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2021-01-10 華夏經緯網

李寶春「新老戲」經典劇目將上演於臺北舞臺

  李寶春「新老戲」經典劇目將以「更現代視角」上演於臺北舞臺

  中新社臺北11月26日電 (記者 張曉曦 劉舒凌)由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製作的「2018李寶春精演新老戲」將於12月14日至16日在臺北上演。《秦香蓮》《趙氏孤兒》《龍鳳閣》三出經典劇目,將以更為現代的視角呈現在觀眾面前。

    圖為京劇名家李寶春(左二)、知名主持人于美人(右二)與參演京劇演員在記者會上合影。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攝

  當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在臺北舉行記者會,特別邀請京劇名家李寶春與知名主持人于美人對話,介紹劇目特點。

  李寶春說,此次再度演出的三場傳統京劇劇目,加入了對人性更全面、細膩的詮釋。「觀眾看戲時,接受的角度不同了,作為創作者,我們也會在設計上有所改變,劇情不再只是簡單的善惡有報,也會注重體現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完整性。」

  于美人表示,她是出生在臺灣的外省人二代,從小就喜歡看京劇票友排戲,會與家中長輩交流、為爺爺講戲。但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對於經典戲劇中如秦香蓮等人物的選擇,也有了新的理解。

  「傳統劇目是京劇的精華,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李寶春老師的『老戲新編』。」于美人說。

  李寶春談到,他來臺北後,發現有不少觀眾熱衷觀看《四郎探母》《龍鳳閣》等非常傳統的劇目。

  「我想這可能代表了觀眾的一種意念,就是他們對劇情有代入感,對劇中人物的經歷感同身受。」李寶春說。所以對於傳統的、經典的劇目,他都「捨不得放太久」,有機會就要多演出。

  據了解,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由已故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於1988年發起,1997年成立了臺北新劇團,每年推出精心編排的經典劇目,傳達人文關懷。

  對於此次演出,基金會方面表示,三出劇目中都包含經典的女性角色,也希望藉此表達對女性的尊重。(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李寶春自編自導自演伶人戲

   北京晨報訊(記者 和璐璐)10月5日晚,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北京天橋盛世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品、演出的劇戲音樂劇《楊月樓》,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首演。

  本劇由李寶春自編自導自演,金士傑擔綱藝術顧問,楊立新任表演指導,李寶春、何賽飛、金士傑、孫麗英、陸錦花領銜主演,以戲曲跨界融會話劇、評彈、交響樂、RAP等多種藝術樣式的創新形式,演繹晚清四大奇案之一楊月樓案。李寶春創排《楊月樓》運用了影像、話劇、交響樂多種混搭,但遺憾的是這樣形式上的大雜燴,並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只是簡單的拼接,還不如單純的戲韻彈唱讓人覺得過癮。李寶春創排這個作品,有感於戲曲前輩的曲折命運,但沒有寫出故事的傳奇性。整體看來平鋪直敘,而且李寶春和何賽飛兩個半百老人在舞臺上裝扮年輕夫妻談戀愛視覺上非常彆扭。

  李寶春出身京劇世家,其父是有著「李神仙」之稱的京劇大師李少春。1990年參加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京劇推廣小組,成立「臺北新劇團」迄今,李寶春創作過《曹操與楊修》《孫臏與龐涓》《寶蓮神燈》《弄臣》等二十餘出「新編戲」,他打造的「新老戲」已然成為品牌,吸引眾多年輕目光。

  該劇多媒體投影展現清末上海灘的風情、楊月樓十幾年的形象跨度等,還交替播放李少春與李萬春的精彩猴戲片段,讓兩位猴王「同臺獻技」,抒發李寶春追念先輩之情思。劇戲音樂劇《楊月樓》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中劇場連演三場。(來源:北京晨報網)

大陸巡演反響熱烈,年輕演員深受鼓舞

  5月8日,李寶春(後排中)在臺北和劇團的部分演員合影。

  臺北新劇團團長、京劇名家李寶春8日在此間表示,劇團上月在大陸巡迴演出反響熱烈,得到同行和觀眾肯定,年輕演員因此深受鼓舞。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 攝

  5月8日,李寶春(右)在臺北排練京劇《巴山秀才》。

  臺北新劇團團長、京劇名家李寶春8日在此間表示,劇團上月在大陸巡迴演出反響熱烈,得到同行和觀眾肯定,年輕演員因此深受鼓舞。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 攝(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臺北5月8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臺北新劇團團長、京劇名家李寶春8日在此間表示,劇團上月在大陸巡迴演出反響熱烈,得到同行和觀眾肯定,年輕演員因此深受鼓舞。

  臺北新劇團由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支持成立,而基金會為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發起。團長李寶春祖籍河北霸州,生於1950年,出身梨園世家,其父李少春是與張君秋、葉盛蘭、裘盛戎齊名的京劇大家,其母侯玉蘭也是戲曲名家。

  據了解,臺北新劇團4月在合肥、武漢、南京、上海、天津等七個城市,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巡迴演出。李寶春與大陸著名花臉演員楊燕毅領銜上演《巴山秀才》《斷密澗風雲》《渭南之戰》等新老戲,受到大陸觀眾歡迎。8日劇團舉辦的記者會上,李寶春介紹了大陸巡演情況。

  李寶春說,此次赴大陸巡演全團近60人,大多是年輕演員。因大陸觀眾反應熱烈,常要返場加演,互動也非常熱絡。大陸京劇名家非常關心臺灣年輕演員的成長,讓他們非常感動,更深受鼓舞。

  李寶春1990年加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的京劇推展小組,1997年發起成立臺北新劇團。多年來,他始終銘記父親在藝術上嚴格精益的指點和要求,以傳統為基礎,融入時代新意,創立「新老戲」品牌,通過「串折戲」「以老為新」等方式,為老戲注入新活力。

  李寶春認為,所謂「新」是要用新創意來包裝,而「老」是繼承傳統的精華,「新老戲」就是要在保證傳統中的經典、精華的同時,加入新的創意。

  「看到年輕人的熱情、用功、可愛、投入,讓我捨不得離開這個舞臺。」李寶春感慨地說,年輕演員對他的鞭策和鼓舞,讓他看到京劇事業傳承發展的活力。

  參與巡演的團員餘季柔今年23歲,在劇中飾演武旦角色。她說,在這次巡演中感受到大陸觀眾的熱情,面對專業的觀眾,起初壓力很大,卻反而刺激大家拿出「最好的表演」。此外,與大陸名家交流,也讓她們收穫良多,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向。

  24歲的團員徐國智專攻武生,在《渭南之戰》中飾演馬超。他說,到大陸大江南北巡演,很開心快樂。京劇是他的興趣和事業,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將京劇發揚光大。

  據悉,臺北新劇團在大陸巡演的《巴山秀才》《斷密澗風雲》《渭南之戰》,近日將在臺北登場。(來源: 新華網)

2018李寶春精演新老戲臺北召開發布會

  你好臺灣網5月8日消息(記者 杜傳 蘇伯皓)臺北新劇團——李寶春精演新老戲發布會今日在臺北舉行。會上,臺北新劇團進行了精彩的演出,臺北新劇團新生代京劇演員表現亮眼。隨後臺北新劇團團長李寶春和團員們與記者分享了「李寶春精演新老戲」大陸巡演體會。

