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張宜霞
人類文明的曙光,是伴隨著對時間的掌控開始的。—— 題記
坐落在濟南七賢文化城的「山東劉氏古鐘錶博物館」,是山東省文物局確認的非國有博物館。是由劉榮全、劉榮芹、劉榮昌、劉榮光、劉榮躍姐弟5人,在繼承家父劉恩陽畢生鐘錶收藏心血的基礎上,拿出自有藏品組建而成。
我被這些古老的鐘聲吸引,用心聽著劉氏家族與鐘錶的故事。
鐘錶與劉氏家族的故事
走進博物館,就如進入鐘錶的世界。中國的、外國的;古老的、現代的;大的、小的;金的、銀的等等,讓人眼界大開。
館內陳列著自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晚期流入中國的外國鐘錶,以及中國自主生產的各種鐘錶實物,涵蓋座鐘、掛鍾、臺表、懷表、手錶五大系列。有法國十八世紀產皮套鍾、英國制表人籤名的定製掛鍾、十九世紀瑞士產貴族琺瑯懷表,歐洲各主要生產國專供中國市場的「大八件」懷表、大理石鐘、玻璃臺表、打簧懷表、鐵路懷表等各類鐘表藏品兩千多件。
東牆上掛著「鐘錶博物館」牌匾,字的筆畫全部由各式各樣的手錶組成,牌匾邊框的四周鑲嵌著手錶、錶帶。
博物館中最大的鐘表是周總理當年送給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的座鐘款式,是當時煙臺鐘錶廠限量生產的,流入社會並收藏至今的極少,兩米多高,端莊厚重。
最小的表是項鍊吊墜上鑲嵌的表,只有豆粒般大小。
兩個四四方方的玻璃框內,一個鑲著70塊不同國家的懷表,一個鑲著108塊不同時期的手錶。整個館內,所有的藝術品都是由表組成。
2800多塊表,每塊都在講述著自己與劉氏家族的故事。
姐弟中排行老二的劉榮芹說,這要感謝我們的父親劉恩陽。
(用手錶鑲嵌的鐘表博物館)
(70塊各國的懷表)
(108塊手錶)
(可以「提問」的臺表)
父親與鐘錶的故事
五姐弟的父親劉恩陽(1919–2007),是個有大智大慧又善於動腦動手的人。他曾在濟南儀器廠工作,為廠裡搞了大小革新100多項,廠裡的光榮榜上,經常掛著他的大照片。曾被授予「濟南市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劉榮芹在《父親的遺產》一文中寫到,父親18歲那年,從街上換洋火的挑子裡,買回一塊舊馬蹄表,出於好奇,回家後拆開看看裡面是什麼樣子,並嘗試修復。他買了簡單的修表工具,搗鼓了好幾天,用硬紙殼剪成時針裝上,馬蹄表竟然奇蹟般地走了起來,準確無誤。從此,家裡有了鬧鐘,從此,父親愛上了鐘錶,開始收集手錶,座鐘等,達到了痴迷的程度,70年初心不改。
劉榮芹說,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有錢就買表,家裡房子小,床底下、布袋裡裝的全是表。
後來,父親收集的鐘表有了一定的規模,修表技術也名聲在外,為親戚鄰居們義務修了多少表早已記不清了。
有一年,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濟南拍電影《特字一號巨案》,聽說劉家有古董,求借幾件東西。父親痛快地借給劇組一臺蘇鍾、一個瓷座鐘、一個民國時期家庭常見的「照壁子」。半月後,原物歸回,還給了30元租借費,父親不要,人家執意留下。
父親一生節儉勤勞,淡泊名利,出名後從不接受採訪,去世前一分銀行存款也沒有,只是把收藏的所有鐘錶、古董分成5份傳給子女。
(劉恩陽(1919–2007),70年專注鐘錶的收集、收藏、修理)
(父親傳下來的修表工具)
姐弟5人與鐘錶的故事
劉榮芹說,我今年72歲了,我有一個姐姐,三個弟弟。我們姐弟5人,這麼多年走過來,一句話的矛盾都沒有。
父親過世後,姐弟5人分別存放著一些鐘錶和古董。他們商議,這麼稀罕、珍貴的東西放在家裡就是藏品,不如辦個古鐘錶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鐘錶的歷史。一拍即合,齊心協力建起了「山東劉氏古鐘錶博物館」,奉獻給山東人民一道古文化大餐。
在家排行老四的弟弟劉榮光。現任劉氏家族博物館館長,他繼承了父親愛表、修表的傳統和技術,一心撲在鐘錶事業上,聽他如數家珍的介紹,看得出,鐘錶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說起弟弟,姐姐滿意地說,他雖然年齡小,家裡的大事小情都是他操心,每次聚餐,都是他掌勺。良好的家風讓姐弟五人親上加親。
劉榮芹自豪地告訴我們,受父親的醺陶,大弟弟學會了修表的技術,並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能獨立製作幾百個零件的蘇鍾,就連蘇鍾銅盒金錶盤上的花紋都是手工雕刻;二弟弟是中華民間藝術品收藏鑑定協會會長,經常組織鑑寶活動,普及古玩知識;三弟弟現任中國文物協會會員,古鐘錶鑑定師。
(姐弟五人,從右往左,由大到小)
(各式各樣的懷表)
一上午的參觀,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對鐘錶的歷史有了大概的了解;對劉氏家族心生敬意;對寶貴的文化遺產心生敬畏。
(航海表,輪船上舵手用的。航海表的特點是不管海上風浪有多大,船有多不穩,錶盤始終朝著上面的方向,便於舵手掌控時間)
(設計獨特的座鐘)
(項鍊上的微型表)
"> ">
作者簡介:張宜霞,女,先後歷任農行梁山縣支行行長、農行濟南分行副行長、黨委委員,2008年被授予「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2010年7月退休,2017年被選為農總行黨代會黨代表,2019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壹點號 霞思雲想】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