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7點,緩慢吞噬白晝的落日餘暉,驅散不了人來人往的熱鬧氣息,這是馬克下班回家路上的日常景象。
走在這條他再熟悉不過的老街,想起家中空置已久的花瓶,他決定捎上一束向日葵,順便帶上愛吃的清脆冬棗,與小區裡一起玩滑板的朋友一起「串街」,城市生活的日常之花,正悄然綻放。
像馬克一樣注重生活儀式感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在日常中發現當下的美好。
若把時代比喻成一個大舞池,每個人的故事在這裡爭奇鬥豔,每一個「你我她他」都因精彩的平常生活而綻放光芒。
時代中國第三屆平常藝術節的主題,正採用了最通俗易懂的「你我她他」,讓新世代觀眾也能「輕鬆入場」。
三大活動板塊:「人人座談」「從從市集」「眾眾晚餐」,從人人到眾眾字面上的人數增加,體現了平常藝術節「促進社群破圈與融合」的願景。
現場召集了7個領域藝術大家、19+潮流廠牌主理人,還有每一位在場的「你我她他」,相聚共討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過去那些被稱為「藝術高地」的地方,就像塊建築冰塊矗立在城市一隅,與周圍熱鬧的社區相比,稍顯突兀。
但近幾年,我們欣喜地看見,越來越多藝術展覽和表演開始融入社區,藝術與社群生活的關係似乎發生著微妙的改變。
楊 青丨論壇召集人
身 份丨資深媒體人、藝術策劃人、藝術美育推廣者
楊青一直致力於在藝術與公眾之間建立溝通的橋梁。
作為本屆平常藝術節「人人座談」的召集人,她希望通過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機構,勾畫一個藝術融入日常生活的「多維實驗場」,建立一個充滿開放性的藝術生活場景想像,共同探討「藝術有機」的新視角,從而拓寬公眾感知藝術的邊界。
當觀眾問起何為「藝術有機」時,楊青回答道,藝術家們以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融合了城市、社群與藝術的關係,令藝術成為重新聚合社會關係、社群結構的有機成分。
龐 偉丨景觀設計師、詩人
身 份丨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
主 題丨不種植物的公園
廣州土人景觀顧問有限公司首席設計師龐偉,曾參與建設全國首個把設計主權交給大自然的特色項目——「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紀念園」。
他至今仍感慨,人應該給予大自然更多的信任,把藝術的畫筆交還自然,回歸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公園是一個城市自然濃度最高的地方,與過去不同,現在大多數公園不設圍牆,成為大家休閒娛樂的公共場域,這成為自然藝術更親近生活的契機」。
黃禮孩丨著名詩人、廣州新年詩會創始人
身 份丨詩歌與人 · 國際詩歌獎創辦人
主 題丨詩歌如何成為現代生活的一面鏡子
黃禮孩偏愛用詩歌記錄城市生活。
除了他定居的廣州,還記錄了集安的甲乙村、義大利的託斯卡納等國內外城市,多年來推行著詩歌藝術介入城市公共場域的藝術實踐。
黃禮孩說,「我們想做的詩歌,不是教他人如何寫詩,更多的是教他人如何通過詩歌來理解生活,理解人生,理解生命」。只要細心察覺,生活處處充滿藝術。
何健翔丨廣州獨立建築師和城市學者
身 份丨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創始人