臺北新劇團團長李寶春和團員們合影留念

  臺北新劇團雖然是京劇演出團體,但在辜懷群和李寶春的帶領下,探索京劇保留傳統又推陳出新的道路,該團多次到大陸演出,每次帶來的劇目都會在不同程度上給觀眾和戲迷帶來一些新意,此次大陸巡演包含《巴山秀才》、《斷密澗風雲》和《渭南之戰》三場大型京劇,受到了大陸戲迷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好評。據了解,由辜懷群擔任執行會長的臺灣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衍生」了如今在臺灣地區相當活躍的臺北新劇團,團長、京劇文武老生李寶春集合了海內外有志的專業同好,以臺北「新舞臺」為據點,定期公演「新老戲」並創演創新劇。

臺北新劇團進帶來精彩的演出

  京劇的創新不僅在大陸,在臺灣也是新的課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寶春是著名文武老生李少春之子,他九歲由祖父指導練功,十歲進北京戲劇學校,承襲父親風格,專攻文武老生。坐科八年,曾受校長馬連良及王少樓、楊菊芬、徐沅珊、錢元順、茹元俊、茹少筌、馬長禮等老師教導,打下文武技藝功底。經歷過一段人生磨鍊的李寶春自1990年加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京劇推展小組。他銘記父親在藝術上嚴格精益的指點、與在人生中深刻至情的叮嚀,自勵創新、勤練不輟。每年二檔以上的製作,至今已累積演出新戲、老戲共計五十餘出超過三百餘場。輾轉的經歷並未使他鬆懈、或繼承父業的意念,1997年成立臺北新劇團。

臺北新劇團團長李寶春接受記者採訪

  京劇在寶島臺灣也被稱為「國劇」,而早在100多年前,由於徽班進京、徽漢合流再加上吸收崑曲的典雅和沉穩,形成了後來的京劇,從而在祖國大地流傳上百年。而在百餘年間,京劇也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變化,很多有造詣的藝術家將老一輩的唱腔加以改造創新,湧現出名伶十三絕、四大名旦、四大鬚生等京劇巔峰時代的名角,而他們創作排演的作品和藝術成就有些流傳至今,有些也留在了他們那個時代,而由於京劇博採眾長也使人們今天能夠欣賞到名家後輩的藝術傳承,也能欣賞到京劇劇目的傳承。(來源:你好臺灣網)

臺灣劇團大陸巡演反響熱

  臺北新劇團近日在大陸巡迴演出反響熱烈,該團團長、京劇名家李寶春說,臺灣年輕演員因此深受鼓舞。圖為5月8日,李寶春(後排中)在臺北和劇團的部分演員合影。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灣刮京劇新風 「新老戲」6月登臺

  臺海網5月9日訊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陳成沛 文/圖)4月份剛從大陸多個城市巡演歸來的臺北新劇團,將於6月7日至9日在臺北城市舞臺上演「李寶春精演新老戲」——《巴山秀才》、《斷密澗風雲》和《渭南之戰》。導報駐臺記者從8日下午的記者會上了解到,臺北新劇團新生代京劇演員於其中大展風採,更現臺灣京劇新風。

  京劇名家李寶春生於大陸,後赴臺灣成立臺北新劇團,致力於傳統戲曲的創新,推動京劇「新老戲」,耕耘不輟。所謂「新老戲」,其實就是老戲新唱。近年來,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和臺北新劇團以「臺灣出品,各地巡迴」的方式,讓京劇好戲一再打磨。上個月在大陸多個城市巡演,憑藉唱腔、唱詞、程式、舞臺呈現等層面的創新突破,讓觀眾看到不一樣的傳統之美。

  此次「李寶春精演新老戲」,不僅是精品重演,亦是臺北新劇團新秀們的成果展現。(來源: 臺海網)

臺北新劇團來津獻演三出京劇「新老戲」

  新華網天津4月27日電(記者周潤健)4月28日至29日,由臺北新劇團帶來的臺灣「新老戲」《斷密澗風雲》《別窯》《路遙知馬力》將在天津大劇院歌劇廳上演,讓天津觀眾在家門口感受來自寶島的京劇「新老戲」的別樣風情。

  臺北新劇團是目前臺灣擁有最多年輕演員的京劇團,素以定期公演「新老戲」著稱。其團長李寶春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之子,長期致力於對傳統戲曲進行創新改編。他對傳統戲曲藝術的創新和堅守在兩岸梨園界有口皆碑。

  此次來天津演出的這三出京劇「新老戲」均由李寶春領銜主演。

  所謂「新老戲」,其實是老戲新唱。在李寶春看來,「新老戲」是傳統戲曲在時代洪流夾縫中推廣與承襲的嘗試。

  《路遙知馬力》原是京劇大師周信芳先生的好戲,流傳至今只剩一個唱段,瀕臨絕版。在這部重新改編的老戲中,李寶春塑造了任性可愛樂善好施的老頭路遙,和知恩能報卻又幾分淘氣的青年人馬力,以及名叫日久的老僕,唱一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新」就是重新包裝整理,追求好看、好聽、緊湊明了;「老」則是繼承傳統程式精華,做到美而不繁。「新是追求,老是基礎,」李寶春坦言,「不管怎麼變,都不會離開京劇的傳統規範。雖然是很傳統的戲,說的又是老故事,但只要有新意,和當下有結合,年輕觀眾就不會覺得悶,讓老觀眾不失望,新觀眾坐得住。」(完)(來源: 新華網)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傳統藝術讓中國人感受自信

  臺海網1月1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燕子 文/圖)京劇名家李寶春生於大陸,後赴臺灣成立臺北新劇團,致力於傳統戲曲的創新,耕耘不輟。近日,他赴廈參與廈門衛視「今風古韻 四海同春——2018兩岸元宵戲曲晚會」的錄製,撥冗接受了導報記者的訪問。

  這臺「南派戲曲晚會」以「傳統文化、當代表達」為創作思路,具有濃鬱文化傳承特色和濃鬱閩南風情。晚會的亮點之一,就是李寶春與齊豫的跨界合作。作為京劇「新老戲」的推動者,李寶春常年行走於兩岸,對傳統藝術與現代表演的跨界融合見解極深。他告訴導報記者,傳統藝術讓中國人感受自信。

    真正的跨界 能跨出去也能跨回來

  導報記者(以下簡稱「記」):您和臺北新劇團常年在做京劇與各種現代藝術的融合。這次的節目創意是把齊豫的經典歌曲《橄欖樹》和京劇唱段進行跨界融合,您感覺如何?

  李寶春(以下簡稱「李」):感受很新鮮,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其實歌也好,戲也好,都離不開情感的表達。《橄欖樹》蘊含了很深的感情,和京腔的融合讓人覺得很舒服。現在類似這樣的藝術形式很多,大家能夠發揮所長達成合作,很不錯。

  記:說到跨界融合,您本人是這個領域的前輩。現在各種跨界表演也很常見,您覺得成功的跨界、混搭,需要哪些元素?

