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年俗:初一不能洗澡掃地 初五半夜放鞭炮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萬物生長,去陳迎新。春天本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季節,但一些陳規舊俗,仍然年復一年流傳下來。就拿新春佳節來說,在全國各地依然有一些奇葩年俗,讓人忍不住要吐槽——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年、初一不能洗澡掃地、女人不能上桌吃飯、初五半夜響起鞭炮聲、初七父母不能教訓娃兒……專家指出,所謂「陋俗」也有群眾基礎,需要在文化上加以尊重,在生活中進行理性倡導,實現漸進式揚棄。

  閨女不能在娘家過年

  「本來想陪老媽過個年,可在除夕那天被『趕』出門了。」今年春節前,張女士回到山西晉城,打算陪70多歲的老母親過個大年,但臨到年底,母親卻悄悄對她說,嫁出去的閨女除夕夜裡不能待在娘家。無奈之下,張女士只能在朋友家借宿,過了一個「難忘」的除夕夜。

  據了解,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年的風俗在山西、陝西、河北、山東、河南以及京津冀地區的不少地方仍然存在。傳統風俗認為,出嫁的女兒會把娘家的財氣帶走。「以前也聽說過這個風俗,可沒想到真發生在了自己身上。」張女士說,除夕夜裡看著朋友一家歡聲笑語,心裡「真不是滋味兒」。

  民俗專家常嗣新認為,以現代的眼光看,這種風俗既不合情也不合法。「過年的主題是家人團圓,而這種風俗割裂了父母與女兒的感情;此外,規定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實施後,頑固堅持這一陋習更有違法之嫌。」

  初一不能洗澡掃地

  南方媳婦小周今年第一次回河北婆家過年,一切都讓她覺得不習慣。「特別是大年初一那天,好像做什麼都是錯。」小周抱怨說,早上起來想像往常一樣衝個澡,可婆婆說會把財運洗掉,那至少也得把頭髮洗洗吧,可婆婆還是不讓。「你說平時都天天洗頭洗澡,新年該有個新面貌,為什麼反而不讓洗呢?」

  初一來拜年的客人走後,家裡的地上鋪滿了瓜子殼,小周拿起掃帚正要掃地,卻被婆婆一把搶走,還連說「不用掃」。一頭霧水的小周問了丈夫以後才明白,初一不能掃地、倒垃圾,為的也是不把「財運」掃出門。

  常嗣新表示,在北方不少地區,都講究「正月初一不能動掃帚、不能洗頭洗澡」,否則會把好運氣和財富帶走,一些地方甚至是「破五之前不掃地,垃圾藏在筒子裡」,如果非要掃地,也必須從外頭掃到屋裡,寓意財氣不外流。

  女人不能上桌吃飯

  「每年跟老公回家過年,都能體驗一把『男尊女卑』。」武漢姑娘袁莉說起在婆家的過年經歷,顯得「義憤填膺」。「過年時天天都有客人來拜年,家裡的男人們就統統上桌吃飯,女人們就都下廚做飯,不管是新媳婦還是老母親,都上不了桌,只能在廚房支個小桌隨便吃點,或者等著吃大桌剩下的飯菜。」

  「我們小輩做飯也就算了,我婆婆年紀那麼大了也上不了桌,桌上吃飯的大多都比她小,他們怎麼好意思讓老人給做飯端菜,最後還吃他們剩下的?」袁莉說,為此她曾經以各種方式「強烈抗議」,但都無濟於事。「大家都是這樣,我也只能入鄉隨俗了,有什麼辦法?」

  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民俗學博士衛才華表示,「女人吃飯不上桌」這一習俗,一度出現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與中國傳統的男尊女卑觀念有關,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近年來正在趨於淡化。

  初五半夜放鞭炮

  大年初五子夜時分,剛剛入睡的山西小夥王博,就被一連串的鞭炮聲吵醒。「鞭炮聲一直響,持續了十幾分鐘才停。」王博說,正月初五是「破五」的日子,當地習俗是在黎明時放炮,送窮鬼、迎財神。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初五午夜時也有人放炮,讓人難以安睡。

  衛才華表示,「破五放鞭炮」是我國由來已久的習俗,表達了人們脫貧致富的美好嚮往。「放鞭炮只是子時的迎財神活動」。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仲富蘭介紹,過去初五叫「破五」,除了迎財神外,還要「送窮」。「在過去,為了把窮神、窮根送走,有些地方要『趕乞丐』。乞丐可以是真乞丐,有的也會找人來扮演。當然得給他一點好處,乞丐拿了好處,也就樂顛顛地走了。」仲富蘭介紹,「這是在農業社會的送窮方式,我們現在要送窮、迎財,應該要靠發展經濟。」

  圍觀

  世界各地奇葩年俗

  印度:哭著過年

  在印度,哭是表示歲月已逝,人生苦短,讓人更珍惜現在的時光。新年這天,太陽還沒有升起之前,家家戶戶便開始痛哭,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不知道的還以為當地發生了什麼天災人禍。

