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馮慶 杜澎
羅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區。1979年3月,羅湖作為深圳設立的第一個市轄區正式成立。身為特區「長子」,羅湖汲取改革開放的精神食糧,一路追隨改革開放的腳步茁壯成長,見證並記錄著深圳經濟特區40年日新月異的變化,在40年間繪就了一幅幅優異的答卷。
許多人說,羅湖是夢開始的地方。即便放在全國的坐標上,羅湖都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區,湧現過數不清的「中國第一」,誕生過無數耳熟能詳的地標建築,擁有豐厚精彩的改革開放記憶,40年來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紛紛到此打卡留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羅湖是深圳的羅湖,也是全國的羅湖。
新中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第一家期貨市場、第一家境外商業銀行、第一家地方商業銀行、第一塊拍賣的國有土地、第一個「萬元戶村」、內地第一家麥當勞,再如曾是亞洲最大的旅檢口岸羅湖口岸、見證了深圳河兩岸風雨滄桑的羅湖橋、「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代表國貿大廈、曾經是亞洲第一高樓的地王大廈、全國首次以「書城」命名開業的深圳書城羅湖城、每天川流不息的東門步行街、深圳最早的劇場深圳戲院……翻開羅湖的「家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改革開放史。
撫今追昔,鑑往知來。歷經歲月更迭,漁民村、國貿大廈、東門步行街等一個個老地標正在與時俱進,見證時代新的發展。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羅湖老城區在政治、經濟、民生等各個領域交出一份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迸發出40年來厚積薄發的活力和實力,為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積極貢獻羅湖力量,展現出令人期待的美好未來。
漁民村:從首個「萬元戶村」到「民生幸福標杆」 黨建引領新起點上再出發
漁民村,位於羅湖區南湖街道漁邨社區,與香港隔河相望。沐浴改革開放春風,憑藉獨特地理優勢,1981年,漁民村在全國率先實現「萬元戶村」。1992年,成立了全國第一批集體股份制公司。2001年,作為深圳城中村改造試點,創造了「村股份公司自己組織改造、村民自籌資金」的全新改造模式,改造後成為了現代化「花園式」住宅小區。同時創新開展「統一招租、集中管理」社區管理新模式,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成功典範。
一個個先行先試的大膽實踐,給漁民村打上了「改革開放」的鮮明印記。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來到漁民村。
漁民村人常常說的一句話是:「黨的領導好,幸福來敲門。」在漁民村飛速發展的背後,一條主線始終貫穿著過去、現在及未來:堅定不移跟黨走,不斷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基礎,通過強化黨建引領,探索實現基層有效治理的路徑。
據悉,根據羅湖區委2020年出臺的工作方案,接下來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在強化社區黨委領導核心、探索建設開放融合型社區、堅持人民至上等7個方面深化推進25條舉措,在漁民村積極打造「民生幸福標杆」,強化其示範帶動和引領作用,讓社區居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走進如今的漁民村,街道整潔、樓宇潔淨,長者孩童歡笑聲此起彼伏。目前,漁邨社區已建設融黨務、社區政務、公共服務於一體的3.0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建成全市首個多功能、複合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集成「黨建+政務+醫療+養老+文化+教育」等功能,推動區、街道、社區431項政務服務事項在黨群服務中心「一站通辦」,實現街道及社區業務以及居民各類民生需求在社區「一站式」解決。漁邨社區還將率先建成法治示範社區、建立「漁邨夥伴計劃」激勵機制,同時嘗試借力5G和大數據應用,建立科技支撐的社區智慧治理運行機制。
在面積僅0.2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昔日小漁村曾創造了一系列改革開放的奇蹟。如今又在「雙區」建設的契機下迎來新機遇,必將為深圳經濟特區發展書寫新的精彩註解。
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代名詞
見證特區發展塑造特區精神
近日,經過裝修升級的國貿大廈旋轉餐廳全新亮相,以「春天的故事」為主題的現代化新中式裝潢和舒適高端的環境,吸引了不少市民來到這裡用餐和留影。
「今年恰逢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國貿旋轉餐廳全面升級,特意設置出一條特區歷史文化長廊,展示一組組珍貴的歷史照片,讓人們重溫特區發展的歷程。」國貿旋轉餐廳餐飲部負責人表示。
矗立在羅湖的國貿大廈,自身就是一部歷史。1982年,國貿大廈由全國37家單位集資建設。時至今日,不少機構的駐深辦事處還設在這棟樓裡。國貿大廈的建設還創下了中國數個第一,它是中國第一棟超高層建築和最早實行招標的建築工程,在國內率先大面積運用滑模施工,創下了舉世聞名的「深圳速度」,在中國建築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
