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就該求仁得仁不糾結,王陽明用一篇祭文點透了人生,發人深省

2020-12-26 老方說

在王陽明最落魄的時候,真的是在死亡邊緣掙扎,他因為得罪了劉瑾,被一路追殺,好不容易逃到了貴州龍場做驛丞。

當時的貴州是瘴癘之地,因為水土不服而死去的貶官不知有多少。

正德四年,已經在龍場呆了3年的王陽明遇到了一個從京城而來的吏目,他帶著兒子和僕人,千裡迢迢來貴州上任。

在龍場住了一夜後,王陽明還沒來得及與對方交談,這個吏目次日一早就匆匆而走。結果還沒走多遠就因病死在了路上,他的兒子和僕人也跟著前後腳病死了。

是王陽明埋葬了他們,並寫了一篇《瘞旅文》以為祭奠。

「……饑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厲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

王陽明認為對方的死是一種必然,首先他們一路旅途勞頓,再加上山林毒氣的侵襲,水土不服,更關鍵是對方心中是憂心忡忡,這樣內外交攻,想不死都不容易。

對於他們的死,王陽明為其感到不值,「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鬥,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烏為乎以五鬥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僕乎?」

吏目來此上任,俸祿不過五鬥米,在家種點地就有了,為了區區五鬥米而賠上了三條人命,何其不值啊。

不像王陽明是被流放,不得不來,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你明知此地危險還要來,又為什麼呢?

「爾誠戀茲五鬥而來,則宜欣然就道,胡為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蓋不勝其憂者?」

如果你真的是選擇了這條路,想要走仕途,那就「求仁得仁」好了,還要糾結什麼呢。但王陽明看對方愁眉苦臉,憂愁不安,心有不甘的樣子。

這樣就糟糕了啊,心態決定一切,內心不安,再加上身體和環境的逼迫,只能是速死。

而王陽明在此三年,仍能保全自己,關鍵就是他心態好,不怨天尤人,不自傷自哀。

「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今悲傷若此,是吾為爾者重,而自為者輕也,吾不宜復為爾悲矣。」

我是昨天晚上突然想到這篇文章的,因為我意識到很多人的憂愁和糾結都是「庸人自擾之」,困境也基本是自己咎由自取。

打敗自己的主要是自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人是不可以被打敗的。

要知道,人生在世不稱意,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稍有不順就悲悲戚戚,那日子真是沒法過了。

我們走什麼路,與什麼人相處,遇到什麼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落棋無悔,仁者無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

很多人的不幸就在於他們的糾結和不甘,選擇了官場又嚮往商場,有了意中人,又對別人有好逑之念。

這種狀態是矛盾的,撕裂的,有個詞很好地形容了這種狀態:矯情

不要想著環境怎麼不好,這個世界應該怎麼樣,你要去想自己應該怎麼樣,只有改變自己,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人才會有出路。

在遇到不順的時候千萬不要長籲短嘆,要懂得苦中作樂,越是困境,就越需要有足夠的精神去面對。你要是在那裡怨天尤人,情況只會變得更糟糕。

古人說心繫一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走好自己的路,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正經事。

仁者壽,因其無憂。而仁者為什麼無憂?因為仁者可以隨遇而安,此心安處是吾鄉,寵辱不驚,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

