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程兩個多小時 杭州「通勤打工人」穿過大半個城市去上班

2021-01-15 浙江日報

清晨,當CBD還未甦醒,泱泱人流已從四面八方匯聚向一個個公交站、地鐵站、高鐵站。

在擁擠的人群中,你往往難以忽視那些極具辨識度的統一身影——他們步履匆匆,有些甚至邁開了步子奔跑,嫻熟地穿過最近的路線;他們總是在到站前到達站臺或檢票口,精準地換乘最快的下一班車;他們的臉上常常缺失表情,掛著相似的惺忪無力的眼神……

12月4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稱,超千萬人正承受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

數據顯示,35分鐘是目前杭州通勤人口的單程平均時耗,有12%的人承受著60分鐘以上的通勤時間。另據統計,杭州市區每天有約90萬人次跨越錢塘江上班。

他們之中,有人過著「雙城生活」;有人日復一日地上演著「鐘擺式遷移」;也有人常年面對著不可避免的跨江通勤;還有人風裡來雨裡去。

今天,杭州4條地鐵新線同時開通,給了許多人新的期待。

當都市化、城市群迅猛發展,跨江發展、產城融合,城市規模能級擴大,「在路上」對於每天經歷著長時間通勤的打工人來說,究竟有著怎樣的體驗呢?

全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耗時。

全國主要城市大於60分鐘通勤比重。

「工作時間只有四小時,卻有五六小時花在上下班路上」

鄭先生 30歲 日本駐滬領事館中方合作商

通勤方式:高鐵

通勤距離166公裡 通勤時間2.5小時

杭州到上海大致的交通路線圖。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停擺,2020年我還將像過去三年一樣,每個工作日從杭州到上海上班,兩點一線。

高鐵,將這兩座城市間166公裡的距離壓縮在73分鐘內。但是,加上兩頭各有幾公裡耗費的擺渡時間,我的單程通勤時耗有2.5小時。

日復一日,我的身體已對這條路線形成肌肉記憶。不需要鬧鐘,清晨5點50分,我往往會自然醒來。十分鐘後,我準時走出公寓,打車趕赴杭州東站。出門時,我的兩隻手上總是各拖著一個30寸的超大行李箱,裝滿了三四百本護照和相關材料。

那時,我總是搭乘6點59分前往上海的G7558次高鐵,會提前一次性購買一個月的高鐵票。

在站臺上等待時,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熟悉的面孔,算起來,起碼有二三十個。他們是都像我一樣,在這兩座城市間奔波的「打工人」。

我們只是點頭之交,幾乎很少聊天,但彼此很容易識別出大概的身份。因為一快到站,這些人總是準時地提前十分鐘就站到車廂門口,我也是這樣。上班時間緊張,容不得耽誤,你總會自然地把時間精確到分鐘,想成為第一個下車的人。

吃早餐,睡覺,看報紙……對我來說,高鐵上的時間過得很快。8點12分,當高鐵抵達上海虹橋,我就急急拖著行李箱跑著去地鐵站。如果不能坐上8點24分到站的地鐵10號線,我就要再多等十分鐘。早高峰的上海,地鐵擁擠得前胸貼後背,但我總會擠在八號和九號車廂間,因為那個位置出來就有升降梯。

其實,公司對我到達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的時間沒有要求,但那裡的工作檯只能容納不到100人,座位供不應求,先到先得。

通常,我會在8點40分到達。平時,只需要一上午的時間,我就能處理好三四百份材料。當12點半結束工作,吃完午飯,我就沿著相同路線返回,將那兩個輕了一半的行李箱帶回杭州辦事處。如果一切順利,一般下午3點我就能回到公寓,躺在床上補覺了。

也就是說,每天,我真正的工作時間只有四小時,卻有五六小時花在上下班路上。在別人看來,這可能是令人痛苦的通勤,但我已經逐漸適應。

六年前,我曾到日本遊學。當我在凌晨三四點晚歸,在大阪或福岡到東京的電車上,會常常遇見站著睡覺的上班族。和他們相比,我覺得自己不算痛苦,畢竟,高鐵上睡覺比地鐵或電車都更舒適。

