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陽明最落魄的時候,真的是在死亡邊緣掙扎,他因為得罪了劉瑾,被一路追殺,好不容易逃到了貴州龍場做驛丞。
當時的貴州是瘴癘之地,因為水土不服而死去的貶官不知有多少。
正德四年,已經在龍場呆了3年的王陽明遇到了一個從京城而來的吏目,他帶著兒子和僕人,千裡迢迢來貴州上任。
在龍場住了一夜後,王陽明還沒來得及與對方交談,這個吏目次日一早就匆匆而走。結果還沒走多遠就因病死在了路上,他的兒子和僕人也跟著前後腳病死了。
是王陽明埋葬了他們,並寫了一篇《瘞旅文》以為祭奠。
「……饑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瘴厲侵其外,憂鬱攻其中,其能以無死乎?」
王陽明認為對方的死是一種必然,首先他們一路旅途勞頓,再加上山林毒氣的侵襲,水土不服,更關鍵是對方心中是憂心忡忡,這樣內外交攻,想不死都不容易。
對於他們的死,王陽明為其感到不值,「聞爾官,吏目耳,俸不能五鬥,爾率妻子躬耕,可有也,烏為乎以五鬥而易爾七尺之軀?又不足,而益以爾子與僕乎?」
吏目來此上任,俸祿不過五鬥米,在家種點地就有了,為了區區五鬥米而賠上了三條人命,何其不值啊。
不像王陽明是被流放,不得不來,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你明知此地危險還要來,又為什麼呢?
「爾誠戀茲五鬥而來,則宜欣然就道,胡為乎吾昨望見爾容,蹙然蓋不勝其憂者?」
如果你真的是選擇了這條路,想要走仕途,那就「求仁得仁」好了,還要糾結什麼呢。但王陽明看對方愁眉苦臉,憂愁不安,心有不甘的樣子。
這樣就糟糕了啊,心態決定一切,內心不安,再加上身體和環境的逼迫,只能是速死。
而王陽明在此三年,仍能保全自己,關鍵就是他心態好,不怨天尤人,不自傷自哀。
「自吾去父母鄉國而來此,三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戚戚也。今悲傷若此,是吾為爾者重,而自為者輕也,吾不宜復為爾悲矣。」
我是昨天晚上突然想到這篇文章的,因為我意識到很多人的憂愁和糾結都是「庸人自擾之」,困境也基本是自己咎由自取。
打敗自己的主要是自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人是不可以被打敗的。
要知道,人生在世不稱意,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稍有不順就悲悲戚戚,那日子真是沒法過了。
我們走什麼路,與什麼人相處,遇到什麼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落棋無悔,仁者無憂。求仁得仁,亦復何怨?
很多人的不幸就在於他們的糾結和不甘,選擇了官場又嚮往商場,有了意中人,又對別人有好逑之念。
這種狀態是矛盾的,撕裂的,有個詞很好地形容了這種狀態:矯情!
不要想著環境怎麼不好,這個世界應該怎麼樣,你要去想自己應該怎麼樣,只有改變自己,自己調整自己的心態,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人才會有出路。
在遇到不順的時候千萬不要長籲短嘆,要懂得苦中作樂,越是困境,就越需要有足夠的精神去面對。你要是在那裡怨天尤人,情況只會變得更糟糕。
古人說心繫一處,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走好自己的路,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正經事。
仁者壽,因其無憂。而仁者為什麼無憂?因為仁者可以隨遇而安,此心安處是吾鄉,寵辱不驚,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
其實,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心繫一處、心想事成,而心想事成的根本是心誠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