  智利:墓地過年

  在智利的塔爾卡市,新年夜當地人會聚在公墓墓園,與死去的親人共同迎接新年曙光。

  希臘:揣石頭過年

  在希臘新年當天,出門做客的希臘人會懷揣一塊大石頭,進門時丟在主人家中,口裡念念有詞:希望主人的錢袋比這塊石頭還要沉;如果攜帶的石頭很小,他們就會換種說法:希望主人的白內障比這塊石頭要小得多。

  義大利:扔東西過年

  在義大利的一些地方,新年前夜午夜時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為人們會瘋狂地將各種東西扔出窗外,包括熨鬥、桌椅,當然還有垃圾,以示除舊迎新。

  本報綜合報導

相關焦點

  • 年三十煮柚子葉水洗澡 初一到初五不掃地
    年三十扛一桶煮過的柚子葉水洗澡,意為「洗過之後,長大一歲」,可以帶來安康;做好年夜飯後,得把掃把、拖把收起來,年初一到初五不能掃地倒垃圾,以防把「財氣」掃走……家住龍華的客家人吳俊一家,數十年來堅守著客家人的過年習俗。 蒸「隔年飯」寓「歲歲有餘糧」 吳俊說,在客家人的春節算法中,臘月二十五就已進入年假。
  • 在農村過年放鞭炮,大年初一的鞭炮紙為什麼不能往外掃
    過年是在半夜十二點,大年三十守歲,夜裡十二點準時迎新春放鞭炮,這是我們這裡雷打不動的風俗習慣,基本上十二點到兩點之間,村子裡一直是鞭炮響聲,等到了天亮,滿大街全是紅彤彤一片爆竹紙屑。所以初一不掃憑何東西出宅門就是這個意思了。燃放鞭炮在我們農村有說辭,誰家裡放的鞭炮多,聲音響亮,而且中間不斷弦,預示著明年好運氣,好財氣多,拜年時走到門口,厚實的爆竹紙屑象徵著日子過得殷實。這種象徵著財富的一地紅紙屑,在新的一年是堅決不能掃出去的,掃出去就是驅逐財富的意思。
  • 為了財運,大年初一不能洗澡掃地
    「今日新聞戳下方收聽」👇👇👇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吐小曹音頻大年三十不過十二點不許脫衣服,正月初一不能掃地
  • 春節奇葩禁忌正被突破:娘家過除夕 初一照常掃地
    出嫁閨女不能在娘家過除夕」「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正月初五不串親戚」「正月裡不能理髮」……在不少地方的老年俗中不乏這樣的禁忌。
  • 初一不掃地正月不理髮 春節有哪些「奇葩禁忌」
    「出嫁閨女不能在娘家過除夕」「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正月初五不串親戚」「正月裡不能理髮」……在不少地方的老年俗中不乏這樣的禁忌。記者日前採訪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面對年俗,逐步揚棄一些影響正常生活的「慣例」。
  • 老天津人正月初一幹什麼?初一到初五是不做飯的
    初一凌晨,全神下界,所以一定要吃素餡兒的餃子或全天吃素,表示對佛的尊敬和虔誠,然後闔家再吃一頓豐盛的早餐。初一天亮,家中成年男子便要出門拜年,親友多者可分別親疏遠近安排日子,只要沒出「正月節」就不能算晚。路遇熟人,彼此拱手作揖,一定要說 「見面發財」之類的吉祥話。
  • 【春節年俗】「小年到十五」年俗文化知多少
    現在許多孩子對年俗並不了解,認為過年就是吃吃喝喝。春節期間,家長別忘了給孩子上一堂生動的年俗課哦,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春節年俗的知識,讓我們一起在過年的氣氛中感受傳統文化裡那濃濃的「年味兒」。❖放鞭炮放鞭炮,是傳統年俗之一,據說鞭炮起源於爆竹。這個習俗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如今,無論是過年過節,還是結婚嫁娶,進學升遷等等,只要為了表示喜慶,人們都習慣放鞭炮來慶祝。
  • 中國年~大年初一到十五元宵節的習俗
    這才是中國年啊!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有哪些習俗講究嗎?看到這些感覺年味越來越濃了.「歲」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與新年首尾相連,謂之「挨年近晚、歲窮月盡」,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舊迎新的重要時間交界點。「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 「初五隔開,初六擔肥」
    翔安農曆正月初一稱春節,正月初一到初五稱「新正」或是「新春」,家家戶戶門框上要貼春聯,門葉(門板)有的要貼上福字,有的福字還是倒貼的。約一支煙功夫,即可放鞭炮,燒金紙,名曰「開正」。初一清早,家中老小就起床盥洗,換新衣,穿新鞋。老人為小孩發壓歲錢,女主人頭戴「春花」(用紅絲線紮成的頭插),八仙桌撤到安置有祖先牌位的案桌前(八仙桌面橫紋朝牌位),桌上供上年糕、紅柑、茶料、春飯及過年備有的美昧菜料及壽金。擺妥後,燃香二支插於案桌上祖公爐(敬祖公的香爐),點燃桌上兩根小紅蠟燭。
  • 又見鄉愁|快來看看山西各地有哪些奇葩年俗!有你熟悉的家鄉嗎?
    正月初一,真正的年來到了,一整天,村人都會四處遊走拜年。正月初二,在我們這裡是在外的遊子歸家祭祀先祖的日子。正月初三,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五,又叫破五,人們燃放大量煙花爆竹,表示破除過年期間的眾多禁忌。家鄉有句俗語叫「不出正月都是年」,整個正月裡,所有人家都會不斷走親戚或款待親友,處處都是歡聲與笑語。