  李:無承為患、無新則滯。如果對傳統沒有繼承,很多事情就麻煩了;但是沒有新的東西,藝術又會停滯不前。跨界的關鍵在於「跨」,要往哪裡跨,你的基礎是什麼?如果放棄了自己的專長,那這種跨界會很「飄」;真正的跨界,要跨得出去又跨得回來,也就是可以將新的元素為我所用,這是我在創作方面的想法和追求。

    推「新老戲」品牌 讓老觀眾不失望、新觀眾有興趣

  記:推廣、傳承傳統戲曲藝術一直是大家很關心的話題,在吸引年輕人關注傳統戲曲方面,您有哪些想法和做法?

  李:其實這方面的嘗試現在很多。有些節目通過時尚的、新鮮的題目來吸引年輕人;也有一些人通過稍微深沉一點的形式來啟發年輕人。但以我自己來說,還是要找到適合的方式,否則會適得其反。比如去上一些偏娛樂化的節目,我就會很緊張。因為相應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可能不是我習慣的。反過來說,和青年朋友進行討論式的交流,就比較適合我。

  記:您多年來在臺灣從事「新老戲」的創作和表演,也經常行走兩岸。對兩岸傳統戲曲的交流,您有什麼樣的觀察和體會?

  李:「新老戲」是我們持續在做的一個品牌,希望讓老觀眾不失望、新觀眾有興趣。我們每年的「新老戲」和新編戲的演出,臺灣地區的年輕觀眾真的是很多。而且連續八年來大陸巡迴演出,影響很大,劇團的提高也很快。今年4月份,我們就會在大陸進行6個城市的「新老戲」和新編戲的巡迴演出;下半年還會進行一個新戲的創作。

  記:多年來鞭策您不斷對傳統京劇進行創新和跨界融合的動力是什麼?

  李:我父親曾經告誡我,不要忘了你的專長是什麼。我之所以到現在還在堅持、執著於自己的本行,是因為多年來行走大陸、香港、臺灣和美國,讓我深刻感受到傳統藝術不管在哪裡,都能讓中國人感受到自信。現在不管在兩岸還是海外,對京劇、傳統戲曲滿腔熱忱的人非常多,有很多年輕人讓我很驚訝,這種傳統文化的力量非常強大。(來源: 臺海網)

京劇老生李寶春:你只要做事,就有失敗的可能

   在李寶春印象中,父親李少春是個有些嚴肅的人,年輕時對父親的話體會不深,更多是迎合、討好父親高興。反倒是父親去世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父親的話有用。而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他希望他們一定要追求自己的夢想,什麼時候都別丟了自己的專業。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攜臺北新劇團在北京保利劇院上演三部大戲,接受新京報專訪談當年遠赴美國往事及父親李少春對其影響

  今年67歲的李寶春,出身京劇世家,是京劇李派老生創始人李少春之子。他九歲隨祖父李桂春練功,十歲進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學戲,受馬連良、王少樓、楊菊芬、徐元珊等老師教導。20世紀70年代,李寶春在樣板戲《杜鵑山》中飾演李石堅,80年代初加入中國京劇院,與袁世海、楊春霞等同臺。李寶春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遠赴美國,因放不下心中的京劇事業,於90年代初到臺灣工作。自1997年成立臺北新劇團以來,李寶春就推出了「新老戲」系列,為的是既保留傳統戲的精華,又能讓老戲有新意。近幾年,臺北新劇團來大陸演出了《弄臣》、《知己》等新編劇,有掌聲,有爭議。

  今晚至8月13日,臺北新劇團在北京保利劇院的「新老戲」專場中,李寶春請來裘派花臉楊燕毅、梅派青衣曹馨月,以及江蘇省昆的青年演員錢振榮、徐思佳等,帶來了《京昆戲說·長生殿》《趙匡胤》《寶蓮神燈》三部大戲。

《寶蓮神燈》

   這齣戲講的是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臺北新劇團的版本比傳統京劇《寶蓮燈》多了一個「神」字,在視聽效果上也想給觀眾帶來更多新意。李寶春透露,這齣戲上半場聽京劇的「唱、念」,下半場看京劇的「做、打、舞」,下半場還有比較現代的音樂和百老匯的舞蹈元素。

  1 心態放輕鬆,別害怕失敗

  心態輕鬆一點,你就容易走進去,學進去。

  新京報:京劇世家出身的演員身上往往背負傳承壓力,但你給人感覺心態很放鬆,常說自己是「專業京劇愛好者」,這種心態怎麼來的?

  李寶春:就像你說的,走到哪兒,別人一介紹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我就壓力很大。我覺得人不要有那麼大壓力,我在愛好者前面加了專業倆字,這樣的態度可以吸收更多東西。從我父親身上也體悟到很多,他從來沒說自己可以稱「李派」,常說我的創作都是學來的。

  我曾經問過他,您從蓋(叫天)老那兒,從周(信芳)老那兒學到了什麼?他說,學得太多了,你看我的《秦瓊觀陣》,很多技巧都是從蓋老那兒學的,我只不過拿過來根據我的條件給化用了。還有《野豬林》中的那段「八十棍打得我沖天憤恨」,就是借鑑周老的唱腔。我覺得父親對自己身份的拿捏,對自己藝術的拿捏,總是一種進取、學習的態度。

  所以說,我覺得心態輕鬆一點,你就容易走進去,學進去。你如果把自己弄得太封閉了,老覺得現在是藝術家了,不能失敗。可是誰能不失敗?你只要做事,就有失敗的可能。在藝術方面,我認為現在唯一的遺憾就是,你悟了很多,但有時候力不從心了,包括環境、年紀的制約,就盡最大努力做好。

《趙匡胤》

   趙匡胤千裡送京娘的故事同樣經典,特別是京昆大家侯永奎、侯少奎父子的《千裡送京娘》尤為經典。李寶春將《斬紅袍》《送京娘》《斬黃袍》三折戲串聯起來演,讓整個故事相對完整。《送京娘》京昆合演,而《斬紅袍》和《斬黃袍》都已經很久未見於舞臺。

  2 要學會分析自己的長短處

  你今天的長處,明天也許就不是長處了。

  新京報:剛才你提到父親李少春先生,他在你心中是什麼樣的人?他對你有什麼影響?

  李寶春:以前我沒有仔細琢磨這事,就覺得他是家人、是我爸,而且他是一個很嚴肅的爸爸。那時候,有些話我都是在應酬地聽,討他歡心,沒往心裡去。但是他去世後,越往後我覺得受他影響越大,有些話讓我體悟到我的人生應該怎麼去走。我也體悟到他很多為人處世的看法,越來越佩服他,不單是佩服他的藝術,還佩服他對藝術的一種解析。

  他就講,臺上一個好演員,其實最重要的你得分析自己的長短處,你今天的長處,明天也許就不是長處了。今天是短處,明天你忽然悟了,就把短處變成長處了,所以他說要時常分析自己,了解自己。我認為有道理,比如隨著年紀的增長,戲裡有些東西比年輕時更吸引你,比如這段腔調怎麼拿捏,就知道把力道放在哪兒更吸引觀眾了。

  3 不要輕易放棄你的專業

  人做選擇的時候要選準,別放棄自己的追求。

  新京報:很多觀眾也挺關心,你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怎麼就選擇遠赴美國了?

