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思想的核心與靈魂:十二緣起說

2022-01-02 大菩文化

法不孤起,仗緣而生。此緣為何緣?

 

佛陀在世講經說法49年,有一佛法者貫穿其中,這一佛法又是何法?

 

佛陀在《長阿含經·大本經》中將它稱為「智慧觀察」,藉由它證明「佛教徹頭徹尾在令人得『正解』,得『般若』以超度自己」。

 

它便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觀——十二緣起說。


☉圖:演順法師

緣起,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諸因緣生起之義,簡單說來就是一切事物或現象的生起。任何事物都是因各種條件和關係而相互依存,這是佛陀對世間一切現象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

 

佛陀在《阿含經》中這樣定義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既非憑空而有,也不是獨立存在,都需要種種因緣條件才得以存在成立。

 

佛教的緣起論主要是以人生問題為中心來談論的。具體的十二緣起是指: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老死緣。

 

如何理解「十二緣起」?趙樸老在《佛教常識答問》一書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說明:

 

☉趙樸老(圖:安徽省趙樸初研究會)

「老死」。這是觀察人生的起點,老死憂悲苦惱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緣何而有老死憂悲苦惱呢?是由於有「生」。如果沒有生,則沒有老死,也沒有憂悲苦惱。生的條件雖有種種,但是最重要的條件是「有」。「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簡單地說,身口意所造的善業惡業對招引自己的後果潛伏著一種力量叫做「有」。有了業力為緣,必然有後果的生與死。

「有」又是緣什麼而起的呢?有的緣是「取」。「取」是執著追求的意思。追求色、聲、香、味、觸五欲,執著可愛事務為我所有,這叫做「取」。由於以自我為中心追求執著,就能引發身口意三業的活動。「取」又以「愛」為緣。「愛」的簡單解釋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動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執著,有追求執著才有種種身口意的活動而有業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愛、取、有同是生死的因。到這裡,已經說明了惑、業、苦的因果關係。

 

☉攝影:任德發

為了進一步考察生命欲(愛)之所以發生,則必須說明「受」、「觸」、「六入」的關係。受是感覺,即對客觀境物所起的快感(樂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樂受(舍受)。由於苦樂的感覺,激發和衝動著生命的欲求。感覺來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應,所以依存於「觸」。「觸」是根、境、識三者會和而有的心理活動的開始。如眼(根)對色(境)時,紅色刺激眼根,因而司掌視覺的眼識生起活動。根境識三者會合,才發生紅色的觸(反應),所以觸依存於「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傳遞色、聲、香、味、觸、法(法,即前五種事物遺存下來的印象,是意根的對象)六境的機能。

再進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問題,因而說到「名色」。名色的意義前面已經講過,即身心(色、受、想、行、識五蘊)合成的組織。六根是依存於身心全體組織的東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為緣呢?名色又依存於「識」。識雖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當做認識體來看,識乃是它的中心的東西。識對境(認識對象)有總了別作用,使境增加明顯,使根增長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領導。所以名色全體的成立,依存於識,但是識又依存於名色。因為有境對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幫助發生,才有識的現起,識不能離開名色而獨立。所以識與名色的關係,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攝影:鍾偉亮

「行」的意義與「有」相同。從現在身口意造作的業來看,它潛伏著引生後果的力量叫做「有",從現在已經成熟的果來看過去所造的業叫做「行」。識與名色,是現在已熟的果,是依存過去的行而生起的。由於過去無始以來「行」的反覆,積習成性,隱然有種力量支配著行為,所以生死苦惱現象連綿不斷。「行」又依存於「無明」。無明是對一切法緣生故生、緣滅故滅、無常、無我的真實相不認識,特別對自己身心只是因緣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覺,以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做主宰的我。由於「我」的執著,所以對境而有樂受、苦受、舍受,而起貪瞋痴等煩惱,而造種種善惡業。所以人們的生死痛苦的本源畢竟在於無明。

 

十二緣起歸納起來仍不外乎上面所說的惑、業、苦的關係。無明、行是過去無始以來的惑和業,招致現在識、名色、六入、觸、受的苦果;愛、取、有是現在的惑和業,招致未來的生、老死的苦果。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內容,也就是四諦中苦諦和集諦的內容。

 

☉攝影:演順法師

佛經中說緣起有十一個意義:無作者義、有因生義、離有情義、依他起義、無動作義、性無常義、剎那滅義、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因果決定無雜亂義。而這十一點可總結為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及因果相續

 

《阿含經》中多處寫到「若見緣起即為見法,若見緣起即為見佛」,《造塔功德經》中也點明佛塔內須刻有概述緣起法義理的偈,即「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佛陀在世時,說到「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此類種種,都足以表明十二緣起是智慧之說,是佛陀思想的核心與靈魂,是原始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礎,更是佛陀重要的人生觀。

而十二緣起法作為佛教特有的教義,不僅僅是佛教界的財富,更是古代辯證法思想的智慧結晶。因為它在貼近眾生生命的同時,又兼具哲學思想。

 

有學者認為佛教十二緣起論「不是來自對宇宙的觀察,而是從人生過程發現這種現象,並以此去論證人生關鍵問題」。十二緣起強調的正是眾生通過實踐修行來根除我執、以達清淨境界,體現出佛教以人為本的情懷。

 

參考文獻

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

嶽砥柱,《了本生死經》中的"十二緣起"論,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

馮相磊,佛陀十二緣起理論略探,中國佛學,2012.

