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5 16: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橫屏觀看 效果更佳】
40年前,因工作原因,他與鬧鐘結緣,他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四處尋鍾,什襲而藏。在臨夏市的茶馬古市,有一位一生「鍾」情——隱在鬧市中的鐘表收藏家孟學忠,今天的節目當中就帶您一起了解孟學忠和他2300餘座鬧鐘背後的收藏故事。
在收藏館內,大大小小、形狀各異、類型不一的鬧鐘整整齊齊地擺放在展架上,從上世紀50年代末到90年代的款式都能在這裡找到,不僅有人們記憶中小雞啄米的雙鈴鬧鐘,還有帶星期、日曆的老式機械上弦鬧鐘,包含了上海鑽石牌、上海火車頭牌等多個國產品牌,基本上涵蓋了中國主要鐘錶廠生產的各類鐘表。
記者:叔叔,像這一類的老鐘錶你平時是如何保養它們的呢?
孟學忠:時間長了就上一下發條,加點油,保持乾淨、乾燥,增加它的精確度和鈴聲的大小。
收藏鐘錶在其他人看來是愛好,但對於而言孟學忠是對時間的一種敬畏之心。他收藏的每座鬧鐘都訴說著耐人尋味的故事,其中有一座是1970年國家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時專門推出的紀念鬧鐘,還有一座是為了紀念1971年「桌球外交」而推出的紀念款鬧鐘。這2300餘座鬧鐘中,不乏有這般特殊意義的存在,這些鬧鐘背後見證著中國從計劃經濟時代到到市場經濟時代的飛躍,也記錄了體育事業發展的輝煌時刻、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勝利升空等歷史大事件,無不體現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日新月異和欣欣向榮。
記者:當初是什麼原因讓你走上了收藏鐘錶這條道路的?
孟學忠:我以前是在運輸公司上班,鬧鐘還有這些鍾對我來說很重要,輸送旅客時每天早上五點半到六點全市的市民出門時來我們車站坐車,我是管鑰匙的,需要早起,要不然乘客不能按時出發,通過這件事慢慢走上收藏鐘錶的道路
收藏這些鬧鐘,孟學忠傾盡了心血。每一次臨夏市開展大型的展會,孟學忠就把收藏的鐘表展示出來,讓這些鐘錶的獨特歷史價值、收藏價值和工藝之美充分展現在群眾面前,豐富臨夏的收藏文化底蘊,讓人們在時光的綿綿流淌中,去遐想、去感受各式錶盤上不同「時間」帶來的無限歡愉。
記者:您收藏鐘錶已經有40餘年,有沒有想過放棄?
孟學忠:當時收藏的鐘表太多了,家裡已經放不下了,也有外地的朋友邀一下請我到他們那裡去,後來我們臨夏市政府提供了一個這樣大的鋪面,我特別高興,我想把我收藏的這些鬧鐘還有鐘錶讓臨夏市民還有外地遊客參觀一下。我們臨夏也是一個有故事的城市,大家來參觀一下也比較好。
收藏鬧鐘並不是為了看時間,而是為了回憶時光。雖然老式鬧鐘已經不流行,但懷舊的人還是不少。孟學忠說,「小雞啄米」的鬧鐘是我買的第一座鬧鐘,那個年代誰家裡有鬧鐘就說明這家裡情況還不錯,有顯示日曆的那種鬧鐘還算是高檔鬧鐘。過去對普通人來說,鬧鐘、手錶都是奢侈品,現在機械鬧鐘已經不流行了,大多都讓手機或者電子表代替了。孟學忠指著一件件鐘表,向記者介紹它們的歷史、藝術、內蘊的獨特之處,他似乎想在最短時間將這些寶貝背後承載的厚重歷史一一灌輸給記者。在孟學忠看來,收藏鐘錶就是在收藏歷史,每每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輕輕撥動錶冠,聆聽齒輪間的滴答私語,就像穿越一段時光,或者觸摸到一段逝去的歷史。
孟學忠:鐘錶,每一個都有自己的一段歷史,這款鍾是1970年我國發射人造衛星升空之後的一個紀念款,發行的比較多,老百姓也很喜歡,我也比較喜歡這一款鍾,特別是這個衛星,它在轉。
鐘錶收藏之路對於孟學忠來說是艱辛的,為此他花費了無法計算的積蓄、無數的假日和全身心的精力。只要獲悉哪裡有古鐘錶,他就要想方設法去收購,可有時卻徒勞無功。一直以來,看著滿屋的鐘表,孟學忠內心感到十分滿足,收了這麼多鬧鐘,以後怎麼辦?面對記者的提問,孟師傅說,「這些鬧鐘給我帶來了快樂和寧靜,而我也給了它們一個溫暖的家,小心地照顧它們。近年來我也參加了臨夏市舉辦的一些展會,我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機會去向世人展現。」孟學忠希望通過政府幫助開設鐘錶博物館,將藏品與臨夏的文化相結合,為遊客免費開放,從而形成臨夏獨特的收藏文化品牌,還願於臨夏人民,讓收藏品與時間、臨夏歷史一起轉動。
記者:馬雪峰 馬慶賢 何雅潔
原標題:《【臨夏百姓故事】一生「鍾」情——隱在鬧市中的鐘表收藏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