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捨得君來和大家聊一聊,關於喝酒時加不加水這個話題。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固定的思想觀點:喝酒時慘水不就變了味了?
然而在國外烈酒認證機構WSET上說到烈酒時,「將烈酒和水按照1:1的比例混合一起再進行品鑑」卻成了酒類教科書上的一條品鑑典範。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咱們要知道,世界上各種蒸餾酒主要的差別,在於原料的不同。例如威士忌以大麥蒸餾而成、白蘭地以水果蒸餾而成、白酒則多為糧食釀造而成。白酒度數在一般在50度左右,而洋酒卻始終是40度左右。
這與酒精分子學有關。洋酒剛蒸餾出的酒精大約是70%。但在裝瓶出貨前,廠家會特意在裡面加水,將酒液稀釋40度。沒出廠之前酒中98%以上是水和酒精,不同酒的味道差異來自於2%的其他成分,比如醛類、酯類和芳香類。
以威士忌為例,它口味主要與一種名為酒類分子物有關。酒精濃度很大程度影響了這種分子的分布位置。當酒精的濃度降到45%以下時,它在酒水與空氣的界面處更為穩定。也就是說,如果酒精度數太高,就意味著酒的香氣發散不出來。所以,喝威士忌的時候,加水稀釋可以提升它的口感和風味。
而白酒未勾調之前的原漿酒,大約是70度,此時的酒度數太高,也不太適合直接飲用。但與洋酒不一樣,真正優質的白酒,除了會用基酒勾兌調味酒進行溝調,讓酒的度數為50度左右之外,離真正出廠還有重要的一步,那就是陳藏。
例如捨得君引以為榮的捨得酒,就至少會在紫砂陶壇中陳藏6年以上,在漫長的陳藏過程中也給自己按下了暫停鍵,在陶壇中從揮發、絡合、締合到氧化、還原、縮合、酸解等一系列自然反應,只為了在歷練之後,能夠積蓄芬芳,讓老酒達到醇厚濃香。
此外純糧釀造的它採用的糖化發酵劑是傳承千年的具有豐富微生物菌群的「黃金酒麴」,邊糖化邊發酵,產生了豐富的呈香呈味物質,形成了老酒獨特的風味和口感。與威士忌、白蘭地等洋酒直接利用原料自身攜帶的澱粉酶完成糖化和使用釀母完成發酵產酒的過程有顯著的路徑差別。
整個釀造過程沒有加任何香精香料,僅憑時間陳藏,酒體就濃香醇厚,陳甜淨爽。而國外烈性酒蒸餾原料眾多,有葡萄、馬鈴薯、甘蔗蜜糖等,更有甚者會直接用高度酒精稀釋得到烈酒,所以喝的時候才需要兌水以稀釋酒體。
對于洋酒而言,加水可以說是品嘗的重要環節,所以才會有加冰或配以果汁、可樂等軟飲喝法。而對於中國的白酒,無需花裡胡哨,打開酒瓶的那一刻便能聞到醇香。
特別是捨得酒這樣的老酒,品嘗的時候將酒杯送到唇邊,輕巧地、緩緩地呷一小口,在嘴裡細細抿品,陳甜淨爽的獨特韻味便會由口腔蔓延都全身,讓人會不禁嘆一句:真香!
所以捨得君認為白酒最醇厚,無需兌水更合我心;洋酒則性太烈,兌水更好入口。不知道你喝酒時,是純飲黨還是摻水黨?歡迎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