「我現在所有的夢想只有一個:搬進城」

梁先生 30歲 事業單位

通勤方式:開車

通勤距離20公裡 通勤時間1.5小時

從良渚文化村到西湖景區附近大致的交通路線圖。

這是我工作的第七年,我現在所有的夢想只有一個:搬進城。

我是黑龍江人,大學畢業前一年,我在良渚文化村買了房。當時只一心想著在杭州安個家,畢業後,我的工作地點距離家有20公裡遠。這個數字看起來不算遠,可如果和早晚高峰疊加在一起,卻容易讓人崩潰。

我習慣早起。為了躲避早高峰,早上6點半出門,開車上路,我往往7點多就能到單位,比規定的上班時間提早一個多小時。

然而,晚高峰避無可避。每天,5點半一到,我基本會準時下班。可那時從我的工作地點到城西方向,就已經開始擁堵。其中,有一個隧道口在導航地圖上總是顯示為深紅色,1公裡長的路段往往要開近20分鐘,只能一米一米地挪動。

擁堵的隧道。

每天都面對這種路況,人會不由自主變得焦躁。

開車在路上,我時不時會遇到幾輛車在前面突然減速。經過駕駛室時,我看見司機臉上都無一例外地反射著手機屏幕的光。

我也養成了一些不好的行車習慣。為了更快一點,我可能實線變道;為了前進一步,我會選擇插隊;一旦旁邊的車想要插隊,我堅決不讓……

即使這樣,我也要在下班路上耗費1個半小時的時間。一路上,我會聽聽手機上的各種課程,但可想而知,這種學習效率極低。

當晚上7點多回到家,我只能獨自地吃家人為我留下的飯。

兩個月前,我的女兒剛剛出生。但如今,我陪伴她的時間屈指可數。

我甚至為此犧牲了正常社交。如果不重要,工作日晚上的飯局我都會推脫掉。參加飯局,不僅意味著我要很晚才能回到家,還要花100多塊錢叫代駕。

擁堵的地面交通。

對我來說,這種通勤模式已經影響到生活的幸福感。除了對抓不住時間的焦慮,更多的是疲憊的通勤之路帶來的自我損耗。

我妻子的工作地點沈塘橋,平時通過公交轉地鐵上下班,上下班也要一個小時。一想到,幾個月前,懷著孕的她還要擠公交和地鐵,我就決心要換房。

不過,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換工作可能比換房更切實際。我妻子已經在盤算著,換一份離家更近的工作,畢竟城西正迅猛發展,工作機會也很多。

「要換乘三趟公交才能回家,我已被踢出社交圈」

葉先生 27歲 社工

通勤方式:公交

通勤距離22.5公裡 通勤時間1.5~2小時

葉先生以前從音樂學院附近到三墩的大致交通路線圖。

我的手機上設定了三個鬧鐘,一個比一個聲音響。最後一個在早上6點20分響起,足以將我震醒。

早起,對我來說太痛苦了,尤其在杭州的冬天。我家住在音樂學院附近,上班在三墩。

6點40分,我必須走出家門,騎上電動車,確保在7點前到達鄭家畈公交站。7點,這裡將發出通往城西方向的最後一班121特快公交。坐上了這趟公交,我的上班路只需要再換乘一次,就能在1個半小時後到達三墩。

可怕的是下班回家的路。因為晚上沒了這趟特快公交,同樣的路線硬被轉換成三班公交。5點下班,先坐89路,再轉180路,最後換乘314路或514路,足足坐滿26站,花2小時,我才能回到家。那條路太漫長,有時餓得不行,我就路邊買個麵包或牛奶。

在擁堵的路況中,公交車搖搖晃晃地前進著,即使有座位,我也幾乎做不了什麼事,甚至不敢放心地打盹。一旦錯過站,我就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有一次,我聽著音樂閉目休息,卻不小心坐過了站,睜開眼時,公交車已經到了濱江。那天晚上7點半,我才輾轉回到家。

