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
成年人的親情關係裡,最難搞的不是母女關係,而是父子關係。
我曾寫過一篇關於朱自清和他父親的文章《那個溫情的男人,騙了我們近百年》,詳細講述了朱自清跟父親之間的矛盾、隔閡、仇視及他最終在內心與父親和解的故事。
其實也不能叫和解,只能說是在這場父子關係中,他最終向父親認慫了,也向中國傳統的孝道服了軟——算了算了,那個暴君般的父親,那個曾經讓他大氣不敢出有苦不能言有憤怒不敢反抗的父親,終於在老去之後失去了控制、左右他的能量,垂垂老矣之後卻無比渴求著他的親情回應,他終是向這個曾經的強者、後來的弱者低了頭。
很多知識分子跟父母的關係都尷尬,比如王朔跟他母親,比如張愛玲跟父母,蕭紅跟父親等等……以前我以為只是個例,年長後才發現原來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只是很多人選擇悶在心裡不說出來。
有些名人在談及父親時,為了自身形象的考慮,反而會有意識地加以美化——因為,作為一個名人,你公開談論父母時如果說他們的種種不好,會對自己產生負面影響,別人會說,看,這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還能愛誰?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多感動得讓人流眼淚的情節,基本都是摻雜了表演成的。
6月21日(父親節)下午,高曉松在社交媒體上寫了篇長文,講述了自己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全文如下:
看完後讓人唏噓。誰也不會想到,出身於名門世家的高曉松竟然有著這樣一段塵封的暗傷。
1.父親再婚後,交流方面,他跟父親二十多年說過的話不過二十來句,溝通近乎於零;
2.見面互動方面,高曉松只在妹妹婚禮以及爺爺奶奶葬禮上見過父親;
3.他父親去世後,骨灰歸高曉松、遺產全歸父親後妻;
4.此後哪怕是每年的清明節,高曉松和妹妹也沒有去祭奠過。
高曉松父親年輕時的照片
有人難以置信地表示:天底下竟然有這樣的父子關係?有如此冷血的父親?
真的有。甚至比這更冷漠的都有。在親情(父母之愛)的缺失方面,世上永遠有比你更痛苦的人。
我曾親眼看見身邊的熟人跟父親成為仇人,老死不相往來。具體的原因,卻不是因為錢,更不是因為生活瑣事,而是因為在感情上互相都得不到對方的尊重與關懷,一方給予對方的永遠只有羞辱,而另一方則選擇反擊。
曾經很羨慕有的人能成長在和諧有愛民主的家庭氛圍,他(她)們有足夠的愛意包圍,自然在性格上更完滿,在心理上更健康,後來才知道,不管成長在什麼樣的家庭,都會有別人看不見的一塊黑洞。
高曉松跟父親的關係,在文章裡他沒有寫起因,但跟他年少時鐵了心要走文藝(音樂)路線有關,他父親則希望他成為一個有學問的讀書人,高曉松沒有聽從,堅持要走自己的人生,矛盾就此埋下。
不溝通不互動,跟彼此都心高氣傲互相賭氣有關。
父親求的是「你要懂我的苦心」,兒子求的是「你能不能理解我」,加上父親再婚有了新的家庭,並恨不得兒子離開家裡不要影響自己的新生活,當一個父親不能主動俯下身子去關心兒子的成長時,身為兒子的則更不願向他低頭。
父親不溝通或許是想給點顏色你看一看:沒有我的幫助,看你能混成什麼球樣?
兒子不溝通卻是怨念加無奈以及一種男生的骨氣導致:我就不信我離開你就活不成了!
後來的高曉松當然算混得不錯,功成名就的他按說回首往事,內心或許也會跟朱自清一樣滋味複雜,不然不會在聽到父親去世的消息時「意外地哭了,不知是可憐他還是可憐自己」,言語之中遺憾與怨念並存,哭父親的恨絕是一方面,哭自己直到父親離開這個世界也沒能得到他的愛與關懷(肯定)也是一方面。
他的父親臨終前都沒有喊他回來看最後一眼,到底是有多冷漠?
到底是親生的兒子啊,只能說或許他彌留之際也是心虛的,知道自己這麼多年都沒有對兒子付出愛,所以沒臉面叫他回來送自己最後一程吧。
高曉松的母親說,感謝他父親的兩粒開掛的精子(指高曉松和妹妹),世人看著有些冷幽默,其實這句話存了幾多辛酸!所幸的是,她等到了兒女的成才,等到了兒女對自己的孝順以待。
大多數男人對於孩子的感情跟女人是有著很大區別的,女人經歷了十月懷胎和分娩的艱辛過程,對孩子的愛幾乎天然就在那兒,但是男人對孩子的愛卻需要後天培養才會形成,而且男人只有在愛一個女人的時候,才會愛屋及烏地愛他們的孩子,如果他不愛這個女人了,對孩子的愛的濃度也會自然而然地降低。
離婚後的男人,若是再婚,對於跟前妻生的孩子在感情上能做到不變的,很少。所以女人結婚後不要急著生孩子,只有當你跟這個男人共同生活過後依然對這段感情有著篤定自信的感覺之後,再生。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體驗愛與美好,而不是為了讓他體驗拋棄與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