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春海:如何看待「藝術考古熱」?

2021-01-08 澎湃新聞

近年來,藝術考古似乎成了一個時尚,各種有關的書籍出版、會議、講座、論壇蜂擁而上,它與真真假假且還在持續升溫的國學熱,如火如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以及各地湧現的推動「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國家戰略的學術熱都能掛得上鉤,所以不論是社會熱點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也好,還是中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好,藝術考古實際上是一個可以輻射到多個文化領域的學術話題。

當我們抽身旁觀,反思這個處於熱漩渦中心的高冷學科,會發現事實上這股熱潮來得並不是毫無根據,不是一堆好事者盲目推動的結果,這股學術熱以及相關的文化普及熱的形成其實有一個過程。認真思考起來,至少有三個原因可以幫助去理解何以這個文化現象可以持續發酵:

一是藝術考古可以緊密我們與過去的聯繫。藝術考古是我們揭示人類悠久文明發展史的利器,它可以把古代文明發展過程中的鮮活細節呈現給人們,讓人們重溫歷史的波瀾壯闊。今天我們討論民族、社會、文化、世界觀都是基於我們對自身文明的認識和把握,如果不能對自我進行準確的文化定位,我們很難在世界民族之林擺正位置,自然就無從討論如何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協商共同發展的大計。

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有一部分尚以活態的方式存在於人們生活的周遭,例如人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實物和場所,這些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藝術考古的追捧無疑與非遺保護有密切關係,為什麼非遺保護會讓藝術考古「發燒」並持續升溫呢?實際上這涉及到一個我們怎麼去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概念上講,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這個術語的重心始終落在「文化」上,但值得注意的是,「物質」與「文化」這兩個概念雖然互為表裡,但通常我們探討事物物質層面的時候,就不會去探討它的文化層面,因為後者此時相當於「精神性」。

對於同一個事物而言,它們往往指涉的是事物的抽象與實在這兩個相反相成的方面。可是我們在討論「非物質文化」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卻是把落腳點放在物質上,此時的「物質」又是文化的「載體」。這種情況越往歷史的早期追溯越是如此,所以要做好「非遺保護」,首要任務就是要做好「遺產保護」,研究有形的遺產,因此出現「遺產熱」,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與機制,二者的合流必然會給藝術考古熱的盛行添薪加火。

二是藝術考古可以為當下提供資源。如何創造今日的輝煌,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總結昨天的經驗與教訓。我們所謂的文化傳承,就是要把「文化傳統」之火炬傳遞下去,為此要做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把我們這個文明中被證實為成功的經驗提取出來,將之發揚光大。這裡既有如何利用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豐富人們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也有通過向傳統學習,並舉一反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把文化創意產業與古代文化遺產結合起來,傳承和培育出具有悠久文化傳統根基的當代中國文化。

藝術考古與考古不一樣,考古重在解決出土文物的定性問題,通過研究確定它在歷史時空中的位置,而藝術考古則更強調發掘隱藏在文物遺存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訊息,後者可以為當下提供很多文化資源,也可以直接轉化為可利用的學術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彌補發生在中國的傳統藝術史研究的不足。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探討中國藝術史專業設置的問題時,最終把它安排在了專業院校,這種錯位實際導致了藝術史研究在事實上的闕如,很多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不能夠得到有效的闡釋,關於材料背後的文化歷史信息未能得到深入的討論,而這點對於發掘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又非常重要。

拿影視業來說,史蒂芬·索莫斯(Stephen Sommers)導演的《木乃尹歸來(The Mummy Returns)》這樣的經典影視,就大量地吸收了古埃及文化研究成果,國內的影視這幾年在這一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展,比如《漢武大帝》就邀請了歷史學家王子今作為學術顧問並且審片,雖然影片中實際還有不少篡改、拼接的痕跡,但在整體的道具風格、藝術語言上,還是能夠看出劇組為還原影片中秦漢時期的歷史原境所作的努力。連續劇《羋月傳》的劇組為了還原歷史,服裝造型設計師還特意考證了秦代的染色水平,證明當時的染色水平已經很高,並不像觀眾所傳言的那樣,「服裝色彩過於豔麗」,當時的染色水平已經能夠染出各種鮮豔的顏色,只是要將顏色固定比較困難而已。藝術考古的當下價值不僅體現在娛樂業,在其它產業(如文創產業)上也同樣可以做出重要的貢獻。