主 題丨反常城市
何健翔是源計劃建築師事務所的創始人,在建築領域的設計研究中,尤其關注城中老舊建築的更新改造。
現場他向我們提及「泛城市」概念,城市只作為進程而存在,沒有始,沒有終,從而道出「反常城市」的主題。
演講結尾的「六脈城市」「島嶼城市」「漂浮城市」概念短片,向我們展示了城市空間建設的另一種可能,「我更願意把生活看作一個整體,一個完整的生態,將藝術融入其中」。
陳 洲丨藝術家、策展人、兒童藝術教育專家
主 題丨從「再見了,楊箕我的家」說起
獨立藝術家陳洲,花了十幾年時間遊走在廣州各城中村。他把城中村內被遺棄的物件收集起來,重塑成有情懷的藝術品。
陳洲夫婦著名作品之一「家」,是一面由一摞摞城中村門牌號拼湊而成的門牌牆。這幅作品被納入深圳地鐵美術館項目,永久展示在深圳地鐵香梅站。
陳洲提倡父母應重視兒童教育,培養孩子主動發現「生活美」的能力。「在女兒出生後的長達十年的時間裡,我從事著兒童教育,堅持每天記錄孩子成長點滴,嘗試把多年對藝術的見解融入童話故事裡」,陳洲說。
侯 瑩丨現代舞蹈家、侯瑩舞蹈劇場創始人&總監
主 題丨身體的感知之旅
藝術與空間能產生關係,身體與空間能否進行對話?中國著名現代舞舞蹈家侯瑩,在中國大力推動現代舞公共空間與即興創作,致力於打破傳統觀演模式及探索後現代舞蹈藝術。
在侯瑩現場展示的演出視頻中,舞蹈演員在連廊天台的玻璃上、書店等「不可能」的空間裡忘我起舞,感染著觀眾主動參與其中。
侯瑩表示,「藝術創作是有局限的,我們在不斷嘗試打破它,並從中尋找更多元的表達方式,使現代舞更接近觀眾,貼近生活」。
袁 鴻丨著名戲劇製作人、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製作人
身 份丨愛丁堡前沿劇展製作人
主 題丨走向公共空間的表演藝術
「戲劇表演必須在專業舞臺上才能呈現嗎?」知名戲劇製作人袁鴻一上臺就向觀眾拋出疑問。
他對於戲劇表演形式新的探索源於一個契機——2009年在愛丁堡花了10天看了86場戶外戲劇演出,這些演出都是在橋洞下、廢棄的火車廂、山頂、河畔旁。
他發現,無論是戲劇表演還是舉辦藝術節,與日常生活場景相融合才能產生絕妙的聯動。
他認為,一場成功的藝術節,應該具備「城市品牌」的屬性。所謂「城市品牌」,應該是觀眾真心認可的,「其理想狀態應該是至少讓觀眾駐足一到五個小時,並且願意來第二、第三次」,他補充道。
方 毅丨時代中國設計研發中心總工
主 題丨生活藝術的融合與生長
地鐵口的樂隊、架空層的小課堂、美術館門口的廣場舞……方毅以社區中的社群故事為引子,傳遞社區空間不僅要高顏值,同時需要承載社區精神。
藝術和生活的有機,讓我們探索並實現背後真正所渴求的情感價值。
對於生活藝術的理解,方毅表示,「藝術與生活是無邊界的,只要我們心懷熱愛、專注身邊的藝術點滴,堅持去創造更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那麼藝術便無處不在」。
「從從市集」下午一點開市,比座談開始的早一些。現場咖啡與牛雜味道相撞,竟然沒有一絲突兀感。
伴隨著間斷的吉他聲,一位頗有藝術感的男生摩拳擦掌,拿起噴瓶,對著帶黑框的透明玻璃開始「作畫」。
噴繪的男生叫WHYYY,是一位新派抽象塗鴉藝術家,他在現場完成一幅從零到一的即興噴繪,引來了不少行人駐足拍照。他用作品表達著他的態度:藝術沒有距離。
尤克裡裡攤主曾小叭與她的朋友們,在攤位手把手教學尤克裡裡。
她與我們分享到,最初因為想傳承父親的吉他技藝,創立了UCLUB宇宙無限俱樂部。如今她已成為資深的吉他老師,通過吉他讓大家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她還笑著和我們說,「生活,就應該自帶BGM。」
