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自暢遠學院課程《什麼是邏輯思維,如何培養》課程講師:李迪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需要寫一些報告和方案,如工作報告、客戶分析報告、策劃方案等等,這就需要用到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在商業談判過程中邏輯思維也是與人高效溝通的重要前提。
所謂邏輯思維是指建立在因果關係上的一個反映客觀現實的思維方式,表現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就是要條理清晰,有理有據。理與據缺一不可,理是主觀的觀點,而據則是客觀的事實。缺乏邏輯思維的人在與人溝通時儘管口若懸河但聆聽者卻很難明白其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作為敘述者或許有著很好的見解與想法卻因為缺少邏輯條理而讓表述的過程也極其痛苦。因此想要提升溝通能力,先要提升邏輯思維!
這裡介紹5個提升邏輯思維能力的工具:
工具一: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它以一個話題為中心,並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個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思維導圖應用範圍廣泛,簡單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
世界知名的諮詢公司麥肯錫在給企業做諮詢時能夠在一次會議後就快速完成一份優質的報告,其秘訣就在於對思維導圖的運用。諮詢師使用思維導圖可以將對方含義模糊的發言快速地、結構化地加以處理,並用清晰的邏輯重新整合信息,落實在筆記中。
這裡以電視劇《知否知否》裡孔嬤嬤教訓三女的片段直觀的展示一下如何利用思維導圖整理對話邏輯尋找重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通過整理視頻裡孔嬤嬤的思路,她先從事情的起因說起,分析每個人的對錯,最後對此事進行了總結。即使我們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但通過利用思維導圖我們可以很快了解孔嬤嬤的核心觀點,分析出整個事件的主次問題。思維導圖就是這樣一種能夠快速分析問題核心找出解決方法的工具。
工具二:SWOT分析法
在現在的戰略規劃報告裡,SWOT分析應該算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工具,包括分析企業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
通過SWOT分析,可以幫助企業把資源和行動聚集在自己的強項和有最多機會的地方;並讓企業的戰略變得明朗。
從整體上看,SWOT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SW,主要用來分析內部條件;第二部分為OT,主要用來分析外部條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從中找出對自己有利的、值得發揚的因素,以及對自己不利的、要避開的東西,發現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辦法,並明確以後的發展方向。
SW分析主要從以下這幾個領域進行分析:Q(品質)、C(成本)、D/D(產量、效率、交付能力)、D/L(產品技術和製造技術)、M(人才、物料、設備、方法、測量)、S(銷售、服務)。
OT分析主要採用PEST法和波特五力模型,PEST法是從P(政治)、E(經濟)、S(社會環境)和T(技術)四個維度進行外部環境分析的方法;波特五力模型則用來進行競爭力分析,五力分別是: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
SWOT分析不僅是一種決策分析方法,其本身就是一種邏輯嚴密的分析思路,在進行決策溝通時可直接使用這一模型進行思路分析。
工具三:6W2H法則
6W2H是一個以價值為導向的標準化思維流程,是人們在追求理想和目標的過程中,都要經過選擇目標 (which)→選擇原因(why)→功能如何→(what)→什麼場地(where)→什麼時間(when)→什麼組織(who)→如何提高效率(how to do)→性價比如何(how much)八個方面提出問題並從中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方法和路徑來實現預定目標。
What:工作的內容和達成的目標?
Why:做這項工作的原因?
Who:參加這項工作的具體人員,以及負責人?
When:在什麼時間,什麼時間段進行工作?
Where:工作發生的地點?
Which:哪一種方法或途徑?
How to do:用什麼方法進行?
How much:需要多少成本?
做任何工作都應該從6W2H來思考,這有助於我們的思路的條理化,杜絕盲目性。該方法廣泛應用於工作匯報中,在與領導或客戶進行工作匯報時遵循6W2H的思路可以節約溝通的時間,達到高效的溝通效率。
工具四:SMART原則
SMART是一個目標設定原則,能夠幫助我們設定理想的項目目標。原則上來說,所有項目的目標都應該滿足SMART原則,即符合下面五個原則: 具體性(S) 、 可衡量性(M) 、 可實現性(A) 、 相關性(R) 和 時限性(T) 。這五個原則既能幫助管理者設定目標,還能夠提供結構性指導,幫助他們實現目標。
S代表具體(Specific),指績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得的;
A代表可實現(Attainable),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
R代表相關性(Relevant),指績效指標是與工作的其它目標是相關聯的;績效指標是與本職工作相關聯的;;
T代表有時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績效指標的特定期限。
SMART原則在用於制定計劃和需求溝通時可有效的提升溝通效果,例如:制定市場工作目標時,如只提出提升客戶滿意度為目標,則在進行目標匯報時聆聽者根本無法了解具體的內容,但如果提出一年內要將客戶退款率由原來的30%降低到20%。這是一句看似非常簡單的話,但當中就充分體現了SMART原則的精神。首先這個績效指標中有具體的操作內容(降低產品退款率);而且這項任務是可以通過公式的計算得出量化的結果的(退款率);而且這個指標通過員工的努力是可以實現的(退款率降低10%);該指標是相關的(市場部門執行),最後是它有時效性(一年內)。
工具五:SO WHAT/WHY SO分析原則
SO WHAT/WHY SO是一種講問題向下拆解的分析工具,它源於兩個設問:
「你這麼說有什麼論據?」
「你是經過怎樣的邏輯分析得出的結論?」
SO WHAT是自下而上的,意思是「這些東西都代表了什麼?」它需要你對於列出的各種材料做到透徹分析,釐清各個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並檢查論據是否能夠支撐上一級的論點。
WHY SO則是由上往下的討論,問題是「為什麼會如此?」它需要你對上一層的結論進行分析,確認結論是不是真的由論據推導而出,換句話說,它需要你檢查論據與上一層的觀點之間是否真的有因果關係。
SO WHAT/WHY SO原則還分為兩類:
觀察性SO WHAT/WHY SO原則:在闡述自己的觀察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的分析體系,其內容是要說明結論包含哪些既定現象與事實。
洞察型SO WHAT/WHY SO原則:在觀察既定的事實或現象的基礎上,再經過我們的思考和分析,從中找出一些潛藏的因素的分析原則。
SO WHAT/WHY SO分析原則是我們在討論問題時用到的重要線索。SO WHAT需要你對列出的各種材料做到透徹分析,釐清各個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並檢查論據是否能夠支撐上一級的論點。WHY SO則需要你檢查論據與上一層的觀點之間是否真的有因果關係。通過使用這兩個原則,可以避免思維邏輯混亂,並能迅速找到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舉例來說:
在例會中當陳述者進行陳述時使用SO WHAT原則進行追問,可以迅速釐清思路,找到最終目標。
陳述:上個月銷量是5000萬元。追問:所以呢?陳述:同比增長了50%,超過目標30%,業績很好。追問:所以呢?陳述:上月推廣效果很好,因為有所創新,如XXX,XXX。追問:所以呢?陳述:這個月應該繼續嘗試XXX,預計可以帶來……的好處。追問:所以呢?陳述:提出下步計劃,講明利害爭取支持,講清困難爭取幫助。
總結
邏輯思維是與人溝通的重要前提,高效的溝通從邏輯思維開始,為了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這裡提供五個工具:
思維導圖:可以快速找到問題核心,幫助分析問題;
SWOT分析:內外部條件分析,用於決策溝通;
6W2H:高效工作匯報應遵循的思路;
SMART原則:用於制定計劃和需求溝通,可有效的提升溝通效果;
SO WHAT/WHY SO分析原則:釐清思路,找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