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不再恐懼

2021-01-10 輕靈說

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 簡稱IDAHOTB),日期為5月17日(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希望喚醒世人對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群體的恐懼的關注,和因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差異而產生的一切加在肉體或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由於全球不少國家的同志(同性戀者、跨性別者與雙性戀者)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及歧視,「國際不再恐同日」的目的是使其他人可以知道同志可以健康和快樂生活,不會對別人的生活構成影響,從而令人不再恐懼同志。

同性戀恐懼,簡稱「恐同」(英文homophobia),是指對同性戀者以及同性戀行為的恐懼和憎恨。和種族主義一樣,恐同是一種歧視,表現為對被認為是同性戀者的人或與之相關的事物持有曲解、侮蔑、排斥、仇恨和敵視,尤其是針對那些外貌和舉止不符合男女傳統性別角色的人。

由於全球還有多個國家,同性戀者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國際不再恐同日」令其他人可以知道同性戀者可以健康,快樂生活,從而令人不再恐懼同性戀者。

國際不再恐同日IDAHOTB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由Louis-George Tin先生於倡議,並得到國際同性戀組織ILGA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 支持,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

國際不再恐同日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IDAHO亦關注對於跨性別、雙性戀及不同性小眾人士受到的不公平對待。

LGBT組織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人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現今已獲得了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多數LGBT族群和LGBT媒體的認同及採用,成為一種非常主流的用法。

具推算,全國上下應有大大小小的LGBT組織上百個,其中最出名的是LGBT親友會。同性戀親友會(英文簡稱PFLAG China,意為中國男女同性戀者的父母、家人和朋友)成立於2008年,為中國的LGBT群體和親友提供支持服務。同性戀親友會是一個獨立的民間組織,不屬於任何組織的分部

最後,摘取一個微博網友的評論:

5.17希望你在消費的同時能對它給予支持

最初的我因為教育於周圍人的態度,對它也是避諱和厭惡,認為它是病態的。當它真的出現在我身邊時,在我同學或是朋友身上嶄露頭角時,我發現自己沒有任何理由去敵對他們,甚至因為他們是我友好的朋友而我開始從心裡為這種偏見辯護。於是開始了一個接受但不支持的階段。

所幸我讀過些書,也愛對各種問題放下成見去思考。同性戀群體時比女性群體更小的人群,在1990年5月17日世衛組織將同性戀從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同性戀群體才得以洗掉科學在他們頭上的罪名。然而生活不會因此徹底改變,出去一個柜子,會發現又會有新的柜子出現。然而出gui(一聲)一詞多見於外國明星的新聞,以及流傳耳邊的八卦,誰也不會聯想到這是一個活在柜子裡的人的巨大的勇氣。男明星之間會炒CP,同性題材的小說、影視作品能獲得很大的熱度,這能說明社會有著越來越大的包容度,但是包容不代表真正的支持,就比如在看這段話的你們,也包括我,我們更多是這個話題,這個群體的消費者,當真正需要我們站出來為這個群體發聲時,面對你的父母長輩,你的領導上司,同事朋友,甚至你的伴侶,你是選擇避免矛盾選擇沉默還是堅定你的態度呢?

我沒有把握說我能做到,但是我清楚一點。我不希望我眼前出現多數人對少數人發起所謂正義的獨裁,我看著周圍多是些自我模糊的人云亦云的人,我就害怕這樣的人群。所以不論立場人群的多寡,我都要站在合理的一方,為了不讓這樣的不公哪一天會砸在我頭上。

5.17 國際不再恐同日,各位消費者們,希望你們多思考一次,自己可以給予多少支持呢?

