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機構調查顯示,能夠正確制定戰略的企業家為數不多。在此危急存亡之變局中,一步踏空則可能全軍覆沒。2020,選擇一定大於努力。
為了能夠讓更多企業走出戰略迷局,君智戰略諮詢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周年年會期間,探討了中國企業的戰略解法。
暢銷書《今日簡史》中指出,人類正面臨各種前所未有的變革,這些變革將改變人生的基本架構,讓「不連續性」成為最顯著的特徵。
2020年,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成了本年度最大的黑天鵝事件,並且放大了這種不連續性。短短一年間,消費者見證了一些百年品牌舉步維艱,也見證了一些新銳品牌的火速崛起。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國民品牌是否「廉頗老矣」,到達增長瓶頸?新品牌的集中式爆發是否僅是曇花一現?如果確保持續增長,是這個「不連續時代」最大的議題。
增長的前提:回歸價值
增長是企業永恆的主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企業要實現穩定增長尤其艱難。
克萊頓·克裡斯坦森代表作《創新者的窘境》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每10家企業中,大約只有1家能夠維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從而能回饋給股東們高於平均水平的投資收益。但更常見的情況是,太多的企業為了成長而付出的努力反而拖垮了企業。」
實際上,大部分傳統品牌也曾有過高光時刻。由於創業時間早,他們享受到了前些年改革開放初期的紅利,彼時市場正處於高速發展期,人力、資源、政策的互相配合以及消費需求的爆發讓企業增長一切盡在掌控。
然後,當市場越發成熟,國內紅利釋放接近尾聲。近年來全球消費品市場進入大競爭時代,價格血戰、利潤微薄、增長乏力、同質化現象明顯是典型的特徵。一方面,賽道中的競爭對手蜂擁而至,工業化時代來臨讓產能不斷增長,供過於求現象明顯,顧客在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時出現了選擇困難的情況;另一方面,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媒介信息越加碎片化、粉塵化,企業與媒介的溝通越來越困難。
那些曾經高速發展的企業,開始面臨大競爭中的抉擇問題,而紛紛選擇了制定戰略,以獲取競爭優勢。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與最初的願望背道而馳。企業儘管不惜重金,但仍有很多企業在擁擠的賽道上跌跌撞撞,尤以一些國產傳統品牌為最。
近日,總部位於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君智戰略諮詢公司所做的一項「2020中國企業戰略現狀」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企業認為自己有清晰的戰略,但超過50%企業認為自己發展的首要問題依然是「實現增長」和「突破天花板」,這個需求在成立10年以上的企業中尤為突出。
為什麼擁有清晰的戰略仍擔心增長問題?在君智戰略諮詢董事徐廉政看來,很多企業自以為清晰的戰略,實則是運營的調整。
「企業只有一個戰略,就是回答——我是誰?我為什麼而存在?」徐廉政表示,「用德魯克的話來說,對於所有企業來說,結果只存在於企業外部。企業是什麼是由顧客決定的,只有顧客對於一種商品或者一種服務有意願付款時,才能將經濟資源轉化為財富。所以戰略就是聚焦顧客認同你獨一無二的價值後進行創造、運營、整合的過程,也就是實現顧客選擇你獨一無二的價值,並且能夠完成交易。這也是德魯克所說的有效地創造顧客。」
君智戰略諮詢董事徐廉政
有效創造顧客是實現增長的唯一途徑。很多品牌,為了「創造」忽視了「有效」。打價格戰並不是一種有效創造顧客的方法。徐廉政強調,價格是價值的表達,顧客永遠在思考價格和價值之間的匹配度問題。當價格極低的時候,顧客會懷疑產品的質量;當價格足夠高的時候,價值肯定比價格低的時候要高,這是常識。對於品牌來說,必須要思考清楚為顧客帶來的獨一無二的價值是什麼。
徐廉政強調,認知度是對於品牌優勢、品牌獨特價值的認識,是品牌溢價的來源。今年湧現出的很多網紅品牌可持續性還有待觀察。從網紅到長紅的關鍵是在顧客認知中建立起品牌獨特的價值感。定義品牌是「老牌」還是「新銳」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從認知層面來講,老品牌和新品牌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勝出的關鍵在於誰能夠縮小與消費者心智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