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形勢越複雜,越要加強兩岸經濟合作

2020-12-26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9日開幕,臺北、廈門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圖源:東南網)

12月9日,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在臺北、廈門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作為兩岸最重要的民間交流合作平臺之一,兩岸企業家峰會是兩岸層次最高,最具權威性、開放性、互動性和務實性的企業家盛會。在當前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下,峰會年會的召開將進一步推動兩岸經濟合作,造福兩岸同胞。

首先,當前兩岸關係形勢下,更需要通過這樣的盛會來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維護臺海和平,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為將來的祖國統一奠定更堅實的經濟基礎與社會基礎。

2020年兩岸關係的最顯著特點,是「臺獨」勢力在島內外的分裂行徑達到了本世紀以來的空前活躍程度,導致兩岸局勢嚴峻複雜;大陸方面在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重點打擊極少數「臺獨」頑固分子的同時,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這種特點是在中國大陸國際摩擦阻力增大、國內發展勢頭良好的背景下出現的。去年國際背景的熱點是中美貿易摩擦,今年是新冠疫情肆虐。從中國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國際環境看,摩擦阻力在增大,這是中國在國際格局發展演變過程中「成長的煩惱」。同時,中國大陸的內部發展勢頭良好,控制疫情得力,經濟率先復甦,展現出卓越的國家治理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成就,2021年將如期實現,為推進祖國統一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也讓島內「臺獨」勢力更加焦慮。國際國內兩個大背景雖然包含偶然因素,但都是中國快速崛起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民進黨當局在2020年島內「大選」中獲得連任後,對國民黨和島內統派人士是一種打擊,反過來對社會民意產生負面影響。民進黨當局煽動和利用島內的民意氛圍,迎合國際上反華勢力的圍剿戰略,在島內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軍事等多領域進行「獨化」施政,在島外積極強化與美國等企圖遏制中國大陸的西方國家發展關係,提升交往層級。同時,對大陸不斷進行謀「獨」挑釁,企圖割斷臺灣與大陸的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聯繫與交流,嚴重損害兩岸同胞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島內「臺獨」勢力的這些舉動,既反映了當前形勢下島內外存在的「臺獨」活動的空間與機會,也映射出大陸實力不斷發展壯大給「臺獨」勢力帶來的壓力。

從未來發展趨勢看,大陸自身實力越強大,「臺獨」的可能性就越小。臺灣當局從早期的想統一大陸,退至今天的謀求「臺獨」,再到未來的被大陸統一,都是順乎邏輯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表現。和平統一臺灣所面臨的島內外阻力增大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和必經階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是朝向兩岸和平統一的必經之路和必要舉措。

經濟交流是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內容和根本動力。民進黨當局越是要割斷兩岸聯繫與交流,大陸就越是應該大力推動旨在強化兩岸融合的各項交流與合作活動。兩岸企業家峰會就是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形勢下,繼續加強兩岸經濟交流的重要活動。

其次,兩岸企業家峰會的舉辦具有實質性意義與成果,不斷拓展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往來。每屆峰會年會都會形成共識、倡議、籤約等一系列成果,大陸也會根據倡議意見出臺相關利好政策。峰會創造了平臺,結合兩岸企業界的資源和優勢,推動兩岸資源有效整合,加強兩岸產業對接,推進兩岸產業轉型升級,深化兩岸經濟互利合作,為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對在大陸發展的廣大臺胞臺企而言,峰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兩岸企業家的合作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對加強雙方合作、提升企業績效產生多方面的積極影響,促進了兩岸經貿活動的健康發展。

最後,當前和未來,兩岸經濟合作有著不一樣的合作背景與深度廣度,需要不斷探討新形勢與新思路、新模式、新辦法。例如2015、2016、2017峰會年會連續三年的討論主題中都有「產業融合」的核心內容,既是因為兩岸產業融合是項長期工程,也是因為那三年的島內外政治經濟形勢都在發生劇烈變化,兩岸產業融合需要在兩岸政策環境、國際經濟背景等因素發生明顯變化的形勢下尋找適應性出路。同樣,兩岸「共同市場」議題更是長期經濟發展目標,需要兩岸反覆商討發展策略與合作方式。