三是藝術考古為未來提供鑑照。地球上各大文明的發展此起彼伏,相互影響。藝術考古的努力可以為人們判斷未來世界的發展、演變趨勢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參照。遠的不說,就以大家所熟悉的國家級頂層戰略「一帶一路」為例,這項以開拓我國與世界全面合作新格局為目標的區域性合作平臺,命名的本身就反映了歷史(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與當下的關係。在鋪設這樣一條具有雄厚歷史積澱的絲綢之路,以及未來充分發揮這條道路的價值來造福沿線國家與民族的探索過程中,有許多具體的環節需要進行論證,其中藝術考古研究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利器。

藝術考古近年來的發展,逐漸開始大量吸收人類學、藝術史、考古學、歷史學、文獻學等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對已有發掘材料進行詮釋與辨析的基礎上,將各種相關學科的知識融匯貫通,推陳出新,從而讓我們更加全面、立體地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對傳世文獻中的敘述、立論有一個更加客觀的認識。眾所周知,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傳世的古代文獻縱然有許多是由像司馬遷這類「秉筆直書」的史官、學者所編撰,——當然司馬遷也難免其主觀的一面。——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古代典籍中都挾帶著「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著述傳統,以及出於各種目的而進行的任意篡改和刪削的習性,何況還有層累的誤差,其實我們所面對的歷史早已面目全非。

而藝術考古則具有對歷史敘事進行糾偏的功能,通過對地下出土文物的考察、研判,重新評估傳世史料的價值,在雙重證據或多重證據的基礎上,從史料中剝離出更加接近事實的精髓。以漢代出土字磚為例,金石學的發展使得不登大雅之堂的墓葬出土字磚在宋代開始為人們所關注。洪适的《隸續》收錄了東漢永初、建初等年代字磚拓片五件,趙明誠《金石錄》中亦收錄有字磚。清代乾嘉學派產生以後,漢代磚文書法更是引起了研究者、書法家的重視,出現了大量的著錄,有些愛好者、研習者及研究者甚至言必稱「秦磚漢瓦」。但是我們如果拿海昏侯墓中出土簡牘上所書的文字與之對比,就會發現所謂秦磚漢瓦、漢代字磚上文字整體水平並不高,大多數都談不上「刀法」和「美感」,畢竟它們的創作主體是文化水平和素養在當時都比較低的工匠。因此,如果跳出金石學的框架,在漢代出土的包括簡牘、帛書、碑刻、字磚、瓦當在內的漢代書寫系統中來考察秦磚漢瓦的書寫水平,而妄下結論、冒然拔高是很不科學的。

藝術考古研究,以古物為原料,以當下為契機,以未來為導向,把中國文化發展洪流中的點(遺址、文物等)、線(文化發展規律)、面(文化帶、文化走廊等)全面激活,由它所帶來的古物新知正通過「一帶一路」文化戰略和孔子學院等文化輸出渠道,把亞歐和非洲這些古代世界文化長廊串聯起來,為更加全面、立體地詮釋世界文化生態做了一個很好註腳。

文化熱固然是好事,但是這樣的熱能夠持續多久?如果只是虎頭蛇尾的發熱,那弗如寧缺毋濫。因此,作為專業從事藝術、考古、藝術史研究的學者來說,如何在一片文化熱中抽身而出,回到藝術考古研究中更為本質的理論與方法的建構中來,回到「把冷板凳」坐足這樣的一個理論準備中去,是更為重要的一個態度,只有如此,一種文化所散發的熱輻射才能源遠流長,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原動力。

