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新型冠狀病毒發現以來,每天的新聞都讓人五味雜陳。
尤其準留學生這一群體,還遇上簽證暫停、雅思GMAT國際考試取消等棘手問題,而在海外的同學們也深深感受到了比病毒更可怕的惡意……
據英國青年新聞網站The Tab、星報等報導,一名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讀書的中國留學生在上周四下午1點獨自出行,僅因戴了口罩就遭到了幾個陌生人的攻擊。
謝菲爾德華人社區中心的Sarah Ng卻將原因歸結為中英兩國人民「衛生意識上的理解差異」。
這樣狡辯,外國網友都不買帳!
「我毫不懷疑這名學生感到不安和驚慌,(打人)是沒有藉口的。我希望她沒事。這名學生遭到『口頭攻擊和身體上的推搡』。這是不可接受的,當然這也不是謝菲爾德人普遍採取的態度。」
這名留學生佩戴口罩僅僅是因為英國媒體對於病毒的報導鋪天蓋地,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恐慌,所以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她才帶上了口罩。
然而,在一些種族歧視者的眼裡,無論戴或不戴口罩,全都可以成為華人無端被打罵的理由。
「中國女留學生因戴口罩,當眾遭辱罵和推搡。」這樣的新聞看完,輕鬆君也不再"輕鬆」了。讓我們回到正題,一起」化悲傷難過為動力「學習下今天的熱點詞彙吧~
「毆打」用英文怎麼說?
說到「毆打」的英文表達,我們不得不區分三個單詞,strike,hit ,beat ,它們都有打的意思,但是一到用時就「犯暈」——「我到底應該用哪個?」那麼,今天的乾貨內容你必須看下去!
① hit [ht]
打擊;襲擊;碰撞;
偶然發現;傷…的感情
"hit" 指「打中」或「對準……來打」,常與strike換用,側重有目標的一次猛擊,強調用力擊中,動作的準確性。
例句
She hit him a hard blow.
她狠狠地打了他一拳。
He hit me, so I struck him back.
他打了我, 所以我才還手打他。
② strike [strak]
v. 撞擊; 碰撞; 擊打
n. 罷工; 罷課; 軍事襲擊; (尤指) 空襲
"strike"指的是用暴力或者集中力量去擊打某人或某物,也指一下一下的敲擊,但重點強調動作的力度。
例句
The clock strikes thirteen times.
這個鐘敲了十三下。
The factory was entirely crippled by the strike.
罷工使這個工廠完全癱瘓了。
Air traffic controllers have begun a three-day strike in a dispute over pay.
空中交通管制員在一場薪酬糾紛中開始了為時3天的罷工。
③ beat [bit]
n. 打;心臟跳動;滴答聲v. 打;打敗;使沮喪;詐騙
"beat" 強調連續或反覆地「打」,比如心臟跳動、打拍子等之類具有連續性或反覆性的動作,更為強調「打」這個行為上的動作感。
例句
The rain was beating the trees.
雨正敲打著樹林。
Beaten up by a gang of young roughs
遭一幫小流氓毆打.
He was clubbed to death with a butt of a gun.
他是被人用靶垛毆打致死的。
④ blow 美 [blo]
v. 吹; 刮; (被) 刮動,吹動
n. 猛擊; 打擊; 挫折; 吹
"blow" 也有打擊、攻擊的意思,但是突出動作是」突然性的打擊「,事先身體和心理沒有防備的,在很多情況下更為強調動作和攻擊上的「突然性」。
例句
Oh you fool! You've blown it!
傻瓜!你把它搞砸了!
She can bear off the blow.
她能忍受這次打擊。
The can exploded, wrecking the kitchen and bathroom and blowing out windows.
罐子爆炸了,毀了廚房和浴室,也炸掉了窗戶。
★ 留學遇到歧視怎麼辦 ★
遇到被不公正對待的事情,有時候是文化差異帶來的誤會,有時候是直戳人心的歧視。
對於留學生來說,如果在國外遭遇惡意挑釁、歧視等行為,與人動手或者會罵絕對不是一個很好地選擇。
圖片來源網絡
但一直忍氣吞聲又只會讓種族主義者覺得你懦弱,好欺負。所以,回擊種族歧視者最好、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就是:法律!
譚德賽曾說
最後,小編為大家送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說過的一段話,分享:
This is the time for facts, not fear.
要事實,不要恐懼。
This is the time for science, not rumours.
要科學,不要謠言。
This is the time for solidarity, not stigma.
要團結,不要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