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同志登上國貿大廈頂樓的旋轉餐廳,眺望初具規模的特區,站在戰略高度,發表了有關進一步改革開放的精闢論述。
這次南方談話使得國貿大廈名揚海外。30多年來,上百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及600多位國外政要首腦親臨國貿大廈,也使這棟樓充滿了傳奇色彩。
如今,國貿大廈樓高排名不斷被超越,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它是改革開放的地標,是「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的代名詞,更是深圳人的時代記憶和特區精神的象徵。
東門步行街:從傳統商業步行街邁向新型商圈
深圳「根」與時代「潮」在這裡碰撞融合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期間,羅湖東門步行街上的麥當勞火了一把。10月8日,在麥當勞深圳光華餐廳30歲生日之際,餐廳特意設置了重現經典懷舊活動,許多市民前往餐廳打卡拍照,還有人拿著小時候在這裡拍攝的照片「故地重拍」感受時間的跨度。
1990年10月8日,中國內地首家麥當勞餐廳在深圳東門步行街開業。在開業的首個周末,便刷新了當時全球麥當勞單店單天營業額與顧客光臨數的紀錄。
羅湖是深圳商業的發源地,也是深圳商業底蘊最深厚、商業氛圍最活躍的城區。位於羅湖的東門步行街,不僅是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商圈之一,也是深圳商業的一面「鏡子」。深圳旅遊界因此有這樣一句話:「不到東門,就不能算到過深圳。」
今年7月,商務部正式將深圳東門步行街等12條步行街列入全國第二批步行街改造升級試點。9月10日至13日,商務部和深圳市政府聯合在東門主辦「外貿優品匯 扮靚步行街」出口產品轉內銷活動,東門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也同期啟動。
據了解,升級後的東門步行街,將成為引領傳統消費升級、培育新興消費業態的新型商圈,是深圳「根」與時代「潮」的碰撞融合之地,是具有世界能級、國際化屬性的跨境旅遊消費合作區,也是承載城市記憶與歷史積澱的新嶺南風貌的商業步行街。
老地標書寫新故事,老城區煥發新活力。從羅湖地標的新貌管中窺豹,讓人看到的,是羅湖這片熱土一直蓬勃湧動的生機與能量。今時今日的羅湖人,正繼續發揚改革創新精神,站在新起點、擁抱新時代,全力為特區家園未來的美好藍圖奮進拼搏。
四十載成績斐然:經濟政治社會領域齊頭並進
羅湖「醫改」「棚改」「舊改」「消改」火力十足
經濟領域方面,羅湖積極應對老城區發展空間不足的難題,以拓展發展空間和推進產業升級為抓手,推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了全區統一、協調有序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棚改、舊改齊發力,通過城市用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土地資源空間統籌開發利用改革等舉措,有效緩解土地緊缺情況。通過消費型經濟綜合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增長動力轉變,以科技創新改革助力發展核心引擎,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印發《羅湖區優化營商環境改革方案》,提出18項具體舉措和22項工作要點。打造企業一站式服務平臺,實現「零跑動」事項佔70%以上、「最多跑一次」達到100%,讓羅湖營商環境更有溫度。
政治領域方面,羅湖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主線,著力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提升公信力和行政效能。2014年推出《羅湖區建設項目環保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印發《羅湖區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試點深化改革方案》,完成「3張清單、1套標準、1套系統」等制度標準,推動建立「五公開」「三層級」「全鏈條」的政務公開體系。持續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改革,建立以區行政服務大廳、4個專業分廳、10個街道行政服務大廳和83個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為支點的「1+4+10+83」服務網絡;制定《羅湖區「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區」建設三年工作方案(2019年-2021年)》,穩步推進「一大腦」「雙中心」「三朵雲」「1+4大數據平臺」「N個示範應用」建設;在全國率先搭建統一的合同智能管理平臺,實行合同監管全流程管理。
社會領域方面,羅湖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提升民生幸福指數。近年來,羅湖醫改揚名全國,從「治疾病」轉向「保健康」,推進健康促進員深入社區、做實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為居民做好健康管理。統籌資源構建區域「醫共體」,構建單一法人結構,強化資源統籌共享,推動管辦分離。創新醫保支付模式,倒逼醫院從「治病掙錢」向「防病省錢」轉變。實行教育資源配置改革,通過「上天入地」和「美麗校園」工程,保障學位供給、建設美麗校園、創建智慧校園、創新教師管理。實行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實施集團化辦學與聯盟式發展、推動學校治理結構變革、創新教育督導模式。
