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打工人,沒有什麼比這句話更能反映現實,也因此更扎心的了:我們不是在打工,就是在打工的路上。
12月4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全國主要城市通勤時耗監測報告》計算了36個城市的單程平均通勤時耗、城市45分鐘通勤可達人口比重、單程超過60分鐘通勤人口比重。結果令大多數打工者心酸。
如果以45分鐘以內通勤人口比重達到90%作為衡量城市繁榮、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之一,在監測的36個全國主要城市中,45分鐘以內通勤人口比重均值只有76%,遠低於90%的目標值。
在全國4個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5分鐘通勤人口比重均值僅為69%。4個超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離為9.3千米,北京的平均通勤距離則達到11.1千米。北京通勤時耗47分鐘,是全國唯一單程平均通勤時耗超過45分鐘的城市。此外,在36個全國重點城市中,共有超過1000萬人正在承受60分鐘以上的極端通勤之苦,佔通勤人口的13%。
通勤時間越短,越幸福,反之越痛苦。這是任何打工人都會有的體驗和切身感受。每到討論通勤時,會有很多方案提出來,主要是改善城市和城際交通,如大興城鐵、開通更多的交通線路,延長公交,包括地鐵、公交車、計程車的運營時間、限止私家車出行、錯開上班時間等,總體思路是「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化」。
這當然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和主要方式,但是,也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可能在短期內難以顯示出巨大效果,並且能否一勞永逸地解決打工人的通勤困苦,也很難說。即便是90%以上的打工人達到了平均通勤45分鐘以內(單程),也因此體現了城市的繁榮、公平、可持續發展,但對於打工人來說還是不幸福。每天打工花在路上的時間約2小時不只是個人體驗不幸福,而且也失去了約2小時的工作或休閒時間,或者創造財富的機會,這顯然是打工人乃至社會的多重損失。
過去,解決通勤問題主要是大力發展交通和實行科學的交通管理以提高通行效率,這也是一種路徑依賴。其實,在這些路徑依賴之外,還有其他的有效路徑。如果以打工人花在通勤上的時間越短便越幸福作為另一個衡量標準,則零通勤的打工人最幸福。也就是,在家上班,而且在一些國家已經在實現了。
但在家工作有利,也有弊。可以緩解交通擁堵、免除打工人的通勤痛苦,弊端是,與同事、領導之間不能面對面交流,會有人際疏離,打工人還可能不了解公司和單位的情況,以及無法參加集體會議、培訓、技術座談等。並且,工作效率和成果也是一個見仁見智的爭議話題。有人認為家裡環境太好,容易懶散,工作拖拉,工作績效不高,但贊同在家上班者認為正是在家工作能釋放巨大的自我創造性和幹勁,反而工作效率高,還能多出成果。
從技術的進步可以看到,資訊時代,人們早就沒有必要必須聚在一起才能工作。這是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文明的延伸。當IT、網絡、雲計算、核心音視頻技術上鋪就了地球村的範疇和定義時,也造成了線上線下之分,以及完全可適用於線上的在家工作的條件。而且,技術的進步還會把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起來。有很多行業都適合於在家工作,如文秘、傳媒、教育、遊戲、金融、計算機、藝術和工藝等行業,以及一些科學研究,如文史哲和數學研究等。
當然,減少和解決通勤的痛苦還有其他方式,如發展小型公交飛機、利用計算機計算出行路線最近和時間最短的路線,同樣可以緩減城市交通擁堵。實際上,今天最容易實現也最容易解決通勤痛苦的方式,就是在家工作。如此,將讓這些行業的打工人通勤時間歸零,也減少了其他行業打工人的通勤時。因此,可以讓打工人的幸福多一分,痛苦少一分。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