在車上,我注意到很多年輕人都是像我一樣,戴著耳機玩手機,一臉疲憊。

我從小在轉塘長大,朋友也大多集中在那一帶。由於我回家的時間太晚,平時,我幾乎沒法參加他們間的飯局和約會。久而久之,我自然地被這些社交場合排除在外。

身為典型「90後」,以前,不到12點我幾乎不會睡覺,可自從兩年前到三墩上班後,我只能逼迫自己10點就上床睡覺。我的夜生活變得很單一,吃個晚飯,散散步,再玩下手機就結束了。

從葉先生家望出去的音樂學院地鐵站。

今天,家門口的地鐵開通,通勤給我帶來的痛苦結束了。傍晚下班,我終於坐上了期待已久的地鐵6號線。儘管我要換乘2次,坐3條地鐵,坐26個站,還要兩次跨越錢塘江,但時間成本節約了不少。我在5點20分上地鐵,6點35分回到家,比以前快了45分鐘。6號線車廂更寬敞,只是晚高峰人不少,我一直都沒座位。

葉先生從音樂學院附近到三墩的地鐵換乘路線圖。

我沒想過換房,也沒想過換工作,因為杭州的規劃讓我充滿期待。「三江匯」的規劃建設圖在網上傳得火熱,我相信這個未來城市實踐區的居住環境會越來越好。在杭州地鐵四期規劃中,轉塘一帶也將有直達城西的地鐵。這座城市的發展,正在一步步解決困擾我的難題。

「每天騎車在路上的三小時,太漫長了」

閆阿姨 45歲清潔工

通勤方式:電動車

通勤距離21公裡 通勤時間1.5小時

從丁橋到南山路大致的交通路線圖。

我有點怕騎車,但現在每天要騎一個半小時的電動車去上班。

秋衣、毛衣、棉襖,再在外面套上橘黃色工作服,給電動車披上擋風被,冬天,我穿上五六層衣服騎車上路,也會被寒風打透,有時,凍得上下牙打顫。現在,我的兩隻手又生了凍瘡。

我在西湖邊的南山路掃了15年的地。四年前,申請到杭州的公租房,我們一家三口就搬到了丁橋住。

從丁橋到南山路,如果坐公交車,我要換乘三班車,至少花兩小時,一旦堵車,就要延長到近三小時。在經常堵車的景區,騎車顯然是更便捷的方式。

每天早上,我不到4點起床,開始做帶去單位的午飯。一小時後,我從家出門時,路上的電動車已經很多了。到下午4點半我下班時,車流量則更多。有時,在一個紅綠燈的位置,停下的電動車能排成十幾米長的隊伍;有時,我要連等三個紅燈,才能通過一個路口……

工作中的閆阿姨。

我平時在路上做保潔,看過不少騎車摔跤、追尾的事故。車流量這麼大,早晚光線又不好,我不敢騎快,車速通常維持在20碼。為了更安全,我還特意在騎車時,穿上會反光的工作服。

可上周,我在下班路上還是出了事——後面的車開得太快,我的車被追尾了,輪胎蓋板都被撞壞了。這事讓我心有餘悸,現在騎車上路更緊張了,一路上我都高度集中,甚至不敢搓一下眼睛。

穿上五六層衣服騎車上路的閆阿姨。

每天騎車在路上的三小時,對我來說,太漫長了。累是累了點,可等我回到家,整個人就放鬆又滿足。

來杭州的前十年,我們一家三口擠在一間五六平方米大的出租房。那是西湖邊的老房子,潮溼又擁擠,每個月還要花七八百元。現在,我們住進了40多平方米大的一室一廳,乾淨整潔,每個月自己只要付兩百多元。

為了全家人生活得更好,我累一點,或多犧牲點時間,又算得了什麼呢?

(原標題《單程要兩個多小時!杭州「通勤打工人」,穿過大半個城市去上班》。編輯 吳盈秋)

