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踏青,不負春光不負卿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肖翊 | 北京攝影報導最是人間四月天,不負春光不負卿。疫情擋不住春天的腳步。眼下,北京郊區漫山遍野春花怒放。山桃、山杏、梨花……此起彼伏。清明將至,不少朋友早已按耐不住春色的誘惑,計劃在清明假期和大自然來一次親密接觸。先跟隨攝影記者的鏡頭,提前感受靜謐悠遠的大自然之美。除了賞花,還可以體驗挖野菜的樂趣,走走停停,盡情感受大自然的饋贈。在家裡宅久了,別忘了還有詩和遠方。
-
【大江戶】春風十裡,不時不食 | A Taste of Spring from Ooedo
袁枚的《隨園食單》,被後世許多料理人視為掌中秘笈。 其中一篇 「時節須知」更是把自古以來「不時不食「的養生哲學表達的淋漓盡致。萬物按照四季時序生長,順應時令的植物,才能發揮食材自身的精華,味道更鮮美。
-
春味正好,不時不食
——蘇軾《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不時不食,每個季節的味道都是大自然的恩賜。世間難有比「吃春」更令人憧憬的事,一切鮮的,嫩的,都是春天賦予人間的舌尖盛宴。風已暖,花正飛,夏日漸進,我們得趁著入夏之前,再食一口「春之味」,比如飲春茶配著鮮花餅,再吃一口青團,享受應季櫻桃...這個春天,不留遺憾。沒喝過龍井的春天是不完整的,現在正是明前西湖龍井採摘的好時節。
-
《不時不食》第十五期:大寒醬脯馥柔鮮
【杭州醬鴨的製作】《不時不食》欄目組,自端午黃魚開菜,我們從人跡罕至的衢州山區到擁擠的杭州網紅店,從大暑到大寒,從凌晨四點的老街到半夜的美食地下室,從下海撈蟹到上山掘筍。東南西北春夏秋冬,萬物適時而生。雞鴨魚肉蔬菜瓜果,攝取適可而止。
-
清明養生攻略,發到朋友圈大家都會感謝你!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
春雨驚春清明至 格蘭仕Q5C微蒸烤一體機讓食材鮮美升級
清明,是祭祀祖先、緬懷親人的時節,背上行囊,踏上歸途,回到家中,只需一碗熱湯一頓飯,就可解開心中濃烈的鄉愁。但是,今年因疫情影響,情況特殊,很多人都留在異鄉,無法趕回家,也就只能以一碗故鄉小食,找到家的味道。
-
俗話說「不時不食」,我們春天應該吃什麼?
這種需求,自然而然引申出一個古老的話題:四季更替,適食而食,不時不食。「不時不食」,不僅是買菜的事情,而且要懂得食性,食材和烹飪之間的複雜關係。中國的「不時不食」,有自己的趣味,有自己的哲學體系。中醫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 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而人們在春天裡的戶外活動比冬天增多,體力消耗較大,需要的熱量增多。但此時脾胃偏弱,胃腸的消化能力較差,不適合多吃油膩的肉食,因此,熱量可適當由甜食供應。紅棗正是這樣一味春季養脾佳品。
-
【下廚房】城會玩,清明宅家不如花式吃艾!
艾!又到一年清明時,伴著小長假的到來,你是不是也愁著回家祭祖的同時如何過出新鮮感?說到這事兒上,小編君不得不佩服那些城會玩的高手,同樣是過節,有新意又懂生活的它們,即便是下廚也能下出一股新鮮有趣範兒!城會玩的人有時是帶著一些人格分裂的,因為上一秒剛下完廚的它們,還在有禪意地閒品青團;下一秒作妖時,就能顯露本性,在朋友圈裡各種花式秀吃艾!