  • 中國的年俗你都了解嗎
    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每年初二,是老北京敬財神的日子,這一天人們要趕到財神廟去燒「頭炷香」。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 年俗文化丨正月初五:迎財神
    今天是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在北方年節中異常忙碌的餃子又要登臺亮相了。其實「破五」這天除了吃餃子還有很多別的講究。破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舊時,從除夕至初五,期間有許許多多的規矩和禁忌需要百姓遵守,到了初五,上述禁忌才可以打破,因此,有了「破五」之稱。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我國一些地方在初五之前不準動尺剪做針線活,還不準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都不再忌諱。迎財神我國古人認為,正月初五這天為「財神生日」,我國南方在這天祭財神。
  • 過年初一到初七的禁忌,春節這七天有3件事不能做,5件事有禁忌
    過年要吃團圓飯,要放鞭炮,還要走親訪友拜年啊等等等等。但其實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過,春節七天裡,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或者說,是禁忌。筆者今天就為大家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希望看完後能對大家有些幫助。我們從春節上的大年初一開始。除夕那一日的時鐘靜止到了十二點,代表著真正的辭舊迎新,也就是在這一刻,正是宣告著,舊的一年已經結束,新的一年已經開始。
  • 過年初一到初七的禁忌,開開心心過大年,別再傻傻的不知道了
    過年初一到初七的禁忌,開開心心過大年,別再傻傻的不知道了春節時一年一度的大日子,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外出求學的學子、在外工作的兒女都會回到家中,和自己的父母兄弟一同過年,慶祝過去一年的結束,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 為什麼回娘家要在正月初二而不能正月初一呢?
    大年初二又稱為開年。年初二吃的飯就為開年飯,中國傳統習俗年初一為吃齋的一天,年初二便是新年中第一頓有魚有肉的飯。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正月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娘家吃窮,只有在正月初二以後才能回娘家。在臺灣有這樣的民諺:「有父有母初二三。」意思是說有父母的女兒,在正月初二以後,娘家人必然來接回去團圓。
  • 正月初五迎財神,送窮神!
    初五為什麼叫「破五」?所以人們就在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即歸」----馬上滾回去吧!說法二還有一說,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人們要在這一天大擺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寓意就是迎接財神的到來。
  • 農村俗語「大年三十不睡覺,正月初一忌鞭炮」啥意思?
    特別是家裡有七十歲以上年齡的長輩,子孫後代更不能睡覺,可以聚在一起打撲克,當然,不管幹什麼都要熬到正月初一天明。大家說這樣做可以讓老人身體健康,壽命更長。雖然守歲這個說法沒有科學道理,但是這個作為晚輩的一個美好願望,還是值得孩子們驕傲的。因為讓老人看到子孫滿堂,一起都在為他們守歲,心裡會開心,想當然就更願意多活幾年了。
  • 大年初一農村為什麼不能掃地洗衣服?
    並非我老家的人有多麼懶惰或者是有多麼不衛生,任憑這些紅色紙屑堆在家門口,而是我們這裡有有一個習俗,就是初一這一天不能掃地。初一不能掃地的第一個原因是,屋子裡鋪著的草,是用來給老祖宗磕頭的。過春節的時候都要請宗譜,請宗譜的意思就是請已故的老祖宗們回家過年。初一凌晨,家族的男人們,都要跪著給老祖宗磕頭上香。
  • 從小年就開始的過年習俗,都在這裡了!這樣做才夠年味!
    俗話說:「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同樣一個春節,在祖國的大江南北,除了吃團圓飯、看春晚、放鞭炮還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甚至奇葩的習俗。今天小圖就給大家嘮嘮:小年到正月初七的過年習俗。至更盡時分,家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燃放鞭炮,舉家男子羅拜,祝以抑惡揚善之詞,送灶王爺上天,去向玉帝啟秦人間一年之善惡,而婦女不能參拜,只於內室掃除爐灶,燃燈默拜。臘月二十四(1月18日)所謂「二十四,掃房子」,這也是中國的傳統年俗之一。
  • 正月初一到十五有哪些講究?
    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