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流傳一句話:香港有個好萊塢。
但真正能和好萊塢掰掰手腕的,非印度莫屬。
不是印度的電影在世界的市場佔有率,而是印度的拍片量,大到驚人。
每年2000部左右,印度的電影市場全靠本土電影支撐。
所以印度成了全球民族電影完勝好萊塢的傑出代表。
近些年印度出現較好又叫作的作品。
如《摔跤吧!爸爸》、《調音師》、《神秘巨星》等佳作。
在質量上有超越中國電影的趨勢。
從20世紀初印度電影誕生以來。
主要電影類型為史詩電影,如今已成為印度電影票房的保障。
同樣擁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卻沒有像印度一樣誕生民族特色的史詩電影佳作。
那麼,印度是如何拍出史詩電影的呢?
印度史詩電影表現的主題是印度這個國家的民族集體意識和文化記憶。
是對印度半島人類歷史發展所進行大膽設想和歷史求證。
古希臘神話認為,史詩是用來描述神和英雄們的活動和偉大功績的。
印度史詩電影包含了神話、傳奇、歷史等意涵。
不管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真實的,還是虛構的。
都被印度電影共同構成了豐富的史詩風格。
印度史詩電影的來源主要源於他們的文化
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1. 印度精神
創作來源,主要是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這兩部史詩著作早已成為印度人民生活的力量,有時是神話,有時是事實和神話的混合體。
當事實和神話相互融合,達到一種模糊的境界,就變成了想像中的歷史。
史詩已經成為印度文化的核心體系,印度可以在裡面提取無窮無盡的靈感和素材。
印度史詩電影表現在民族精神、家國情懷、在故事上大膽做創新。
形成了宏達的敘事和個體敘事相互融合的創作前提。
早期無聲電影時代,印度史詩電影主要為戰爭片、宮殿形象、未來壯觀想像。
這種方式一致保持到至今,現在的印度史詩電影經常一開場就表現宏大的史詩氛圍。
這已經成為印度電影的傳統,歷史人物和英雄越來越多的被搬上大熒幕。
《阿育王》是一部代表作。
印度電影誕生於英國殖民時期。
被西方入侵的東方國家,文化受到摧毀,電影也被無情的限制於審查。
這使得印度電影人的創作空間變小,史詩電影成為借古喻今捍衛本土文化的武器。
《聖維杜爾》的靈感來源就是《摩訶婆羅多》。
戰爭的內核其實是印度政治事件的表達。
維杜爾戴著甘地帽和穿著哈達爾衫的甘地服裝出現在觀眾眼前。
印度獨立以後,史詩電影又起到了教化和引導印度人民對國家民族的統一認同。
剛剛獨立的印度,被英國入侵帶來的文化變革是可能馬上就清除。
印度人民在兩種文化之間徘徊。
史詩電影可以激發人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保證文化的傳承。
《巴薩提的顏色》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反抗殖民,表達當代印度政治的懦弱。
現在的印度電影,喜歡把史詩的精神和種族問題、民族心緒等問題編制在一起。
隨著印度的發展壯大,史詩電影的主題也隨之發生變化。
從長期的宗教題材轉變為對穆斯林的醜化和抗議。
《帝國雙壁》中,女主角因為是穆斯林血統,最後生下孩子也無法獲得名分。
《印度艷后》中,帕德瑪瓦蒂王后寧為玉碎不 為瓦全的犧牲精神和德裡蘇丹王卑鄙無恥的醜惡嘴臉 形成了鮮明對比。
印度歷史和民族的記憶已經被置入到新的語境中。
常常是根據當下社會的環境和政治來重新構建的。
2. 宗教
印度是生活在宗教裡的,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宗教已經成為印度民族生活的主要基調。
宗教電影一般都圍繞著信徒、宗教神話、聖徒和聖人。
放眼看來,關於聖徒或好人的電影也屬於歷史電影。
因此,很多印度史詩電影在創作中都表現出強烈的宗教寓意。
印度教派分為三個大類:印度教、佛教、耆那教。
三個教派有一定的差異,但對生死的態度是相通的。
這形成了印度民族獨有的人生觀:出生——成長——死亡——重生。
在他們的世界,人死了以後靈魂是不滅的。
它會重新寄托在一個新的肉體,這個過程稱之為輪迴。
《自由勇士》中,那羅辛哈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蘇巴亞,延續了在戰場去世的老人名字。
一方面是致敬,一方面是輪迴。
還有更極端的例子,《英雄威爾》的結局,直接安排長相一樣的演員演兩父子。
