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很多70後乃至60后里有很多人都符合這個金錢習慣。
以我父母為例,他們那一代人由於從小經歷過時代的動蕩,基本上性格就是這樣的。他們有多省吃儉用呢?
舉個例子,能用手洗的,絕對不用洗衣機洗,因為這樣浪費電,但他們其實不知道浪費的水會更多。但手洗衣服還有個好處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水可以用來衝廁所,這算是很省吃儉用的吧。
再有,洗臉洗腳需要的熱水,也從來不會在熱水器上去接,而是自己在天然氣上燒熱了之後,或者用電熱水壺燒熱後拿來洗臉洗腳,這樣的習慣一直都沒有改變。
說到旅遊,我父母更是沒有一次專門去哪裡旅遊過。
當然了,小時候不懂這些,也無從聽父母主動找我談論。但隨著自己也慢慢長大成熟後,我有時候會與父母飯後探討這個問題。
例如,我父親偶爾飯後喝了二兩之後就會主動與我談及此事,但他往常其實是一個非常沉默寡言的人。
他會問我,又或者是自問,「省吃儉用一輩子,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有啥意思?」
站在我父母的傳統立場,我嘗試給出一些原因,總結如下:
一、一切為了後代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其實像我父母這樣沒有學歷沒有什麼文化的人,始終還是大多數。我也始終相信,在他們那個年代,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都是極少數的人。
同樣地,就今天我父母的審美趣味依然還是一些「抗戰神劇」,這在我看來是完全不能忍受的電視劇中的糟糠一樣的東西,但他們的確看的津津有味。
因此呢,他們的思維和觀念依然還是停留在過去幾十年前的那個時候。思想上偏於保守,性格上偏於內心,不善言辭,逃避現實,這是我總結的一些性格特點。
那什麼是傳統的思想觀念呢?很簡單,一切為了後代。
不同於今天的80後90後夫妻,他們在一切為了後代的前提條件下,是自我的一些滿足。
但對於70後60的人來說,幾乎還是為了「後代而活」這樣的一種人生意義。
例如,父母在勸我早點結婚的時候,就經常搬出「傳宗接代」這樣比較宏大的觀點,而對比較現實的收入、學識、共同愛好等東西視而不見。
但今天的年輕人思考問題不會那麼簡單的,他們認為教育很重要,收入很重要,以及給後代創造出一個怎樣的環境很重要。
像我父母這樣非常節儉的人來說,與小時候的物質「稀缺」是離不開關係的。那時候吃不飽飯,自然就需要萬事節儉,今天溫飽不愁了,但這樣的生活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節儉是為了存錢,存錢是為了買房,買房是為了給孩子娶妻生子的。
你看,就這麼簡單樸實的道理,但卻讓他們那個年齡階段的人,終其一生都在讓自己「受罪」,讓後代好過那麼一點。
我爸能有這樣的自我反思,我有時候覺得挺欣慰挺感動的,但遺憾的是,就以讀書這件事上,我也真的無法改變他們多少。
儘管我一年讀了四百多個小時的電子書。
我媽曾經說過一句話,我非常感動。大意是我問我媽的理想生活是怎樣的,他告訴我,「年輕時候的理想生活就是為了,能夠有一天的假,讓我安安穩穩地睡個懶覺。」
我媽追尋的理想就是這麼簡單、直白且樸素。
為了子女,他們願意付出犧牲自己的一切,包括愛好、生活、健康。
二、小時候的經歷
除了一切為了後代之外,小時候的經歷也佔據很大的關係。
在心理學上,我們說一個成年人現在的性格和價值觀等方式都是由他的少年時代所造就的。
所以才有了阿德勒說的:「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
我們現在所處時代的00後們是幸運的,至少在物質條件上幸運很多很多。
但70後、60後那個時代的人,童年何止是不幸。我爺爺的父親,是餓的時候吃豬食被噎死的,因為吃的太多,最後糞便拉不出來。
雖然我父母的年代稍微要好過一些,沒有吃過樹皮,但那個時候大米依然是稀缺貨。小時候常常聽我爺爺講這些故事,覺得甚不耐煩,長大後,卻沒有機會再聽。
這些生活上十分節儉的人,大多小時候都經歷過非常苦的日子。但有的人走出了童年的陰影,發財後開始大肆揮霍,但有的人難以走出,依然養成了這種節儉的生活習慣。
你想,小時候一個月二斤白米,那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啊。事事不計算著來,不節儉的話,早就被餓死了。
因此,現在的節儉,是小時候的童年經歷所造成的。
當然,心理學上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長大後節儉,另一種則是長大後無法抵禦住社會的誘惑,更偏於揮霍。
三、收入低,所以需要節儉
除了以上兩種原因,第三種就更為實際了,為什麼節儉呢?因為收入低啊。
我身邊的很多70後群體,很多人首付買房都是把自己存了幾十年的老本全部用上了。尤其是對打工一族來說,節儉就是為了存錢,存錢就是為了買房。
這樣的道理,始終還是適用的。
但今天的年輕人從小就生活在物質繁茂的社會,他無法抵禦住一周不外出聚個餐的那種誘惑,也無法抵禦消費主義的誘惑,因此就很難像很多70後60後那樣養成節儉的習慣。
不是說這樣的人沒有,但基本上還是比較少的,在未婚領域內。
收入不高,又沒有增加收入的渠道,開源做不到,那就只能節流了。節流就好辦,節約水、節約電,不在外就餐,不去旅遊等等。
綜上所述,有些人一輩子不捨得吃不捨得花,一直攢錢是為了什麼呢?
是為了生活。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個人成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