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相處?||雲心理

2022-01-29 雲心理

「我妻子的情緒瞬息萬變,我終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說話說得太早、太快、語氣不對,或者表情不對,都會引發一場戰爭。」

楊不明白,戀愛時那個聰明、有趣、獨立的女孩,為什麼變成了如今這個樣子。

他結婚三年了,妻子給了他越來越大的壓力。她極其依賴他,幾乎沒有自己的朋友。她指責他不關心自己,不允許他與朋友交往。她糾纏於各種小事中,沒完沒了的數落和質問讓彼此痛苦不堪。但有時候,她又變回了那個聰明、有趣和獨立的人。可惜時間不長,他們又陷在痛苦之中。

「母親對我的愛是有條件的,如果我所做的事情不和她的心意,無論大小她都會大發雷霆」,柳說,當母親需要愛時,又會對她非常好,她不知道哪一個母親才是真實的,也永遠無法預測她的喜怒哀樂。

在成長時,柳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在母親眼裡,她的髮型,她的朋友,她的吃飯儀態,她的待人接物態度都成問題,母親不惜誇大其詞、胡編亂造來證明自己的正確性。

」這些年我一直在努力達到她的要求,可一旦達到她卻又變了。我一直未能習慣這些年尖酸刻薄的批評,到現在我已不能與人親近,不相信任何人,對人沒有安全感。」柳傷心地說。

鬱是一個壞脾氣的小女孩。7歲的時候,父母就在她的房間發現了一個紙條,上面寫著滿8歲就要自殺。到了中學之後,她開始撒謊、逃學,並時常情緒失控。

父母不知道如何與她相處。讓父母頭疼的是,小學時她就開始自殘,胳膊上全是傷痕。高中時,她開始與一個男生談戀愛,希望男生時時刻刻陪伴她,動不動以自殺相威脅。當男生提出分手後,她吞了安眠藥,被送醫院搶救。

父母很困惑,不知道孩子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楊的妻子、柳的母親和女孩鬱,都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者。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標準請點擊《有問必答第1期:怎樣確定邊緣型人格?||雲心理

「高壓鍋中的生活」,保羅·梅森和藍迪·克雷格在其合著的《親密的陌生人》中,如此形容邊緣型人對其親友的影響。

「與邊緣型人一起生活,猶如處於質量不好的高壓鍋之中,鍋壁薄而閥門不靈;與邊緣人一起生活,猶如處於持續的矛盾體中,似乎衝突與麻煩沒完沒了;與邊緣人一起生活,猶如處於洗衣機之中,周圍的世界飛速旋轉,搞不清前後左右,東西南北。」

喜怒無常、情緒激烈,反覆自殺、自傷,這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給人最普遍的印象。他們的攻擊和自毀行為,帶給身邊人持續的情感壓力。

這是邊緣者的外顯行為。他們的內在世界是什麼樣的呢?

DBT創始人萊茵漢自己曾經是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她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邊緣者的內在視角。點擊閱讀《DBT創始人瑪莎·萊茵漢:如果我能活下去,我一定創造出一種治療方法||雲心理

她說:「邊緣型人就像全身90%的皮膚三度燒傷的人,少了一層情緒的皮膚,輕微的觸摸或動作都會讓他們痛苦不堪。」

根據DSM的介紹,大約8%-10%的邊緣者會自殺。除了自殺行為外,邊緣者還有著多種多樣的自傷行為,比刀割、火燙、斷骨、針刺、抓傷、扯頭髮等。

根據萊茵漢的研究,邊緣者這些讓人很難理解的自殺及其它衝動、反常行為,被他們當成了解決極度強烈、無法控制的情緒痛苦的方法:

「當然自殺是改變心情的極端方法……還有一些不那麼致命的行為能有效改變患者的心情。比如,服用過量的藥物會使人長時間睡眠,而睡眠對於調節脆弱的情緒影響重大。包括具有自殺威脅的自殺行為,也能有效地引來周圍人的幫助,從而減輕痛苦。許多案例顯示,這是患者獲取他人關注,設法緩解痛苦的唯一辦法。」