其實,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心繫一處、心想事成,而心想事成的根本是心誠則靈。

相關焦點

  • 完美的人生應該就是求仁得仁的人生
    我曾寫過一篇日誌:《完美的人生應該就是求仁得仁的人生》。
  • 王陽明: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做人太老實,看不透人性
    王陽明:你人生最大的弱點就是,做人太老實,看不透人性你是個老實人嗎?這兒我說的老實,不是說智力為零,更並不是憨厚,而是在你遇到給你使絆子的壞人後,你是老實人嗎?王陽明曾說過,願你有菩薩心腸,更有金剛手段。
  • 因他早寫好了《生祭文丞相文》,不死不合適
    因為有個人早寫好了《生祭文丞相文》,他不死不合適!這叫什麼?這叫道德綁架!寫《生祭文丞相文》的是南宋太學生王炎午,在文天祥被元軍抓走之前,他曾出資助文天祥勤王。文天祥被抓後,他就寫了生祭文天祥的文章,一篇叫《望祭文丞相文》,一篇叫《生祭文丞相文》,也就是遙祭、活著祭,相當於給活人燒紙。文章是怎麼寫的呢?
  • 王陽明:好的人生,從來不是獨善其身
    獨善其身是做人的一種態度,保全自己不給旁人,社會添麻煩;兼善天下是一種交際方式,虛懷若谷心中自有乾坤在。「寄語峰頭雙白鶴,野夫終不久龍場。」王陽明在龍崗頓悟後,體察到,獨善其身之外,更重要的兼善天下。好的人生,從來不是憑藉獨善其身就能抵達的。
  • 王陽明:事業止步不前,多半是卡在了3個點上,別等50以後才頓悟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後人稱之為繼孔子之後的聖人,王陽明、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可見王陽明在歷史上的地位之高。王陽明一生致力於心學的研究,關於人如何做事、修心,王陽明的許多話一語道破,幫助後來者解決了困擾了很多年的難題。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心中充滿光明,早晚會看到成功的光芒。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智者而言,對自己的情緒要有節制,喜怒不形於色。人在憤怒和大喜時,情緒起伏波動很大,容易影響自己的判斷。
  • 王陽明忠告:要想成大器,錢和人脈是次要,關鍵是悟透這2點!
    在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前半生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挫折,即使考學失敗也沒有耽誤他尋找自己心中的「道」,但是,偏偏在36歲時被貶官,正值盛年卻突然遭逢貶謫,這對他的打擊也真是不小,但王陽明卻依靠這2點,轉禍為福,將此一事作為人生的轉折點,反而悟到了真正的「道心」,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 王陽明:你這輩子最大的弱點就是,做人太老實,猜不透人心!
    他的心學智慧不僅僅是用在說教上面,而是一種可以應用於實踐的偉大策略。你是一個老實的人嗎?這裡我說的老實,不是沒有頭腦,更不是憨厚,而是當你遇到讓你栽跟頭的人後,你是老實人了嗎?王陽明說過:願你有菩薩心腸,更有金剛手段。這裡說菩薩心,我們要善良,這是最基本的,人生在世,面對別人的好處,我們要報恩,面對別人的苦難,我們要有一顆同情的心。
  • 王陽明制勝法則:男人想要幹大事,悟透3要訣,方可大富大貴
    男人要想幹大事,順勢而為,悟透發展規律,抓住時機,就算現在沒有成功,早晚也會出人頭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智慧的人。
  • 王陽明: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莫要賭天意,不要猜人心
    人活一世,數十載的光陰,有的人追求功名利祿,黃袍加身;有的人碌碌無為,安於現狀;有些人僅僅是活著就已經很吃力了。但是我們依然要明白,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人生的智慧在於進退之間人這一輩子說短也不短,說長也不長,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想要讓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要懂得:人生的道路就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有意義的事情和人應該珍惜,無意義的事情要懂得捨棄。
  • 56歲的王陽明用一生告訴你:沒有意義的人生,空活百歲,又有何用
    王陽明也叫王守仁,子號陽明先生,出生於明憲宗成化八年,於明世宗嘉靖七年去世了。王陽明用自己56歲的一生告訴世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即便是短暫的,也是閃耀的,沒有意義的人生,即便是長久的,也是沒有用處的。
