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方大,各省的養老金發放政策又不同,看看每年國家出了調整通知後,很多省份都需要幾個月才能制定出本省的具體措施來,就明白養老金太複雜了。
工齡並不等同於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弄清楚自己的社保繳費年限
其實工齡和社保繳費年限之間是有聯繫,但是區別也很大。在很多時候,許多職工會引發重大誤解,將自己的工作年限認為是社保年限,自己參加工作40年,那麼就40年的社保繳費年限,從而養老金計算應該按照40年計算。但其實是錯誤的。
企業實行養老保險改革的時間每個省的開始都不相同,有一些是已從1992年開始,有些是從1996年開始,在某一些特殊地區,還可以提前到1986年。在實施社保改革之前,已經參加工作的工齡如何同養老金掛鈎的方式,在各省的規定也不一樣。其實這也是國內社保無法全國統一的原因之一。
但是總體來說:社保養老金的總額計算主要同三件因素有關,那就是各個地區制定的社保月平均工資、社保繳費年限、以及社保繳費基數。同時影響金額高低的重要性也是這麼順次排序,這才是造成一切差異的基礎。
社平工資、繳費期限、繳費基礎,是養老金高低的最重要三點
全國各個地區社會平均工資的差異是非常之大,例如上海、北京等地的月平均工資就是最低地區的社平工資2倍以上,不過也理解,在這些地區生活花費也大,所以京滬等地區的養老金基數就是高,在絕對值方面,能高出1000-2000以上。
繳費年限對於養老金影響也非常巨大,每多繳納一年,增加1%。那麼想一想,醫生繳費40年和繳費20年就差著將近一半左右。
而個人繳費基數的高低對養老金的影響最小。原因就在於社會統籌會將這種差距拉低,有可能當初工作時雙方每月繳費差一倍以上,但退休後,養老金差距僅在一兩百之間。
除了以上3點,其實還有一個隱形的地區巨大差異,那就是各個地區社保政策的不同。有些省份和地區社保待遇更加優厚,被出臺地方性的各項政策。例如增加工齡補貼,基本養老金基數上調,增加定額補貼。那麼最終計算出來的各省份養老金差距巨大。
實例分析,分處不同地區,社平不同,養老金領取差異能有多大
按照我國社平工資的統計公布表,可以用實例來測算下,假如同樣一人,在上海退休,或者在吉林退休,同等條件下,養老金發放金額會有多大的差距?
隔壁老王,原本在上海,後來去吉林支邊,之後返回上海,最後在上海辦理退休手續,退休時老王月薪6,000元。2017年退休時,上海市社會平均工資為6,504元,月平均繳費工資指數恆定為1,老王的社保交了30年,目前個人帳戶的餘額為68,000元。那麼:
基本養老金=(6504 + 6000)÷2 ×30 ×1% ≈1876元,個人帳戶養老金=68000 ÷139 ≈489元,合計2365元。
但這遠遠不是老王在上海真實領取的退休金。因為按照上海社保的規定,老王還有很多錢需要領取呢!實際上,加上其他各類補貼,老王最低可以領取到3000元以上。再加上邊疆補貼等等,實際應該最少在3500以上。
因為按照規定:上海市將對2018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退休人員,增加月基本養老金。一共增加三種名目的金額:一是每人定額增加60元;二是按本人職保繳費年限(含視同繳費年限)每滿1年增加2元,不足30元的按30元計算;三是以本人2018年12月的基本養老金為基數增加2.2%。
但是如果隔壁老王,一直堅持在吉林,不回滬,在吉林當地辦理退休,社保繳費30年,繳費基數一直與吉林社平工資相等,個人帳戶存儲額為38000元,可能老王領取的養老金是:
4735(1+1)/2*30*1%+38000/139=1693元/月,再加上一些補貼,養老金總額也就是在2000元左右。
為什麼同樣是老王,退休地點不同,會有如此大差距?原因就在於吉林的社平工資比較低,而上海的比較高。再加上兩個省份的社保經費充足程度不一致,自然造成額外的社保補貼也完全不一致,自然領取的金額也就越差越大了。
養老金計算是非常複雜的事情,需要職場人士在年輕時就開始籌劃和設計,這樣老年才能獲取更多保障,記得排序重點呢!
同時記得,隨著每年各省份調整幅度和傾斜重點的不同,還有可能各地區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