自傷時能使身體釋放出一種叫內啡肽的麻醉劑,讓人產生快感。

研究發現,邊緣者自傷行為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

與邊緣者有親密關係的人發現,他們很黏人,經常有一種瀰漫的空虛感,時常感到恐慌,有時會發狂般地採取緊急行動避免獨處。

羅伯特·瓦爾丁格在他的著作《心理動力學在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中的作用》,從統一性混亂這一角度,來探討邊緣者的空虛感:

統一性混亂是指邊緣者嚴重而頻繁的恐慌感——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個「自己」。在不同場景下,面對不同的人,我們通常能始終如一地保持自己的身份認同,而邊緣型人卻不能體會到這種前後一致的自我。相反,他們心中充滿了各種矛盾的自我形象,無法整合在一起。他們通常表示:

《親密的陌生人》中還指出,邊緣者有著緊張且不穩定的人際關係,這是因為他們總在對他人的理想化與貶低之間搖擺不定。邊緣者把別人不是看作邪惡的魔鬼,就是看作仁慈的天使。當你能滿足他們需要時,你就是一個超級大英雄,一旦覺得你辜負了他們,你就變成了大壞蛋。

有一本書名能很好的說明他們的人際關係模式:我恨你,但不要離開我

對每個人來說,與邊緣者相處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書中提到的幾個技巧,也許可以幫你更好地與邊緣者相處。

成為一面「鏡子」,而非一塊「海綿」

有些人就像海綿一樣接收邊緣者的投射,認同他們不合理的要求和責難,吸收他們的痛苦,以為這樣就是在幫助他們,其實是在幫倒忙。你需要像鏡子一樣把他們的痛苦反射回去,物歸原主,讓他們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嘗試這樣做:

不管對方說什麼,都要維持自己對現實的感受。

把痛苦反射回邊緣者。

要有信心,相信邊緣者最終能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感受。

表現出你對邊緣者的支持。

有一點要明確,唯有邊緣者才能控制自己的態度和反應。

用行動讓邊緣者知道你的底線,有些行為你能接受,有些則不能。

清楚地表達這些界限,保持行為前後一致。

「四個不要」

不要辯解。即使你並沒有做錯什麼,但如果千方百計想向邊緣者說明你沒有認錯,反而會讓你看起來愚蠢、幼稚而且充滿內疚。

不要否認。對於那些莫須有的控告,你可能會否認。但是一再的否認,也會讓你覺得自己又變成了小孩子——「我沒有!」「你有!」

不要反擊。你可能會反擊邊緣者,以在爭論中佔據上風或發洩情緒。可一旦這樣做,就會墜入他們有意無意設下的投射與投射性認同的陷阱。

不要退縮。有人一旦發覺辯解、否認和反擊都無濟於事實,往往就會退縮。有些人索性閉口不言,有的轉身離去,有的則學會進入分裂的狀態。被攻擊時離開並沒有什麼不對,有時反而是好事。但是一味地消極應對,一聲不吭,或者承受對方的責難,任自己的自主性和自尊心被貶低,就會帶來傷害。

不帶爭論地回應

邊緣者的發怒、指責、怪罪,都是試圖要你替他們感受痛苦。當你堅定地把痛苦反射回邊緣者那裡,他們會採取反抗行動,想讓事態按他們設想的那樣發展。這時,你需要不帶爭論地回應:

那是你的選擇。

我想等我們都冷靜下來再談。

讓我再想一想。

我們兩個都不是壞人,只是看法不同而已。

我不願意承擔一半以上的責任。

我知道你不喜歡這樣,不過凡事都可以商量。

我知道你現在就希望我答應,但我需要時間考慮。

我不想夾在中間,你得自己想辦法接受。

《親密的陌生人》作者之一蘭迪·克雷格,曾經有一個邊緣型的男友,她深受傷害。為了幫助與自己有同樣遭遇的人,她寫了這本書,還創建了一個幫助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網絡,並組建了一個名叫「歡迎來到奧茲國」的邊緣型人親友在線自助團體。

在了解了很多邊緣者與其親友的人生故事後,她寫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前男友的感受,曾經讓我難以理解的那些行為都有了答案。第一次我真切地明白那些年他莫名其妙的情緒爆發,其實不是針對我,而是他既羞愧又極度害怕被拋棄而導致的。當我明白他也是一個受害者時,我的憤怒有一部分轉為了憐憫。

