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嶝,一個神奇的小鎮,距離金門直線距離僅1800米,是大陸距臺灣最近的地方。過去這裡是炮火紛飛的前線,隨著兩岸關係的變化,大嶝華麗轉身,成為兩岸交流的熱土。琳琅滿目的臺灣商品,令人目不暇接,色香味俱全的臺灣美食,讓八方遊客流連忘返。
大嶝島上成片的閩南古建築 資料圖
大嶝離金門非常近 資料圖
國共對峙時期,大嶝曾經是軍事禁區
金門炮戰老照片 資料圖
戰時留下來的炮彈,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記者沈偉彬攝
在大嶝街道工作的蔡諸澤是大嶝人,他向記者介紹,大嶝約13平方公裡,由大嶝島、小嶝島、角嶼島三個島嶼組成。在國共對峙的年代,大嶝是海防前線,有民兵戰士嚴密巡查,這裡曾經歷過1958年炮擊金門戰役的洗禮,平均每平方米的土地就落下1.5發炮彈,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三島」稱號。
蔡諸澤說:「1979年之前的大嶝,屬於有居民的軍事管理區,處於封閉狀態。當年大嶝大橋還沒有建立,島上的村民去大陸購買生活用品,都要去公社開證明,才能乘船進出島。」
人民日報告臺灣同胞書版截圖
一直到了1979年,隨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自此兩岸炮戰結束,大嶝和金門之間的民間交流悄然而生。
據資料顯示,大嶝陽塘村村民張志團是最早參與大嶝和金門海上貿易的人之一。原來,張志團的叔公解放前被國民黨抓去臺灣當船夫,後來就定居在金門。1987年,張志團的叔公回到故鄉尋親。他發現大嶝的花生、蒜頭等農產品比金門便宜很多,就建議張志團做點買賣,把農產品賣到金門去,再把金門的高粱酒、菜刀等商品運回大嶝。於是,張志團開始做起了海上生意,每次運過去的土特產都受到歡迎。就這樣,張志團的買賣不斷做大。生意由開始小打小鬧的以貨易貨,很快發展到船上的現金交易。
和張志團一樣,近90%同金門有著「親緣」關係的大嶝人,多年來在海上與金門進行著密切的商品交易。到上個世紀90年代,兩岸民間貿易飛速發展,高峰期大嶝一天有50—60條船在海上與金門交易,每條船上都載著1—2噸的花生、大蒜或鋤耙等,而金門運過來的高粱酒、貢糖、菜刀等,則成了這邊的搶手貨。
大陸首個對臺交易平臺,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設立
1999年5月1日,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開業運營。大嶝小鎮供圖
現在的大嶝小鎮臺灣免稅公園入口 李奕佳攝
大嶝對臺市場的工作人員,為記者介紹了大嶝對臺市場的由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由於大嶝與金門之間的海上貿易存在許多問題,國家決定搞一個平臺,把海上變為陸地,把無序變成有序。1998年5月,經國家批准,當時中國唯一的對臺交易市場——廈門大嶝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應運而生。這個面積僅為0.85平方公裡的市場,成了臺灣民生消費品的集散中心。
大嶝對臺市場於1999年正式開業,內設478個店面。開業初期,大嶝對臺市場一店難求,異常火爆,迎來全國四面八方的遊客、參訪團,也受到了各級領導的殷切關懷。
黃清俊賣臺灣牛蒡茶的商鋪 李奕佳攝
現任廈門市翔安區臺商聯誼會總幹事,在大嶝對臺市場經營牛蒡茶和金門高粱酒的黃清俊,是位從2000年起就來廈門經商的老臺商。他對記者說,在大嶝對臺市場,逢年過節的時候生意最好,因為來大嶝購物的顧客,大多以北方和中部地區的遊客為主。大陸人對臺灣總有一種特殊情結,對臺灣的商品也很好奇。北方客人大都很豪爽,高粱酒、牛蒡茶一買就是兩三箱,不僅自己拿回去享用,還要分贈親朋好友。