  李寶春:我那個時候從《杜鵑山》劇組調到了中國京劇院,就是想在父親當時的那個環境學點東西。但那個時候各個院團都在調整,我跟楊春霞就組了一個小隊四處去演,像《戰太平》《打金磚》《野豬林》《挑滑車》老演,那一段時間是我對傳統戲體悟最大的時間,也是傳統戲提高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

  但是好景不長,後來有一個新政策不允許「走穴」,就給叫停了。你可以在家待著,但不能四處去演。在這個空當,美國的朋友、親戚就請我去美國走走、開開眼,我想閒著也是閒著,就去了。這一去就改變了我的整個人生軌跡。今天總結起來,當初我也曾想過回來,在那兒有兩點讓我體會深:沒價值、沒地位。當初在樣板戲劇組,我還算一個主演,到了那兒挫折感很強。我也有心回來,還給院裡寫過信,當時院裡還在調整,院長讓人給我帶個信,說你在那兒學點東西,現在回來也是這樣耗著。

  所以,結合我的經歷,我也曾勸過年輕人,人做選擇的時候要選準,別放棄自己的追求,再就是不要輕易放棄你的專業。我父親也說過,你要是放棄了,改行了,你總在人家後面,你學不過人家。

  有一次,我跟學生們說,人都有後悔的事,我今天說後悔的事,你們以後就不要像我。我最大的後悔是什麼?就是為了眼前的小利放棄了長遠的打算。我在洛杉磯的時候,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教好萊塢演員武功,這個好賺錢;另外一個就是去美國藝術院校上學,可以申請獎學金。最後,我選擇了去賺錢,後來悔之晚矣,錢是賺到了但我的價值在哪兒?後來我就走了,去紐約,去華盛頓,我想保持自己的這個價值。之後也開過冰激凌店,沒事就在倉庫吊嗓子、練功。一直到1990年,我去臺灣演戲,在臺灣辜(振甫)伯伯給了我很大的支持。

  在臺灣演戲有利有弊,不像在大陸的京劇院任何條件都創造好,在臺灣什麼都得自己來,自己寫,自己導,自己演。這讓我吸收了很多,弊也有,就是很清苦。有人說,你寫的劇本文學性不夠,我說就是文學性不夠,因為我不是寫劇本的,但我寫出來的生動,有弱點可以加強。我也不是導演,但我可以去學。

《京昆戲說·長生殿》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傳唱千年。這齣《長生殿》本是崑曲經典,這次臺北新劇團用「京昆戲說」的方式重新演繹,把京劇裡的《貴妃醉酒》和《梅妃》、崑曲裡的《賜盒定情》和《獻髪密誓》重新編排整理,京昆對唱。

  4 面對爭議,別把自己全否了

  要轉彎抹角地改,喪失自己的基礎不行。

  新京報:這些年你一直在演「新老戲」,怎麼看待外界爭議的聲音?

  李寶春:別人說了,我就聽唄。這是我父親給我的提示,他說要做戲,你先得練練聽人家的意見,挨罵也不臉紅。哪怕他全都胡說八道,你要能聽進去,借題發揮他一點點有用的地方,對你就有用。

  你別以為聽進去容易,其實不容易,如果他全給你否了,你就暈了,你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我也給自己一個提示,別把自己全否了,要轉彎抹角地改,喪失自己的基礎不行。現在都實行跨界,你不能跳出去,你只能跨出去。跳出去就找不著家了,回不來了。

  ■ 談推廣京劇

  不上娛樂節目 佩服王珮瑜

  新京報:你有沒有想過上娛樂節目,或者演影視劇,來推廣京劇?

  李寶春:娛樂節目我是不能碰,也不想碰,不適合我這種。最好是那種小鮮肉,有話題的。電視劇我不排斥,前年我還演出了連奕名導演的戲《回馬槍》。我提了兩個條件:第一,我不演好人,好人你找小鮮肉;第二,拍攝時間別長,我還得演戲呢。拍攝時間不長,但我想著得演京劇,到最後就求他快讓我在電視劇裡死了吧。這段經歷也有收穫,越演到後來我的戲曲程式動作放下來了,開始演的時候身上老繃著,跟上白虎大堂似的。

  新京報:近些年,大陸這邊的京劇青年人也在嘗試多種方式推廣京劇,比如王珮瑜、凌珂,用現代方式來包裝骨子老戲,你怎麼看?

  李寶春:我很佩服他們這群人,不管說傳播也好、傳承也好,都有爭議,但是有爭議才有話題,有了話題大家才願意去看。我最佩服她(王珮瑜)什麼呢?她正像我父親說的,她對自己有一個很準確的解析,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兒,要往哪裡走。不能老跟著人家走,要走一個跟大家不同的風格。她的模式能展現自己的特長,那就好。我父親說過一句話,不怕練功苦,就怕苦練功,要是沒腦子,你把腿壓到這邊來,也沒用。就是說我們演員得靈活,得有腦子。

  採寫/新京報記者 田超(來源:新京報 http://www.bjnews.com.cn/)

「新老戲」玩「京昆混搭」 創新只是點綴

    自從1997年成立了臺北新劇團以來,出身京劇世家、京劇老生名家李少春之子的李寶春就推出了自己的「新老戲」系列,用他的話說,就是用重新整理包裝的經典老戲。臺北新劇團因為常年定期演出這些「新老戲」,以及不斷推出《弄臣》和《知己》這樣的新編劇,在華語劇壇獨樹一幟。

    20年來,「新老戲」也經歷了不同階段的變化包裝。裝舊酒的新瓶換了不少。

    而如今,李寶春又玩起了 「京昆混搭」。7月25-27日,三部京劇「新老戲」——《長生殿》、《趙匡胤》和《寶蓮神燈》將在東方藝術中心上演。除了前兩齣 「京昆混搭」的演法,《寶蓮神燈》裡甚至加入了百老匯式的舞蹈。演出陣容集結兩岸京昆名家:包括裘派名淨楊燕毅、梅派青衣曹馨月,江蘇省昆小生錢振榮、旦角徐思佳等,並由30人的大樂團中西樂器伴奏。

《長生殿》劇照,李寶春飾演唐明皇(京)

《長生殿》劇照,錢振榮飾演唐明皇、徐思佳飾演楊貴妃 (昆)

    《長生殿》和《趙匡胤》:玩的就是「京昆混搭」

    《長生殿》是崑曲經典,新劇團這次用「京昆戲說」的方式重新演繹,把京劇裡的《貴妃醉酒》和《梅妃》、崑曲裡的《賜盒定情》和《獻髪密誓》重現編排整理,京昆對唱。

    李寶春將新作品定義為「動」和「不動」兩方面。不動的是經典唱腔。

    「崑曲部分腔調完全沒動的,比如《定情》一折。但是如果到了像《埋玉》這種感情強烈的時候,京劇的皮黃就比較能發揮,新劇團就用了新編的京劇;又比如《哭像》,創作了京昆融合的對唱。」 

    「動的」部分很多,比如加入了豪邁、破格的舞蹈;重新配器的、地域性很強的音樂;舞臺布景上用了屏風式的拉門、壁畫式的背景、LED的燈光……但是在臺口還是保留了「出將」、「入相」的傳統。

