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河北海鹽博物館 一起探索鹽市從何而來

2020-12-26 網易新聞

俗話說,鹽乃百味之首。可你知道人類是何時發現鹽,鹽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長蘆鹽場是我國著名的鹽場,24場中,黃驊就佔了8個場。黃驊與鹽有何歷史淵源?讓我們走進河北海鹽博物館,一起探索鹽的「前世今生」—

海韻鹽魂載滄桑

本以為鹽只從海水中來,一進河北海鹽博物館,標有井鹽、湖鹽、海鹽分布的光電顯示圖,不僅講述了各種鹽的出處,還讓我們了解了小小鹽粒承載的歷史和故事。

「製鹽工藝經歷了從煮鹽到曬鹽的升級變遷。」跟著解說員的步伐,鹽的歷史徐徐展開。

最先看到的是一些陶陶罐罐,它們或是底部尖尖,或是「肚子」鼓鼓,或是上寬下窄。很難想像,古人用多少水,燒制多長時間,才能煮出一克鹽。接著,一個半徑有手臂長的鐵盤和一個大鐵鍋闖入眼帘,煮鹽工程進入金屬煮鹽階段,器具變大,效率也不斷提高。

走著看著,進入了更精彩的曬鹽時期,看著各地不同的曬鹽方法,一時迷了眼。

瞧,這裡擺著幾塊大石頭,人像彎著腰,一手刮著鹽,一手用竹籃收著,這是開創了日曬製鹽先河的硯曬。一轉身,又見兩個人像抬著個木板,這是以浙江為代表的板曬。走幾步,忽見人像拿著耙子踩在沙灘上,這就是沿海地區常見的灘涂曬鹽。幾個生動的實景圖,伴著音效,讓人如臨其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邊海鹽為主角,那邊湖鹽、井鹽則處在舞臺中間。最熱鬧的要數打井取滷的卓筒井模型旁。只見一個細長的井,井裡有個竹製木桶,解說員抻了一下外面的繩子,桶底部像開了閥門一樣,水一下子湧進去,再一拉繩子,木桶離開水面,底部又神奇地閉合,一抻一拉,引得人們一陣驚嘆。

正沉浸於鹽的製作工藝,故事又翻到了鹽與文化的篇章。天下賦稅,鹽利居半,小小的鹽粒,不僅關係著政治、經濟,還對交通、文化有著重要影響。一圈下來,大開眼界。

為了爭奪山西運城鹽池,黃帝曾與蚩尤開戰;管仲不僅僅是「春秋第一相」,還是我國食鹽專賣的創始人;曾有多條古道因運鹽而開;因鹽商經濟實力強大,其對會館、住宅以及戲曲都有一定的影響。

鹽的歷史瞭然於胸後,來到了二樓——黃驊鹽業專題展廳。

一進序廳,「鹺滷黃驊」四個氣勢磅礴的大字便躍入眼帘,「鹺」的意思是鹽或者是鹹味,果然,黃驊與鹽的情緣不淺。

一張地圖,牽出了黃驊與鹽的淵源。地圖顯示,春秋時期,黃驊位於齊燕交界處,而齊國正是第一個實行鹽鐵專營的國家。原來,黃驊是最早有鹽官的地方。

到了唐代,黃驊鹽業出現了萬灶煮海的興旺景象。只見黃驊市大左莊唐代煮鹽遺址局部復原場景前站滿了人,溝壑、水井、煮鹽灶……不愧為「萬灶煮海」。

走著走著,被一隻從海豐鎮出土的黑釉盤吸引過去。俗話說「寧舍三千貫錢,不舍黑定一片。」再見這黑釉盤,色黑如漆,光澤瑩潤,實為精品。可見昔日黃驊鹽業的輝煌。

到了明朝,黃驊開啟了曬鹽時期。「蘆花岸吐村村月,坨積玉屑面面山」,一首有聲詩,引得人們加快了腳步。眼前出現了三維動畫,正在講述著黃驊鹽業的發展史。動畫下是實物圖,海上船隻穿梭,海邊曬鹽正忙,遠處房屋鱗次櫛比,好一派忙碌富庶的景象。

從竹筐、扁擔、木桶、獨輪車,到葉輪、鏈條、連軸器等金屬零件,近現代黃驊鹽業的發展,讓人不由溼了眼眶。這些製鹽工具的變遷,承載著黃驊鹽業的發展史,以及黃驊人敢於爭先、不辭辛苦的精神圖騰。