當時,大嶝對臺市場為大陸引進了很多臺灣的著名商品。人們耳熟能詳的仙草蜜,烏梅汁,芭樂汁,油切麥茶,鳳梨酥等,都是從大嶝對臺市場首次傳出。
不僅如此,2005年5月28日,首批免稅進口460公斤臺灣水果在大嶝對臺碼頭登陸;2006年1月25日,首批新鮮的8037公斤蔬菜從大嶝出口金門;2006年4月,第一艘裝載81萬粒鱉蛋的臺灣貨船在大嶝實現通關。
從海運轉關進口到廈金雙向直航,從臺灣水果進口到蔬菜輸往金門,各部門通力協作,大嶝對臺市場探索出了一系列市場運作的新模式。
大嶝對臺市場改擴建,大嶝小鎮臺灣免稅公園正式營業
大嶝小鎮裡琳琅滿目的商品 李奕佳攝
在2008年的時候,大嶝對臺市場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廈門市政府決定由象嶼集團牽頭,發揮象嶼集團在保稅品、供應鏈金融、物流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作用,對大嶝對臺市場進行改擴建。
從2008年到2011年,經過3年的精心設計施工,在2011年9月6日,大嶝對臺市場的首期工程——大嶝小鎮·臺灣免稅公園(簡稱:大嶝小鎮)正式對外營業。一時間臺商匯聚,臺貨雲集,引進臺灣商品品牌1000餘個,商品種類突破1萬種。大嶝小鎮升級成為大陸最大的臺灣商品交易中心,對臺交流的平臺意義凸顯。改擴建後,大嶝對臺市場的商品種類進一步豐富,遊客的免稅額度也從每人一天3000元提高到6000元。
從1999年至今,成立20年來,大嶝對臺市場的臺灣商品進口額累計近7億美元、貿易總額近80億元人民幣、遊客量約2500萬人次。
王太正在向顧客介紹商品 李奕佳攝
經營臺灣七彩玉石的老闆娘王太一家就是在大嶝對臺市場改擴建後,來大嶝開店的。老闆娘王太說:「我們之前的店是開在上海的,大嶝對臺市場改擴建後,商品種類增加了工藝品類型,象嶼集團的工作人員多次邀請我們去大嶝小鎮參觀考察和面談,還提出了很多店租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措施,我們最後才決定把上海的店轉移到大嶝小鎮來。」
王太說,現在他們大嶝的店已經開了8年,她對把上海的店轉移來大嶝一點也不後悔。現在店裡發展的很好,全國很多賣七彩玉石的商家,都是在他們店裡批貨,貨物賣到了北京、天津、新疆、大慶等地。他們一家人現在就定居在大嶝島上,一雙兒女都在大嶝讀書。她對大嶝對臺市場的未來發展很有信心。
大嶝小鎮臺灣商品齊全,遊客能買能吃滿載而歸
以前,遊客們去大嶝更多的是為了重溫那段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大嶝對臺市場設立後,遊客們可以在飽覽戰地風光的同時,盡情購買臺灣商品,領略海峽對岸的風土人情。據資料統計,1999年以前,來大嶝旅遊的客人1年不到10萬人次,而且80%是廈門本地人;1999年以後,慕名來大嶝的遊客飆升,到2008年達到120萬人次,其中60%是外省或外國的遊客。
大嶝小鎮裡的臺灣食品城 李奕佳攝
種類繁多的臺灣食品 李奕佳攝
左上:鳳梨酥,右上:蛋黃酥。左下:龍蝦餅,右下:牛軋餅 資料圖
那麼在大嶝小鎮又有什麼新奇有趣的臺灣商品呢?我們先到大嶝小鎮的食品城來看看。
鳳梨酥是臺灣最著名的伴手禮,用自然生長而成的土鳳梨,加上蔗糖、麥芽糖製作而成,口感細膩潤滑,自然香氣濃鬱。很多遊客來大嶝小鎮都會購買,不管是送人還是自己吃,都非常適合。蛋黃酥也是臺灣的特產小吃之一。蛋黃酥外觀呈金黃色,一層一層的酥皮搭配著豆沙蛋黃的餡料,豆沙裡面還融入了奶油的香甜,吃起來口感豐富、層次分明,甜而不膩。