-
詩意清明丨不忘故人 莫負春光!主播黃凱帶你走進詩詞裡的俏麗春景
編者按:春花次第爭妍,春林逐漸茂盛,又至清明時節清明,是節氣,是法定假日,是祭拜先祖的日子,更是民族的文化載體和精神寄託。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以清明為題,留下無數詩句。詩意清明,詩累累,情切切,意盈盈,無限情愫蘊含其中。閃電新聞推出《詩意清明》,帶大家感受詩意之中的別樣清明。本期推出《破陣子•春景》。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3日訊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
清明宅家享春光 輕鬆下廚有萬和
清明時節,乍暖還寒時候,正是春光無限好、萬物復甦的季節,身體也處在需要調理的時期,而食補正是春季最好的調理方式。清明小長假即將到來,然而疫情還未結束,踏青的計劃也只能推遲,不如趁著清明小長假在家,用萬和燃氣灶為你和你的家人製作一份美味的中式便當吧,葷素搭配,也不會佔用太長的時間,享用完美食把便當盒丟進萬和洗碗機裡,不費時間,輕鬆搞定。再搭配萬和消毒櫃,便再無後顧之憂了。火力直達鍋底爆炒才更出眾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不時不食——本周嘗鮮優選推薦
中國人講究「不時·不食」,雲南菜即是最契合的一個派系。一般流傳「春吃花,夏吃菌,秋吃果,冬喝湯」的說法,但流火的7、8月,卻是雲南當地全民大食野生菌果的正宗好時節——牛肝菌、乾巴菌、野生松茸、甜筍、天麻、姜柄瓜……最新鮮的野菌瓜果,必最搶手。中8樓靜候良久,極速空運,只為給多年饕客呈上與雲南同步的山野食材美味。夏季新菜品鑑會後,也將是中8樓的一個跨時代分水嶺。
-
不時不食&應時而食
他邊吃邊躲,笑著說道:「那裡有松子可以吃,死也不做餓死鬼。」 不少人評價汪曾祺是「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最後一個士大夫」。只是作為士大夫,不是應以天下為己任嗎?在汪曾祺的眼中,沒有那麼多宏大的主題,只有眼前熱騰騰的煙火氣。大多數人對汪曾祺的第一印象,都來源於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那篇《端午的鴨蛋》,能滋出油來的紅彤彤的高郵鴨蛋。愛寫美食,當然也愛做美食。
-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清明艾葉正香,但可惜許多人不會用
艾葉是比較常見的「野草」,尤其在農村更多,清明前後,艾葉長得正是茂盛之時。可能一些年輕人不太了解艾葉,但家裡長輩們還是略知一二的,還有句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而且有的地區在節日還會用到艾葉,也是一種習俗。那麼,艾葉到底有什麼好呢?又該怎麼用才有利健康?
-
「染」旖旎春色,「裹」纏綿之思——清明食青團「嘗春」正當時
據了解,現代人做青團有的採用漿麥草汁,有的採用青艾汁,也有用其它綠葉蔬菜汁揉進糯米,再裹入餡料而成。艾草有平喘、消火、抗菌、驅寒、除溼等功效,而小麥草的汁有去油解膩、消食降火、美容的功效。如此製作的青團吃起來清新甘冽、香甜軟糯,讓人如沐三月春風。「前幾年真的沒有看到哪裡有賣青團的。近幾年越來越多了。」
-
「清明插柳,端午掛艾」,但端午艾草有「兩不掛」,啥講究?
端午節和春節、清明、中秋一樣,都是我們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到端午佳節,人們都會進行很多紀念活動,像是吃粽子、划龍舟等等。 除了這些,過端午節還有一種獨特的方式,那就是懸掛艾草,俗語「清明插柳,端午掛艾」,即為此意。這幾天,筆者每天下午回家的路上,就能看到好幾個在路邊擺攤賣艾草的。
-
清明養生全攻略,放到朋友圈,大家都會感謝你~!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
清明飲食習俗
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的植物做成的,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做成碧綠色的麵團,鮮嫩欲滴。清明果的餡也是很講究的,製作精細。有燻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清明包果包起來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緻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 饊子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在端午節有哪些講究!
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都會把艾草和菖蒲作為一種闢邪的作用插在門窗等等。
-
清明「食」節,意在嘗春品鮮
■ 袁文我們如今所過的清明節是與寒食節、上巳節「三節合一」的清明,在掃墓祭祖之外,其食俗也愈加豐富,成為清明的一抹亮色百變青團。「相傳百五禁菸廚,紅藕青團各祭先」。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地方的食材和當地的烹飪愛好讓「青團」有了各種演繹,清明粿、艾葉粑粑、菠菠粿、艾粄、艾草糕、暖菇包、茨殼粿、清明糰子……並非簡單的鹹甜之爭,餡料百變,千姿百態,就連外皮的綠都來源於不同的應季野生植物,吃起來皆糯韌綿軟,清香適口。清明螺。「清明螺,賽只鵝」。清明期間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此時的螺螄還未繁殖,殼薄、粒兒大,螺肉正是一年中最為爽甜飽滿的時候。
-
清明養生攻略!飲食宜溫 多吃7種食物
青糰子(清香軟糯):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習慣,綠綠的糯米糰,軟糯香甜,清香撲鼻。青糰子之所以呈現綠色就是因為其中的艾草,將其搗爛擠汁,再和糯米拌勻做成。北方沒有新鮮艾草,可用黃米麵或糯米麵做糰子,裡面夾點棗泥餡,香甜可口。青糰子好吃但不好消化,一次不要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