楊勇,生命與緣起——論《舍論》"十二緣起"的二重思維取向,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相關焦點

  • 世界上靈魂存在嗎?科學界和佛陀都說:沒有靈魂
    佛陀的教義,並不強調所謂的「神通」,而是希望人人不藉助外界的力量,而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精神上的知足,這也就是佛陀所定義的解脫。對於如何成佛,佛陀則說世界上必須只有他一個人才能成佛(後世大乘派則修改了佛陀的思想,認為人人具有佛性),什麼是成佛呢,就是一個人去世之後,因為他生前的修行,就死的不能再死(大寂滅),自然就擺脫了業力因果的糾纏。而業力因果是人們在煩惱世界的起源。
  • 為什麼說十二緣起非常,非無常
    所以它們十二個緣起相互之間是因又是緣非常,非無常十二緣起從世俗的角度,從我們的現實生活的角度,世俗的意思就是說從我們現實生活的角度,或者可以說從我們感官所獲得的結論的角度。第一個是世俗,第二個就是我們感官的結論,第三個是現實生活,這三個是一個意思。
  • 十二緣起總結
    也是一種功德   在這之前,我們有講四聖諦,接著講十二緣起,在實修過程中要把四聖諦與十二緣起的內容和道次第結合起來思維。上次講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十二緣起,了解到十二緣起中因和果的關係,於是我們就感得在三界中輪轉。 欲界的十二緣起是什麼樣子?色界的十二緣起是什麼樣子?無色界的十二緣起是什麼樣子? 事實是,因為透過十二緣起我們就有了輪迴。以十二緣起的因果次第來說:有了「無明、行、識、愛、取、有」,然後就開始「生、老死」。
  • 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 【慧燈之光】十二緣起支
    十二緣起支是佛教的一個重要思想。 十二緣起在《現觀莊嚴論》裡是一個難題,但那些比較複雜的部分,我們在這裡暫且不談,目前只講一些必須學習的關鍵性問題。每個眾生,都經歷過成千上萬輪的十二緣起。儘管如此,但在這些過程當中,由於我們沒有作任何準備,所以至今它仍然沒有停止。沒有停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前在經歷十二緣起時,我們缺少了面對它的方法,以至於直到今天,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 農曆七月廿四(9月3日)「第二佛陀」 龍樹菩薩聖誕日功德不可思量
    在龍樹菩薩的主要著作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中論》、《十二門論》、《菩提資糧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其中《中論》中講到了"緣起"、"無自性"、"中道"、"二諦"、"涅般"等思想;《十二門論》是從十二個方面對《中論》中所闡述的緣起性空思想進行解說,是對《中論》思想的進一步闡發。
  • 【佛教常識】緣起是什麼意思
    任何事物都因為各種條件的相互依存而處在變化中,這是佛陀對世間現象的成住壞滅之原因、條件所證悟的法則。基本含義  緣起:巴利語pañiccasamuppàda。即凡是存在之法皆是由諸緣生起之義。  《清淨道論》對「緣起」作了幾種解釋:  1.
  • 緣起法之敵
    當佛陀的最初五弟子之一的尊者阿說示對還沒有接觸佛教但想接觸的舍利弗尊者說:「因緣所生法,緣謝法還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 佛法講什麼:緣起法,三法印
    佛陀講法四十九年,講的是什麼法?大致可歸納為:緣起法,三法印。懂得這兩樣,基本就懂得佛陀的說法了。【緣起法】佛陀用「緣起」來解釋世間萬象,其基本要點是認為世間萬事萬物均由因緣而生,亦由因緣而滅;萬事萬物都處於一定的因果聯繫中,並隨著因果關係的改變而改變。典型地以「法身舍利偈」表述為:「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 想脫離輪迴,必須修十二緣起!
    十二緣起,分為雜染的十二緣起及清淨的十二緣起。雜染的十二緣起,又分為順生十二緣起及還轉十二緣起。 必須先淨除有 …」逆著推回去,從它的源頭一直找、一直淨除,就是還轉的清淨的十二緣起,此即道諦。一般講十二緣起,會跟四聖諦相對照。如何對照?先將十二緣起,分為雜染的十二緣起與清淨的十二緣起。接著,雜染的十二緣起,再分成順生的雜染十二緣起和還轉的雜染十二緣起;清淨的十二緣起,也分為順生的清淨十二緣起和還轉的清淨十二緣起。共有四個,剛好配合四諦。
  • 佛教:何謂「緣起說」與「三法印」(深度長文)!