類似小叭和WHYYY一樣有意思的攤主還有很多,比如廣州本土集體回憶殺的阿婆牛雜、「舊式國產百貨X粵語文化」的代表沙塵百貨,還有龍鳳街百貨、fastoot急急腳、Kicks4Life、快紙paperwork等19+在地原創廠牌。
「參加了不少市集,像這樣從被動購物到主動了解藝術創造過程的市集,真的蠻少見」,市集狂熱粉米拉說。
與米拉同行的寶媽大陳,在公號看見活動預告很感興趣,組織朋友一同參加。「想帶孩子來感受一下藝術氛圍,沒想到她一坐下就不走了」,大陳指了指正在攤位上畫畫的小朋友說。
比起單向的商品售賣,攤主們更希望通過雙向的交流與互動,把他們所熱衷的藝術觸達給來攤前的每個個體。
市集現場基於「城市藝術空間」的概念進行設計與打造,俯瞰整個市集,能看到主辦方對於社群藝術融合這一概念包裝的小心思。
五顏六色的幾何圓形元素相互碰撞,每一個圓代表著不同領域的社群,通過橙黃漸變的小路產生連接,展現社群藝術生活的無限可能。
華燈初上,時代天境(金沙洲)美學空間化身一間城市客廳,把你我她他聚為「眾眾」。
透過Disco球折射出的斑斕光點,人們跟隨現場卡拉OK的動感節奏搖擺起來,左右手握著的不是骰子與話筒,而是家中最常見的桶與瓢。
這個場景讓人回想起小時候,父母前腳剛踏出家門,我們後腳便拿起水桶與鍋瓢,披上毛巾當戰衣,在客廳享受當上小霸王的無憂時光。
用水桶拍打出節奏,伴隨著歌聲,身體跟著音樂自然律動起來。
若隻身跳舞覺得缺了點什麼,那就帶上塑料薄膜,與自己來一場「雲間走秀」吧。此時水桶、塑料薄膜已不再是尋常的生活用具,它們變為與身體對話的媒介。
「眾眾晚餐」落地前,主辦方召集了3天的社群工作坊,參與工作坊的人員囊括了公開報名的藝術愛好者、城市社區的居民以及其他城市的創作者。
「我們特邀二高表演與各參與者們一起,參與如確定表演形式、道具、舞臺呈現等環節」,主辦方介紹說,「從每個共創作品的精彩呈現到整個晚餐的順利落地,細枝末節都源於你我她他共同熱愛的日常」。
想起共創工作坊的最後一天,在太陽準備下山的傍晚,生活藝術家在河邊投入地敲擊著手碟鼓。路過的人很多,跑步的大叔、遛彎的大爺、拍球的小朋友,甚至還有跑過的野貓……
鼓聲、腳步聲、潺潺的水流聲似乎渾然天成,一切都融合在美好且舒服的畫面中。這就是一個城市最有生命力的狀態,平常、無序、自發。如何傳遞城市這個泛社區的生活藝術,是平常藝術節一直在追求的。
截至目前,平常藝術節已順利落地三屆,時代中國的身份也從社區觀察者轉向共融共創者。
回顧第三屆平常藝術節,「人人座談」探討藝術有機,「從從市集」營造圈層碰撞交融的文化實驗場,「眾眾晚餐」進行社群共創對話,「城市·融合」社群計劃的議題不斷展開。
「探索社群藝術連結的可能性,與城市泛社區對話、融合」是一個值得長期深入探討的議題,平常藝術節正是基於時代中國社群品牌「時代趣樂部」主張,意圖孵化出充滿趣味的理想社區的產物。
當被問及舉辦平常藝術節的初衷,主辦方回答說,「希望大家跳出小空間裡的平常藝術,去發現城市大空間裡的平常藝術。通過結識不同地域、圈子、領域的人,去感受他們眼中平常而精彩的生活藝術」。
平常事物易被忽視,卻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可以嘗試打破傳統藝術築起的高牆一角,去發現身邊生活中的藝術。當平常之物與藝術發生點滴連結時,人人都是生活藝術家。
品牌推廣/活動策劃/城市更新策研
合作垂詢 13790292173
( 微信與電話同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