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記者梁曉勇 通訊員劉寧)日前,記者從英利集團獲悉,其第十一代光伏建築一體化(BIPV)新品——「青磚」「黛瓦」「琉璃」已面向市場開售。據介紹,這並不是該系列產品的第一次亮相,早在2018年,「青磚」「黛瓦」就已經有了與建築完美結合的成功示範。
在保定市北三環源盛城發集團廠區內,坐落著四棟獨立式建築「光伏+被動式+智能示範建築」,「青磚」「黛瓦」就初次亮相於此。作為英利的第十代BIPV項目,該建築樓群秉持零碳理念,通過光伏、地源\空氣源熱泵、毛細管輻射空調系統等能源技術及智慧能源管控、智慧辦公等智能系統為一體,是全年用電近平衡的近零碳建築,也是英利高度契合國家綠色建築發展,推進建築由粗放型向綠色低碳型轉變升級的示範建築項目。
「2017年底,公司涉足產業地產項目,考慮項目生產性服務的用地性質,公司上下都在思考要怎樣才能滿足當時的開發形勢呢?聯想到英利三期廠區內有一個『光伏+新型城鎮化示範項目』,是由三棟小別墅構成,其屋頂安裝了光伏採光頂,牆體的各個立面也都安裝了定製化光伏板。這為項目設計規劃提供了很多參考。於是,一種可辦公、可居住、可做生產車間的機動靈活的建築樓群思路逐漸成型。」參與項目規劃設計的馮惠介紹,「建築設計之初便考慮了綠色低碳的理念,除了採光頂,還要將光伏融入建築外牆。但在實際應用中發現,傳統的光伏板與建築材料有很大的差異,結合不好的話,外觀效果並不理想。」
於是,讓光伏板作為建築外牆材料,以全新的形式應用在建築中,成為設計之初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集團各單位緊密合作,並與建築設計院合作進行研究。」馮惠說,在不影響發電效率的前提下改進傳統光伏板外觀是一項大工程,各項工作都要經過反覆試驗測試,多次探討論證。研發人員對光伏板的顏色、磚縫大小等做了很多探索,嘗試了深藍、玫瑰金等不同顏色,以及全鋪、半鋪等多種電池板鋪設方式。並結合整體建築外立面效果,針對各種方案進行建模、製作效果圖,同時對可實施性方案及製作成本等進行探討。經過不斷嘗試,最終,集20餘項BIPV專利技術於一體的「青磚」「黛瓦」研發成功,突破傳統太陽能電池板外觀設計,兼具磚牆、屋頂瓦片和發電功能,形成具有中式藝術特色的發電建築。
「『青磚』『黛瓦』滿足建築建材標準,在推開產品迭代發展大門的同時,也推開了近零能耗建築的大門。」馮惠表示,為了達到發電用電平衡,使整體建築能源消耗達到零碳排放,需要計算光伏發電指標,換算面積,進而充分利用建築本體的立面及頂面,按照需求布置光伏。經過多次布置調整,將總裝機容量設計為97.8千瓦,安裝面積728平方米,既不失建築美感,又可持續提供每年10萬度的綠色電力。「按照常規理論40瓦/平米耗電量計算,這個裝機量可實現50%用電補充,但是按照被動式建築15瓦/平米耗電量計算,除滿足用電需求外,可實現35%外輸率。此外,25年光伏總體節能減排效益可達150萬元,相當於植樹23000棵,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00噸。」馮惠說。
「『青磚』作為光伏板不可避免後期維修更換,拆卸一定要簡單便捷,因此,需要改變原來單純邊框螺栓固定或幕牆隱框固定安裝方式,同時不能影響外立面效果。」參與項目建設的李波介紹,在施工應用時,經過整個團隊的反覆討論,決定採用傳統石材「幹掛」法,將光伏板去掉邊框、粘接副框,用鋁合金子母掛件實現安裝,既方便安裝又避免了傳統石材現場施工產生的揚塵等二次汙染。其次,由於電池片尺寸為「156×156」的工業級尺寸,與建築模數不相符,經過多次繪圖比對,在不失美觀與合理性的情況下,將窗位置進行尺寸微調,從而實現了外立面統一。
說到外牆施工過程,李波還分享了很多故事。為了實現「青磚」規格尺寸的標準化,以便在後續項目中得以推廣,單是鋁單板的規格種類就增加到了860種。「為了使鋁單板材料與『青磚』規格尺寸、排版布置、顏色完全吻合,我們與施工單位及鋁板廠家溝通,確定方案再實驗,幾輪下來一個多月過去了。」李波回憶道,「期間,在轉印鋁單板實驗過程中,我們發現其耐老化性能差,遇強光變色,又改成氟碳噴塗雙色鋁單板。但是噴塗雙色鋁單板規格太多,鋁板廠家無法達成統一,最後做了860種模具。」後來,施工工期加緊,到場材料的數量滿足不了施工要求,而廠家由於是人工作業,每日材料生產數量有限。為此,李波和施工人員早上6點便前往河南鄭州廠家所在地協商,讓廠家增加工人,調整加工順序,以滿足現場施工需求,等解決完所有問題再返回保定,已經是凌晨十二點多。
「隨著光伏發電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光伏綠色建材的綜合成本呈幾何級下降,目前已具備市場化應用條件,相較普通建材,安裝光伏綠色建材每平米增加600元左右,通過綜合發電收益對衝,溢出成本8年可回收,在光伏綠色建材高效發電30年的時間裡,可以穩定增益300%,全生命周期內,可源源不斷為建築提供綠色電力。」馮惠說。另據數據顯示,在綠色建築領域,該項目已申請《一種瓦片太陽能光伏組件》、《一種外掛式光伏幕牆用建築構件》、《建築用智能光伏發電磚》等專利34項,榮獲《高效高透光太陽能全玻組件的研究》等省市級科技進步獎6項,主持、參與編寫《建築幕牆用光伏系統通用標準》、《晶體矽太陽能全玻組件》等技術標準5項,培養BIPV高級專業人才300餘人。
「除了光伏方案,這個項目承包了我們許多的『第一次』,」馮惠表示,「被動式外窗、聚氨酯保溫板、地源\空氣源熱泵系統、毛細管輻射空調系統、智能家居系統等國家現行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推動了城市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建設運營模式。」據悉,通過被動式技術應用,建築的節能效果達到了90%的標準,這比國家要求的節能標準高出了15%,優良的節能效果,使建築自身的能耗降到了極低。此外,與普通建築相比,每年還可節能2萬餘元。這4座獨棟建築的落成,真正實現「零碳、綠色、智慧、宜居」,形成超低能耗建築關鍵技術示範綜合一體化建築方案,已成功申報河北省科技計劃環資專項資助項目「超低能耗建築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
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頻頻推出綠色建築、超低能耗建築相關利好政策,這將BIPV推向了光伏行業熱點位。無論是「青磚」「黛瓦」「琉璃」,還是未來更多的新型光伏綠色建材,英利所帶來的,不只是產品的迭代和光伏技術的迭代這麼簡單,更是對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的積極響應,以建築能源利用為核心,多維度輸出面向未來的綠色零碳解決方案,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