走出博物館,再看細小的鹽粒,多了些感觸:這不僅僅是海水的結晶,更是古人智慧、辛勤的結晶,鹽粒雖小,再不能隨意浪費了。

相關焦點

  • 小學生走進博物館,探索神秘海洋世界
    探索神秘海洋世界,開啟創造思維密匙。12月13日,濟南市東方雙語實驗學校2020級11班的同學們走進山東省博物館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據悉,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3000餘件珍貴的貝類標本及貝文化相關文物,是山東博物館有史以來展出標本數量最多的自然類展覽。展覽全方位展示了貝類背後蘊藏的文學、歷史、醫藥、飲食、郵票等知識,了解貝類的億萬年歷史及其相關海洋文化的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活動伊始,一堂以「策展思維」為主題的觀展課堂精彩開講。
  • 省博物館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在鹽舉行 中國海鹽博物館社教工作亮點多
    江蘇省博物館學會2020年度理事會暨論文研討會,12月5日至6日在鹽城市召開。記者從中獲悉,中國海鹽博物館近年來在社教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成績,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讚譽度。此次大會為期兩天,以「多元與包容——博物館多樣性的江蘇探索」為主題,邀請了中國博物館協會、江蘇省博物館協會領導、資深專家通過召開年會、理事會、專委會和研討會從政策解讀、場所基礎建設到公眾服務、技術創新等方面進行講解,並結合遴選出的年度優秀論文案例做了實際操作性介紹與點評。會上同時對獲得第二屆江蘇省博物館金牌庫房和十佳保管員進行了表彰獎勵。
  • 長三角百家媒體走進浙江海鹽
    中國經濟新聞網訊(記者 張海生)來自新華網、央廣網、經濟日報、中國日報、中國經濟時報、浙江日報等中央及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主流媒體的記者昨天(10月22日)走進了浙江海鹽……這標誌著為期兩天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長三角百家媒體看海鹽」大型媒體採訪活動在浙江省海鹽縣正式啟動。
  • 2018年我國新增1億人次「打卡」博物館
    惠民縣何坊街道中心小學學生走進該縣民俗博物館和渤海革命老區兵器博物館,體驗紅色歷史。(□記者 盧鵬 通訊員 王軍 報導)   據新華社長沙5月18日電 2018年,我國博物館舉辦展覽約2.6萬個,教育活動近26萬次,參觀人數達11.26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
  • 足不出戶玩轉博物館,「自然趣玩屋」走進徐匯光啟小學
    「你們有沒有去過上海自然博物館啊?」「地球上最大的恐龍是什麼?」……作為館校合作的新探索,「自然趣玩屋」近日走進徐匯區光啟小學,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體驗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自然移動探索課堂。「是腕龍!」「體型特別大的動物在運動、消化、呼吸等方面,生理方式與人有許多區別……」「現實生活中,雖然孩子們沒有看到過恐龍,但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他們獲得了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出科學結論,從而培養對科學自發探索的興趣,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激發科學精神。」裘穎瑩說。
  • 藏在天鵝湖畔的寶藏博物館,帶你尋找生命的起源!
    在天鵝湖畔,除了大家都熟悉的安徽省博物院新館,另外還有一座獨具特色的博物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這裡,你可以盡情探索這顆星球神奇的秘密。整座博物館都可以免費參觀,僅需關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官微預約門票,到場後掃碼即可進入,非常方便快捷。走進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你無需去刻意尋找某一個場景,只需從頭開始,細細觀賞,一場用地質承載出的神奇星球傳說,將會慢慢浮現在你面前。
  • 「河北鄉村振興戰略百縣大宣講」走進黑堡鄉
    「河北鄉村振興戰略百縣大宣講」走進黑堡鄉 2020-12-15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秋國慶雙節,北京推百項活動邀市民走進博物館
    中秋、國慶期間,本市各博物館將推出100餘項文化活動,還有一些博物館將在中秋節開「夜場」,市民可以在博物館裡過節。資料圖 攝:魏婧每年十一假期前後,各大博物館都會推新展,今年新展更重磅。600歲的故宮裡,「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在文華殿開展,78件展品帶領觀眾走進大宋文華。在國家博物館,《浮槎萬裡——中國古代陶瓷海上貿易展》通過294件(套)展品再現海上絲綢之路。
  • 如何讓藝術走進遊戲世界?和平精英X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給出了答案
    雖然長大後,距離那個曾經的夢想漸行漸遠,但走遍全世界的博物館,去欣賞那些人類歷史上最偉大藝術家們的作品,成為小編人生的下一個目標。不過沒有想的是,這個目標在今年10月23日,真的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作為國民戰術競技手遊的《和平精英》,這次攜手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我們這些熱愛藝術的特種兵們,打造了一場題為"去藝術的世界冒險"的活動!
