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一些農村有一個「怪象」:沒上學的女生反而好嫁,高學歷的女生卻變成剩女,這是什麼原因?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很多城市也會有這個問題,尤其是在農村,誰家的兒女如果超過30歲還不結婚,會被人說閒話的。親戚見了天天問,父母也都挺著急,過年過節回家的時候,都忙著安排相親,這讓很多在城裡工作的大齡青年不願意回到村裡,也不願意見人,生怕問到「有對象了沒」、「快結婚了吧」等催婚言語。
而對於一些學習成績不好,早早就工作或者在村裡務農的年輕人,家裡早早就給定了親事。尤其是一些家境較好,長得好看的姑娘,上門提親的排起了長隊,一到結婚年齡就給嫁出去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認為這是一個傳統婚姻觀念與現代婚姻觀念的差別問題,結婚晚並不一定就是「剩女」,而「嫁的早」也不代表就「嫁的好」。
一、女孩學歷高,參加工作時間晚,自然找對象結婚就會晚
女孩學歷高,參加工作年齡就會比較偏大,一般情況下,碩士研究生,畢業都是在25歲以上了,等她工作穩定了到了找對象的時候,很多他們同齡的人都已經成家立業了,孩子都滿地跑了。
拿我家姐來說,我們這裡上學晚,要求8周歲才允許上小學,我姐81年生日,大學專科3年,專升本2年,研究生3年,再加上9年義務教育,3年高中,上學就上了20年,畢業的時候已經28歲,與她同屆的村裡小夥伴早就已經結婚生子了。那時候家裡也挺著急,但是沒用,讀書的時候遇見我姐夫,家姐和姐夫有自己的想法,工作沒穩定就不結婚,兩人倒是達成一致。畢業後兩人一起創業,創辦語言類學校,愛情長跑7年,到了33歲才結婚,現在是愛情事業雙豐收,小日子過得很幸福。所以說結婚晚並不一定就不好,家裡也應該尊重子女的想法,只要三觀正就行。
二、傳統認為結婚應該找「門當戶對」的,一些高學歷女生可選擇性不多
大家算一下,一個村能夠出幾個大學生,正經本科生,一年也就兩三個,有的村子幾年才出一個。像我們村,當時我們那一屆一共5個考上大學的,除了我和還有我們村一個男生是本科,其他三個都是專科,專科裡面有2個女生,後來畢業也都回到家鄉結婚了,沒有在城市裡發展。高學歷的女生少之又少,誰家出了這麼一個,也不想草草結婚了事。
傳統婚姻觀念認為,結婚一般是要「門當戶對」,那麼怎麼個對法呢?一般男方家裡條件與女方相當,或者男方家裡有錢,女方長得好看,再或者呢男女學歷差不多,都是知識分子,這樣以後生活在一起有共同語言。你認為一個女研究生找一個小學學歷的賣煎餅果子的小夥,他們兩個能過到一起去嗎?如果女生上了大學,一般家裡希望男方學歷起碼也是上過大學的,這樣才正常。
三、農村結婚主要靠相親,高學歷女生條件太高,媒人望而卻步。
在農村,相親主要靠媒人介紹,自由戀愛沒有大城市那麼多,對於一些農村的男生,看到女方這個條件就望而卻步了,連媒婆也不知道該介紹什麼條件的,這樣慢慢的,高學歷女生就變成了一個「齊天大剩」。
四、高學歷女生心氣高,高不成低不就
傳統觀念認為農村孩子好好學歷考出去才是唯一出路,高學歷女生一般都是從小刻苦讀書,對自己要求也很嚴格,一個村沒幾個正經大學生,出去讀幾年書,見到優秀的男孩子很多,心氣自然很高。如果讓她們回到農村找一些從小就很頑皮的男生結婚,對比之下,可能心有不甘,那麼長此下去,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成了剩女。
五、年輕人在大城市打拼,受單身氛圍影響,晚婚有很多
一般城市裡年輕人結婚年齡比農村都要晚,農村早得20多歲就早早把婚事辦了,而城市多數在30歲左右,女生還好一些,有些男生晚婚,被稱為鑽石王老五,一點也不著急。年輕人長期在這種氛圍影響下,把工作和事業看得比婚姻重要,想要有個好的歸宿,首先要自己有拿得出手的本事,有句話說得好,「只有你越優秀,另一半才能更優秀」。
現在在農村晚婚還是會被人說三道四,但是隨著社會進步,現在人對婚姻的觀念發生很大改變,想徹底改變還是需要些時日的。我認為年齡、學歷、金錢、地位等都是一個人的外衣,想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話,還是取決方是否恩愛,是否忠誠,是否寬容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