我寫下此文,以將作者的悲憫與善意傳遞給更多的人。

作者簡介:代桂雲,一個追求心靈自由的實踐者與分享者。心理諮詢師、私人心理顧問、藍橡樹心理援助中心創始人,擅長整合式短程心理諮詢,為來訪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個人公眾號:雲心理  yunxinli-aiziji(轉載請留言,並標註以上信息)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藍橡樹微店,近30位心理諮詢師為您提供心理服務,低保、殘疾等群體可享受多檔公益心理諮詢。

相關焦點

  • 邊緣型人格障礙
    「雲尚心苑」沙畫系列第十四期「邊緣型人格障礙」簡介: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以情感、人際關係、自我形象的不穩定及衝動為臨床特徵的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
  • 邊緣型人格障礙相處指南
    「人格障礙」則意味著根深蒂固的「不正常」行為模式,各色表現的適應不良問題,還有持續性的痛苦,常見的有強迫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還有今天想要介紹的邊緣型人格障礙等。邊緣型人格障礙(以下簡稱BPD)被認為是患病率最高的人格障礙之一,生活和臨床上要甄別出BPD卻沒有那麼容易。
  • 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如何引導和跟這個群體相處?
    這個診斷標準首先是起源於1967年時,在精神分析師Stern和Knight的工作基礎上,Kernberg提出了邊緣人格結構(borderlinepersonalityorganization,BPO)的概念。被忽視的心理疾病按照國際通用的診斷標準,邊緣性人格障礙一般有5個表現症狀,如果有三個符合就可以被確診為邊緣性人格障礙。為什麼我的標題是「被忽視的心理疾病」呢?
  • 邊緣型人格障礙 :心理諮詢師的殺手
    1.什麼都不穩定 情感上 邊緣型人格的人,情緒在一天中(甚至一個小時中)可能會有多次的劇烈起伏。與雙相情感障礙不同的是:抑鬱和躁狂更替周期較長,而邊緣型人格的人,情緒轉變的太快,就像龍捲風。「衝動是魔鬼」用於形容邊緣型人格的人完全不是一句比喻。衝動行為往往發生在被拋棄後:瘋狂購物刷爆卡,暴飲暴食都是輕者,嚴重者可能會有傷害自己的行為,故意參與危險的事情中去:例如飆車、藥物濫用。如果再嚴重點,Ta可能會用自殘或者自殺來威脅對方不要離開。
  • 親密的陌生人:如何與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澄清混亂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行為邊緣型人與其他人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這兩個世界共存於同一空間中,但不總在同一時間內。要我理解「真實」的世界,就像要你們領會邊緣型人的世界一樣困難。——摘自「歡迎來到奧茲國」網站每個邊緣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你讀到有些內容是你正在經歷的,認真地思考吧;如果內容不太符合你的情況,也不要試圖對號入座。
  • 一個比抑鬱症情緒還不穩定的心理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
    其實我們忽略了有些神經症還會伴隨人格障礙的可能。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問題——邊緣型人格障礙。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真相就是,這些人也控制不住,ta可能是人格障礙患者,甚至是邊緣型人格障礙。那麼究竟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呢?首先要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人格,其實我們每天說的人格就是在遺傳先天基礎上,與外界客體環境互動後形成的穩定且獨特的心理模式。
  • 邊緣型人格障礙測試,始終有種害怕被拋棄的恐懼:如何幫助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
    心理學家Marsha Linehan這樣形容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就像一個身上90%的面積被重度燒傷的人
  • 邊緣型人格障礙:遊走在天堂和地獄的兩極
    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1999年,被美國電影學會評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但鮮少有人知道,夢露短暫的一生一直受到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折磨。 邊緣人格障礙最典型的特徵並非自我的衝突,而是自我認同的空虛。沒有「自己」的概念,認為「自己」就是「你」,界限模糊,也就是所謂的「邊緣」。 他們缺少和自己相處的能力,需要不斷地向外界索取愛來填充自己的世界。因此,他們害怕被拋棄,迫切地需要別人滿足自己的需求。
  • 邊緣型人格障礙—我要怎麼和這個世界相處?
    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症狀:1、自我身份的識別障礙紊亂自我身份認同,邊緣性障礙患者經常對自己是誰很不確定。因此,他們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識經常變換很快。2、難以控制的情緒不穩定的、快速變化的心境狀態是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一個顯著特點。
  • 從天堂到地獄,遊走在情緒兩極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在朋友的建議下,父母把蘇珊娜送到精神治療醫院休養,並最終被確診為「邊緣型人格障礙」。如何識別邊緣型人格障礙? 3、相處模式: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的相處模式可能會比較極端,甚至讓另一半感到窒息:比如,ta會在恐懼親密和索取侵略性的性行為之間來回搖擺,也更有可能對另一半撒謊。 雖然這些行為會使親密關係變得不穩定,但邊緣型人格障礙者也可能給另一半帶來許多快樂。