  • LPGA小畫家環球國際藝術展走進義大利LANUVIO市博物館
    展覽主題:(LPGA)小畫家環球國際藝術展——走進義大利LANUVIO市博物館展覽時間:2019年4月12日—22日主辦單位:LANUVIO市政府、ASIART意中文化交流協會出品單位:(LPGA)小畫家環球國際藝術展協辦單位:北京鹿鳴文化出品人:車鹿鳴、劉暢展覽支持:LANUVIO市市長
  • 365百姓故事匯專場宣講活動走進河北雞澤
    河北新聞網11月18日訊(何晨曦)「我的家作為中國千千萬萬個家庭的一個縮影,小康路上風雨兼程,我們一直滿懷夢想地走來;今朝已經勝利在望,我們一直相信與新時代同行,一定會永遠地幸福下去......」來自廊坊的宣講選手王美傑深情地講述著小康路上的動人故事。
  • 河北故事|20餘年自費收藏上萬件 民俗博物館和楊友的脈脈鄉愁
    在河北保定高碑店,有這麼一個人,他喜歡搞收藏,不過他搞的收藏卻與眾不同,別人收金收銀收古瓷,他卻收犁收耙收舊鐵鍬,只要是他認為有趣、有味、有意義的東西,他都會收集起來,而在這些收藏的基礎上他還建起了公益的民俗博物館。這個人叫做楊友,一個普普通通的退伍軍人,一個不一樣的收藏者。
  • 上海徐匯:足不出戶玩轉博物館,「自然趣玩屋」走進徐匯光啟小學
    「你們有沒有去過上海自然博物館啊?」「地球上最大的恐龍是什麼?」……作為館校合作的新探索,「自然趣玩屋」近日走進徐匯區光啟小學,讓孩子們足不出戶,就能體驗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自然移動探索課堂。「是腕龍!」「體型特別大的動物在運動、消化、呼吸等方面,生理方式與人有許多區別……」「現實生活中,雖然孩子們沒有看到過恐龍,但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他們獲得了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出科學結論,從而培養對科學自發探索的興趣,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激發科學精神。」裘穎瑩說。
  • 「京味北京」之走進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
    光明網訊(記者 曾媛 董大正)1月11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光明網聯合推出的「首都文化」系列直播之「京味北京」主題直播走進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帶網友們了解北京傳統工藝美術作品的歷史文化及其價值。本期直播特別邀請到來自非洲蒲隆地的Brice和光明網記者一起擔任主播。
  • 打造全民造物文化熱 河北借力直播探尋特色產業之路
    4月20-29日抖音直播活動「尋藝復興計劃」上線抖音app,其中造物河北板塊由河北工業設計創新中心發起,並同期上線話題#尋藝復興計劃。「造物河北」甄選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色產業,9天時間通過直播鏡頭,網友們將走進河北7大城市,深入探尋古往今來的河北造物文化,更有河北工業設計創新中心主任封昌紅、義大利設計師董瞻偉 Gianvito D』onghia,首個設計脫口秀節目主持人鄒鎮孟,晟邦設計創始人駱歡、河北美術學院田宇等9位不同設計領域的嘉賓,以連麥的形式與網友互動,從設計的視角探索河北製造的創新與轉型。
  • 走進非洲!沉浸神奇鳥營地!上海自然博物館推出「野孩子」親子主題...
    圖說:小朋友們收穫了自然知識 來源/上海科技館(下同)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今天下午,來自華師大附屬紫竹幼兒園的8組親子家庭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體驗了自博館首次推出的「野孩子/yeah kids」主題參觀路線以及剛剛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二等獎的
  • 武漢K11「時間博物館」鋒芒綻放,在此探索「時間」的脈搏
    時間本身抽象無物那用來記錄時間的鐘表其內涵究竟是什麼未知引人著迷,探索從未止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武漢K11「時間博物館」無畏探尋,邂逅別具匠心的時計美學歡迎光臨武漢K11「時間博物館」匯集眾多世界頂級奢華腕錶品牌的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
  • 不爽時偏愛掰手指 嘎吱響的聲音究竟從何而來?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未知的身體!本期秘密為何掰指關節的時候會發出嘎吱的響聲?掰指關節會引起關節炎和關節粗大嗎?為何掰手指之後會感覺很爽?被惹毛又沒處發洩,只好把指關節掰的咔咔響洩憤。閒來無事不掰指關節總手癢,仿佛患上了強迫症。手指掰得嘎吱響時,自己總會有種古惑仔上身的快感。
  • 探索德國柏林博物館
    Museumsinsel(博物館島)這座神奇的博物館島本身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擁有五座壯觀的博物館,應該成為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藝術品,繪畫,雕塑,文物等的第一站。最初於1830年與阿爾特斯博物館建立,今天,您將在這個島上找到五個博物館,還有一個博物館將來;洪堡論壇將於2019年完工,將柏林民族博物館和亞洲藝術博物館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