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鹽乃百味之首。可你知道人類是何時發現鹽,鹽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長蘆鹽場是我國著名的鹽場,24場中,黃驊就佔了8個場。黃驊與鹽有何歷史淵源?讓我們走進河北海鹽博物館,一起探索鹽的「前世今生」—
海韻鹽魂載滄桑
本以為鹽只從海水中來,一進河北海鹽博物館,標有井鹽、湖鹽、海鹽分布的光電顯示圖,不僅講述了各種鹽的出處,還讓我們了解了小小鹽粒承載的歷史和故事。
「製鹽工藝經歷了從煮鹽到曬鹽的升級變遷。」跟著解說員的步伐,鹽的歷史徐徐展開。
最先看到的是一些陶陶罐罐,它們或是底部尖尖,或是「肚子」鼓鼓,或是上寬下窄。很難想像,古人用多少水,燒制多長時間,才能煮出一克鹽。接著,一個半徑有手臂長的鐵盤和一個大鐵鍋闖入眼帘,煮鹽工程進入金屬煮鹽階段,器具變大,效率也不斷提高。
走著看著,進入了更精彩的曬鹽時期,看著各地不同的曬鹽方法,一時迷了眼。
瞧,這裡擺著幾塊大石頭,人像彎著腰,一手刮著鹽,一手用竹籃收著,這是開創了日曬製鹽先河的硯曬。一轉身,又見兩個人像抬著個木板,這是以浙江為代表的板曬。走幾步,忽見人像拿著耙子踩在沙灘上,這就是沿海地區常見的灘涂曬鹽。幾個生動的實景圖,伴著音效,讓人如臨其境。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邊海鹽為主角,那邊湖鹽、井鹽則處在舞臺中間。最熱鬧的要數打井取滷的卓筒井模型旁。只見一個細長的井,井裡有個竹製木桶,解說員抻了一下外面的繩子,桶底部像開了閥門一樣,水一下子湧進去,再一拉繩子,木桶離開水面,底部又神奇地閉合,一抻一拉,引得人們一陣驚嘆。
正沉浸於鹽的製作工藝,故事又翻到了鹽與文化的篇章。天下賦稅,鹽利居半,小小的鹽粒,不僅關係著政治、經濟,還對交通、文化有著重要影響。一圈下來,大開眼界。
為了爭奪山西運城鹽池,黃帝曾與蚩尤開戰;管仲不僅僅是「春秋第一相」,還是我國食鹽專賣的創始人;曾有多條古道因運鹽而開;因鹽商經濟實力強大,其對會館、住宅以及戲曲都有一定的影響。
鹽的歷史瞭然於胸後,來到了二樓——黃驊鹽業專題展廳。
一進序廳,「鹺滷黃驊」四個氣勢磅礴的大字便躍入眼帘,「鹺」的意思是鹽或者是鹹味,果然,黃驊與鹽的情緣不淺。
一張地圖,牽出了黃驊與鹽的淵源。地圖顯示,春秋時期,黃驊位於齊燕交界處,而齊國正是第一個實行鹽鐵專營的國家。原來,黃驊是最早有鹽官的地方。
到了唐代,黃驊鹽業出現了萬灶煮海的興旺景象。只見黃驊市大左莊唐代煮鹽遺址局部復原場景前站滿了人,溝壑、水井、煮鹽灶……不愧為「萬灶煮海」。
走著走著,被一隻從海豐鎮出土的黑釉盤吸引過去。俗話說「寧舍三千貫錢,不舍黑定一片。」再見這黑釉盤,色黑如漆,光澤瑩潤,實為精品。可見昔日黃驊鹽業的輝煌。
到了明朝,黃驊開啟了曬鹽時期。「蘆花岸吐村村月,坨積玉屑面面山」,一首有聲詩,引得人們加快了腳步。眼前出現了三維動畫,正在講述著黃驊鹽業的發展史。動畫下是實物圖,海上船隻穿梭,海邊曬鹽正忙,遠處房屋鱗次櫛比,好一派忙碌富庶的景象。
從竹筐、扁擔、木桶、獨輪車,到葉輪、鏈條、連軸器等金屬零件,近現代黃驊鹽業的發展,讓人不由溼了眼眶。這些製鹽工具的變遷,承載著黃驊鹽業的發展史,以及黃驊人敢於爭先、不辭辛苦的精神圖騰。
走出博物館,再看細小的鹽粒,多了些感觸:這不僅僅是海水的結晶,更是古人智慧、辛勤的結晶,鹽粒雖小,再不能隨意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