  • 關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普遍誤解
    驚悚片《致命誘惑》作為一個契機,使邊緣型人格障礙進入大眾視野並引發了熱烈的探討,但與此同時,它也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招惹了許多錯誤的印象和理解。艾利克斯 |《致命誘惑》邊緣型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一個令很多人著迷的病症,一定程度上來說這要歸功於驚悚片《致命誘惑》,這部電影使邊緣型人格障礙獲得了很多的關注和討論
  • 邊緣型人格障礙真的一病誤終生?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基本特徵是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定以及顯著衝動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邊緣型人格障礙在整個人群當中的患病率為6%,這個數字比例可真的是不低,而且一個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甚至是好幾個家庭。
  • 「我是一個沒有皮膚的人」 | 痛苦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電影中很多富有魅力的角色都帶有邊緣型人格的特質(參考自殺小隊中的The Joker & Harley Quinn)。同時,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邊緣型」特質,這些特質並非一無是處。每個人可能都有一些與診斷標準相似的特徵,但千萬不要中了「醫學生症候群」的招,看完一篇科普類文章就得一種病。所以,不要輕易地對號入座,不要覺得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可能有上述的特質的十分之一,就拍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標籤上去。
  • 人格障礙模樣:偏執型、分裂型、邊緣型...
    根據美國心理健康協會(Mental Health America)的分類標準,常見人格障礙共有10種,分別可被歸於以下三組: A組(Cluster A): 以奇異或古怪的行為模式為特徵(偏執型、分裂型,以及分裂樣人格障礙) B組(Cluster B): 以戲劇化、情緒化或反覆無常的行為模式為特徵
  • 遇到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你該怎麼辦?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病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上文中男子的奇怪行為具有較強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傾向。理論上講,邊緣型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為特徵,是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然而事實上,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如果我們沒有深入接觸,很難識別,但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
  • 手機App鑑別雙相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ECNP2020
    Saunders博士介紹了智慧型手機在鑑別雙相障礙(BD)與邊緣型人格障礙(BPD)中的應用。 能鑑別,也能預測 雙相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均屬於精神科常見病,兩者的治療及預後存在顯著差異。
  • 邊緣人格障礙----比抑鬱症還難的諮詢
    國外的統計數據邊緣人格佔精神科門診的10%,住院病人的20%,比例相當高。臨床來看國內的比例與此接近。邊緣型人格障礙在我國的心理疾病認知中還不普及,不像抑鬱症近年來幾乎無人不知,但其導致的痛苦程度卻並不亞於抑鬱症,對於周邊人的精神影響的破壞力不可忽視。邊緣型人格障礙多見於年輕女性,18-35周歲發病人群75%為女性。
  • 「沒有安全感、喜怒無常,我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不,你不是」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關注的重點,是那些身邊有類似於BPD特質的人(深受BPD特質傷害和影響的人),探討這部分如果在親密關係裡遭遇到了有BPD特質的人,應該如何與之相處?關於BPD人格的特徵,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比較詳盡的描述,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查看一下。
  • 如何與邊緣型人格障礙者相處?
    要有信心,相信邊緣者最終能學會如何應對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你對邊緣者的支持。有一點要明確,唯有邊緣者才能控制自己的態度和反應。用行動讓邊緣者知道你的底線,有些行為你能接受,有些則不能。清楚地表達這些界限,保持行為前後一致。2.「四個不要」不要辯解。
  • 被嫌棄的邊緣型人格的一生
    但僅憑几個特徵就診斷一個人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是遠遠不夠的。真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他們極端的行為和壓迫性情緒往往嚴重到已經開始影響社會功能,讓他們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精神健康狀態是一個連續的譜系,並非單純只有「患病」或「健康」的兩極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