕的「新玉門」,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當汽車接近玉門鎮時,只見高速公路兩旁幾十米高的巨大風機矗立於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在狂烈的西北風中有序運轉。藍天白雲下,上千臺矗立的風機,猶如一片白色森林,蔚為壯觀。
迎著晨曦,帶著敬畏之心,我們走進了玉門。驅車駛過景觀工程的「玉門」,高大的牌樓、寬闊的街道、嶄新的建築、茂盛的樹木、清澈的河水……第一印象就是感受到了這座大漠深處的現代城市之美。
鐵人塑像、鐵人大道、鐵人影城……成為這座「新玉門」的主色調。
玉門,顧名思義就是「美玉之門」,因西域和闐美玉通關而得名。地處祁連山脈一個偏僻的縣級市,隸屬酒泉市管轄。比起全國其它縣級城市來說,無論人口、面積等等,實在太小了。然而,這座因石油而聞名的城市,是新中國的石油「搖籃」,更是伴隨中國三代石油人成長的地方。
沿著新建的玉泉湖景觀帶從東向西極目遠眺,不遠處矗立的玉門體育館、玉門市民中心大樓、玉泉湖景觀橋在整齊劃一的建築樓群映襯下,呈現出大城市別有的現代氣派。
當我們漫步於鬱鬱蔥蔥、綠樹環繞、小橋流水的玉澤湖公園時,無不感慨萬分。
放眼望去,湖面碧波蕩漾,風景秀美,迷人的景色不愧為玉門市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在景區遊覽時,一位晨練的老人談起他親身經歷了玉門市十幾年來的變化,深有感受地對筆者說:「你們有所不知,玉門好似走過一個輪迴。1958年,當時的玉門縣為了服務油田,從玉門鎮遷到70公裡外的祁連山下;2003年,因石油趨於枯竭,市級黨政機關又遷回了玉門鎮。大部分石油人遷往酒泉了,少部分人還留在老城區。可以說,玉門老城區因石油而興起的城市,也是因石油枯竭而衰落的城市。今天的玉門市,經過十幾年的城市建設,眾多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城市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年輕的新城日新月異。總得一句話,變化實在是太大了,一年一個樣!」
玉門建制久遠,邊塞文化厚重濃鬱,邊塞詩詞作品燦若星辰。玉澤湖公園內的煙雨閣,是中國邊塞詩展覽館,館內展示出了許許多多先秦至明清波瀾壯闊的邊塞詩歌作品,恢弘再現了戎馬倥傯、山河吟嘯、思鄉懷運、愛國守疆的邊塞文化。
對於戈壁灘上的玉門而言,石油是這座城市的重要一筆,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驚人的奉獻。
說起玉門油田,大概很多人都知道它是新中國第一口油井、第一個油田、第一個石化基地,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以前曾看過一篇有關玉門油田的報導,讓我們再重溫這些史跡吧:
1939年3月,一群外來淘金者在玉門老君廟人工挖掘出中國第一口油井,讓中國從此摘掉了「無油國」的帽子。
1955年,玉門建市。
1957年12月,新中國宣布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玉門建成。
1958年,玉門市從現在的玉門鎮整體搬到70公裡外的玉門油田所在地——老君廟,與玉門石油管理局合併設立玉門市。此時的玉門油田成長壯大為一座集地質勘探、鑽井、採油、煉油、機械製造、石油科技為一體的大型現代石油工業基地。
截至2002年,玉門油田共開採原油1億噸,如果用裝載30噸的卡車排列起來,可以繞地球1.6周。
2003年,經過80年的開採,石油資源已近枯竭。市委政府和玉門油田實施駐地遷址,從老君廟相繼搬回玉門鎮,建設玉門新城。
玉門,已不在是春風不度的玉門了。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現代氣息濃厚、人與自然和諧、宜居宜業的玉門新城在戈壁灘上悄然崛起。
玉門,更是一座美麗的能源新城、風電之都!
來源:美篇 老朱遊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其他平臺轉載請註明來源。
唱響交響絲路
暢遊如意甘肅
監製:韓朝暉審核:趙立青編輯:趙雪
關注我,讓我成為你的專屬小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