《趙匡胤》劇照

    《趙匡胤》同樣是「京昆混搭「。這齣戲由《斬紅袍》、《送京娘》、《斬黃袍》三折接合:其中《送京娘》源於崑曲,新劇團這次改作京昆合體;首尾兩折《斬紅袍》和《斬黃袍》都是久未見於舞臺的京劇名段。尤其是《斬紅袍》又名《打竇瑤》,是已瀕臨失傳的劇目;《斬黃袍》則是近來少演、極高難度的老生唱工戲。

   李寶春說,「這個戲新就新在重新串聯和用京劇改良了崑曲。把這三折串起來,新劇團是第一個,前輩們沒這麼演過。」 

《寶蓮神燈》劇照

    《寶蓮神燈》:在傳統老戲裡加入百老匯舞蹈

    《寶蓮神燈》雖然是一部傳統戲,這新劇團這一次給了觀眾視覺聽覺感官層面的全新體驗,其中甚至還大膽加入了百老匯式的舞蹈演繹。

    「視覺上,觀眾發現人物像是敦煌壁畫裡走出來的。後半出《沉香修煉》用了一段比較現代的音樂,配合百老匯式的舞蹈。這是我在百老匯看演出得到的靈感,就設計了這段老虎的舞蹈,有百老匯的氣勢。」

    在李寶春看來,這十來分鐘的舞蹈對一部老戲來講是一種突破,突破了傳統戲曲的程式。「從傳統來講,表現動物也是手段,但是我們的動物都比較具象化,用個頭套,但是在這個戲裡,老虎用的是肢體,我是在看百老匯演出的時候發現他們也用了很多我們的元素,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用一下他們的手法?」 

李寶春和父親李少春

    李寶春談「新老戲」

    問:怎麼定義新劇團的「新老戲」?

    李寶春:如果不把握傳統戲曲的程式,不讓會看戲和要看戲的人看過癮,不把精華把握住,等於是失掉了根本,所以,我們的「老」是傳統的精華,「新」則是經過新的包裝。這就是我們定義的新老戲。

    新老戲就是在守牢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去創新,比如劇本解構,有些過去的戲是明星為主,結構鬆散,新老戲就會從這方面加強,讓節奏更緊湊;又比如視覺上,過去傳統劇場條件有限,一桌二椅是基礎和風格,但是有些戲,即使是一桌二椅也需要包裝,新老戲就會跳脫出一桌二椅,又保持傳統戲曲的寫意風格;再比如聽覺上,保持老的精華的唱段和旋律,但是樂器方面可以豐富,把不需要的繁瑣的東西去掉,抓住重點。

    問:新劇團為什麼要做「新老戲」?

    李寶春:我們現在是一個品牌效應的社會,誰都想有個「牌子」,傳統戲曲也可以創造一些品牌,所以我們新劇團的品牌就是「新老戲」,只要是我們演的老戲,就絕對有新意在裡面。

《寶蓮神燈》劇照

    問:會不會擔心老戲迷往往會站出來說不?

    李寶春:我研究過老觀眾接受的基礎,就是你手法再新,不能影響京戲的原味,比如我們這次《寶蓮神燈》裡面用了百老匯的舞蹈,很創新,但是守牢一個定位,就是這一段是點綴,馬上二郎神上來就會唱皮黃,這樣的處理有突破和創新,又不會讓整體變味。當然,如果因為這些創新引起些討論和爭論也是好事。

    以我們以往來演出的經驗,我覺得上海觀眾的接受度是比較強的。我覺得這次我們來,應該會有些討論,而且焦點會有兩個,一個是對傳統程式的到位與否會有個討論,另一個是對新的形式用得到底合適不合適,融合得好不好。就衝這兩點,我們就很期待和觀眾互動。(來源:澎湃新聞)

老戲新編 兩岸京劇名角遇「知己」

  中新社臺北6月12日電 題:老戲新編 兩岸京劇名角遇「知己」

  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

  6月12日下午,臺北城市舞臺的劇場內,天津京劇院梅派青衣曹馨月和臺北新劇團年輕演員孔玥慈正在排練「新老戲」《寶蓮神燈》片段,為一周之後的正式演出做準備。

  「姐姐,你看我的眼神、節奏、位置都對嗎?」已排練多次,飾演小仙靈芝的孔玥慈忍不住又問了一次身邊的「三聖母」曹馨月。剛從臺灣戲曲學院畢業的孔玥慈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

  受京劇名家李寶春邀請,首次來臺演出的曹馨月與臺灣青年演員聯袂,演出有20多年歷史的「新老戲」。

  在近年來傳統戲曲發展相對困難的情況下,李寶春自創「新老戲」品牌,即「新中見老,老而彌新」。透過現代觀點剪裁與劇場效果,務求在老戲中注入新意;而新編劇的創作又有老戲的詩意雋永。

  李寶春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之子,曾任職於中國京劇院,代表作有《杜鵑山》等,移居臺灣後既延續舞臺演出,同時致力於劇目整理、移植。

  他集合海內外專業青年組成的臺北新劇團成立於1997年,由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衍生,定期公演「新老戲」並推出創新劇,以宏揚戲曲、培養人才。

  京昆結合,乃至於大膽融入西洋樂、現代舞。「新老戲」給了曹馨月很大啟發,她相信,這些養分帶回大陸,對今後藝術生涯必有裨益。

  曾設想過來臺工作的種種不適應,但自5月23日踏上這塊土地,曹馨月發現,藝術確實沒有隔閡,兩岸京劇演員對傳統戲曲的熱愛如此一致。「他們的熱忱和敬業讓我感動,大家在一起交流得非常愉快。」

  「與大陸演員一起合作,對發揚傳統戲曲有著深、廣的作用。在近距離的交流中,大陸演員與新劇團年輕人一起毫無保留地探討所學知識與技藝,彼此收穫都非常大。」李寶春說,此次邀請曹馨月來臺演出,希望給年輕人一個交流的舞臺。

  年輕人擔綱主角、以老帶新,是李寶春堅持的做法。在他看來,兩岸年輕人共同演繹「新老戲」,既讓觀眾看到新面孔,也是為了「眾人拾柴火焰高」,一起弘揚傳統藝術。

  「今天的現實就是明天的傳統。」李寶春將百老匯、好萊塢元素注入傳統戲曲,只為告訴年輕人,傳統戲離你並不遠。

  這一次,「新老戲」將在臺灣連演三天,推出《知己》《趙匡胤》《寶蓮神燈》三部經典。

  演出陣容中還有大陸著名崑劇演員錢振榮、京劇名家楊燕毅。改編自郭啟宏同名話劇的《知己》一劇,二人將和李寶春一起演繹京昆合體。

  與李寶春合作演過三十多出「新老戲」,楊燕毅稱,老年人能感受到京劇的原汁原味,年輕人則發現新元素,這便是「新老戲」的魅力,這是一種傳承,也是開創。

  今年7月,原班演員將赴上海演出。兩岸新生力量融洽坦誠地交流著,楊燕毅期待他們為傳統藝術注入新活力。(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兩岸名角演繹「新老戲」 老而彌新傳揚國粹

