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高曉松,人們最先想到的是他淵博的學識和不俗的口才。
他不但富有音樂才華,還在多檔節目中侃侃而談、展露風採,是當之無愧的「娛樂圈才子」。
可誰又能想到,如此自信、灑脫的高曉松,卻也有一件人生憾事,那就是無法修補的父子關係。
在剛剛過去的父親節,高曉松發表了一篇回憶父親的文章,篇幅不長,卻引發了網友熱議。
很多網友看過後都覺得非常心酸,也對年少時的高曉松產生了強烈的同情。
在這篇文章中,高曉松回顧了自己人生中最低落的那個階段——大學退學,父親對他極其失望,並勒令他從家裡搬出去。
那時的高曉松還未成年,尚不能自立,父親的這一做法已經讓人很不理解。
誰知更誇張的事情還在後面:高曉松答應搬走後,父親竟然親自下廚炒了兩個「告別菜」,還讓兒子「離開最好就別回來了」。
可能是覺得擺脫了負擔,心情格外輕鬆,高曉松還聽見父親「哼起了印度尼西亞民歌」。
這一番「神操作」真是讓網友們大跌眼鏡,大家都無法想像高曉松當時的心情會有多麼難過,也難怪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會降至冰點。
據高曉松透露,兩父子二十多年說過的話大約沒有二十句,見面也不過兩次,一次是高曉松妹妹的婚禮,一次是爺爺奶奶的葬禮……
雖然父親已經去世,但這樣的父子關係在他心中留下的傷痕卻難以消退。
讀過他的文章,只覺得字裡行間都帶著遺憾,也讓一眾喜愛他的網友心痛不已。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父愛如海」。可看看高曉松的父子關係,卻讓人唏噓不已。
父愛缺位,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
父親應當是孩子人生中最安全的港灣,是能夠為孩子擋風遮雨的參天大樹,父子關係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本不應當如此冰冷,如此讓人絕望。
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說道:「我想不出還有比獲得父親的保護和愛更強烈的兒童需要。」
的確,溫暖的父愛是孩子一生的精神財富,但遺憾的是,有不少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卻出現了「缺位」現象。
這其中固然有忙於工作、分身乏術的原因,可也有缺乏責任感、愛心、耐心的情況。
曾經有一份報告顯示,國內過半家庭是由媽媽負責陪伴孩子,而爸爸陪伴孩子較多的家庭,比率僅為12.6%,這一數據對比讓人不能不正視這個問題。
父愛的「缺位」不光會造成父子關係疏離、淡漠,還會引發很多不良後果:
1.孩子性格發展受到影響:爸爸帶娃比較粗放,常常不如媽媽精細,但也給了孩子鍛鍊的機會,可使孩子變得積極、勇敢、自信;而當父愛缺位時,孩子性格會趨於內向、怯懦、不夠積極。
2.孩子性別認知不完整:孩子成長過程只有女性親屬陪伴,對性別角色認識不清,嚴重時可能出現性格認同障礙。
3.孩子體格發育不夠完善:爸爸帶娃時,往往更喜歡和孩子一起運動、嬉戲,無形中能夠提升孩子體質,增強運動能力;而當父愛缺位時,孩子在這方面的發展情況可能會落後於同齡人。
不僅如此,父愛缺位,還會讓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將來更會影響孩子的交友、婚戀,可謂害處多多。
成為負責任的父親,不讓孩子的成長過程留下遺憾
為人父者,無論面對多少困難、承受多少壓力,都應當認清自己的角色和責任,要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懷,做他們的堅強後盾,不要讓他們的成長過程因為「父愛缺位」而留下缺憾:
1.改變冷漠的父子關係
很多中國爸爸其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因為內斂、含蓄,不善於表達對孩子的愛意。
他們出現在孩子面前時,總是特別嚴肅,甚至是不苟言笑的,這無疑會讓孩子產生畏懼感。
因此,在父子關係變得冷漠的時候,爸爸不妨放低身段,主動與孩子溝通,聽一聽孩子的心聲。
在孩子遇到難事,心情不佳的時候,爸爸也可以像媽媽那樣撫慰、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關懷,父子之間的距離也會慢慢拉近。
2.避免粗暴的教育方式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老話,被不少爸爸奉為真理。
孩子表現不佳的時候,很多爸爸不是講道理教育,而是打罵、呵斥。
此種粗暴教育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身體、心靈,也會讓父子關係更加淡漠,所以爸爸應當停止打罵教育,改用正面引導的方式教育孩子。
3.停止過度強化父親權威
爸爸還要學會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要動不動就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己「說一不二」的權威。
如果想要贏得孩子的真心崇拜,爸爸自己要以身作則,用美好的道德情操來影響和感染孩子,孩子才會由衷地喜歡、敬佩爸爸。
您對改善父子關係還有哪些好的建議,歡迎留下寶貴建議,和我一起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