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 簡稱IDAHOTB),日期為5月17日(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希望喚醒世人對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群體的恐懼的關注,和因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差異而產生的一切加在肉體或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對待。由於全球不少國家的同志(同性戀者、跨性別者與雙性戀者)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及歧視,「國際不再恐同日」的目的是使其他人可以知道同志可以健康和快樂生活,不會對別人的生活構成影響,從而令人不再恐懼同志。
同性戀恐懼,簡稱「恐同」(英文homophobia),是指對同性戀者以及同性戀行為的恐懼和憎恨。和種族主義一樣,恐同是一種歧視,表現為對被認為是同性戀者的人或與之相關的事物持有曲解、侮蔑、排斥、仇恨和敵視,尤其是針對那些外貌和舉止不符合男女傳統性別角色的人。
由於全球還有多個國家,同性戀者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國際不再恐同日」令其他人可以知道同性戀者可以健康,快樂生活,從而令人不再恐懼同性戀者。
國際不再恐同日IDAHOTB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Transphobia, and Biphobia)由Louis-George Tin先生於倡議,並得到國際同性戀組織ILGA (Inter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Association) 支持,喚醒世人關注對同性戀的恐懼。
國際不再恐同日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WHO)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IDAHO亦關注對於跨性別、雙性戀及不同性小眾人士受到的不公平對待。
LGBT組織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1990年代,由於「同性戀社群」一詞無法完整體現相關群體,「LGBT」一詞便應運而生、並逐漸普及。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人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現今已獲得了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多數LGBT族群和LGBT媒體的認同及採用,成為一種非常主流的用法。
具推算,全國上下應有大大小小的LGBT組織上百個,其中最出名的是LGBT親友會。同性戀親友會(英文簡稱PFLAG China,意為中國男女同性戀者的父母、家人和朋友)成立於2008年,為中國的LGBT群體和親友提供支持服務。同性戀親友會是一個獨立的民間組織,不屬於任何組織的分部
最後,摘取一個微博網友的評論:
5.17希望你在消費的同時能對它給予支持
最初的我因為教育於周圍人的態度,對它也是避諱和厭惡,認為它是病態的。當它真的出現在我身邊時,在我同學或是朋友身上嶄露頭角時,我發現自己沒有任何理由去敵對他們,甚至因為他們是我友好的朋友而我開始從心裡為這種偏見辯護。於是開始了一個接受但不支持的階段。
所幸我讀過些書,也愛對各種問題放下成見去思考。同性戀群體時比女性群體更小的人群,在1990年5月17日世衛組織將同性戀從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同性戀群體才得以洗掉科學在他們頭上的罪名。然而生活不會因此徹底改變,出去一個柜子,會發現又會有新的柜子出現。然而出gui(一聲)一詞多見於外國明星的新聞,以及流傳耳邊的八卦,誰也不會聯想到這是一個活在柜子裡的人的巨大的勇氣。男明星之間會炒CP,同性題材的小說、影視作品能獲得很大的熱度,這能說明社會有著越來越大的包容度,但是包容不代表真正的支持,就比如在看這段話的你們,也包括我,我們更多是這個話題,這個群體的消費者,當真正需要我們站出來為這個群體發聲時,面對你的父母長輩,你的領導上司,同事朋友,甚至你的伴侶,你是選擇避免矛盾選擇沉默還是堅定你的態度呢?
我沒有把握說我能做到,但是我清楚一點。我不希望我眼前出現多數人對少數人發起所謂正義的獨裁,我看著周圍多是些自我模糊的人云亦云的人,我就害怕這樣的人群。所以不論立場人群的多寡,我都要站在合理的一方,為了不讓這樣的不公哪一天會砸在我頭上。
5.17 國際不再恐同日,各位消費者們,希望你們多思考一次,自己可以給予多少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