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想想年初的時候,還計劃年底在老家首付個房子,然後準備考老家的教師編制。在杭州工作的兩年多裡,雖然喜歡這裡的生活方式,但僅憑我個人有限的能力和工資水平,即便再過幾年,也是無法在這裡買房留下來的。租房生活遇到的種種問題,就更堅定了自己想要買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再過兩年就年滿30歲了,總不能一直漂著吧。
不過,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
疫情期間,認識了現在的男朋友。不得不說,緣分,這個東西真的很奇妙。以前,自己很想談戀愛的時候,沒人可談。等你覺得可有可無的時候,偏偏又出現了。我們上下班會坐同一輛巴士,也在同一個地鐵口進出站,他就經常故意離我很近,但又不說話。因為,在路上我幾乎不會觀察別人,也不會看別人,所以一直都沒發現。幾個月後,他終於自己熬不住了,在我下地鐵的時候,提前出站加了我微信。
這麼特別的相識方式,再加上聊天、相處,就很開心呀,妥妥的寶藏男孩子一個。高高瘦瘦的180學霸理工男,寫得了代碼,做得了飯菜、甜點。上班給你帶的水果每天都不重樣,該洗的洗、該切的切、該剝的剝,又細心又貼心的。觀念、想法、喜好都很一致,出去旅行也很愉快。大半年相處下來,決定不回老家了。他老家是浙江的,可以一起首付、一起還貸,留在杭州。
二、
說實話,我心裡是不願意回老家的,只是在外面迫於現實,又沒有心理上的歸宿感。
老家屬於中部偏西的農村,典型的重男輕女的經濟落後地區。那時計劃生育很嚴,出生三個月,我就被送到外婆家,奶奶要照看姐姐。父母躲到外地一年後,生下了弟弟。我已經不記得我是怎麼在外婆家長大到六歲的;父母有沒有來看過我,也一點印象都沒有;也不記得我七歲要上學的時候,是怎麼被父母拖回家的。從我母親的描述裡,她說,那時我哭著、喊著,不願回家。
這種生硬的割裂,從一個成長環境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沒有情感的基礎和依賴,就造成了他們不關注我,我變得膽怯、卑微和討好。直到我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還不錯的大學和後來的研究生,他們才漸漸地對我另眼相看,不過,這無法彌補長久以來缺失的關懷,也無法癒合冷漠帶來的絕望。我也慢慢有了自我意識,不斷提升自己,在外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如今,有了解決現實的辦法,也有了情感上的歸屬,在外面穩定下來,是我的第一選擇。
三、
我高中同班同學,以前玩得比較好。她也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家庭情況跟我幾乎一樣。姐姐15歲初中畢業後,就輟學打工,二十二、三歲找了個當地人結婚。弟弟由於成績不好,初中就不想上學了。反而老二由於沒有什麼情感依賴,只能從學習上尋找心理上的慰藉,所以,成績都很好。家裡沒什麼指望了,都指望著老二翻身,也勉勉強強提供些支持。
我另一個高中同班同學,她跟我讀的同一個本科,研究生讀的院校也很類似,不過她在北京,我在南京。最近,她跟她男朋友處於分手期的煎熬中。從她的語言中,分手不是一時衝動,而是長久下來累積的心灰意冷。她男朋友是三本,安於小地方的現狀,說嚴重一點是不思進取;而女生歷經考研、讀研,還有在北京的奮鬥。兩個人可想而知在觀念上、精神上和經濟上都差別很大。
只不過從高中以來,七八年陪伴的感情難以割捨。但一輩子還有很長,如果雙方都無法包容彼此,也沒有解決的辦法,硬要繼續在一起,今後那麼長的人生要怎麼辦,相看兩厭嗎?
跟我從同一個高中,也相處得還行的、讀書出來的女生,都沒有在老家找男朋友結婚生子。就我個人所見,由於重男輕女的思想,男生從小就能輕易擁有很多,覺得所有人都得圍著他們,自己沒多少能力,但又非常的自信。而一些從小就沒有關懷和依靠的女生,雖沒那麼自信,但自立自強,比起男生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是老家都還保留著那種媒婆來尋人相親嗎。我親口聽到一個媒婆說,一個男生要求女生165以上,要長得白淨漂亮,學歷也要好。因為他家有四個姐姐,只有他一個人能傳宗接代,他姐姐們能在縣城給他買一套房,所以找女朋友一定要找一個好一點的。
從我出生成長所處的家庭環境來看,不少女性承擔了生育,照顧丈夫、孩子,賺錢養家的責任,男性多是甩手掌柜,喝酒、抽菸、賭博、吹牛、拖家庭後腿樣樣都行,中間還夾雜著令人生厭的婆媳關係。見得多了,嘗過這裡面的苦了,即使有幸福可尋,也本能地想逃離這樣的環境。
四、
跟我同是92年出生的、姑媽家小兒子的老婆,她已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過年過節會在一起吃飯,跟她聊天我說自己有不婚不孕的念頭時,她立馬指責我說,一個女人怎麼可能不生孩子,不生孩子哪個人會要你。
我姐姐,有一兒一女。她小兒子出生不久就給他交各種險,但女兒沒有交。不管家裡壓力多大,父母有多辛苦,也要為小兒子上一層保險。每次見這個小女孩,就心裡有點難受吧。其實我知道自己不該這麼想,可能是因為自己對父母偏心的做法還久久無法釋懷。我也心疼她們那種短期不顧自己身體健康的無私。長遠來看,如果失去健康,會不會給子女增添更大的壓力。
我也不會去跟她們爭論不婚、丁克問題、養育孩子的壓力問題、身心健康問題等等,因為她們遵循並認可自己的生活方式、養育孩子的方式,認可當地的觀念。她們羨慕生兒子的女性,我羨慕在大城市成長和生活的女性。她們為生下兒子、為兒子能娶上老婆努力,我為留在大城市生活努力。
這些不同的人生軌跡,算是改變了「命運」嗎?
以我現在的認知,還沒有深刻的見解。對我來說,讀書,讓落後地區的農村女生,走向了更大的世界,不同觀念的碰撞,重塑了她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有了對自己本身的看法,有了能力去主動選擇和擁有不同的人生、體驗不同生活的方式。但「命運」一詞,拋去抽象的層面,還需回歸生活本身。回歸學習、工作、婚姻、家庭、養老,遇到生老病死,處理生活的瑣碎,實現自己內心的欲望,面臨幾十年的光陰要如何去幸福地生活等等。不同的是以怎樣的態度和心境去面對這些事情,以怎樣的方式去處理這些事情。
每個階段的成長路上都需要努力。只是,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已。不同的群體也有各自對幸福的定義,有認可的生活方式,遵循著各自認可的觀念,都為各自的未來努力著,體驗生活的幸福與苦楚。無所謂好壞、也無所謂優劣,因為對個體來說,這便是活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