除了這兩種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臺灣特產,食品城裡的店員還向我們推薦了另外兩種新款零食,龍蝦餅和牛軋餅。牛軋餅在臺灣的人氣很高,看起來雖然和一般的餅乾相似,但吃起來完全不同。它是使用復古口味的青蔥蘇打餅加上濃鬱奶香的牛軋糖,可以讓味蕾享受到多重豐富口感。既可當做早餐,也可作為下午茶,牛軋餅抵餓又解饞,並且由於是蛋白製作的軟牛軋糖夾心,熱量還很低,不用擔心發胖。
大嶝小鎮裡的臺灣精品城 李奕佳攝
再來逛逛大嶝小鎮的臺灣精品城,裡面的商品同樣非常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愛美的女生可以看看臺灣的化妝品。
臺灣七彩玉工藝品 李奕佳攝
還有產自臺灣花蓮中央山脈的七彩玉,是臺灣三大名石之首,做工細膩,色澤瑰麗晶瑩,種類繁多且款式新穎。在臺灣,七彩玉基本上是官方送禮為主,2008年,連戰率團訪問大陸,贈給國家領導人的禮物就是臺灣七彩玉花瓶。有興趣的遊客也可以買件回家當紀念品。
大嶝小鎮裡的臺灣小吃城 李奕佳攝
遊客排隊購買臺灣小吃 資料圖
大嶝小鎮裡的臺灣小吃受遊客青睞 資料圖
購物逛累了,遊客們還可以到臺灣小吃城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嘗嘗臺灣美食。在大嶝小鎮的臺灣小吃城裡,外皮微酥肉汁四溢的大腸包小腸、鹹甜的花生卷冰淇淋、以紅豆為主料製成的車輪餅、豆皮酥黃豆腐爽嫩的西門町臭豆腐、還有用新鮮海蠣拌紅薯粉煎成的蚵仔煎……都是那麼的新奇美味,讓大家不用去臺灣,就能吃到地道的臺灣風味。種類繁多、香味撲鼻的美食,令人食指大動胃口大開。即使是在讓人食欲不振的炎熱夏日,也能瞬間打開味蕾,讓人吃得停不下來。
大嶝對臺市場帶動大嶝發展,拉動當地經濟
大嶝對臺市場的設立,也給大嶝村民帶來了新機遇。蔡諸澤介紹,1999年大嶝對臺市場剛剛設立,直接就給島上的村民提供了1600多個就業崗位。遊客多了,村民們可以當導遊、開電瓶車,大嶝的餐館、民宿也多了起來。島上的鮑魚海蠣、頭水紫菜是遊客們青睞的伴手禮。就連村民們種的地瓜、胡蘿蔔、西瓜等農產品,也有不少遊客在田間地頭直接購買。而為了迎接大量的遊客,大嶝街道的道路建設、配套建設也使村民受惠。
大嶝街道負責宣傳工作的張秀香介紹,2013年,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流域水質,大嶝開展了海域退養工作。大嶝對臺市場的改擴建,也促進了大嶝街道村民的轉產再就業需求。
大嶝對臺市場未來將打造成為廈臺融合的示範平臺
未來的臺貿小鎮規劃 李奕佳攝
臺貿小鎮客廳 李奕佳攝
隨著對臺免稅政策的實行,兩岸百姓的距離愈來愈近,大嶝對臺市場煥發出更加彭勃的生機和活力。然而,消費升級、電商崛起,在新形勢、新環境下,大嶝對臺市場也在積極尋求新的發展之路。
2017年,翔安區政府規劃建設一個面積3.04平方公裡的特色臺貿小鎮。小鎮將設立兩岸商貿文創產業融合基地、閩南文化沉浸式體驗區等,聚焦兩岸創新商貿文旅,致力深耕對臺產業拓展,薈萃呈現閩臺文化精華,打造創新要素集聚、貿易業態多元、跨境電商活躍、文旅體驗豐富的兩岸融合小鎮。並且,臺貿小鎮已於2017年入選福建省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在臺貿特色小鎮的建設契機下,大嶝對臺市場立足「廈金通關綜合實驗區、廈金商貿旅遊文化融合區、對臺經貿文化交流大平臺」三大定位,繼續發揮好先行先試引領帶動作用,打造成為廈臺融合的示範平臺。
(策劃:晏鳳利 記者:李奕佳)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