這在普通電影看來是「大逆不道」,但放在印度文化中,卻又異常的合理。
3. 追求真實
印度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從建築、服裝、音樂、歌舞等文化傳統,都在印度史詩電影中有非常突出的表現。
印度史詩電影著力於把歷史背景和藝術創作相結合。
非常注重電影空間的歷史還原和細節的真實表現。
期望通過大熒幕用藝術的手段呈現或還原印度的古文明。
《死丘往事》展現了印度的河流文化。
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的高度還原,從結構、排水系統、武器等,都參照文物進行還原。
宗教形成的農耕文化,階級分層等,也都是按照歷史基礎進行再度創作。
影片的故事衝突設置成兩個部落的鬥爭最終導致河流改造。
從劇作的角度這種設定充滿戲劇張力,能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
而劇作在編排上並非「互聯編造」,而是嚴格根據考古學問推斷進行創作的。
印度史詩電影對細節的追求達到了「癲狂」的狀態。
真實性具有抒寫和放大印度文化的功能。
特別在藝術裝飾上的繁縟,是印度人名積攢下來的審美趣味。
《莫臥兒大帝》這部影片拍攝周期高達十年之久,一場歌舞場面就花去兩年時間。
在歌曲的場景搭建上的費用是其他電影一整部的全部費用。
《帝國雙壁》還原了鏡宮的創意,女主角穿著金色的禮服在宮中翩翩起舞。
場景的樓臺、人物的服裝、還有珠寶等,都彰顯了印度貴族的文化氣息。
二. 印度電影中的英雄
英雄電影越來越成為類型片的寵兒。
實際上東方史詩電影都具有表現英雄主義的傳統文化,印度也不例外。
東方的許多神話故事都來源於英雄這一概念。
自然用英雄來敘事就成了史詩電影的核心之一,既能成為敘事的主體。
最重要的是能更好的讓觀眾產生共鳴,從而給觀眾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1. 男性英雄
從古到今,男性一直都是這個世界的主導力量。
印度就更不用說了,男性的地位遠超女性,在他們的著作《摩奴法論》裡對男性給予了絕對的地位。
在印度傳統文化中,女性是不能獨自得到拯救和解脫的,必須通過男性來實現。
這種傳統和歷史造就了印度史詩電影的主角無一例外都是男性。
好萊塢的英雄套路在全世界影響巨大,相反也會產生審美疲勞。
在看超級英雄系列我們可以發現,英雄一般都為三段式結構。
開篇表現主人公的平靜生活,有個溫暖的家庭。
突然因為某種邪惡力量陷入危機,為了拯救世界或家庭奮起反抗。
最後的結局不言而喻,都是大團圓。
印度電影在好萊塢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為了四段式結構。
開場人物出場,平衡敘事,進入一個小情節的高潮。
接著鋪墊事件和人物的關係,到最後的結局。
這種敘事的設計和印度的電影時長有關,而電影時長和他們觀影時的幕間休息也有著密切的關係。
印度英雄的模式遵從出生的孩子先天條線很一般、兒時有過人之處、成年成為英雄三個步驟。
在中國成為現象級爆款的《摔跤吧!爸爸》也是這個模式。
2. 女性崛起
女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現在人人都在喊女權,甚至不喊女權都有點覺得跟不上時代的感覺了。
印度女性地位低廉,受全世界的影響,在電影創作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印度女性意識提高,正在加入男性主導的社會系統之中。
《章西女王》打破了傳統的男權文化,女性贏得了話語權。
在很多男權為主導的史詩電影中,女性的角色不再是花瓶,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品。
而是參與到電影敘事中,成為引導男性的關鍵角色。
阿米爾汗主演的《未知死亡》,女主角是一個溫柔漂亮的女孩。
她天生善良,讓男主不僅愛上了她,還改變了他。
整部電影的敘事,男主的改變、復仇,都是因為女主。
如今全球熒幕幾乎都被好萊塢壟斷。
全世界都在追求全球化,但全球化不等於全球同質化。
許多文化和階層正在固話,但人是不會固話的。
一個國家的電影必須抓住它的文化根源和靈魂價值。
印度電影在這方面給了東方電影一個啟示,他們利用自身特有的宗教文化和歷史傳統。
把民族的美學和電影這門語言相結合,形成了獨有的史詩電影。
好萊塢固然強大,在學習好萊塢的同時,不妨看看我們周邊的國家,周邊的朋友。
也許具有相通亞文化的國家,更適合我們參考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