  中新社臺北5月9日電 (記者 劉雙雙 劉舒凌)臺灣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寶春與天津京劇院青年演員、梅葆玖弟子曹馨月即將聯袂登臺,6月在臺北城市舞臺演出「新老戲」《寶蓮神燈》。

5月9日,臺灣京劇名角李寶春(右二)與演員帶妝出席新聞發布會。中新社記者 劉雙雙 攝

  「希望通過兩岸近距離交流與合作,推動傳統戲曲進步,帶動更多年輕人的熱情和興趣。」長期致力於兩岸京劇交流的李寶春9日在臺北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由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主辦、臺北新劇團演出的「李寶春精演新老戲」,定於6月16日至18日推出《知己》《趙匡胤》《寶蓮神燈》三部經典作品。不同於傳統京劇,上述作品既有京昆合體,也創新地融入了西洋樂、現代舞等元素。

  李寶春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之子,曾任職於中國京劇院,代表作有《杜鵑山》等。移居臺灣後,他在演出的同時致力於劇目的整理、移植工作。由李寶春集合海內外專業青年組成的臺北新劇團成立於1997年,系由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衍生,定期公演「新老戲」,以宏揚傳統戲曲,培養戲劇人才。

  「傳統戲曲正面臨式微,『新老戲』是我自創的一個品牌。」李寶春介紹,所謂「新老戲」就是新中見老,老而彌新。透過現代觀點的剪裁與劇場效果的發揮,務求在老戲中注入一股新意;而在新編劇的創作中,又有老戲的詩意雋永。

  據了解,臺北新劇團多次應邀參加大陸「上海國際藝術節」「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國京劇藝術節」等重要演出;自2012年起,與北京保利劇院合作,多次在大陸主要城市大劇院巡演。

  「與大陸劇團合作,對發揚傳統戲曲有著深、廣的作用。在近距離的交流中,大陸演員與新劇團年輕人一起毫無保留地探討所學知識與技藝,彼此收穫都非常大。」李寶春說,此次邀請曹馨月來臺演出,就是希望給年輕人一個交流的舞臺。

  近年,李寶春致力將京昆兩大劇種融於一劇。此番推出的《知己》《趙匡胤》即是京昆合體的代表作。其中,《知己》改編自郭啟宏同名話劇作品,首演於2013年,次年在大陸巡演。歷經數十場的歷練,這部作品堪稱「新老戲」幾近完熟的編創。

  臺北新劇團團員皆為戲曲專科學校畢業,受過嚴格的京劇表演、中國武術功夫、傳統技藝、民族舞蹈與樂器吹奏等訓練。在李寶春看來,經過20年的努力,新劇團培養的年輕人對戲曲的熱情沒有減退。「不管社會如何變化,對傳統戲曲支持度如何,我們都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我們的專業充分展現出來。」(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新老戲」來滬

    由臺北新劇團演繹、知名京劇老生李寶春領銜的三部京劇「新老戲」——《長生殿》《趙匡胤》和《寶蓮燈》,7月25日至27日將在東方藝術中心與滬上觀眾見面。新劇團在臺灣地區素以定期公演新老戲並創演新劇著稱,李寶春說,改編演出「新老戲」,不怕有爭議,就怕沒討論,「上海觀眾的接受度很強,看法和意見一般也都比較熱烈和豐富,我們很期待和上海觀眾有充分的互動。」

    《京昆戲說·長生殿》: 「京昆混搭」出的「生疏的老相識」

    《京昆戲說·長生殿》將把京劇(貴妃醉酒、梅妃)、崑曲(賜盒定情、獻髪密誓)、新編動聽京昆對唱,融於一體,以創新的「京昆混搭」,為觀眾帶來欣賞傳統藝術的全新體驗。這也是文武老生李寶春繼《弄臣》《知己》後的又一力作,集結兩岸京昆名家:裘派名淨楊燕毅、梅派青衣曹馨月,江蘇省昆小生錢振榮、旦角徐思佳等,京昆生旦淨醜同臺獻演,並由鍾耀光編曲帶領三十人大樂團中西樂器共鳴,將傳統戲曲揉入現代觀點,用不同的觀點,檢視長生殿的愛情傳奇。

    《長生殿》是崑曲經典,新劇團這次用「京昆戲說」的方式重新演繹,將是一種怎樣的舞臺創新?採訪中,李寶春將新作品定義為「動」和「不動」兩方面。不動的是經典唱腔,「這部戲融合了京昆兩種表演形式,我們演到的崑曲部分,腔調是完全沒動的,只不過有所精簡,因為這是經典,不能動。比如《定情》,京戲的表達未必能夠勝過崑曲的柔媚和含蓄之美,所以我們會保留,但如果到了像《埋玉》這種感情強烈的時候,京劇的皮黃就比較能發揮,我們會用京劇的表達來彌補一些崑曲沉寂的感覺,用京劇的力度和激情,讓《長生殿》的幾個場次更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整部作品並非只有崑曲和京劇的傳統戲部分交錯,還特別新創了「新編京劇」和「京昆對唱」的部分,力圖用新唱段來吸引更多新老觀眾——比如《埋玉》,新劇團就用了新編的京劇;又如《哭像》中創作了京昆融合的對唱。在李寶春看來,這樣的京昆結合,恰恰是這個戲最重要的創新。

    該劇還有一個創新點,就是對傳統戲曲舞臺的全方位「格式化」——加入了豪邁、破格的舞蹈;重新配器的、地域性很強的音樂;舞臺布景上用了屏風式的拉門、壁畫式的背景,每個主要人物仿佛都是從壁畫中出來,再配上LED燈光,但在臺口仍然保留了「出將」、「入相」的傳統。

    在新戲中保留傳統、融合現代,對於這種並非完全跳脫程式的舞臺呈現,新劇團有自信,不會令觀眾覺得突兀。「都是老腔老調,但又是有些生疏的老相識」,李寶春說。

    《趙匡胤》:在「串折老戲」裡看京昆的創新

    新劇團在《趙匡胤》這部作品中嘗試了「串折老戲」的創新手法。這齣戲由《斬紅袍》《送京娘》《斬黃袍》三折接合:其中《斬紅袍》又名《打竇瑤》,是已瀕臨失傳的劇目;《送京娘》源於崑曲,新劇團這次改作京昆合體;《斬黃袍》則是近來少演、極高難度的老生唱工戲。從《斬紅袍》到《斬黃袍》,這部戲與老版本的人物詮釋有所不同,唱段也是新、老融合,劇情也用了些新手段處理。

    新劇團創作《趙匡胤》雖然用的是串折的方式,但並非完全是老戲的演法。比如,用《斬紅炮》來開戲,裡面有很多傳統的唱段,但是《趙匡胤》這個戲卻不像傳統那麼演,而是借題發揮,通過《斬黃袍》來展示人物關係的變化;演到《送京娘》,新劇團這次改用了京昆的手法,情感交流部分用崑曲串聯;演到《斬黃袍》部分又回到了京劇,但新劇團也改變了很多傳統戲黃袍夾身等一些迷信和繁瑣橋段,但是保留了傳統京戲裡有代表性的東西。

