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能源匱乏、環境汙染等日趨嚴重,使得綠色潔淨意識抬頭,走在時尚尖端的設計師,究竟該如何走進綠時尚,盡一份地球人的責任呢?本文從品牌商及零售端出發,以實例說明業者如何利用減量(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再生(Recycle)、修復 (Repair)的概念,以實際行動愛地球。
如何有效重複應用地球資源,減少浪費性的生產與汰換,接下來我們將以實例說明業者如何利用減量 (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再生 (Recycle)、修復 (Repair) 的概念,以實際行動愛地球。
日本服飾出租網路平臺 air Closet,曾獲日本設計振興會2015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又稱 G-Mark 設計獎,與德國紅點、IF、美國 Idea並列世界四大設計的獎 ),該獎標榜採用綜合性設計評價制度,強調消費者的使用經驗、以及產品的創新性,精選以各種形式展現的「好設計」。
air Closet包月租衣網(每月6800日圓起)與其他網站最不同的地方在於「造型設計師駐站」提供專屬服務,也就是說,消費者租借衣服時能享有造型師提供的專業搭配服務,並非傳統僅可由消費者自行揀選喜歡的單品。這項創新的網租服務,為不擅穿搭的消費者提供極大的便利性,也讓人有機會嘗試與以往不同的穿衣風格,挖掘自己不同的面貌。
而為了要讓造型設計師了解自己的喜好,消費者也必須積極地回饋意見給服裝師,但缺點是對於服飾主觀性比較強的使用者,有可能溝通後收到的配搭服飾並不是心中理想的樣子。
熱愛大自然的戶外運動品牌 Patagonia,非常早就開始關注與倡導環境保護議題,1984年 Patagonia 成為全美第一間使用再生紙製作型錄的公司,1995年率先運用回收聚酯寶特瓶製作毛衣,1996年所有棉製衣物更全面採用價格貴 2 倍的有機棉,不但贏得消費者青睞,還成功創造出有機棉產業,帶動其他運動品牌如 Nike、Wal-Mart、Levi's 等大品牌提高有機棉製品的比例,帶動整個產業的綠化。
2005年,Patagonia 推出服飾回收計畫 Common Threads Garment Recycling,串聯日本 TEIJIN 公司回收衣料的技術,將品牌回收的衣物運至日本溶融再製成纖維,最後再生產製造新的衣物。2007年並擴大服飾回收項目,涵蓋任何製造商之 Polartec fleece clothing、Patagonia 棉 T、其他有 Common Threads 標籤的聚酯及 Nylon 6產品。甚至與 eBay 合作,在網路上開拓二手買賣市場,供消費者購買及出售已穿過的 Patagonia 服飾。
2011年 Patagonia 一則大膽廣告 "Don't Buy This Jacket",宣導消費者不要盲目購買,並建議從 Reduce、Repair、Reuse、Recycle 多方思考購物背後的環保議題。
建立回收鏈 The North Face打造衣物閉鎖循環圈
針對環保議題,The North Face 也推出 Clothes The Loop 紡織品回收計劃,目前除在所有美國境內的零售與量販門市設置回收系統,也開始在德國12家門市進行試點推行,希望能將回收衣物做有效資源發揮,將狀況完好的二手衣和鞋子捐給需要的慈善團體,狀況較差的回收品則進入到原料端,重新進入紡織循環中。
Clothes The Loop 回收計劃最初於2013年2月開始在美國10家門市試行,截至2015年為止,已經有83家門市加入,消費者可以將不要的服飾跟鞋子帶到專賣店,經篩選將可用的轉給需要的人,而將破損嚴重的服飾直接拆解成原始的紡織品,加工再製成新商品,例如保溫材、地毯防滑墊、玩具填充物,或是製成纖維應用於新的衣服或鞋子上。
The North Face 與衣物回收處理公司 I:Collect 合作,成功攔截原本只能進入掩埋場的衣物資源,粗估2015年即回收100,000 磅 ( 相當於45.4噸 ) 的舊衣及舊鞋。而與 I:Collect 合作的知名品牌尚包括:H&M、adidas、Puma、Jack&Jones、C&A、Esprit 等。
為掃除快速時尚的惡名,H&M 早在2011年就已在瑞士17間分店施行舊衣回收,2013年更將回收計畫擴大至全球,消費者可以拿不要的衣物到品牌專櫃回收,並在之後的消費獲得折扣優惠。臺灣也在2015年2月引進舊衣回收計劃,門市常態性設有舊衣回收箱(I:CO Box),不限品牌、不限衣況的織品類皆可回收再利用。