相關焦點

  • 通勤打工人│單程兩個多小時,他們穿過大半個杭州去上班
    在擁擠的人群中,你往往難以忽視那些極具辨識度的統一身影——他們步履匆匆,有些甚至邁開了步子奔跑,嫻熟地穿過最近的路線;他們總是在到站前到達站臺或檢票口,精準地換乘最快的下一班車;他們的臉上常常缺失表情,掛著相似的惺忪無力的眼神……12月4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稱,超千萬人正承受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
  • 杭州單程通勤平均時間35分鐘 你每天花多少時間去上班?
    ↓↓↓杭州上班族單程平均通勤時耗35分鐘單程平均通勤時耗,是城市空間、交通效率、宜居水平的綜合體現。36分鐘,是全國主要城市通勤人口的單程平均時耗。其中 ↓↓■ 超大城市平均通勤時耗41分鐘。其中:北京通勤時耗47分鐘,是全國唯一單程平均通勤時耗超過45分鐘的城市。短時耗通勤是很多人追求的生活狀態,既滿足工作的要求又能保證生活的質量,受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居民對縮短通勤出行時間的期望更加強烈。
  • 超千萬人忍受極端通勤,「打工人」的幸福不在路上
    對於打工人,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能反映現實,也因此更扎心的了:我們不是在打工,就是在打工的路上。12月4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計算了36個城市的單程平均通勤時耗、城市45分鐘通勤可達人口比重、單程超過60分鐘通勤人口比重。
  • ...數據顯示杭州的平均通勤時耗是這些……你的單程通勤時間要多久?
    12月4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36個全國重點城市中共有超過1000萬人正在承受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之苦,全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時耗36分種。單程平均通勤時耗,是城市空間、交通效率、宜居水平的綜合體現。
  • 每天花兩三個小時上下班,這樣的人蕭山有不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
    本月初,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報告顯示,在36個全國重點城市中,共有超過1000萬人正在承受60分鐘以上的通勤之苦,佔通勤人口的13%。不過在我國主要城市中,杭州的交通擁堵並不突出。
  • 同事每天比我多睡兩個小時!省下70萬買了地鐵站附近房子 杭州姑娘...
    昨天,杭州市城鄉建設發展研究院發布11月份城區交通運行分析:從上個月起,杭州的交通運行已經開啟「冬季模式」,晚高峰出行進一步集中,擁堵程度環比有所上升。不過在我國主要城市中,杭州的交通擁堵並不突出。本月初,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
  • 想到每天得花一個小時去上班,你是不是又準備辭職了?
    為了準時上班打卡,她每天六點半起床,抓緊時間收拾,之後坐了一個半小時的跨城地鐵,從佛山趕到廣州上班。咖啡和茶都救不了她,只有午睡才能勉強拯救她下垂的眼皮。中午午睡30分鐘,每天能勉強湊夠6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單程通勤時間超過一個小時,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並不是個例,很多人感嘆,一個小時根本沒啥,大城市通勤2個小時才是極端。
  • 「一想到明天要花2小時通勤,我又想辭職了」
    原因無他,為了準時打卡,她得每天六點半起床,收拾完了坐一個半小時的跨城地鐵,從佛山趕到廣州上班。咖啡救不了打工人,只有午睡勉強能拯救她下垂的眼皮。克制一點,周小姐能在凌晨一點前閉眼,中午補上30分鐘,奢享整六個小時的睡眠。單程1小時以上的「極端通勤」,在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並不鮮見,周小姐所在的廣州還算不上最可怕的。
  • 上班8小時,往返通勤2個多小時!是什麼讓我們堅持工作不離職?
    於是開始了上班需要轉車的日子,每天花在路途上的時間長達2個小時。 剛上班一周我就跟老闆提出離職,那時老闆出國才剛回來,給我的工作安排還未明晰。在深聊了一個多小時之後,他給我開了綠色通道,也就是每天比別人晚半個小時上班。 懷著感恩的心,我答應繼續留下來。
  • 通勤時間超過45分鐘的人離婚的可能性更高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4日發布《全國主要城市通勤耗時監測報告》,計算了36個城市的單程平均通勤耗時、城市45分鐘通勤可達人口比重、單程超過60分鐘通勤人口比重。數據顯示,4個超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離為9.3公裡,而北京的平均通勤距離則達到11.1公裡,通勤耗時47分鐘,是全國唯一單程平均通勤耗時超過45分鐘的城市。
