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經常會討論自己的養老金。最近,小編看到有網友稱自己的母親在企業勤勤懇懇工作了30年,2011年退休後養老金每月只有1500元左右;而自己的姑姑在事業單位工作,同樣是30年工齡,2011年退休,養老金卻高達4000元。企業與事業單位的養老金能差這麼多嗎?
其實,影響養老金的因素有很多,小編來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企業、事業單位養老金到底差在哪?
總的來說,事業單位和企業的養老待遇有三大區別。
一、養老金並軌之前,兩者計算方式不同
事業單位和企業目前參加的都是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加養老保險以後的待遇都是按照「多繳多得、長繳多得」來對待。養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兩部分,主要和繳費年限、繳費基數、繳費比例等相掛鈎。
然而,養老金並軌之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水平較高,主要原因是養老金待遇計發辦法與企業職工完全不同。
我們先來看下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算方式,是由四個因素加起來,分別是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獎勵工資。
從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算公式中,我們可以得知,最關鍵點在於工齡,工齡越長,養老金就會越多。
據了解,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跟職稱職務職級以及各地區具體退休補貼標準有直接的關係,事業單位能拿多少退休金主要是按工齡來算,10年按工資的60%,10年到20年按70%,20年到30年按80%,30年到35年按85%,35年以上的按90%來算,加上公職人員的補貼和福利,和在職時的工資相比,相差不多。
而企業職工退休金完全按照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養老金的領取標準,退休後領多少養老金與繳費年限長短、繳納基數高低、繳費工資多少、退休時社會平均工資高低因素有關。
但這已經是過去式了,因為現在養老金幾乎已經完成並軌,企事業單位計算退休待遇都用一樣的計發方式。現在進入事業單位,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和企業單位沒有什麼區別。
二、繳費基數不同
我們知道,企業和事業單位人員都是共同選擇繳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納基數都在28%。具體來看,企業人員是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單位為其繳納20%,自己繳納8%,但許多企業為了節省用人成本,往往會為職工繳納最低基數的養老保險,也就是按照60%檔來進行繳納;而事業單位人員通常都是按照100%檔進行繳納。
由此下來,就算企業退休人員和事業退休人員的工齡、退休年份、退休年齡、稅前工資相同,但領取的養老金也是有一定差距的。
三、補充養老保險機制不同
機關事業單位在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時候,從2014年10月起建立了補充養老保險機制——職業年金制度。個人按照繳費基數的4%繳費,政府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帳,退休時這筆年金會與退休金一起結算發放。
職業年金制度是在基本養老保險以外的額外一份待遇,大約能提供1.5倍的個人帳戶養老金,25%的全部養老待遇。
企業也有類似的企業年金制度,不過是企業自願建立的。個人繳費是本人工資的1%~4%,用人單位繳費不超過8%。據了解,2019年末,只有2548萬企業職工參加了企業年金制度。
也就是說,與大多數企業退休人員相比,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多了一份年金。
無論如何,養老金是多繳多得,長繳多得。也就是說每月繳費基數越高,工齡越長,繳納養老保險就越多,退休後每月領取養老金待遇越高。
因此,小編建議大家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多繳社保,長繳社保,這樣退休後領取的養老金會更多。有條件的情況下,大家也可以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以更好地保障晚年生活。
綜自度小滿金融(有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