  • 王陽明:人生五度,你有幾度?
    王陽明講,做人應當「胸次悠然」。 王陽明自己就是個性情中人,平生主張盡性而為。在他看來,一切本該順其自然。太過糾結在意,反倒成了內心的障礙。 他曾對弟子說:「過去未來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如果一個人過去事放不下,未來事想不通,就會胸次漸窄,人也終將走進死胡同,是謂「著相」。
  • 王陽明最精悍的一句語錄,僅三個字!一旦悟透,人生便會豁然開朗
    做人,悟透王陽明這一天規,不向現實投降,才能活出最成功的人生。這條天規也可以說是王陽明最精悍的一句語錄,僅三個字!卻是陽明心學的精華,一旦悟透,內心會越來越強大,人生便會豁然開朗,那就是——「致良知」。
  • 王陽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在王陽明看來,一個人想要真正的成功,能力並不是唯一的因素,而這兩個字才是,那就是「精一」。什麼是「精一」王陽明說:「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精一」,是破除糾結最好的法門現在的很多人都常常糾結,每天的事情那麼多,自己完全不知道應該先做什麼,總覺得每件事都很重要,糾結來糾結去,最後什麼都沒幹成!不知道自己每天該幹什麼的可以聽聽曾國藩的做法。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可能是犯了這4個忌諱
    王陽明人到中年,龍場悟道後,終於明白了「人有所為,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王陽明用他的親身親歷告訴我們:無論是上班,還是創業,一定不能有下面這四種毛病,如果不戒掉,一定會一事無成。而三年後,王陽明參加考試,再次落榜了,其實寫下《來科狀元賦》時,就已經註定了王陽明落榜的結局。王陽明前半生非常狂妄不羈,人生的許多毛病都來自於一個」傲「字。
  • 王陽明:成功的人生無需謀劃,關鍵在這兩點,學會可能風生水起
    王陽明就是在他人生低谷的時候悟透,人這一生心不能雜,一定要心胸開闊,做最真的自己,才能享受到快樂。成功的人生無需謀劃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究否?」先生曰:「如何講究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能力是次要,讀懂這2點,讓你少走彎路
    人生何其漫長,不活得多姿多彩怎麼對得起自然賦予我們的生命活力呢?但是要想在這個世界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又是何其的困難。有許多名人傳記都介紹過自己的經歷,他們的成功故事固然有參考價值,但畢竟是別人的,一味模仿沒有任何用處,成功關鍵在哪裡?心學大師王陽明告訴我們,要把握兩個點。
  • 王陽明:一個人若想成大事,要悟透這一「天規」,否則一事無成
    真正能成大器的人,不是靠求人,也不是靠借力,而是……靠自己;一個人,要想成大器,需悟透這一天規,否則,會一事無成,這句天規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求人不如求己」。試想一下,如果當初王陽明沒有放下自己的身份,也許就不會有後面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更不會有國內外都為之稱頌的陽明心學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遇到一些坎坷,可並沒有誰會一直在我們身後幫我們解決,人生路上能靠的只有自己,俗話說:「靠山山倒,靠水水竭,靠什麼都不如靠自己
  • 王陽明的人生踐言:年輕人如果做不好這2點,難成大事
    這個問題連老師都吃驚了,一個9歲的孩子就開始關心人生價值了,在那時,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考科舉、入仕,這也是讀書人的終極目標,而王陽明的目標是」做聖人「。自古質疑理學的人那麼多,為何最後悟道,創立心學的是卻是王陽明呢?一個人具備了遠大的目標,同時還能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做到這2點,早晚成大器。立目標是每一個人都會的事,但真正難的實踐目標。
  • 王陽明&唐伯虎:知行合一,致良知;我笑世人,看不穿
    第103篇原創同在明代,相差2歲,一個是「點秋香」的繪畫天才,一個是「知行合一」的哲學家、教育家。不同的人生際遇,性格和心智的差異,會讓同年參加會試「高考」的他們各自走向何方?兩人在快到30歲時,在同一場會試中相遇,結果不同,但坎坷人生路卻同樣等待著他們。「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無法步入仕途的唐伯虎,形成了狂狷、孤憤的心態,從他的詩《言志》可見一斑: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