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問:「長得醜自卑,怎麼辦?」。這麼問,就說明已經認定自己長得醜了,這與外部環境的反饋有關,自卑只是一個結果,你無法像拔釘子一樣,消除自卑。
外部環境不斷地給你刺激,使你意識到自己長得醜,從而自卑,自卑又使你對外部的反饋更加敏感。這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結構,各環節之間相互聯動、相互強化,無論你從哪個方向突破,都會產生新的矛盾,對於結構本身反而是一種強化。
「不理會別人的評價,也不去跟別人比較,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好。」
當你選擇往外部環境的方向突破時,就必須先說服自己,才能做到不在意。怎麼做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現實:「這是一個看顏值的社會,長相不好難免被區別對待,別計較太多」。
可是,這樣心裡就平和了嗎?不,這反而使得「自己長得醜」的想法更堅定了,自卑情結也跟著變強,自卑又使得你對別人的評價更敏感。結果就是:你越是說服自己,這個結構就越牢固,使你動彈不得。
「長得醜又怎樣,我一樣可以賺很多錢,一樣可以做出一番事業。」
當你選擇往信念的方向突破時,就必須做出一些成績,來彌補長相的缺陷。基於這個出發點,在你努力發展自己的時候,要怎麼激勵自己呢?自然而然,「長得醜的人一樣可以成功」的信念,是最能給你力量的。
可是,你的努力付出,卻讓內心更加不平衡,因為別人沒有這樣的心理包袱,那些長相好的人輕鬆就能獲得大家的關注,而你,即使做出了一些成績,還可能被區別對待,會陷入越是證明自己就越自卑的怪圈。
「長相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我也有我的優點。」
當你選擇往克服自卑的方向突破時,就必須發展自己的長處,為了讓自己自信起來,你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優點上,儘量迴避與長相相關的問題。
可是,越是刻意迴避自己的長相,反而越在意,從而加深了自卑。因為我們的大腦有一個特點,越是刻意不去觸碰的東西,潛意識裡就越認為這個東西很重要。如果怕黑,越是告訴自己「黑黑的地方沒什麼可怕的」,就越會想「黑黑的地方真有可怕的東西」;如果失戀了,越是告訴自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就越會想著那個人。
所以,結構性的矛盾還得用結構性的思維來解決。如果在結構內部難以突破,那麼,跳出來,建立一個新的結構,在新結構裡獲得自信,將會是一個更好的辦法。
在你感到自卑時,注意力就會耗在與自卑相關的事情上,比如不敢交朋友、不敢談戀愛。現在,換一個角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新的結構。
1.明確自己想要什麼
跳出當前的現狀,往前看,問問自己想要什麼。也許你會說「我想要錢,有錢就不自卑了」。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你真正想要的就不是錢,因為你的注意力還在不想要的事情(自卑)上面,以為有了錢自卑就會消失。如果你想著有了錢就可以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做想做的事,那你真正想要的也不是錢。
一個人真正想要的東西,往往是他的勞動成果,是可以體現自身價值的東西,是可以給自己帶來精神力量的。比如:賺到了一筆錢、交到了一個朋友、寫了一本書、開發了一款軟體、分享了一份學習筆記……。
2.做一個創造者
乍一看,創造者似乎離我們普通人挺遠的,其實,差異只在於取向不同。我們每天都要做不少的事情,大多只是依照過往的經驗來做,除了把事情做完,並沒有留下些什麼。如果,把經常做的事情進行優化,再加入你的創意,並記錄下來,這就是你的勞動成果,你的作品。
當然,我們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優化、總結並記錄,但可以把精力放在喜歡的事情上。比如,喜歡打籃球,就可以把當地各種籃球場的特點和自己的體會、經驗編輯成冊,也可以設計一些實用的小工具,使得外出打球時更加方便。
3.衡量自己的勞動成果
做出來的東西,在當下,不一定能夠對他人或社會產生價值,但對於自己一定是有價值的,所以,應該從自我發展的角度來衡量自己的勞動成果。比如,起草的方案沒有被採納、寫的文章沒有幾個人看、設計的黑板報沒有得到好評,也不要氣餒,這些都是自己的勞動成果,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是自我發展的階梯。
大腦的思維活動就像水一樣,總是往阻力最小的地方流動。如果你不想要自卑,就會傾向於逃避;如果你渴望獲得勞動成果,就會傾向於行動。只要用心去做,在你眾多的勞動成果裡,總會有些能夠閃閃發光,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回報,能獲得滿滿的成就感,這種精神力量能夠驅動著你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