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這樣的疑問,究竟怎樣的腳架才最適合自己?市面上腳架種類參差不齊,功能、材質等被巧言令色地放大,缺乏一定了解的影友往往就陷入迷糊,往往人云亦云地選擇了「錯誤」的腳架。
其實,想一步到位挑選適合自己的腳架並不複雜,試試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拍攝需求、穩定性、便攜性、資金預算。
挑選腳架前,先明確自己的拍攝需求和攝影方向。風光攝影、人像攝影、室內攝影、運動場景攝影、野生攝影等都有著不同的場景需求,只有了解自己想要拍攝的方向,配套的腳架才能事半功倍地助你拍出滿意的作品。
例如旅拍/風光,腳架需要注重輕便、耐劃防磨,可考慮擁有掛鈎、可反折、防水、可更換腳釘設計功能的腳架,收合長度在450mm以內的比較容易攜帶。如果是星空攝影,則需要同時有更強的穩定性。
例如城市攝影/爬樓黨,可考慮小型輕便的腳架,便於裝入背包,此時輕量的碳纖維腳架優於鋁合金腳架。由於城市較多護欄等障礙物,可考慮帶有伸縮式中軸設計的腳架,便於避開障礙物,或選用桌面腳架。
例如掃街等人文攝影,便攜易收納、簡易安裝、腳管快速伸縮設計尤為重要,便於捕捉瞬時的畫面。當需要拍攝俯視等特殊角度的畫面時,可利用獨腳架進行高度延長,此時能拆裝成獨腳架的三腳架也是不錯的選擇。
例如室內攝影,由於較少移動,可考慮有一定重量但十分穩固的腳架,可考慮價格較低的鋁合金腳架,性價比更高。若進行美食等靜物攝影,無中軸設計或中軸倒置功能可獲得更低的拍攝角度,利於微距/特寫拍攝。
例如野生/運動場景攝影,一般用到長槍短炮等重型設備,若是架起腳架進行追蹤/記錄,重量和穩定性是必要條件,30mm以上管徑的專業腳架更適合。若是賽場抓拍等需要快速移動來跟蹤拍攝的場景,則獨腳架是更好的選擇。
腳架穩定性大致可以從材質、重量、管徑、高度/節數來做考量。
目前市面上腳架的材質以鋁合金和碳纖維最為常見,一般來說碳纖維材質比鋁合金材質更輕量,強度更高,當然價格也會更貴。同時,腳架越大越重,穩定性也會更好。
另外,也可從管徑的參數來衡量。正常情況下,管徑越大,腳架就越穩定,適合需要拍攝延時或高穩定性的場景。例如28mm最大管徑的會比25mm最大管徑的腳架穩定,但便攜性會稍弱。
對同一支腳架而言,不升中軸、不打開腳管的高度下會更穩定,節數少的也會比節數多的更穩定。因此在挑選腳架的時候,可以重點考慮不升中軸高度的數值,同時配合自己身高來進行選擇。
很多影友在選購腳架時會忽略便攜性這一要素,但其實它相當重要。如果選購了一隻不便收納攜帶或沉重的腳架,會影響你帶腳架出門的欲望,從而降低拍攝的效果,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對攝影的興趣,因此一支便攜的腳架太重要了。
便攜的腳架一般有幾個輕量化的特性,包括碳纖維材質、管徑小(25mm或以下)、節數多、無中軸、可反折。如果你是以旅拍為主,選擇帶有這些屬性的腳架會更輕巧緊湊。部分腳架反折後僅有300mm左右,十分便攜,裝進背包或帶上飛機也不成問題,例如思銳T-025SK三腳架。
當然,越便攜的腳架,穩定性會相對減弱,需要自己進行衡量。目前市面上也有一些主打便攜和穩定相較平衡的腳架,例如思銳新款的ST系列碳纖維腳架,也是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你是以室內棚拍、延時等記錄為主,無需過多考慮便攜性,穩定性才更值得關注。
總的來說,一定要選擇自己能承受的腳架重量,否則容易吃灰。
在考慮腳架預算前,可以先看看自己相機設備的資金投入,建議腳架的預算佔相機和鏡頭的15%左右。當然你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來選擇,例如¥500以下,¥500-¥1000,¥1000-¥1500,¥1500-¥3000等等。明確了資金預算,選擇的範圍就更精準了。
一般價格而言,碳纖維材質>鋁合金材質,此外管徑越大、最大高度越高、功能多、穩定性強、大型腳架價格也會稍貴點。
腳架是十分重要的支撐設備,能提升你的優質出片率,延續你對攝影的熱愛。你也不希望自己的愛機因劣質腳架而受到損壞,畢竟設備真心不便宜吶!
創作激情需要優質的腳架來持續輸出,而何為優質的腳架,就是適合自己的腳架,切忌人云亦云。
希望以上能給大家一些選擇腳架的思路,歡迎影友繼續補充。後續,思銳會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進行腳架推薦,敬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