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走在上學的路上
陳慶華
我至今也沒有弄懂我們石泉方言為什麼要把不穿鞋叫做「打赤腳片」。光腳就是光腳,何來的「打」呢?
我們小時候一年到頭只有過年時才能有一雙母親自己做的布鞋,一般情況下都捨不得穿。所以平時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是打赤腳,上學也是如此。天氣不冷不熱的時候還好說,遇到天冷又下雨的日子,赤腳出門時腳冷得不敢下地,每次要下很大的決心才能夠走出家門。
剛開始打赤腳時很不習慣,腳踩在地上硌得慌。夏天,地上被太陽曬得滾燙,腳踩下去像踩在火上,這時要是遇到路邊有青草,我們就立即跳過去踩著青草走,那一跳一跳的樣子像是在跳芭蕾舞。有時腳上被刺扎了鑽心地痛,回家只好讓媽媽用針往外挑;偶爾腳也會被碎玻璃割傷或者被石頭碰傷。只有打赤腳的時間長了,腳底磨出一層老繭後,受傷的機率才大大降低。
夏天打赤腳走在路上雖然燙腳,卻也方便了我們下河抓魚。準確地說我們那不叫「抓」魚而叫「打」魚。我們人手一根約一米多長的八號鐵絲,一頭安裝上木頭把手,上學放學時沿著饒豐河一直往前走,邊走邊打魚,到上岸時手上便有了一串魚兒。
最難過的是秋冬交替的時節,這時候赤腳出門已經很冷了。那雙很珍貴的布鞋儘管平時省著穿,到這時也已經踩穿了鞋底,穿在腳上腳板透風,一點也不暖和。要是這時候再下起了雨,那就更倒黴了,我們只能硬著頭皮打著赤腳去上學,沒走幾步腳指頭就失去了知覺,可再過一會兒腳板又會開始發燙。到了教室坐一會兒後,腳又會凍得僵硬麻木。到冬天太冷了實在沒辦法,父親就會利用晚上時間給我們編一雙滿耳子草鞋(草鞋底四周都是穿繩的草環),早上上學出門前把腳包上從山上割來的棕,套上草鞋,你別說,一天腳都是暖暖的。
我們小時候沒有鞋穿,主要是因為窮,還有就是那時商店裡也沒有鞋賣(即使有鞋賣也沒有幾個人買得起),所以打赤腳是一種普遍現象,大人小孩們都習以為常,上學的男生基本上都是赤腳。我記得大約是到了1968年以後,石泉水電站開工建設,我們這裡的老水泥廠裡駐紮了水電三局的一個汽車隊。人們漸漸地和司機們熟悉了以後,才託他們從外地買回了當時時髦的解放鞋、塑料涼鞋和尼龍襪子。那時有一句順口溜,叫做「尼龍襪子解放鞋,手一招司機臺」,可見當年有一雙解放鞋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現在,我們每一家的鞋櫃裡各種鞋充斥其間,今天穿這一雙,明天又穿另一雙,講究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會穿不同的鞋。經濟條件稍微好點的人一雙鞋動輒就是幾百上千元。這都要感謝我們黨的強國富民的好政策,讓我們大家過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我希望大家穿鞋的日子不要忘了赤腳的日子,珍惜今天的一切,永遠感恩我們的黨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