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概況
泰安,位於山東省中部,是山東省下轄地級市,因泰山而得名,寓國泰民安之意。是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中線的中點;交通區位優越,礦產資源豐富,科技教育事業發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轄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6個縣市區和泰山景區、泰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泰安旅遊經濟開發區、徂徠山汶河景區,總面積7762平方公裡,總人口約560萬。泰城位於泰山腳下,依山而建,山城一體。2007年3月,國務院批准將泰安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沿革與價值特色
泰安市位於山東省中部。五嶽獨尊的泰山,雄踞城市北部,是中國首批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被譽為「五嶽之首」。距今6500-4500年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泰安境內繁衍生息。泰安城市現址在宋初作為縣址和帝王封禪的中心城鎮發展起來。泰安具有獨特的「三重空間」和「一條軸線」的歷史文脈及古城格局。
西周時,泰安屬魯地,春秋後期,泰山周圍的40多個大小國家被齊、魯所並,泰安「介齊魯之間,為中樞地區」,起著居中扼要的作用。秦時置博陽縣,屬濟北郡,治所在今中心城東南舊縣村。西漢高祖7年(公元前200年)設泰山郡,改博陽為博縣,泰山郡轄24縣包括今泰安市大部。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東封泰山後,將贏、博二縣割置設奉高縣,作為皇帝登泰山時的行宮,郡治由博陽遷移至奉高城(今中心城東故縣村)。隋開皇初年,郡廢。開皇6年(公元587年)改奉高為岱山。隋大業初年(公元600年),遷岱山入博,改名為古博城,屬魯郡。唐乾封元年(公元660年)高宗封泰山後,改古博城為乾封縣,屬魯郡。宋開寶5年(公元972年),縣址和封禪中心移至距泰山距最近的岱嶽鎮(今泰安古城城址),史書記載「岱嶽鎮郡即泰安府縣也」。泰安作為一個中心城鎮開始發展起來。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封泰山後,乾封縣改稱為奉符縣,移城址於舊鎮(現舊鎮村)。金天會18年(公元1136年)於奉符縣設泰安軍,復還城址(現城址並改名泰安),這是泰安地名的開始,取「泰山安而四海皆安」和「天下立安如泰山」即「國泰民安」之意。金大定22年(公元1182年),泰安由軍改為州,州治岱嶽鎮,轄三縣隸山東西路。元代為泰安州,始隸東平路。後隸中書省,領奉符、長清、萊蕪、新泰四縣。明時省縣入州,隸濟南府,轄二縣。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泰安由州升府並設泰安縣,泰安府轄東平、泰安、萊蕪、新泰、肥城、東阿、平陰一帶七縣,隸山東布政使司。泰安府疆界:東西廣430裡,南北襄170裡。民國初,泰安屬濟南道。民國10年(公元1927年)廢道屬省,1938年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抗日與解放戰爭期間,屬泰山專署。建國後,歸泰安專署。1958年改為泰安市,1963年撤市復縣,1982年恢復泰安市。1985年,撤消泰安地區,泰安市改為省轄地級市。泰安的歷史從古至今,延續幾千年,不斷發展壯大,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保存作出了貢獻。
三、歷史文化遺產概況
泰安以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眾多的文物古蹟和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馳名海內外。1982年,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宏偉的徂徠山不僅以秀麗的風光為泰山前的屏障,而且從東漢以來在這裡多次點燃了農民起義的烽火,抗日戰爭中更以著名的徂徠山起義而光照千秋。泰城與泰山、大汶口文化、徂徠山組成一體,就形成了一個大文物,成為中國文化史的一個縮影。悠久的歷史文化,泰安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目前,泰安市範圍不可移動文物2422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4處。
(1)泰山。泰山,古稱「岱宗」、「岱山」,雄峙於山東省中部,並跨連濟南市,總面積426平方公裡,主峰玉皇頂在泰城以北,海拔1545米。泰山,生在於地質史上最古老、最漫長的時代---太古代,根據同位素測定,泰山巖石的年齡大約有二十至二十五億年,距今一億多年前的「燕山運動」,泰山迅速隆起,在大約三千萬年前的新生代形成基本輪廓。
泰山的人文遺產,旅遊資源極為豐富,這在祖國各名山大川中首屈一指,是一洋洋大觀的文化寶庫,或者說是一部縮寫的百科全書。郭沫若同志來泰山後說「實事求是評價泰山,除自然勝景外,還有歷代人文遺址,泰山應該說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局部縮影」。泰山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是以遊覽、審美、科研科普、精神文化交流及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人民的珍貴遺產。泰山歷史綿長久遠,加以歷代帝王的封禪祭祀,儒釋道三教的廣泛影響,無數騷客文人題詠吟唱,造就了泰山和千年來精妙而又原始、淵博而又繁雜的文化遺產,泰山經歷了幾千年的開發建設,形成了世界特有的山嶽博物館,也成為中國山嶽風景的典型代表。