    緣起法非佛陀創造,因為無論佛出世或未出世,只要有生命,有世界,便有此法則。佛陀只不過以正智慧,經過深微的觀察,覺悟其理,從而得到大解脫,並為有情開演而已。此如《雜阿含經》第299 經說:「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或未出世,法界常住。
  • 《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金剛經》這部經典影響之大,流傳之廣,為學佛的信眾或者說對佛學文化有喜歡的朋友們來說,他們對這部佛經的熟悉程度恐怕是僅次於《心經》了。緣起性空般若經的核心思想是「空」。我們再強調一下,佛教裡所說的「空」,並不是指一無所有,而是用緣起來說空。
  • 佛教根本·之二·佛教首經(第二歷史中的佛陀「首秀」)
    (佛教的「緣起邏輯」跳出了「神定論」、「靈魂說」與「種姓說」,所以無法與婆羅門、沙門、一般群眾相應。)後來,佛陀轉念:「此有故彼有」,世事無絕對;既然有人不能接受,那也一定會有人能夠接受。雖然那些既得利益者不思舍離,而被剝削者又甘於認命,但是還有沙門啊!
  •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佛陀的性格是一貫中庸的:兼顧自由與良序之需要,揚棄「吠陀」、「奧義書」兩階段文化之精髓;而其本質仍屬沙門思想範疇,是故生活習慣與沙門團體無異,只是避免了無利益與無意義的享樂與苦行。這一切全都基於佛教「反對神定」、「業因果報」、「諸法無我」、「以人為本」的獨到之處——「緣起邏輯」。
  • 《楞嚴經緣起》——識的功能和作用
    也可以說當你證到識回歸根性和心體的時候,這個因果即叫不昧。可是識回歸到塵相上,因果即展開輪迴。了解了這些道理也就清楚的知道怎麼解脫輪迴了。佛陀講唯識論的時候說,一切因果相皆因識性造作,這就是唯識論的真實意義。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一切法性,一切狀態還都是在識上作用。眾生迷也是因識而迷,覺也是因識而覺。
  • 佛教知識:什麼是緣起論,這其中有什麼含義
    如果想要明白佛教的義理,就必須要從緣起說起,緣起是佛教個根本的教理,宇宙和人生的規則,變化,生存都離酷開緣起,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因為發現了緣起的規律,從而悟出了人生的真理得以成佛,但是這個「緣起」並不是佛陀所創造出來的,只是由佛陀發現了這個「緣起」的法則。然後將宇宙間的真理來對眾生進行宣講,開示。
  • 教之精要 · 緣起法
    所以一定要清楚,在佛陀所有法門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緣起法。佛陀涅槃後,龍猛菩薩被人們稱為第二大佛陀,他為眾生真正帶來暫時、究竟利益的就是《中觀根本慧論》,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緣起法就是佛教的精華。有智慧的人肯定知道,自己也會想:作為一名佛教徒,所有該知道的東西中緣起空性最重要,我一定要學到這個法門;如果通達它,我所通達的就可以給別人傳講,這樣自他就可從輪迴苦海中獲得解脫。
  • 新年念誦緣起咒,所有不好的緣起都能消盡,「牛」氣沖天!
    大圓滿系解脫咒中說這也是能獲得化生安住相續解脫的心咒。總之,一切如來得手印,猶如諸法的生命一般,功德不可思議。我們有百萬種原因來禮敬和讚頌佛陀——至高無上的說法者和無與倫比的導師,但其中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就是因為佛陀教導了我們緣起。「緣起」是佛陀最獨特的教法,因此,佛陀對真諦的闡述,無人能出其右。很多人學習了「緣起」之後,常常不明白為什麼這麼明顯的真諦,我們竟然一直視而不見。
  • 緣起法講記28---緣起法的其他方面
    儘管緣起法強調所有現象的緣起性,但是如果相信無明、貪愛和其他諸因涉及的是一個人,而識、名色和其他諸果涉及的是另一個人,就是錯誤的觀念。這種觀念暗含著一個有情生命死後就滅絕了,這是斷滅見,佛陀反對這種邪見。名色過程好比一棵正在生長的芒果樹。一顆芒果樹種子發芽長成幼苗,幼苗長成樹苗,樹苗長成一棵樹。這裡種子、幼苗、樹苗、樹形成了相續不間斷的因果關係鏈。嚴格地說,區分樹和樹苗是難以做到的。
  • 佛教:《心經》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悟懂能帶來無量福報
    文:法妙明心《心經》作為一部非常經典的修行指導,篇幅短小卻能詮釋了三科、四諦、五蘊和十二因緣,甚至是將修行的層第都有所闡述。多年來研究者無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和感悟,那麼它究竟是圍繞著什麼核心來詮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