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臨床症狀複雜多樣,可涉及感知覺、思維、情感、意志行為及認知功能異常等。
雖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症狀表現存在較大個體差異,但妄想症狀幾乎存在每一位患者之中。妄想,主要表現為一種病理性的歪曲信念,這種信念與客觀事實、所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等不相符合,甚至荒謬離奇,但患者卻堅信不疑,無法被說服,也不能以親身經歷加以糾正。因妄想症狀,患者往往變得非常自大、多疑、敏感、不信賴別人、行為神秘、不易接受他人的批評,嫉妒性強,遇事喜歡誇張、冷血甚至六親不認。 精神分裂症的在妄想症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及家庭、社會和諧。
以下我們通過一則案例輔以說明
患者高某(化名),男性,患精神分裂症病史9年。21歲時,無明顯誘因出現失眠、情緒不穩、注意力難以集中、學習積極性下降、與同學疏遠等症狀。最為明顯的是,作為中文系的大三學生,期末考試時患者的寫作內容缺乏邏輯性,敘述不切題,不能圍繞談話的中心思想明確表達意思,成績較以往大幅下降,經校醫心理疏導,症狀稍有改善。
畢業後,因求職屢屢碰壁,患者再度出現失眠、緊張焦慮、脾氣暴躁、敏感多疑等症狀,其中以被跟蹤監視感、被害妄想症狀最為凸顯。出門在外,他常感到被監視、被迫害,如看到街上的警察,就認為是來抓自己的,常處於精神緊張、心情忐忑的狀態,家人的努力開導、寬慰、激勵全都聽不進去;看到父母與鄰居聊天便認為是在說他壞話,要合起夥來算計他,便與鄰居理論並發生口角,鄰居隨口說的一句話:「你神經病啊」,這時家屬才引起「警覺」,並帶高某去當地的精神衛生中心就診,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自確診至今,高某一直以奧氮平、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藥物進行治療,期間配合中藥、民間偏方、電休克等多途徑治療,但療效始終欠佳,特別是妄想症狀時好時壞,隨著季節的變化,症狀呈反覆發作趨勢。
據家屬回憶,最嚴重的一次患者無故懷疑鄰居在飯裡投毒謀害自己,衝動之下用斧頭將鄰居家的門砍壞,不顧勸阻衝進鄰居家,將鄰居家砸得面目全非,甚至威脅父母不要多管閒事,好在警察及時趕到將其制服,索性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這種藥物難治的精神病能手術嗎?還有救嗎?這是家屬在電話諮詢中,反覆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對此我們認為,或許是他們對現階段的藥物治療無效產生絕望或許是某種不信任感。為此,我們也給予耐心解答。
精神病真的可以手術治療嗎?
答案是肯定的!人腦邊緣系統,即情感環路,是腦內與情緒、情感活動關係最密切的結構。其人腦邊緣系統的神經核團,釋放多種神經遞質,微創手術以邊緣系統上的神經核團為靶點,調控神經遞質及其受體變化,以去除精神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緒和異常行為,從而控制精神症狀。
下面我們再看看通過微創手術治療後高某的病情變化。
入院後,我科專家綜合病史、症狀、體徵及相關輔助檢查,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及重大慢性疾病,確定患者符合手術治療條件,擇日完成第五代腦立體定向神經調控手術。
圖為第五代腦立體定向神經調控手術術中場景
術後第二天,患者從ICU轉至功能神經科病房,經頭顱CT複查,體徵良好。
術後第六天,經過精神專科醫生的評估,患者情緒平穩,敏感多疑、妄想、脾氣暴躁等症狀獲得消除。
圖為術後查房場景
術後一年隨訪,患者遵醫囑服藥,症狀控制良好,表現與常人無異,可幫助父母完成簡單家務,與家人關係明顯好轉。據家屬描述,患者還把七年沒有來往的堂姐請到家中,自己親自做飯招待,堂姐驚訝於手術的療效顯著,連連感嘆患者思維清晰、親情感回歸,與患病時判若兩人。
針對此患者的治療總結
上述患者精神分裂症病程長達9年,症狀突出表現為敏感多疑、被害妄想、脾氣暴躁、傷人毀物。經長期、聯合、足量、足療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及各種物理治療療效欠佳,病情反覆發作,自知力缺失,社會功能嚴重下降,排除器質性精神障礙及重大慢性疾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對於陽性症狀有暴力傾向的病人來說,手術治療效果相對藥物治療來說,暴力傾向消失得更快、更徹底。如脾氣暴躁、攻擊傷人、自殺行為的病人,手術後脾氣暴躁的性格特質變得彬彬有禮。藥物對這些症狀的療效欠佳,手術對藥物作用有互補性。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專家團隊回訪了10年前手術的約800例病人,多數患者的頑固性精神症狀基本消除,大多數病人的生活基本正常,很多可以外出務工。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手術有其獨特的優勢,具有較好的安全性,療效更加長久。
總之,患者之所以會有攻擊行為,其實都是受到疾病的影響,而非患者的本意。患者本身其實也是深為病症所苦,若能接受適當的治療,症狀受到控制,病情維持穩定,一樣可以從事正常工作,過普通人的生活,絕不是有些人心中所恐懼的「定時炸彈」。
本文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功能神經科 編輯發布,原創文章,嚴禁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