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好 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計劃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央視網消息: 目前,各地中小學已陸續或準備開學複課,之前進行的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如何銜接過渡?昨天(5月14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對此內容也進行了介紹。

呂玉剛表示,隨著各地陸續複課,各地中小學要對延期開學期間學生居家學習的情況逐一摸底、診斷,區別不同年級、不同班級、不同學科的情況,精準掌握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同時,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計劃,實現平穩過渡。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 呂玉剛: 堅決防止搶時間、趕進度、超容量的一些不切實際的做法。對前一階段沒有開展新課程線上教學的,要堅持實施零起點教學。對已開展新課程線上教學的,要認真進行串講複習,在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較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新課程的學習。這一階段,對於仍在居家學習的,還要繼續做好線上教學的指導工作。

呂玉剛同時介紹,疫情期間,教育部專門組織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制定了《給學生居家學習生活的建議》和《給家長指導孩子居家學習生活的建議》,建議中小學生延期開學期間,家長控制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做到合理有度。此外,還要求各地特別關注在疫情期間出現沉迷電子產品或行為偏差等情況的學生,提供幹預性心理輔導,協助其回歸正常學習生活。

(來源:央視網)

相關焦點

  • 如何做好在線教學與線下課堂銜接?教育部:堅決防止搶時間趕進度超...
    本文轉自【新民晚報】;各地中小學陸續已經開學,開學以後,學校課堂學習教學和線上學習如何銜接大家比較關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在今天下午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小學生處於生理年齡特點,跟大學生還不太一樣,他們有的自律能力比較弱,居家學習效果也很不相同的。要從五個方面來全面考慮,周密設計安排,確保平穩過渡,使學生較好地適應開學後的學習生活。第一,要做好心理上的疏導。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思想心理狀況,讓每個學生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開學後的學習,這一點至關重要。
  • 陝西省教育廳要求高校做好線上線下教學銜接
    應對疫情,全省高校認真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要求,全面推進在線教學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當前,疫情防控工作持續向好,各高校即將錯峰開學,逐步恢復線下教學工作。4月10日記者獲悉,為保障我省高校開學前後教育教學秩序和質量,我省普通高等教育線上線下教學銜接相關安排出爐。
  • 鄭州經開區教研室舉行「線上線下教學銜接」主題教研會
    參會老師認真聆聽為紮實做好教育教學銜接,有序開展學生線上學習情況摸排和教學效果評估診斷,精準分析學情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教學銜接方案,確保實現本學期課程教學目標。4月22日,鄭州經開區教研室組織九年級教師分學科召開「線上線下教學銜接課」主題教研會。教研會前,由各學科教研員與學校教研組一起研判制定線上線下畢業班教學銜接具體方案,方案結合學科線上教學實際,指導各學科科學安排教學時間,合理把握教學進度,準確設置教學內容,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切實保障教育教學質量。
  • 查漏補缺 以學定教——海勃灣區積極做好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銜接工作
    (曉敏 攝) 本報記者 畢曉敏為了鞏固線上教學成果,確保實現本學期課程教學目標,做好開學後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銜接,海勃灣區教育教學研究室各學科教研員結合線上教學期間錄製課程情況和線上教學情況,對本學期開學複課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銜接工作提出了建議,各中小學結合本校實際,參考安排了複課後學校教學與教科研工作。
  • 重回課堂:你準備好了麼? ——線上與線下教學有效銜接專項培訓即將...
    ——線上與線下教學有效銜接專項培訓即將啟動 2020-05-11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萬州區教學保證線上線下銜接融合
    開學之前,萬州各個學校除了做好衛生防疫準備外,制定教學計劃、進行課程安排也是重中之重,而各個學校的教師也早早返校報到,做好了十萬分的準備,靜待同學們的到來。「同學們,我在那個熟悉的教室門口等你們歸來」在新田中學,初三年級的老師們多次線上線下進行課程研討。
  • 線上線下教學如何有效銜接
    隨著疫情逐漸被控制,復工復產有條不紊地推進,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也在為學生複課復學做相關準備。區域如何推進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效銜接,概括起來可以從起、承、轉、合四方面著手。
  • 確保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省教育廳發布高校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工作...
    4月10日記者獲悉,當前,疫情防控工作持續向好,各高校即將錯峰開學,逐步恢復線下教學工作。為保障我省高校開學前後教育教學秩序和質量,省教育廳發出現就做好普通高等教育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工作通知。