(本文摘自練春海著《重塑往昔:藝術考古的觀念與方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9月。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美研所大學堂|藝術史與考古:《五牛圖》、鎮墓獸與畫像石
    夏鼐先生說它們屬於特殊考古,不是考古的主流。鄭巖教授專門寫了文章討論這個問題,講得非常清楚,「美術考古」是德國的說法,在英文裡面沒有。通常說的藝術史研究,其實在國外經常跟考古在一起,美國還經常說「美術和考古」,考古和藝術之間的關係很值得關注。主持人杭春曉總結,關於學科認識的先驗框定,在初期起到了學科建設作用,但也有明確的歷史時段性。
  • 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丨譯者書評
    編者按:芝加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理察·西奧多·尼爾的著作《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帶領讀者領略了自青銅時代至羅馬崛起之間希臘藝術的演變歷史,著重強調兩千年間地中海文明的多樣性與國際性。他用淺顯的語言解釋專用的詞彙,在文中以粗體標示,從藝術作品的媒介、風格等常見詞彙,至塑形線條、收分曲線等專業術語,讓人在閱讀之時,自然地學會用準確適當的語言表達與交流欣賞經驗。第二個問題是「我們如何知道?」
  • 紋身課堂:如何看待紋身藝術
    如何正確看待紋身藝術紋身,當今我們稱其為紋身藝術,其他繪畫形式本質上是相同的,紋身師拿紋身機在人的皮膚上創作,跟畫家拿畫筆畫畫是一樣的。手稿大家都知道,紋身也是一門有其發展歷史的藝術形式,而且紋身愛好者有著龐大的群體,但是因其發展過程中的社會職能,很多人對紋身藝術存在偏見和誤解
  • 王凱麗是如何看待藝術與文化和資本的關係
    王凱麗作為國際美術館贊助人曾支持多個項目:上海油畫雕塑院義大利藝術家在中國、The Bank Show《Vive le Capital》、民生現代美術館《安全距離》、威尼斯雙年展徐冰《鳳凰》、震旦博物館《時間之光》、藝術都市Art in the City《Stop Making Sense》、西岸博覽會《遺忘之城》等,在文化藝術和金融領域都有一定的成就,讓我們走近王凱麗,了解一下王凱麗是如何看待文化藝術和資本的關係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2020-12-06 16:49:02 責任編輯:田博群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胡塞爾現象學如何看待作為符號文本的藝術
    有鑑於此,伺服器藝術基金會(籌)特別打造的線上藝術專欄 —— 有名堂 應運而生,近期專欄以《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為主題組織一系列講座,並特邀在符號學與當代藝術方面有獨到研究的著名專家學者組成策劃委員會。講座計劃每兩周推出一期,每期邀請一位主講嘉賓和兩到三位討論嘉賓在線直播。
  • 家中體驗「盜墓」,撿漏「考古盲盒」,是否具有收藏意義
    或者大家耐心看待一下整理,會有搞懂到底這考古盲盒是什麼鬼?「盲盒」是什麼?可能許多上了年紀的人,不知道「盲盒」是啥。其實盲盒顧名思義,非常簡單容易理解,就是一個盒子,裡面裝了啥,價值多少?這由文創產品說起了,近幾年由於國家重視傳統的文化發展,特別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上得到了發展,但是許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也需要生活,而一些傳統的手工業無論是產能和技術都與機器工業化生產競爭,那麼傳承人需要如何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如何發展,就變成了一個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而文化創業產品的出現。
  • 「塵光: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開展,展覽持續到明年2月...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王湛 通訊員 趙海燕 方詩琪12月20日下午,記錄浙大藝博館的建設歷程的展覽「塵光: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誕生」在展廳四開幕。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致辭。浙江大學建築設計院院長楊毅、策展人魯明軍、藝術家郎水龍出席。浙大藝博館館長白謙慎教授宣布展覽開幕,浙大藝博館常務副館長樓可程主持儀式。
  • 人物訪談:如何看待水墨畫在國際化背景中的問題和發展?