    李寶春說,「京昆京,這個戲新就新在重新串聯和用京劇改良了崑曲。把這三折串起來,新劇團是第一個,前輩們沒這麼演過。」

    《寶蓮燈》:在傳統老戲裡體驗百老匯風情

    《寶蓮神燈》是情燈,照著愛情、親情、恩情,恆久長明,每回演這齣戲,觀眾無不為《二堂舍子》掬一把同情淚。王桂英大段的【反二黃】亦唱盡了天下父母心──是愛、是不舍,更是大仁大義。此次新劇團特邀梅葆玖的弟子、天津京劇院曹馨月共襄。梅門弟子大氣雍容,極具看點。而末場李寶春也將再次勾金扎靠,兼飾二郎神,既深切演唱,又火熾開打。

    李寶春表示,雖然是一部傳統戲,這也是一部充滿創新精神的作品,給到觀眾視覺聽覺感官層面的全新體驗,其中甚至還大膽加入了百老匯式的舞蹈演繹。「視覺上,觀眾發現人物像是敦煌壁畫裡走出來的,這對老戲來說是一個創新,但我們的這種視覺創新也有傳統的基礎——敦煌壁畫人物風格,不是像《三生三世桃花》那樣天馬行空的人物造型;情節大家都很熟悉了,唱腔部分我們會重新修飾,到《二堂舍子》部分,這個戲省略了很多閒言碎語,重新設計了大段的王貴英獨唱,讓觀眾感受到京劇皮黃的感染力;後半出《沉香修煉》有亮點,我們在他上華山走過一段森林的時候,用了一段比較現代的音樂,配合百老匯式的舞蹈。這是我在百老匯看演出得到的靈感,就設計了這段老虎的舞蹈,有百老匯的氣勢。」

    在李寶春看來,這十來分鐘的舞蹈對一部老戲來講是一種突破,突破了傳統戲曲的程式。「從傳統來講,表現動物也是一種手段,但我們的動物都比較具象化,用個頭套。在這個戲裡,老虎用的是肢體,我是在看百老匯演出的時候發現,他們也用了很多我們的元素,那麼我們為什麼不用一下他們的手法?」

    這種創新借鑑蔓延到結尾,包括到後來沉香劈山救母,等於是老虎幫著沉香一起戰天兵,李寶春認為這種處理體現了一種類似電影《阿凡達》中表達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色彩,「動物也是有情感,我們這次充分利用了。音樂上也重新配曲,用了交響樂。」

    對話李寶春

    問:新劇團把這次來滬的三齣戲都定義為「新老戲」,什麼是「新老戲」?

    李寶春:如果不把握傳統戲曲的程式,不讓會看戲和要看戲的人看過癮,不把精華把握住,等於是失掉了根本,所以,我們的「老」是傳統的精華,「新」則是經過新的包裝。這就是我們定義的新老戲。

    新老戲就是在守牢傳統精華的基礎上去創新,比如劇本解構,有些過去的戲是明星為主,解構鬆散,新老戲就會從這方面加強,讓節奏更緊湊;又比如視覺上,過去傳統劇場條件有限,一桌二椅是基礎和風格,但有些戲,即使是一桌二椅也需要包裝,新老戲就會跳脫出一桌二椅,又保持傳統戲曲的寫意風格;再比如聽覺上,保持老的精華的唱段和旋律,但樂器方面可以更豐富,把不需要的繁瑣的東西去掉,抓住重點。

    問:新劇團為什麼要做「新老戲」?

    李寶春:現在的社會都在追求品牌效應,誰都想有個「牌子」,傳統戲曲也可以創造一些品牌,所以我們新劇團的品牌就是「新老戲」,只要是我們演的老戲,就絕對有新意在裡面。

    問:在傳統戲裡「動手腳」,老戲迷往往會最先站出來說不,你們怕不怕?

    李寶春:我研究過老觀眾接受的基礎,就是你手法再新,不能影響京戲的原味,比如我們這次《寶蓮燈》裡用了百老匯的舞蹈,很創新,但是守牢一個定位,就是這一段是點綴,馬上二郎神上來就會唱皮黃,這樣的處理有突破和創新,又不會讓整體變味。

    當然,如果因為這些創新引起些討論和爭論也是好事。

    問:臺灣觀眾對新老戲的接受度如何?

    李寶春:我們在臺灣演的時候,還真的做到了老戲觀眾、青年觀眾都喜歡。不過也會遇到爭論,有一個戲,我改了一個《大批館》,結尾用了比較現代的手法,讓莊周的老婆當場出來徵婚,老觀眾當然有意見,但也吸引了很多新觀眾來討論,還是很有意思的。

    問:這次會不會擔心上海戲迷「不接受」?

    李寶春:以我們以往來演出的經驗,我覺得上海觀眾的接受度是比較強的,上海觀眾的啟發性也很強,如果他們看了,常常能給我很多啟發性的意見。上海觀眾的看法和意見一般都比較熱烈和豐富。我覺得這次我們來,應該會有些討論,而且焦點會有兩個,一個是對傳統程式的到位與否會有討論,另一個是對新的形式用得到底合適不合適,融合得好不好,會有討論。就衝這兩點,我們就很期待,和上海觀眾有更充分的互動。