2020年,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今年前10個月兩岸貿易額仍實現兩位數增長,充分反映出兩岸經濟合作動力強、潛力大、韌性足。當前,十九屆五中全會已經描繪出「十四五」發展藍圖。「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大陸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大陸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釋放更多經濟發展活力,為廣大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提供更多機遇。

(朱磊,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相關焦點

  • 孫志剛:形勢越複雜、任務越艱巨,挑戰越嚴峻,越要樹牢「四個意識...
    孫志剛:形勢越複雜、任務越艱巨,挑戰越嚴峻,越要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2020-05-23 16: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警惕民進黨誤判形勢 全國臺聯副會長:「綠色恐怖」擋不住兩岸交流
    提案大致聚集於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注重維護臺灣同胞在大陸的合法權益,準確地把臺胞的心聲傳達給中央;其次,希望各項惠臺政策能制度化,目前已提出一些設想;此外,探討推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新形式,側重文化交流及青少年交流,促進中華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及創新性轉化,其中尤其要加強文創交流,使得兩岸文化交流創造出更多實際利益;最後,希望能推進兩岸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把臺灣少數民族的豐年祭帶到大陸來。
  • 臺灣經濟學者:兩岸經貿合作創造互惠雙贏
    中新網廈門12月9日電 (黃詠綢 彭莉芳)儘管面對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等諸多不確定因素,「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兩岸經貿合作一定可以創造兩岸互惠的雙贏。」臺灣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林祖嘉如是說。
  • 臺灣企業家: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步伐無法阻擋
    多位出席峰會年會的臺灣企業家表示,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兩岸經貿交流合作事關民生福祉,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希望加強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讓更多臺企臺胞共享大陸發展重大機遇。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說,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峰會年會以「面對新情勢,再創新契機」為主題繼續舉辦,充分說明兩岸企業家希望多交流,利用好兩岸企業家峰會這一重要平臺,共同商討如何面對新情勢,抓住新機遇,探索共謀兩岸和平發展更美好未來。「兩岸關係好,臺灣人民才會好。兩岸越融合,對臺灣同胞越有利。」
  • 李鵬:2021年兩岸關係形勢仍會複雜嚴峻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接受記者聯合採訪時表示,2021年兩岸關係形勢依然會複雜嚴峻。兩岸關係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臺灣民進黨當局到底能不能回到「九二共識」這樣一個共同政治立場上來、能不能在臺灣島內停止「臺獨」分裂活動。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深化兩岸的融合發展,如何把兩岸融合發展的道路走實。十九屆五中全會所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其實就是在落實融合發展。
  • 如何認識臺海形勢巨變之下的兩岸融合發展問題
    當前及今後較長時間內,兩岸關係發展,除統獨(實質是「臺獨」與反「臺獨」)較量之外,還將呈現推進融合發展與抵制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經濟緊密關係與推動兩岸經濟「脫溝」的鬥爭與較量。特別是在兩岸關係大變局之下兩岸融合發展面臨前未有的巨大挑戰。  一是臺灣蔡當局推動兩岸經濟「脫溝」的企圖日益明顯。
  • 【地評線】天府網評: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增強三重意識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對此,我們要增強憂患意識、自信意識和合作意識。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作為各級領導幹部,既要看到成績,也要看到問題不足,更要洞悉大局大勢。好的經驗做法要堅持,問題不足要儘快完善彌補。
  • 李光滿:形勢紛繁複雜,中國必須對臺灣島實施軍事和經濟雙重鉗制
    原創作者:李光滿當前中國面臨著極其嚴峻和複雜的國際形勢,東西兩端都處於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狀態,臺灣島正在成為中美軍事、政治較量的主戰場。據了解,近十年來,臺灣每年從大陸賺得的貿易順差就達到1000多億美元,十年下來就達到10000多億美元,這些錢不僅支撐了臺灣經濟,更讓臺灣當局有錢購買美國先進武器用於對抗大陸的統一,用於搞臺獨。現在,於2020年到期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十年期滿,大陸是否要終止該協議?
  • 人民日報海外版:堅持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
    人民日報海外版:堅持經濟合作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 2020-12-10 05:17:44 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是兩岸間最重要的企業及工商界人士交流合作民間平臺。經濟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當前兩岸關係下,大陸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成功辦會,正是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順應了臺胞特別是企業及工商界人士融入大陸發展格局,搭上大陸發展快車的強烈願望。  大陸對臺胞臺企發展的關心和支持,行動從未停止、力度從未減弱。