泰山以富有美感的典型自然景觀為基礎,滲透著區域綜合性的人文景觀,把富有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的自然景觀同悠久的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內容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渾然一體的泰山風景美的特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協會副主席盧卡斯先生來泰山考察時說:「泰山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了,並在人與自然的概念上開闊了眼界,這是中國對世界人民的巨大貢獻」。
泰山歷史悠久,文物古蹟極為豐富,不僅是我國著名風景區,而且是一座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山上、山下官觀古剎掩映,碑刻林立,石刻摩崖比比皆是。至今保留了不同時期的古代建築32處,石刻2100多處。它形象地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藝術才華和文明古國的燦爛歷史。
泰山是歷代帝王拜祭神靈,加強統治和各種宗教流派活動的場所,在古代由於泰山地區經濟、文化起源早、發展快,符合了「萬物交替代於東方」的原始哲學思想,成為人們崇拜的神山,成為以「敬天」為核心的神道設教的區域;成為探討研究中國宗教史的一個重要環節。
泰山,物產極為豐富,樹木種類繁多,有樹種200多種,其中古樹名木5119株,其中300年以上的有2000餘株,百年以上的3000餘株,珍貴名木十餘種,蘋果、核桃、山楂、板粟品質優良,並產何首烏、紫草、黃精、泰山參近300多種藥材。泰山山高林密,特別是泰山山溪中的赤鱗魚更是獨有的珍貴生物。
(2)岱廟。舊稱「東嶽廟」,五代時稱「嶽廟」(泰山神之廟)位於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抵岱頂南天門的中軸線上。這裡是道教神府,也是歷代帝王來泰山封禪祭祀舉行大典的地方。
今廟址佔地9.6公頃,在我國道教廟觀中規格最高,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貺殿為岱廟的主體建築,為宋真肇修,《天貺殿碑銘》說是「巋然鴻溝,永鎮祗」,《天齊仁帝碑》說是:「大廈鹹新,群黎改觀」,表現了天貺殿的宏偉壯麗,元、明、清時均有重修,此殿面闊九間,四十三點六米,進深五間十七點一八米。通高二十三點三米,大殿矗立於高2.6米的臺基之上。頂重簷、黃瓦覆蓋,高大宏偉,金碧輝煌。與故宮太和殿、孔廟大成殿同稱我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在天貺殿西、北、東三面牆上彩繪了高三點三米全長六十二米的壁畫—《啟蹕迴鑾圖》,表現了宋真宗東封泰山的威嚴氣派。共繪人物六百九十一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嶽大帝出巡和返歸的巨大場面,以此整個畫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為啟蹕圖,西部為迴鑾圖。啟蹕圖中表現了:宮廷送行,東嶽大帝乘輦巡行,地方迎侯等內容。這個巨幅壁畫,布局合理,疏密相宜,「繁而不亂,多而不雜,在構圖上來說也不失為偉大精密之作」。
進岱廟南門—正陽門,沿中軸線可穿過: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再出後載門便可踏上登山的道路,廟門東側輔以漢柏院、東御座、東道院;西側佐以唐槐院、雨天道院等。現存古建築及仿古重修建築170餘間。岱廟文物薈萃,碑刻林立,有歷代著名碑刻175塊,漢畫像面62塊,歷代文物9000餘件,書籍達3萬餘冊,古樹212株。其中秦刻石、漢衡方碑、漢張遷碑、明代銅亭、鐵塔等為稀世珍寶,還有大量的御賜珍貴文物「鎮山之寶」、「瓷王供」、「泰山七珍」、「八寶」等。
(3)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安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455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泰山石敢當習俗、泰山東嶽廟會、泰山道教音樂、泰山皮影戲、山東梆子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8項。
四、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情況
(1)歷史文化街區。2014年省政府批覆紅門路-岱廟-通天街為首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街區用地範圍包括紅門路、岱廟地段、通天街。整個歷史文化街區長約2380m,寬約130—430m,總用地面積為55公頃。街區內有文物保護單位1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分別為岱廟、岱廟坊、遙參亭、岱宗坊、關帝廟、王母池、白鶴泉故址等。
紅門路是古今最主要的登山旅遊路線,是歷朝皇帝的登山御道。岱廟始建於漢代,唐宋時期拓建形成,明清歷代修繕,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是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的地方。通天街是泰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在《泰安縣誌》中曾被稱為「景巖街」,因取《詩經》「泰山巖巖,魯邦所瞻」之意而得名。是泰安「三重空間」的「人間鬧市」區,清末時稱之為通天街,對研究泰安古代商業史發展及明清古建築有重大意義。紅門路、通天街兩側是明清風格的民居建築,以商貿服務為主。通天街是是泰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現兩側仍保存或重新修建有上下二層多為歇山式硬頂黑磚木結構的臨街店鋪幾十家。是泰城明清時期著名商業貿易區。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