羅湖還通過街道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基層執法體制;通過社區體制改革,建立全區社會事件統一智慧管控指揮中心;通過推進城區精細化建設管理改革,創建城市管理相關部門之間統籌協調機制;通過物業管理改革,創新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模式。
未來藍圖可期:重大戰略部署助推高質量發展
羅湖加速構建「一主兩區三帶」重大發展格局
2019年12月30日,《羅湖區貫徹落實的行動方案(2019-2025年)》在中共深圳市羅湖區第七屆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通過,提出了2025年建設目標及四大板塊共70項具體建設及保障措施。羅湖將緊抓重大歷史發展機遇,深入發揮核心引擎作用,實施「中優」「南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力構建「一主兩區三帶」發展新格局,打造城市更新改造的國際樣板、率先建成可持續發展示範區。
羅湖區委書記羅育德、區長劉智勇表示,圍繞《行動方案》中先行示範區行動目標,羅湖正在以更高起點和更高要求,加速構建「一主兩區三帶」重大發展格局。
據了解,「一主兩區三帶」是羅湖區未來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以「一主兩區三帶」為承載,羅湖明確了事關轄區發展的六大片區建設,率先試行開放性政策、率先布局科技創新載體,堅持瞄準核心工作,向上突圍。通過重點產業、重點片區發展,實現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的先行示範。
目前,羅湖構建「一主兩區三帶」發展新格局的步伐緊鑼密鼓。例如在「一主」深南總部經濟主廊道建設方面,羅湖全力推進湖貝、蔡屋圍兩大統籌片區更新改造,湖貝片區已動工建設,蔡屋圍片區開工在即。在「兩區」之國際消費服務核心區建設方面,東門步行街改造升級試點工作已啟動,「2020禮享羅湖」促消費措施前期累計投入9000萬元,直接拉動消費5.52億元,財政資金放大倍數約9.37倍。近日,該活動再次開啟,率先面向在深個人發放千萬元數字人民幣紅包。與此同時,羅湖依託「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生態資源優勢,對標國際一流標準,加速建設「兩區」之文化生態休閒區。
「三帶」方面,羅湖高規格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高水平建設大梧桐新興產業帶、高起點建設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完成《深港口岸經濟帶羅湖先行區發展規劃》編制並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備受關注的粵港合作重點項目之一蓮塘口岸已開通,實現深港兩地跨境貨運「東進東出、西進西出」通關格局。羅湖還加快推進清水河片區重點更新單元規劃和清水河片區地上地下一體化開發規劃編制,全力推進紅崗國際創新廣場建設,深汕高鐵、深汕城際規劃在清水河設站。與此同時,依託紅嶺路沿線的蔡屋圍統籌片區等重點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興金融,建設大灣區金融開放創新政策試驗區。完成《紅嶺新興金融產業帶綜合規劃》國際招標,全面啟動規劃編制。
羅湖部分地標
1.漁民村:全國最早的「萬元戶村」
漁民村與香港一河之隔,是全國最早的「萬元戶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漁民村率先成立全國首批集體股份制公司,首創村民自籌資金進行舊村改造,創新開展「統一招租、集中管理」社區管理新模式,成為農村城市化的樣板。
2.羅湖口岸:曾經的亞洲最大旅檢口岸
作為曾經的亞洲最大的旅檢口岸,羅湖口岸多年都是聯結香港和內地的「第一口岸」,也是中國對外交往的窗口和全世界最繁忙的陸路口岸之一。
3.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代表
深圳國貿大廈始建於1982年4月,竣工於1985年12月,共53層,高160米。「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從這裡傳遍神州大地,成為特區精神的象徵。
4.地王大廈:曾經的亞洲第一高樓
地王大廈於1996年3月竣工,曾是亞洲第一高樓,也是全國第一個鋼結構高層建築。
5.京基100:國內最「纖細」摩天大樓之一
京基100 (KK100)共100層,樓高441.8米,採用9.5∶1高寬比,是國內最「纖細」的摩天大樓之一。
6.深圳書城羅湖城:全國首次以「書城」命名開業
深圳書城羅湖城原名深圳書城,其前身是位於羅湖解放路的深圳新華書店,1996年在國內首次以「書城」命名開業,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書店。
7.東門老街:「不到東門,就不能算到過深圳」
東門老街形成於明代中期,1999年正式定名為東門商業步行街,是深圳人氣最旺、最有特色的標誌性商圈和深圳商貿業的一面旗幟。
8.深圳戲院:深圳地區最早的劇場
深圳戲院原名寶安縣深圳戲院,建於1960年3月5日。1997年重建,是深圳地區最早的劇場、深圳文化的發源地和粵港澳文藝宣傳的主陣地。
9.深圳大劇院:見證特區演藝歷史
深圳大劇院是1984年市政府投資興建的特區著名八大文化設施之一,見證了特區的演藝歷史。
10.蓮塘口岸:「東進東出」的重要節點
蓮塘口岸又稱香園圍口岸,是深圳規劃建設的第七座跨境陸路口岸,於2020年8月26日開通,進一步完善了粵港澳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