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海歸,尤其是他們智慧勤奮的活躍身影,融會中外的創新精神,已經走進事業大舞臺的聚光燈下——今天,我們就把目光投向90後海歸群體,聚焦他們歸國後的工作和生活,聽聽他們的家國情懷。
交匯點訊 在數據賦能智慧航運的時代,通過一個小小的船載智能終端,就可以實時了解船舶位置、查看航行軌跡,這樣的場景已經變成現實。
江蘇禹江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一家致力於智慧航運技術開發和應用的企業。以我國自主建設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為技術核心,禹江科技開發的智慧航運數據監測系統正不斷為長江航運注入新鮮的科技動力,為航運物流搭建起智慧的「神經」。
「物流是一個不會衰竭的產業。」在位於南京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的辦公室裡,禹江科技的董事長許喬嘉談起選擇智慧物流行業進行創業的原因時這樣說道。
做無懼「標籤」的「90後董事長」
許喬嘉出生於1991年,曾在海外留學十年。回國後,許喬嘉在上海從事券商工作,因為接觸投行業務做過行業分析師,她敏銳地發現了智慧物流領域蘊藏的機遇。2017年,她組建起技術過硬的團隊,在南京江北新區成立了禹江科技,希望以科技革新推動傳統航運行業向高質量發展。
90後、海歸、富二代……性格直爽的許喬嘉從沒有介意過自己身上的這些標籤。創業後,她的新標籤——「90後董事長」,卻著實令她困擾了一番。公司的客戶大多來自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除了要求產品技術過關,也希望合作夥伴素質過硬。許喬嘉年輕的形象似乎並不太符合對方對於「董事長」的預期,接觸中難免會流露出質疑:她這麼年輕,能力跟得上嗎?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與沉澱後,許喬嘉發現,「董事長」這個標籤所承載的,是責任。「在我的公司裡,我承擔著最大的風險和壓力,我是公司最大的銷售員,我必須要做到對這個頭銜問心無愧。」面對外界的質疑,許喬嘉認為自己應該做的不是急於撕掉標籤,「而是讓我的能力配得上甚至高於這些標籤,讓標籤服務於我。」
所以,就算工作日程緊張,許喬嘉還是選擇入讀商學院繼續充實自己。在她的帶動下,員工平均年齡還不到30歲的禹江科技也十分鼓勵大家積極表達想法、進行多元化發展,通過不斷學習為創新提供內生動力。
北鬥大旗下,揮灑青春夢想
禹江科技的主要業務屬於長江航運行業的細分板塊,契合了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的方向。在研發和市場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這個成立僅三年多的年輕公司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不僅和中國移動上海研究院、武漢航運交易所等大型企業、機構達成了戰略與業務合作,在南京、武漢等長江沿岸重要城市也都有布局。
在禹江科技辦公區的走廊裡,一塊展示板上貼著團隊成員們在今年跨年聚會上寫下的2020年心願,其中不乏「多掙錢」「換房」這樣接地氣的目標。然而,受到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公司在武漢的業務一度停擺,帶來不少經濟損失。但好在機遇總是與危機並存。今年4月,江蘇省發改委公布了智慧物流降本增效綜合改革試點名單,禹江科技也在其中,並且是入選單位中唯一一家致力於北鬥+5G關鍵技術突破的企業。這對公司的長遠發展來說無疑是一種肯定。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經濟持續復甦,禹江科技在武漢的各項工作進入了重啟程序,團隊成員年初立下的小目標也在一個個忙碌的日子裡追趕上進度條。
在這背後給予許喬嘉和公司團隊信心的,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廣闊的行業應用前景。航運行業與智慧物流的結合,正是得益於國家建設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戰略部署。無論是長江水上運輸還是道路運輸,都將通過北鬥衛星導航的應用煥發出新的生機。「能從事北鬥的行業應用,我們覺得非常光榮。」許喬嘉說,「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給予我們很大的支撐。在北鬥這杆大旗下,我們業務的開展也得到了政府部門、客戶的幫助和認可。」
「之所以我們能夠有空間和機會為社會創造一些價值,也正是因為北鬥事業所承載的大國情懷。大家願意擰成一股繩兒去做一些事情,其實是在被這種大國情懷所驅動。」許喬嘉感嘆。
世界那麼大,還好回了家
在工作中成就的使命感和獲得感讓在海外生活多年的許喬嘉覺得,回國這事兒真是做對了。
2014年,許喬嘉放棄了即將到手的美國綠卡,堅定地把自己的人生翻到了下一篇。不滿14歲就出國,十年來輾轉新加坡、美國西雅圖、紐約、中國香港求學,許喬嘉坦言,走的地方多了反而對哪裡都少了點好奇。世界那麼大,在那一刻她只想回家。
回想起在國外的那些年,年紀小的時候依戀家鄉,「每次回國,只要一踩上中國的土地,心裡就特別有安全感」;長大後熟悉了國外簡單的生活方式,也有不錯的工作機會,許喬嘉還是覺得很難真正融入當地社會。
許喬嘉是新疆人,但祖母是南通人,父親也曾在南京上過學。祖父母年輕時響應祖國號召遠赴新疆支援建設,便在那裡安了家。許喬嘉選擇南京創業,除了這裡是長江航運的重要節點,也頗有一點延續了故土鄉情的意味。
然而,南京更吸引許喬嘉的是這座城市的求賢若渴。經過在南京創業的這些年,她感嘆這裡創新創業的環境之友好。公司從落戶到生根,都與當地政府主動搭建平臺、出臺政策的努力密不可分。「南京的很多人才引進、扶持海歸落戶的措施,無論在政策上還是經濟上都給了我很大幫助。這些在國外是完全沒法想像的。」
回想起公司剛入駐江北新區時,周圍還是一片等待開發的模樣。而現在,江北新區研創園已頗具規模,入駐企業越來越多,在經歷成長的同時也見證江北新區的蓬勃發展。
這個國慶假期正好撞上中秋節,但許喬嘉並不打算回新疆,而是要給自己好好放個假。「小時候在新加坡住在寄宿家庭,逢年過節大家都會一起吃飯、去唐人街。」十多年前的許喬嘉這樣寄託對家鄉的思念,「現在嘛,想見家人的時候很快就能見到。」和家人在同一片國土上,儘管仍遠隔千裡,但她心裡,踏實得很。
監製:孫慶 田梅 孔德信
統籌:唐澄 高鑫
記者:劉瀏
攝像:張琦
剪輯:張琦
包裝:楊曉瓏 高鑫
檢校: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