  • 大城市「通病」:上下班極端化困擾打工人,多少人是千萬人之一?
    對於打工一族來說,每天早上最「頭大」的事情其實並不是上班,而是每天上班就要浪費不少的時間。有些人擔心上班遲到,連買個早飯的時間都沒有。可以說不少人都因為時間花在了路上,因此早飯對於不少打工人來說,已經直接被忽略了。
  • 「一想到明天要坐兩小時地鐵上班,我又想辭職了」
    當城市的版圖不斷擴大,通勤也越來越成為年輕人的負擔。前兩天,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中指出:中國36個主要城市中,有超過1000萬打工人,單程通勤超過1小時。全國36個主要城市平均下來,只有76%的人通勤時間在45分鐘左右。
  • 全國千萬人每天承受長距離通勤之苦!而我這麼做,只是為了一隻貓
    我不是不會做飯,只是每天花在上下班路上的3個小時,讓我失去了做飯的念想。過長的通勤時間,也正影響著千萬人。近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了《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計算了36個城市的單程平均通勤時耗、城市45分鐘通勤可達人口比重、單程超過60分鐘通勤人口比重。
  • 你從家去公司要多久?超千萬人通勤超過1小時,打工人太難了
    最近 打工人又被靈魂拷問一個問題 你的通勤時間是多久 比早起更痛苦的是長達一個多小時的通勤時間。
  • 極端通勤人數超千萬?被困在上下班交通裡的打工人們該咋辦?
    來源:江瀚視野最近一段時間,關於打工人的話題可謂是層出不窮,鑑於大家都已經說膩了打工人的各種職場苦逼,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被困在交通裡的打工人,當極端通勤人數超千萬的時候,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打工人的日常生活?
  • 百度地圖慧眼通勤報告上熱搜!超一小時極端通勤道破千萬人辛酸
    近日,一則「超千萬人正承受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近5億的閱讀量折射出城市「打工人」對通勤現狀的廣泛共鳴,職住距離遠、通勤耗時長,依然是公眾日常生活出行的痛點。7個核心指標,報告表明:36個中國主要城市的單程平均通勤時耗為36分鐘,45分鐘以內通勤人口比重僅為76%,超1000萬人正在承受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之苦。
  • 大數據告訴你,寧波城區單程平均通勤時...
    通勤,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組成,與居民幸福感息息相關。你每天有多少時間花在上班路上?是否曾為堵車的等待傷透腦筋?事實上,寧波在通勤方面的舒適度,已經「跑贏」了不少兄弟城市!12月4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2020年度全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從通勤範圍、空間匹配、通勤距離、幸福通勤、公交服務、軌道覆蓋6個方面,呈現出全國36個主要城市的交通數據畫像。報告顯示,全國有超過1000萬人正承受60分鐘以上極端通勤。
  • 穿過大半個北京去加班 OFFWorkTime
    圖 /卡西米爾·塞文洛維奇·馬列維奇·張剛辭職來,咱們先進行詩朗誦的部分,我們來聽一聽傳說中的東京好聲音穿過大半個北京去加班其實,加班和被班加是差不多的,無非是兩個方案碰撞的力,無非是這力催開的花朵,無非是這花朵虛擬出的春天讓我們誤以為生命被重新打開大半個北京,什麼都在發生:火山在噴,河流在枯一些不被關心的畫圖狗和流民一路在槍口的麋鹿和丹頂鶴我是穿過槍林彈雨去加班我是把無數的黑夜摁進一個黎明去加班
  • 家住德清,杭州上班,這群「雙城生活族」每天通勤時間為何比杭州...
    杭州有一群「杭湖雙城生活族」每天通勤時間比住在杭州的同事還短周一早上8點35分,在杭州東站附近上班的小陳走出高鐵車廂,和德清老鄉小凌揮手告別後,步行10分鐘,就到達了單位。每個工作日從湖州德清到杭州上班,看似誇張,但小陳反而有些得意。
  • 每天上班通勤3小時,除了生活所迫,還需注意這些危險信號
    我們自嘲為「打工人」,「屌絲」一族,但是我們卻不甘心這話從別人口中面對面的說出來。這是我們內心唯一的倔強,也是維護內心僅有的那份崇高的自我尊嚴感。為了讓可敬的資本主義老闆們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我在零下十幾度的天氣裡勇敢的跳出被窩裡,不用鬧鐘,不用媽媽的嘮叨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