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子的情緒瞬息萬變,我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說話說得太早、太快、語氣不對,或者表情不對,都會引發一場戰爭。」
楊不明白,戀愛時那個聰明、有趣、獨立的女孩,為什麼變成了如今這個樣子。
他結婚三年了,妻子給了他越來越大的壓力。她極其依賴他,幾乎沒有自己的朋友。她指責他不關心自己,不允許他與朋友交往。她糾纏於各種小事中,沒完沒了的數落和質問讓彼此痛苦不堪。但有時候,她又變回了那個聰明、有趣和獨立的人。可惜時間不長,他們又陷在痛苦之中。
「母親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如果我所做的事情不和她的心意,無論大小她都會大發雷霆」,柳說,當母親需要愛時,又會對她非常好,她不知道哪一個母親才是真實的,也永遠無法預測她的喜怒哀樂。
在成長時,柳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在母親眼裡,她的髮型,她的朋友,她的吃飯儀態,她的待人接物態度都成問題,母親不惜誇大其詞、胡編亂造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達到她的要求,可一旦達到她卻又變了。我一直未能習慣這些年尖酸刻薄的批評,到現在我已不能與人親近,不相信任何人,對人沒有安全感。」柳傷心地說。
鬱是一個壞脾氣的小女孩。7歲的時候,父母就在她的房間發現了一個紙條,上面寫著滿8歲就要自殺。到了中學之後,她開始撒謊、逃學,並時常情緒失控。
父母不知道如何與她相處。讓父母頭疼的是,小學時她就開始自殘,胳膊上全是傷痕。高中時,她開始與一個男生談戀愛,希望男生時時刻刻陪伴她,動不動以自殺相威脅。當男生提出分手後,她吞了安眠藥,被送醫院搶救。
父母很困惑,不知道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楊的妻子、柳的母親和女孩鬱,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者。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標準請點擊《有問必答第1期:怎樣確定邊緣型人格?||雲心理》
「高壓鍋中的生活」,保羅·梅森和藍迪·克雷格在其合著的《親密的陌生人》中,如此形容邊緣型人對其親友的影響。
「與邊緣型人一起生活,猶如處於質量不好的高壓鍋之中,鍋壁薄而閥門不靈;與邊緣人一起生活,猶如處於持續的矛盾體中,似乎衝突與麻煩沒完沒了;與邊緣人一起生活,猶如處於洗衣機之中,周圍的世界飛速旋轉,搞不清前後左右,東西南北。」
喜怒無常、情緒激烈,反覆自殺、自傷,這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給人最普遍的印象。他們的攻擊和自毀行為,帶給身邊人持續的情感壓力。
這是邊緣者的外顯行為。他們的內在世界是什麼樣的呢?
DBT創始人萊茵漢自己曾經是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邊緣者的內在視角。點擊閱讀《DBT創始人瑪莎·萊茵漢:如果我能活下去,我一定創造出一種治療方法||雲心理》
她說:「邊緣型人就像全身90%的皮膚三度燒傷的人,少了一層情緒的皮膚,輕微的觸摸或動作都會讓他們痛苦不堪。」
根據DSM的介紹,大約8%-10%的邊緣者會自殺。除了自殺行為外,邊緣者還有著多種多樣的自傷行為,比刀割、火燙、斷骨、針刺、抓傷、扯頭髮等。
根據萊茵漢的研究,邊緣者這些讓人很難理解的自殺及其它衝動、反常行為,被他們當成了解決極度強烈、無法控制的情緒痛苦的方法:
「當然自殺是改變心情的極端方法……還有一些不那麼致命的行為能有效改變患者的心情。比如,服用過量的藥物會使人長時間睡眠,而睡眠對於調節脆弱的情緒影響重大。包括具有自殺威脅的自殺行為,也能有效地引來周圍人的幫助,從而減輕痛苦。許多案例顯示,這是患者獲取他人關注,設法緩解痛苦的唯一辦法。」
自傷時能使身體釋放出一種叫內啡肽的麻醉劑,讓人產生快感。
研究發現,邊緣者自傷行為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
與邊緣者有親密關係的人發現,他們很黏人,經常有一種瀰漫的空虛感,時常感到恐慌,有時會發狂般地採取緊急行動避免獨處。
羅伯特·瓦爾丁格在他的著作《心理動力學在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中的作用》,從統一性混亂這一角度,來探討邊緣者的空虛感:
統一性混亂是指邊緣者嚴重而頻繁的恐慌感——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個「自己」。在不同場景下,面對不同的人,我們通常能始終如一地保持自己的身份認同,而邊緣型人卻不能體會到這種前後一致的自我。相反,他們心中充滿了各種矛盾的自我形象,無法整合在一起。他們通常表示:
《親密的陌生人》中還指出,邊緣者有著緊張且不穩定的人際關係,這是因為他們總在對他人的理想化與貶低之間搖擺不定。邊緣者把別人不是看作邪惡的魔鬼,就是看作仁慈的天使。當你能滿足他們需要時,你就是一個超級大英雄,一旦覺得你辜負了他們,你就變成了大壞蛋。
有一本書名能很好的說明他們的人際關係模式:我恨你,但不要離開我。
對每個人來說,與邊緣者相處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書中提到的幾個技巧,也許可以幫你更好地與邊緣者相處。
成為一面「鏡子」,而非一塊「海綿」
有些人就像海綿一樣接收邊緣者的投射,認同他們不合理的要求和責難,吸收他們的痛苦,以為這樣就是在幫助他們,其實是在幫倒忙。你需要像鏡子一樣把他們的痛苦反射回去,物歸原主,讓他們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嘗試這樣做:
不管對方說什麼,都要維持自己對現實的感受。
把痛苦反射回邊緣者。
要有信心,相信邊緣者最終能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感受。
表現出你對邊緣者的支持。
有一點要明確,唯有邊緣者才能控制自己的態度和反應。
用行動讓邊緣者知道你的底線,有些行為你能接受,有些則不能。
清楚地表達這些界限,保持行為前後一致。
「四個不要」
不要辯解。即使你並沒有做錯什麼,但如果千方百計想向邊緣者說明你沒有認錯,反而會讓你看起來愚蠢、幼稚而且充滿內疚。
不要否認。對於那些莫須有的控告,你可能會否認。但是一再的否認,也會讓你覺得自己又變成了小孩子——「我沒有!」「你有!」
不要反擊。你可能會反擊邊緣者,以在爭論中佔據上風或發洩情緒。可一旦這樣做,就會墜入他們有意無意設下的投射與投射性認同的陷阱。
不要退縮。有人一旦發覺辯解、否認和反擊都無濟於事實,往往就會退縮。有些人索性閉口不言,有的轉身離去,有的則學會進入分裂的狀態。被攻擊時離開並沒有什麼不對,有時反而是好事。但是一味地消極應對,一聲不吭,或者承受對方的責難,任自己的自主性和自尊心被貶低,就會帶來傷害。
不帶爭論地回應
邊緣者的發怒、指責、怪罪,都是試圖要你替他們感受痛苦。當你堅定地把痛苦反射回邊緣者那裡,他們會採取反抗行動,想讓事態按他們設想的那樣發展。這時,你需要不帶爭論地回應:
那是你的選擇。
我想等我們都冷靜下來再談。
讓我再想一想。
我們兩個都不是壞人,只是看法不同而已。
我不願意承擔一半以上的責任。
我知道你不喜歡這樣,不過凡事都可以商量。
我知道你現在就希望我答應,但我需要時間考慮。
我不想夾在中間,你得自己想辦法接受。
《親密的陌生人》作者之一蘭迪·克雷格,曾經有一個邊緣型的男友,她深受傷害。為了幫助與自己有同樣遭遇的人,她寫了這本書,還創建了一個幫助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網絡,並組建了一個名叫「歡迎來到奧茲國」的邊緣型人親友在線自助團體。
在了解了很多邊緣者與其親友的人生故事後,她寫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前男友的感受,曾經讓我難以理解的那些行為都有了答案。第一次我真切地明白那些年他莫名其妙的情緒爆發,其實不是針對我,而是他既羞愧又極度害怕被拋棄而導致的。當我明白他也是一個受害者時,我的憤怒有一部分轉為了憐憫。」
我寫下此文,以將作者的悲憫與善意傳遞給更多的人。
作者簡介:代桂雲,一個追求心靈自由的實踐者與分享者。心理諮詢師、私人心理顧問、藍橡樹心理援助中心創始人,擅長整合式短程心理諮詢,為來訪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個人公眾號:雲心理 yunxinli-aiziji(轉載請留言,並標註以上信息)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藍橡樹微店,近30位心理諮詢師為您提供心理服務,低保、殘疾等群體可享受多檔公益心理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