相關焦點

  • 勇敢起來,不要恐懼,磨練自己將不再害怕
    一直在感到恐懼不安所以一直在強迫自己。所以要先磨練自己獲得安全感,不再感到害怕,這樣心理就安然了,坦然了,就不再一直焦慮,強迫了。先把自己害怕的寫出來。朋友小林多年焦慮,他把自己害怕的寫下來如下。我們一點點分析,幫助小林攻克他目前有的具體的害怕。害怕見人,這點還是怕別人評價嘲笑自己。小林你要知道真相,每個人都會有害怕,包括怕別人說三道四,但是你能管住別人說什麼嗎,其實別人的評價是亂七八糟的,你能知道別人在家怎樣說嗎,所以誰願意說啥就說啥,你也可以說別人啊。
  • 恐懼給我們的禮物:聆聽恐懼,發現親密關係對我們的重要性
    許多恐懼所傳遞的信息,是極具價值的。——題記恐懼等於怯弱,這成了我們一個思維定勢。怯弱要克服,所以,戰勝恐懼,也仿佛成了一個不容置疑的真理。然而,當致力於戰勝恐懼時,我們可能會忽視一點:作為人類一種最基本的情緒,恐懼和其他情緒一樣,也有著它的獨特價值,而一味地追求戰勝恐懼,就忽略了恐懼所傳遞的重要信息。許多恐懼所傳遞的信息,是極具價值的。事實上,我們越恐懼一件事情,那件事情背後隱藏著的信息,可能就越重要。從這一點而言,許多恐懼,無需戰勝。
  • 今天是五月十七日—國際不再恐同日!
    >為什麼我們要宣傳「國際不再恐同日」。國際不再恐同日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希望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因性傾向及性別認同,而產生一切加在肉體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
  • 如何克服恐懼?堅持與恐懼同行,直至脫敏,最終讓恐懼恐懼
    一、恐懼是什麼?恐懼,究竟是什麼?大概好多人都不一定能搞清楚。但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會有一種恐懼。因為對於陌生事物的恐懼,並不是我們個人能夠掌控得了的,因為他們來源於我們的基因。如果,我們曾經研究過,人類的歷史會發現,恰恰是恐懼這個因素讓人類的種族得以延續。因為那些對任何事情都缺乏恐懼的種族。大概率上已經被危險給消滅了。
  • 我們的恐懼從何而來?
    前天早上轉開電視,看到一個以腦科學觀點來探討人類恐懼的節目,雖然我已經錄到Tivo裡,但因為太有趣,我竟然忘了早上要開會,還是把整集看完,事後想想,這行為本身也挺無腦的,但至少現在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學到的知識。人和多數高等動物一樣,腦中都有所謂的恐懼機制。當面臨危險時,這個機制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警告我們,並且採取適當的動作。
  • 給新手的幾點建議,讓你對單槓不再恐懼
    在考核結束之後,漸漸很少鍛鍊,在公園裡看到單杆,也會有一種迷之恐懼。慢慢到了現在,有不少人還是熱愛引體向上,但是擔心自身體重太大,或者擔心自己手臂上肢力量不夠,即使想去練習,也怕失敗,於是各種作罷。但是作為在擁有很高群眾基礎的健身動作,引體向上也能幫我們身體改善很多,尤其是對於手臂上肢力量,和背部線條塑造都有很多好處,加上引體向上是十分吸睛的動作,對於其他鍛鍊也可以得到不少幫助。
  • 我們到底為什麼會恐懼?
    我們每個人都有恐懼的事物,有的人怕黑,有的人怕蛇,有的人怕沒錢……什麼是恐懼?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恐懼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情緒體驗。
  • 如何戰勝恐懼,如何戰勝自己
    對於部分人對人際關係中的恐懼,我們能快速的找到原因,比如有人害怕親密關係,可能是因為之前遭受過背叛而產生了不再信任他人的危機。所以,不如將每一次恐懼都視為自我了解的機會,再則去戰勝他,也戰勝自我,思考和認識這些恐懼,還有助於提高我們的自我覺察水平,更好地認識自己。
  • 希臘神話故事教我們如何戰勝恐懼
    他說:「請容我表明我堅定的信念: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這種難以名狀、盲目衝動,又毫無緣由的恐懼,會耗盡人一切轉退為進所需的努力。」就是它:恐懼。恐懼的困擾或許最能表達我們對恐懼的困擾就是蘇珊·傑弗斯(Susan Jeffers)的暢銷著作《向生命下戰帖》(Feel the Fear, and Do It Anyway)。
  • 名人名言學英語:真正讓我們感到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
    在1933年3月4日的就職演說中,羅斯福告訴全國人民,「真正讓我們感到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隨後,在幾個小時內,他開始了被認為是美國總統歷史上最偉大的前100天執政期。在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在2020年伊始就面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中國,讓我們一起重溫羅斯福的這句名言,獲取戰勝恐懼的力量: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 齊別根紐·赫伯特詩選讀:我們的恐懼