  • 雲端轉到線下,教學如何銜接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越來越多省份已經開學複課,還有更多省份已經明確了開學複課時間。如何做好線上線下教學銜接,在今後一段時間裡對各級各類學校來說,成了一個普遍而緊迫的問題。從雲端到線下,教學銜接工作的重點是什麼?返校複課的教學起點應該如何確定?面對「縮水」的春季學期,如何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 線上線下銜接期如何開展體育教學
    6月1日,北京市豐臺一小操場上,六年級學生一臂間隔站好後,摘掉口罩,在體育老師的帶領下鍛鍊眼睛。各地中小學陸續復學,學校操場重新熱鬧起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仍處在恢復期的體育教學該怎麼保證質量?怎樣優化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恢復和增強體質?如何以這一階段為契機,補上健康教育的短板?
  • 線上線下教學如何銜接?聽教育部相關...
    9月1日,教育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接受央視《新聞1+1》採訪,就開學複課相關問題進行解答。這個變化最大的就還是要做好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同時還要做好線上線下教學的銜接,以及在整個疫情防控期間居家學習給自己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一些變化。新學期開始之後必須要做出調整,我想這可能是所有的學校都要關注到的一點。第二個方面,學校和老師、家長要幫助孩子去樹立正常的或者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 教育部:加強線上教育,將推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五年行動計劃
    目前疫情還偶有發生,在今天上午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透露,為加強線上教育,下一步將推出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若干個項目,包括建成一個面向全體師生的網絡平臺。
  • 多地上演複課「大戲」 線上線下如何銜接才是關鍵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提出更大膽的解決思路,「我建議改變課程教學計劃,重點講述必要的知識點,去粗取精,不必拘泥於單個學期的課程安排,有必要時甚至可以對下一學期、學年的教學計劃重新調整」。對於還沒有復學,正在上網課的師生,他建議,網課可以重點講述陳述性的知識,一些需要動手操作類的教學內容,可以調整到返校後授課。
  • 太原:線上到線下 讓課堂教學異彩紛呈
    6月14日,記者從山西大學商務學院了解到,隨著非畢業年級學生回歸校園,該院教學也從線上轉移到了線下,安靜的教室又開啟了課堂教學的新精彩,沉寂已久的校園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多措並舉  闊別四月,開學複課,該院終於按下了「重啟鍵」。
  • 回望網課,著眼課堂(我們眼中的線上線下教學銜接)
    所以,要談線下教學如何與線上教學有效銜接,我覺得,作為老師,一方面,面對學生時,不要太過焦慮,平和地把它當成孩子成長過程的必然階段,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想到教學相關事宜,不要太過著急,耐心地把它當作孩子課堂上溜號的一種必然存在,守一顆平常心,「回望網課,著眼課堂」才是最好的方法。
  • 開學後如何做好線上線下教學銜接?權威回應...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一些省份的高校學生陸續返校,全國所有省(區、市)均已明確中小學部分學段開學時間。5月,我國預計將集中迎來開學複課。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怎樣保障廣大師生的健康安全?怎樣做好線上和線下教學內容銜接?怎樣確保完成2020年春季學期教學任務?
  • 教育部:推進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工作
    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呂玉剛司長指出,線上教育確實在疫情期間有效地支撐了「停課不停學」工作,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將把做好線上教學工作作為推進「網際網路+教育」的戰略工程來看待,作為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抓手,也就是以教育信息化來引領、帶動教育現代化。
  • 開學了,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做到有效銜接?教育的通知來了
    開學了,線上線下教育如何做到有效銜接?教育的通知來了受疫情影響,教育部發布了延遲開學的通知,全國學生都度過了有史以來最長的一個寒假,教育部做出延遲開學的決定後,就立即啟動了「停課不停學」的工作,各地大中小學積極執行這項工作,開始把原本的線下教育方案轉移到了線上,小學,中學,大學等學生都開始網上學習,經歷了一段比較長的網課生活。
  • 備好「線上線下有機銜接」課
    在學期剩餘的日子裡,我們將如何智慧地工作,將線上線下學習有機銜接、有效融合,有質量地完成學期教學計劃——備好「線上線下有機銜接」課周文勝(北京市建華實驗學校教學主任)  春已暖,花正開,陰霾散去,氣清景明。
  • 英都中心小學線上線下教育教學有效銜接記錄
    複課以來,英都中心小學線上線下教育教學銜接工作有效、紮實、穩定開展。上午,南安市小學教室主任劉小坤,教研人員葉冠毅,教師王燕麗到英都中心小學,就語文與數學的線上與線下教學銜接進行了調研和指導。中國人在英都中心小學洪雙生子校長的陪同下,南安市高級中學劉小坤主任、研究員葉冠毅走進五年制教師班洪幼敏的教室。在教《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老師熟練地把「飛花令」請進了教室,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營造了濃厚的古詩詞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