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海上攝影文化促進會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2020年首期推出的《空間展廳》的展出作品具有很強對比性,一份是周曉平老師的「黃浦江畔」,另一份是盧亦成老師的「江南古鎮」。黃浦江畔國際大都市的現代時尚與江南古村落的靜謐典雅氛圍,形成了有趣對照。周老師的作品主要反映黃浦江畔的現代化設施和休閒區,還包括造形奇異的傳統工業遺存等。盧老師拍攝的都是江南一帶古鎮,包括西塘,周莊,同裡、烏鎮、南潯、安昌、錦溪、楓涇、朱家角等十來個地方。重點反映了江南古鎮現存的民眾生活場景,以及古鎮特有的古建築、水鄉風貌等。
關乎選題的編輯意識對攝影人來說,個人既是圖片作者,同時也是向網絡微信提供照片的供稿人。此時攝影人具備既是作者也是圖片編輯的雙重身份,因此在選擇照片時,作者自己首先需確定相關的編輯意識。兩位作者對圖片的選擇處理,都具有比較典型的編輯意識,選題脈絡很是清晰,也很值得其他作者借鑑。
仔細分析,周老師的作品取之於上海,以黃浦江沿江風貌風光為主,其中包括虹口濱江大道、黃浦濱江大道,浦東東岸濱江大道、徐匯濱江大道、楊浦濱江大道等。圖片的線條走向脈絡分明,基本圍繞黃浦江沿岸展開,而且作品涵蓋了黃浦江沿岸多個重要的濱江大道。構圖取景充分結合氣象變化,特別是抓拍攝天空雲彩變化等,內容廣闊豐富多彩。
觀賞盧老師的作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古鎮的民風民情,畫面表現人物活動比較突出。主要以江南水鄉群眾的日常為主,尤其是安昌古鎮過年前夕的曬年貨,還包括那些外來的旅遊者等;另一類為紀錄江南古村落特有原始風貌為主,包括各地古鎮的古建築和傳統的水鄉格局。其中西塘,烏鎮,南潯古鎮的百間樓等都富有特色,比較完善地實現了沿河民居與水面景觀融為一體,水鄉特有景觀和民俗風情是編輯思路主線。
隨機應變的拍攝意識不難發現,兩位作者的專題花費了很多時間,也都呈現比較深厚的功力。濱江大道主要通過不同天氣或季節的環境變化,反映現場形態和光影變遷,而且格外講究利用清晨、晚上等拍攝晨景、夜景。拍攝過程中充分運用了中長焦鏡頭以及廣角鏡頭等,畫面構圖包括近景、全景以及局部細節處理,呈現了很強的表現力。
從主題選擇角度看,周老師所選的濱江大道拍攝重點,注重了選擇不同視角或不同的拍攝位置,包括由低到高或從高到低景別以及前後左右變化,此其一;第二,選擇了不同的光影時段。清晨、黃昏、包括夜景在不同光影條件下,黃浦江畔的濱江大道呈現了琳琅滿目的景別變化,前後景觀也呈現了較強的縱深感。
相對來說盧老師所攝為江南一帶古鎮,拍攝區域更為開闊。古村、古鎮、街景、民居、包括民風民俗等取材範圍也比較寬廣,需以較多時間來關注採擷。針對江南古鎮的取景、選材、拍攝等,其實對上海攝影人來說仍屬「天時地利人和」。通常坐車2小時左右即可到達拍攝點,自然不失為有利條件。就近的古鎮環境,客觀上為上海攝影人提供了更多拍攝機會。只要長期關注不懈堅持,精挑細選,無疑確保了拍攝的成功。但關鍵之點還在於必要時得就地住宿,找利用早晚拍攝機會,全在於作者願意為之付出辛勤的勞作。
精彩佳作 光影呈現去年,周曉平老師曾提供過不少與濱江大道有關的精彩畫面,本期選刊作品中,尤其是《浦東東岸濱江大道(1)》,採用了橢圓形框架構成了前景構圖,將紅色跨江大橋作為視覺中心點,畫面視角獨特構圖新穎,堪稱非常難得。
還有《浦東東岸濱江大道(6)》,構圖富有視覺衝擊力,畫面給人以誇張印象。前景、遠景交相呼應,具有很強的層次感以及輪廓感。《浦東東岸濱江大道(3)》則為夜景,恰好與圖(6)畫面形成了影調和色彩變化,也形成了對照與呼應。作者在同一拍攝點取不同時段,不同視角的拍攝效果,不但格外耐看而且堪稱耐人回味。還有像《楊浦濱江大道(2)》那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畫面構圖以及影調層次變化也格外引人入勝。
水鄉生活 催人遐想盧亦成老師的水鄉,不少畫面涵蓋了水鄉的燈光夜景。拍攝水鄉燈光夜景,優勢在於豐富了畫面明暗的影調變化,也強化了夜景色彩感,使傳統古建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現代韻味。水鄉居民的生活場景,也是畫面的亮點。早上沿河屋簷下的炊煙嫋嫋,散發著濃鬱的水鄉風情。
特別是烏鎮和周莊所攝的兩個「爆米花」場景很值得一品,尤其烏鎮所攝藉助了瀰漫煙霧,有效抓住了「爆米花」出爐膨脹的爆開瞬間;周莊「爆米花」老人則以正面取景,在偏暗影調中清晰呈現老人家的凝重表情,堪稱對該行業肖像類的精準描寫。類似行當早已成為即將消亡的職業,相信廣大受眾看後都會有所感觸。
THE
END
特約評論 徐和德
編 輯 阿青崽
原標題:《【空間微評•12】「時尚」與「古樸」交相輝映》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