    「我們的恐懼我們的恐懼並不套著一件夜晚的襯衫不具有貓頭鷹的眼睛不是去掀開一隻棺材蓋子或熄滅一支尚在燃燒的蠟燭甚至不具有一張死者的面容我們的恐懼是在口袋中發現的寫在紙上的一句話"提醒伏契克德勞加街老地方有危險"我們的恐懼並不從颶風的翅膀上升起並不停落在一座教堂的塔尖它就在現實當中它有著用倉促做成的形狀穿著帶體溫的衣服拎著口糧和武器我們的恐懼不擁有一張死者的面容死者對我們溫柔的
  • 龍珠:曾經讓我們恐懼的boss,沙魯已經被遺忘,他至今讓人恐懼
    龍珠:曾經讓我們恐懼的boss,沙魯已經被遺忘,他至今讓人恐懼大家好,歡迎來到青動漫,我是你們的阿青呦~說起龍珠,我相信一定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得,從剛開始的七龍珠到龍珠龍珠也一直不斷刷新我們的世界觀,從地球到宇宙再到如今分化的第七宇宙,總而言之,悟空一直在路上!
  • 阻礙我們飛翔的力量,是來自我們內心的恐懼
    阻礙我們飛翔的力量,是來自我們內心的恐懼1:窮而弱往往容易玻璃心,一碰就渾身炸毛生怕自己被忽視。只有經濟和精神都獨立,才會讓你更有底氣,也更沒有戾氣。2:世上沒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沒有一處人事不複雜。4:願年輕的我們努力奮鬥不讓生你,愛你的人受苦,等老了不讓你生的人和你愛的人受苦!別人擁有的,你不必羨慕,只要努力,你也會擁有;自己擁有的,你不必炫耀,因為別人也在奮鬥,也會擁有。5: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決定的,如果你今天還過著和三年前一樣的生活,三年後你一樣得這樣過著。生活不是用來重複的。
  • 泰戈爾:當你擺脫了束縛,你將不再恐懼
    泰戈爾倘若此時仍主張會滅亡,那我們就必須先證明如下之事,要統一所有產生意識的東西,我們對世界所具有的特殊關係是否隨著我們的肉體而誕生,同樣地,也必須證明是否隨著肉體而滅亡。其實,這些事都是不會發生的。依自己的意識來思考,就得知要統一我們一切意識的東西,由於從某東西受到一定的印象而從另一東西不受到任何印象的關係,因此,有些印象就留存於腦中,有些印象卻完全沒有留存,會產生這種情況就是我們的特性。喜愛某些東西而不喜愛另一些東西的我們的特性。喜愛幸福而厭惡不幸的我們的特性,我們對世界所具有的特殊關係,——並非受到外界的某些東西所引導出來的,反之,這些東西弓I導著我們生命的其他一些現象。
  • 視頻 宵夜,是我們深夜抵抗恐懼的武器!
    (點擊播放有馬達出鏡的視頻)深夜,大概是我們最接近自己的時候,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卸下偽裝,放空腦袋,不去想人際關係。
  • 博人傳139集:消除恐懼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恐懼?
    博人傳停播了一周,通過兩周的等待,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集。這一集面向的群體應該不是像我們這些大齡觀眾,在邏輯的表達和情感的體現上太過於突兀以及迅速。很難深刻地感受到劇情上所表達的友情以及對恐懼的克服那種不易。簡而言之,這一集想要體現地就是消除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面對它。
  • 為何人類會感到恐懼?弗洛伊德:只有戰勝恐懼,人生才算活明白
    人類為何會產生恐懼?生存和生活中,人類突然意識到自己只是普通生物並沒有超能力去應對生老病死等關鍵問題時,自然而然會恐懼。當我們意識到我們會死,會老,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我們根本無法掌控時,當然會感到恐懼。
  • 不再迴避和恐懼辛苦工作,生活就將進入全新層次
    曾幾何時,講述成功故事的文學作品都會大力宣揚辛苦工作的好處。但當這樣做時,我們又迴避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性格發展機會。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愛上挑戰,而非恐懼它們,就像健身者學會愛上撕扯肌肉纖維的重複動作,從而讓自己更加強壯。若你迴避痛苦,便將錯過成長的機會。
  • 發現孩子有恐懼的心理,家長要怎麼做呢?
    今天在逛知乎,看到有一個寶媽說自己的孩子害怕假人,從不敢靠近。突然就想起去年7、8月份的時候,我們剛搬了家不久,有一個晚上,咚咚在客廳與飯廳中間玩,突然兩眼直勾勾的看著廚房的方法,一眨不眨的。我問她在看什麼,她沒回答我,也就沒太在意了。
  • 「克蘇魯神話」如何使人恐懼知識?
    …終有一天,各不相關的知識彼此碰撞,會揭開那駭人的真相,…我們若不想失心而瘋,就必須遠遠逃開,躲進一個新的黑暗時代去尋找平和與安寧。洛式恐懼與知識有關,也與逃遁有關,而知識與逃遁兩者共同刻劃出洛氏恐懼與一般恐懼的差別。要闡明這一點,我們需要一些理論資源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