(圖片由東藝提供。)(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大陸巡演反響熱烈,年輕演員深受鼓舞
    新華社臺北5月8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臺北新劇團團長、京劇名家李寶春8日在此間表示,劇團上月在大陸巡迴演出反響熱烈,得到同行和觀眾肯定,年輕演員因此深受鼓舞。  臺北新劇團由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支持成立,而基金會為臺灣海基會前董事長辜振甫發起。
  • 當京劇遇見粵劇 南北名家攜手傳承戲曲
    昨日下午,在廣州塔內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名家分享會——《當京劇遇上粵劇》,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廣州粵劇院藝術總監歐凱明,國家京劇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李勝素,國家京劇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智,國家京劇院著名導演孫桂元等藝術家就中國兩大最具代表性的劇種的傳承和發展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廣州戲迷有福了!
  • 戲曲界又一盛事,京劇名家嚴慶谷收徒,尚長榮、王夢雲等大家助陣
    日前,戲曲界又迎來一大盛事,京劇名家、國家一級演員嚴慶谷老師收徒青年京劇演員郝傑,收徒儀式在上海周信芳戲劇空間隆重舉行。現場,主持人張源笑稱:接下來大家將會看的楊香武向楊香武磕頭,逗樂不少觀眾。此次拜師儀式並不長,青年京劇演員郝傑,京劇名家嚴慶谷、上海京劇院院長張帆和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先生先後發言致辭。尚長榮先生父親尚小雲,就是大家熟悉尚派藝術的創始人,京劇「四大名旦」之一。除此之外,也有多位京劇表演藝術家現身捧場,像大家熟悉的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夢雲、陳少雲、金錫華,蕭潤年、唐元才和趙國華紛紛到場。
  • 《國韻芳輝——京劇旦行流派名家談戲說藝》10冊圖書隆重出版
    由北京出版集團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韻芳輝——京劇旦行流派名家談戲說藝》10冊圖書,日前與廣大讀者見面。此次推出的這套書由10位京劇旦行名家談戲說藝的口述實錄、唱段唱詞、經典照片組成,同時還配有她們談戲說藝的視頻及經典唱段的音頻。
  •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先生收徒 傳承劇目《定軍山》在青首演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收徒,青島市京劇院青年演員包大鵬拜師儀式暨傳承劇目《定軍山》首演在青島李滄劇院舉行。此次將拜師儀式搬上李滄劇院的舞臺,請現場觀眾作為見證人,共同見證這一梨園喜事。  據了解,薪火相傳梨園情,拜師學藝是京劇藝術傳承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形式,張克先生是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梅蘭芳金獎、白玉蘭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京劇流派傳承班(楊派)指導教師
  •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先生收徒 傳承劇目《定軍山》首演在青舉行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收徒青島市京劇院青年演員包大鵬拜師儀式暨傳承劇目《定軍山》首演在青島李滄劇院舉行。此次將拜師儀式搬上李滄劇院的舞臺,請現場觀眾作為見證人,共同見證這一梨園喜事。  薪火相傳梨園情,拜師學藝是京劇藝術傳承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形式,張克先生是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天津市政協常委,梅蘭芳金獎、白玉蘭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京劇流派傳承班
  • 「百年風雲 一世浮沉」——京劇《大宅門》在臺北演出
    新華社臺北5月19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北京京劇院打造的精品京劇《大宅門》,17日至19日在臺北戲劇院連演三天,再現濟南府「花魁」楊九紅與京城百草廳少東家白景琦悽美的愛情故事。  電視劇《大宅門》熱播十幾年而歷久不衰。
  • 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收徒青島市京劇院青年演員包大鵬 傳承劇目...
    7月18日晚7:15分著名京劇老生名家張克收徒青島市京劇院青年演員包大鵬拜師儀式暨傳承劇目《定軍山》首演將在青島李滄劇院舉行。此次拜師儀式將搬上李滄劇院的舞臺,請現場觀眾作為見證人,共同見證這一梨園喜事。7月15日,《定軍山》在青島市京劇院排練廳進行彩排,記者探訪現場並採訪了這對師徒。
  • 76歲老戲迷熬夜填詞,京劇名家程聯群為抗疫獻聲「送瘟神」
    ……近日,一段鏗鏘激昂,振奮向上的京劇唱段在B站上線,迎來眾多網友點讚。這個名為《定能夠紙船明燭送瘟神》的抗疫題材作品,套用了現代京劇《杜鵑山》名段「亂雲飛」曲調,由中國劇協會員曾祥明填詞,重慶市政協委員、市劇協主席、京劇名家程聯群演唱。11日,程聯群向上遊新聞·重慶晨報分享了創作幕後故事。
  • 京劇名角來深圳!福田京劇藝術節連番名劇等你來賞
    據了解,國家京劇院一團是當今首屈一指的京劇表演團體,于魁智、李勝素均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後者還是國家京劇院一團團長。 現場還有,來自國家京劇院一級老生演員馬翔飛和優秀張派青衣演員劉夢姣攜國家京劇院一團樂隊,為市民戲迷們分別獻唱《捉放曹》和《詩文會》京劇選段,精彩表演讓發布會現場掌聲不斷。
  • 臺灣劇團演繹「搖滾京劇」版梁山故事 盼走進大陸市場
    臺灣當代傳奇劇場創始團長吳興國11日在臺北的《蕩寇志》彩排記者會上說,希望把這齣「搖滾京劇」推廣到大陸。  《蕩寇志》是臺灣當代傳奇劇場推出的《水滸108》系列三部曲之一。《水滸108》取材自施耐庵《水滸傳》文本,結合導演吳興國、編劇張大春、音樂周華健三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將原著120回改編成《上梁山》《忠義堂》和《蕩寇志》三部曲,演繹蒼涼悲壯的梁山好漢故事。
  • 原創京劇《梅蘭芳·蓄鬚記》講述一代京劇大師的家國情懷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張漫子)60多年前,京劇大師梅蘭芳返鄉祭祖演出,泰州「萬人空巷看梅郎」。近日,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京韻悠揚,原創現代京劇《梅蘭芳·蓄鬚記》晉京連演兩場,讓數千名北京市民感受一代京劇名家的民族氣節與家國情懷。
  • 青衣一夢跨海來——大陸現代京劇《青衣》感動臺灣觀眾
    18日,根據大陸作家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京劇《青衣》在高雄佛光山演出。動人的唱腔,曲折悽美的故事,讓在場的臺灣觀眾潸然淚下。  「真的非常感人!通過這部戲,讓我們看到了舞臺背後演員們的心酸和那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名臺灣觀眾對記者表示。  《青衣》以上世紀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戲痴」筱燕秋悲情的一生。
  • 戲曲 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徽劇是京劇的前身。[8]春臺班進京時間,按漢調名家米應先於乾隆末年,在京曾擔任春臺班臺柱時始,證明該班進京時間早於四喜和和春。春臺班位於百順胡同。[8]四喜班於嘉慶初來京。徽戲、崑曲兼演、尤以崑曲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之語。該班位於陝西巷內。[8]和春班於嘉慶八年(1804年)於李鐵拐斜街組建。該班以武戲見長。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董圓圓母親尚明珠去世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京劇前輩名家董文華先生的夫人,著名京劇演員董圓圓之母,尚明珠先生於7月13日晚卻去世,享年81歲。尚明珠,1939年8月生,北京人。天津市表演藝術諮詢委員會,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 2020年迎新春京劇名劇名段正定演唱會精彩上演
    1月13日晚,「2020年迎新春京劇名劇名段正定演唱會」在石家莊國際會展中心精彩開唱。京劇名家于魁智、李勝素帶領國家京劇院一團演員悉數亮相,為廣大戲迷獻上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圖為演出現場。演唱會在京味十足的京胡協奏曲「迎春」中拉開序幕。整場演唱會分為「現代經典」和「傳統精粹」兩個篇章。
  • 回放 國家大劇院「冬日之約」:當京劇遇到交響樂
    回放 國家大劇院「冬日之約」:當京劇遇到交響樂
  • 「2020年迎新春京劇名劇名段正定演唱會」精彩上演
    1月13日晚,「2020年迎新春京劇名劇名段正定演唱會」在正定國際會展中心精彩開唱。京劇名家于魁智、李勝素帶領國家京劇院一團演員悉數亮相,為廣大戲迷獻上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聽盛宴。「2020年迎新春京劇名劇名段正定演唱會」精彩上演。正定縣委宣傳部供圖 演唱會在京味十足的京胡協奏曲「迎春」中拉開序幕。
  • 梨園名家攜名劇賀歲鵬城,2019年深圳新春戲曲晚會來了!
    張建峰當代京劇名家,國家一級演員,奚派再傳弟子,第五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研究生。曾榮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金獎,中國戲劇節個人優秀表演獎,中國戲劇「梅花獎」。姜亦珊當代京劇名家,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張派青衣。
  • 「京劇三嬌」的戲夢人生
    京劇。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style="display:block;color:#337fe5;">  林庭瑜(右三)正在著裝演出京劇。但除此之外,她很享受作為一個京劇演員的生活。 在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這個生於1989年的女孩,為記者示範京劇動作,舉手投足間,「科班」範兒十足。 臺灣戲曲學院前身之一是復興劇校,它讓童年的凌嘉臨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當時,「可怕」的數學、怎麼努力都考不好的成績,讓「不是讀書胚子」的她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