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張又千)「問西樓禁菸何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當春風拂過每一寸鄉間田野,那些綠色就「撲騰撲騰」地冒出來了。江南人把第一次吃青團叫做「嘗春」。青團是漢族傳統節日食品,最早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現如今,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們當作踏春小食,成為各地人們都喜愛的「網紅食品」。
穿越歷史而來,它透著古典之美
清明屬於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此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人們在掃墓祭祖、踏青郊遊之時,會有「吃清明」的習慣。按照舊俗,掃墓時還要備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離開回家便用艾草除黴運,吃青團。而青團便是這個時令賦予的一種美味,一個個碧綠的糰子,就像翡翠般美麗誘人,人們在口舌嘗鮮的同時感恩春天的饋贈,懷思故鄉和親人。
青團又稱清明果、艾米果、艾粑粑等,因其色調而得名,用清明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汁拌進按比例配好的糯米、粘米、麵粉裡,手工揉勻,再根據各人喜好包裹進不同的餡料蒸製而成。在中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傳統糕點,製作方法及食用習俗與青團大同小異,只是名稱叫法不同。小小的青團被賦予從古而來的厚重儀式感,成為現代一道時令小吃,染盡江南旖旎春色,寄託故人纏綿之思。
據了解,現代人做青團有的採用漿麥草汁,有的採用青艾汁,也有用其它綠葉蔬菜汁揉進糯米,再裹入餡料而成。艾草有平喘、消火、抗菌、驅寒、除溼等功效,而小麥草的汁有去油解膩、消食降火、美容的功效。如此製作的青團吃起來清新甘冽、香甜軟糯,讓人如沐三月春風。
「前幾年真的沒有看到哪裡有賣青團的。近幾年越來越多了。」市民姍姍告訴記者,青團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她買過幾次之後,父母也慢慢喜歡上了這種黏糯美味的小甜品,還讓她買些給爺爺奶奶也嘗一嘗。
風靡大江南北 變身「時尚網紅」食品
「南方人清明吃青團就像我們八月十五一定要吃月餅一樣,是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宿遷「小麥家作私人廚房」老闆小麥告訴記者,近幾年,青團已悄悄走進宿遷人的生活,她家的青團銷量一年比一年高。「現在人越來越注重儀式感,青團也越來越被宿遷人所認同,尤其是年輕人,認為青團是很『時尚』的甜品。他們喜歡購買蛋黃肉鬆、芋泥等口味,買給老人吃則選擇紅豆沙和黑芝麻餡料的青團。」
小麥說,她喜歡使用新一季的大麥葉鮮榨青汁,做出來的糯米麥草團顏色碧綠,顏色如遠黛青山。餡料上比起傳統口味,豐富創新現代人愛吃的多種口味——手工炒制的清水紅豆沙、炒熟磨碎的黑芝麻、還有芋泥、肉鬆鹹蛋黃等口味,濃重豐腴的餡料卻壓不住外皮的清冽香味。「每年從三月中旬開始預售,清明一過就結束了。目前製作已經接近尾聲,不到一個月賣了500多個青團,這樣的數量也算不少了。」
4月5日,記者走訪市區多家超市、蛋糕店、零食店看到,各色青團正在售賣,包裝精美,餡料豐富,價格每個從3元到10元不等。「這段時間賣得挺火的,但青團的時令性較強,貨架上這些賣完就不再做了。」一家蛋糕店的營業員告訴記者。在各大電商平臺上,記者看到,眾多品牌的青團也正在火熱銷售中。
「顏色偏碧綠的為上品,發青發黑、通體透亮的有加人工色素的可能,軟塌塌放好幾天都不會變硬的不排除有添加防腐劑的可能性。」小麥告訴記者,選購青團一定不要貪圖便宜,而是要仔細觀察它的外形顏色,如果拿不準品質,可以先購買一兩個,品嘗口感、味道之後再購買。
清明時節,品嘗一下小小的青團,思念的情愫,綿綿糯糯地從舌尖蔓延至心間,那青青的一團綠,或許就是時空裡相會的信物吧。青團提醒著我們,比尋找記憶、追求潮流、享受美味更重要的,是感知四時、親近自然的能力與願景。清明雖有傷感,但清明前後萬物生長更有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讓人們在緬懷故人的同時迎來春天的生機。青團,是四月的甜美,是春天的味道!
連結:青團的來歷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個個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