  • 女性裙子越短,說明經濟越好,美女服務員越多,說明經濟越差
    3、男士內褲銷量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男性內褲銷量反映經濟形勢」的理論,即經濟形勢良好,內褲銷量會平穩上升,反之則下降
  • 思力網評: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要貢獻者
    思力網評: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要貢獻者 2020-12-20 2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兩岸經濟誰依賴誰?大陸學者:兩岸合作是臺灣保持增長的依靠
    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盛九元日前就此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他表示,民進黨發言人持續炒作「兩岸經濟誰依賴誰」一議題,其核心就是要將兩岸經濟合作「泛政治化」,為民進黨「反中去中」張目。但「依賴」在經濟學中本身就是中性的,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經濟就是一個相互依賴的整體。兩岸經濟合作快速增長的事實證明,合作符合兩岸的共同利益,也是臺灣保持增長的依靠,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
  • 海外網評:中國經濟強勁復甦是「帶給世界的禮物」
    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恢復態勢持續顯現,多項指標升至2020年最好,3個「增速」年內首次轉正。「中國四季度經濟復甦仍然強勁,11月消費和前11月投資均創下年內高點,工業則為2019年3月以來最高。」路透社15日報導稱,分析人士認為,11月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中國復甦動力較強勁,四季度增速有望進一步提升。消費、投資和工業增長都處於「正區間」,凸顯中國經濟韌性和活力。
  • 躊躇滿志的民進黨當局誤判形勢,兩岸關係恐遭致命衝擊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日前接受記者採訪表示,要警惕躊躇滿志的臺灣當局有可能會誤判形勢,把臺灣帶進一個泥潭裡。他建議,針對當前的兩岸關係緊張形勢,應該不斷重申《反分裂國家法》,使其在遏制臺獨、反對「臺獨」當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把「法理臺獨」消滅在萌芽之中。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二):兩岸民間交流凝心聚力,助推和平發展
    臺當局加速推動「去中國化」,大肆破壞兩岸交流合作,同時加緊勾連國際反華勢力,向「臺獨」方向不斷邁進,嚴重衝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兩岸日益複雜嚴峻形勢下,大陸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持續深入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兩岸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在今年疫情最嚴峻的1至2月,有10萬多名臺胞到大陸交流。
  • 廖中武:就加強兩岸文化交流的三點建議
    ,所以如何鞏固和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文章摘編如下:  廖中武稱,相較而言,兩岸經濟交流有ECFA(即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做保障,文化交流領域一直缺乏一個雙向穩定的交流機制與主要平臺,大陸的「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最後往往變成只談經貿,文化議題常常被邊緣化。
  • 張文中:面對當前複雜經濟形勢,最好的藥方是……
    視頻編輯丨劉暢身為學者下海經商的92派代表人物,張文中曾經提出:「全面擁抱數字經濟,全面回歸商業本質,是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最好的一個藥方」。來看看張文中在領袖年會都說過些什麼——談技術革命:我覺得可能最根本的是,一定要想清楚,當前最大的挑戰來自技術革命:既包括網際網路的革命,更包括人工智慧的革命。同時,最大的機遇也來自於技術革命。當前,對於實體經濟的技術革命能夠帶來的變化越來越清晰。
  • 面對新情勢再創新契機 兩岸攜手話合作促交流
    汪洋指出,企業是兩岸經濟合作的主體,也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功臣。希望峰會雙方理事會團結帶領兩岸企業家秉持民族大義,把握髮展大勢,將兩岸經濟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讓兩岸同胞的利益福祉越來越好,同心共襄民族復興千秋偉業。  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副理事長張平等在廈門出席年會,700多位兩岸工商界人士參會。
  • 王銳: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脫貧攻堅越到最後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各級黨委(黨組)一定要履職盡責、不辱使命。」這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脫貧進度符合預期,成就舉世矚目。
  • 2020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在廈門臺北同步舉行 汪洋致信祝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向兩岸企業家峰會理事會發賀信,代表中共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年會召開表示祝賀,向峰會全體會員和與會嘉賓致以問候。  汪洋表示,經濟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礎,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今年前10個月兩岸貿易額仍實現兩位數增長,充分反映出兩岸經濟合作動力強、潛力大、韌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