    寫書法對身心健康是有很多好處,可以練練氣功。現在練氣功的人不像前些年那樣紅火了。這主要是受政治的影響,煉的人少了很多。練書法從每一個字,到每個字的結構、筆畫,到每幅作品的章法,整個布局謀篇要做到胸有成竹,做到氣韻有至一揮而就。谷穗:您覺得,藝術是如何改變生活的?藝術能不能改變生活呢?
  • 如何看待6歲女孩學跳舞練「下腰」致終身癱瘓?
    這絕不是單純練軟度就能解決的。所以我的課堂,是以芭蕾基訓為基本功練習內容的,而不是柔韌性。在此之外,會輔以芭蕾的舞步、戲劇化的舞蹈語言、行禮、跳躍和旋轉的練習,這些練習學生們都很喜歡做。比如舞步,芭蕾中圓舞曲的舞步有很多種,有很多種變化的方式,加上一些巧妙的編排,一群人做起來真的很有趣(尤其是男生女生結成舞伴的時候)。
  • 如何看待行為藝術
    傳統的架上繪畫,到後來的裝置藝術,我們看到從最初物或者人的形像被畫面間接地表徵,到具體之物本身的直接在場(杜尚)。而行為藝術,創作者主體自身的在場(比如博伊斯,阿布拉莫維奇等等)。具體之物的在場,所取消的是表徵性符號世界。而創作主體的在場,則帶來了一種更直接更有力的呈現,觀看者既作為藝術作品的客體,但也是作品主體本身的一部分——乃至意義源頭的直接在場。
  • 嚴州古城西水門考古遺址公園近期開工 系列考古成果為嚴州「千年古...
    杭州日報訊 日前,記者從市運河集團了解到,為更好地保護好、展示好嚴州古城的歷史文化遺產,近期啟動了西水門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工作,目前已完成28根混凝土灌注樁澆築及鋼結構施工圖紙二次深化設計,計劃9月底完成施工。
  • 「考古就是田野挖土」?北大考古學家告訴你學考古是怎樣的體驗
    答:首先,我們要明白考古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很多網友對考古有誤解,認為「考古就是田野挖土」。其實考古學是對古人遺留下來的物質材料進行研究人類歷史的一門學科,其包含的內容很寬泛,需要各方面、很系統的知識。考古遊學項目,考古類、文物類電視節目等受到熱捧。一些學生畢業後去了文物保護公司、拍賣行等。一些網友認為「考古專業冷門、掙不到錢」,我想,如果你真的能堅持下來,成為考古專家,這些都不是問題。但網上的觀點,也從側面反映出一些公眾對考古學、對考古工作還不太不了解。未來我們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科普教育,我們需要更多展示和宣傳。
  • 「考古就是田野挖土」?北大考古學家告訴你學考古是怎樣的體驗?
    答:首先,我們要明白考古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很多網友對考古有誤解,認為「考古就是田野挖土」。其實考古學是對古人遺留下來的物質材料進行研究人類歷史的一門學科,其包含的內容很寬泛,需要各方面、很系統的知識。
  • 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
    上下求索 考古青年的浪漫主義談到與考古的結緣,考古青年們十分坦誠:有的是因為一顆好奇心,有的是因為機緣巧合。不論出於何種原因入了此門,選擇從事考古事業的他們,都將考古作為自己的一生所愛。「我從小常在野外玩耍,喜歡無拘無束的感覺。
  • 塵世天堂:古代園林的歷史與考古
    本書參考了大量考古發掘的第一手資料,來考察那些從未在文獻中被提及的園林遺址,同時大量文本、圖像及相關的史料也是構成此書的重要學術支持。 這本書中運用了大量精美的插圖,包括墓穴和壁畫、浮雕、手稿、復原圖和平面圖等,為我們了解古代遺存的塵世天堂提供了絕妙的視角。
  • 如何看待:熱症用灸
    如何對待熱症用灸 熱症是否禁灸應從灸法本身探討灸與針皆物也,而用物者人也,物雖為一,而用各不同。如果熱症用灸,就被認為是以火濟火,火上加油,與八綱辨證的思想不相容。目前有人利用這一觀點,作為反對熱症用灸的口實。對此不能不有所說明,使熱症用灸的理論更為充實,觀念更為明晰。(一)不同的辨證方法是為不同的治療手段服務的八綱辨證是為湯液服務的,因為湯液的作用是單相的,是以逆治為主。所謂逆治,即以熱治寒,以寒治熱,是逆其氣而折之,對於熱症來說,自然不能再用熱藥。
  • 「公眾考古」要挖點啥寶貝
    文物部門緊急回應:不要看到考古就以為是墓群,這是一處考古工地,普通的遺址,沒有墓葬,更沒有群。考古確實越來越熱,但公眾對考古仍有著刻板印象。從前兩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到四川江口張獻忠沉銀遺址,人們更多關注的還是出土的黃金貨幣、玉器珍寶和傳奇故事,較少有人能夠透過表面的五色絢爛關注到遺產、文物的文化價值。「考古就是挖寶」「考古就是國營盜墓」等誤解仍在社會上流傳。
  • 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譯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員 劉斌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