與 The North Face 流程相似,H&M 回收的二手衣物亦是交由合作夥伴 I:Collect 進行處理,並與 I: Co 合作利用這些經過處理的回收面料推出 Close the Loop 牛仔系列 ( 回收面料比例 20%)。
除了舊衣回收,2011年起 H&M 也每年固定推出具環保意識的「Conscious Exclusive」( 環保自覺限量系列 ),該系列採用對環境友善的材質和製作流程,2016年最新Conscious Exclusive系列運用了真絲、再生牛仔布、亞麻、再生亞麻、以及 Tencel 天絲纖維,以羅浮宮的珍貴館藏為靈感,大量運用古典優雅的油畫元素,其中甚至包括 3 款婚紗。
日本平價時尚品牌 UNIQLO 以提供高品質、低價格的休閒品牌自居,2011年,UNIQLO 將品牌自2006年在日本發起的「衣物回收計畫」(All-Product Recycling Initiative)擴展到全球市場。
據了解,該計畫原意是要將服裝重新分解為原材料,但實際實施後發現許多服裝其實都還可以穿著之後,UNIQLO 轉與聯合國難民署(UNHCR)合作,將服裝捐贈到有需要的地區。
目前UNIQLO的衣物回收計畫僅限收自家品牌衣物,2012年3月起,臺灣的 UNIQLO 門市也開始提供這項服務,只要將穿舊的 UNIQLO 服裝帶到櫃檯,品牌就會按季節氣候、當地風土民情分類後再分送到各國,不但解決廢棄物問題,也為貧困國家帶來了溫暖。
隨著Airbnb、Uber等移動網際網路公司進駐中國,分享經濟開始以租賃的模式進入我們的視野,網際網路時代打破了奇貨可居的局面,變成了奇貨可租。國內也颳起一股強勁的「租衣」風。
其實國內以前有過一家提供奢侈品包的租賃服務平臺,叫「美可網」,主要面向年輕的白領女性出席正式場合所用,但在2013年就宣布關閉。國外風生水起的「租衣」市場,在國內緣何剛剛起步?主要有以下四種原因:
一、性格使然。由於國人性格比較「傳統」,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明顯低於國外。用戶行為習慣的培養以及消費文化的改變都需要時間。
二、租賃市場大環境。國內線下的租衣市場穩定,從最初的禮服、演出服、日常服裝等的租賃,都形成了一條較為成熟的產業鏈。
三、衛生問題。國內「租衣」之所以沒有「租車」發展好,其中重要的原因歸咎於服裝乃貼身之物,目前的「租衣」平臺未曾給出一份令大眾信服的消毒程序,有些包月不限次數的衣物流轉率高,服裝的衛生問題令人堪憂。
四、供需失衡。目前市面上的實體租賃一般均價是售價的1/3。真正追求時尚的人,買得起奢侈品;而買不起的消費者,日常服裝價格區間很大,也能買到符合自己價位的衣服。
即便有如此多的阻礙,國內也開始嘗試在在線「租衣」電商模式中開始革新,不只是世界租賃大會期間,主席蘇迪爾·阿曼波說的那句:「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租賃國,五年後中國或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租賃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在電商、服務業配套系統、共享經濟等領域發展良好的中國,也應該在全球的網際網路「租衣」領域佔得一席之地。
《認知盈餘》的作者克萊·舍基曾說過「中國具備分享型經濟發展的優質土壤,只是起步有點晚」。衣食住行中的「衣」是目前網際網路領域唯一未被垂直滲透和顛覆的萬億級市場,我國的時尚共享剛剛起步,未來,勢必會跑出一兩個行業巨頭。
因為中國正在崛起的中產階級目前正處於第三次消費升級的過程中,人們都喜歡玩圈子、社群,給自己貼上標籤,自我定位很明晰,此種模式能讓中產階級的品牌忠誠度更強。加之目前經濟形勢走低的國內環境,相信會出現類似於美國2009年底成立的 Rent The Runway公司,要知道「口紅效應」是很正常的經濟現象。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我們見證了Uber、Airbnb這些共享經濟下的產物,他們節省了我們的時間、金錢、空間以及資源,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近。在租車行業已經有市值50億美金的 uber,而在服裝共享行業領域是否也會出現一個巨頭?「租衣」風的颳起將顛覆快時尚,在緩解人們服裝需求的同時,可以節約社會成本,為人們提供更為便捷的產品和服務,發展一個綠色的循環鏈。未來「服裝行業的 Uber 」將花落誰家?(來源:搜狐、訂吧網)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在線訂閱《中國循環經濟》雜誌(優惠價:228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