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8月18日電(記者許雪毅 劉剛)要成為專業劇團裡冉冉升起的新星,少不了演員的自我修養。
「從事藝術工作太狠了!」凌嘉臨「恨恨」地說,登臺表演前不許吃冰的,不許吃辣的,不許吃油炸的,擔心自己變胖或變老,甚至坐捷運時陌生人的一聲咳嗽都讓人「一驚一乍」。但除此之外,她很享受作為一個京劇演員的生活。
在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這個生於1989年的女孩,為記者示範京劇動作,舉手投足間,「科班」範兒十足。
臺灣戲曲學院前身之一是復興劇校,它讓童年的凌嘉臨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當時,「可怕」的數學、怎麼努力都考不好的成績,讓「不是讀書胚子」的她苦不堪言。以至於10歲進入劇校學習後,無論身體如何「被擠壓」,她都覺得不會比對頭腦的「擠壓」更辛苦。
而凌嘉臨真正感覺到京劇的美,是進入大學以後。「眼神、身段、走步、唱腔、念白,真的是每個細節都有講究。」她說,「京劇需要時間的累積,很神奇。」
擅長花旦的凌嘉臨(左)正在訓練。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但一直以來,凌嘉臨都不買戲曲彩鞋和扇子。臺灣目前只有國光劇團和臺灣戲曲學院附設京劇團是「公家」劇團,其餘京劇團都是民營。
「名額就這麼多,你多麼喜歡也沒有用。」她說,大多數同學畢業後去開餐廳或賣衣服。這或多或少折射出臺灣京劇傳承的些許無奈。
幸運的是,凌嘉臨2011年如願進入國光劇團,成為劇團著力培養的「絕代三嬌」之一。她很努力,「這個工作不是上班8小時訓練完身體就了事,有時回家我會反覆看排練視頻,像拿照妖鏡一樣看自己。」
擅長花旦的凌嘉臨,近期的工作重點是排練和演出《春草闖堂》。這是國光劇團21周年團慶公演劇目之一,也是1993年大陸京劇團首次赴臺公演的經典劇目之一,被很多戲迷譽為「此生必看的喜劇」。
這是與凌嘉臨同窗12載、1988年出生的黃詩雅(左)。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這次與凌嘉臨一起前後分飾春草的,是與她同窗12載、比她大一歲的黃詩雅。小時候,媽媽「誘導」好動的黃詩雅,「到劇校不用讀書哦,只要動來動去就好了。」
結果黃詩雅進入劇校後發現,凌晨5點多就要起來練功,而且還要上文化課。但她覺得,「演員可以嘗試不同的角色,很有趣。」
這個經常被分配演出花木蘭、穆桂英等「女漢子」角色的陽光女孩,有時也不得不為戲「改變性情」。有一次她演出《蘇三起解》這齣家喻戶曉的女子落難戲,往臺上一站,就被老師三番五次提醒,「你不要太快樂,你要哀一點、哀一點。」
還有一次,聽說團裡讓她在《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裡演尤二姐,黃詩雅直搖頭。「如果我是尤二姐,我才不會被王熙鳳逼到吞金自盡,窩窩囊囊。」但作為專攻「演唱」的青衣,她還是擰著性子按照老師的指導去揣摩「弱女子」的心情與動作,「剛開始演得好痛苦,演完我又活蹦亂跳了,哈哈。」
樂得合不攏嘴的黃詩雅。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同樣地,被國光劇團視為潛力新星的林庭瑜,也體驗到戲裡戲外的「分裂」。生於1992年的林庭瑜,今年1月才加入劇團,就在近期的另一部劇團團慶公演劇目《西施歸越》中擔綱主演。
這部劇試圖將西施從以往的「女間諜」標籤中剝離出來,設計了山中產子、不慎殺子、幾近自殺等悽厲悲苦情節。對20多歲的林庭瑜來說,實在「太虐心」,「作為一個現代女性,不太能理解」。
排練時,林庭瑜一直找不到悲傷的感覺。於是,她連走路的時間都用來找「悲傷」。直到有一天走在路上,她輕輕哼唱西施唱段,突然感到很難過,眼淚都掉了下來,把路人嚇了一大跳。
演出時,她用傳統戲中繁複的水袖身段來展現西施情感的糾葛與身體的痛苦,得到觀眾認可。
林庭瑜正在著裝演出前的練習。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令林庭瑜驕傲的是,爸媽也來看她演戲。當初,家裡開的熱炒店就在臺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旁邊,老師們下課到店裡吃飯,看到跑來跑去幫忙招呼客人的小庭瑜條件不錯就慫恿她報名。
沒學過舞蹈、完全從零開始的小庭瑜,因為拉筋等練功課,痛得和小夥伴們抱頭痛哭,但媽媽是「即使孩子發燒也要讓她去上課」的那種家長,她不得不打消放棄的念頭。
如今,已經嶄露頭角的林庭瑜給自己列了一個戲單子,「花旦、青衣、刀馬旦我都想演。劇目列了10多出,還在持續增加,以傳統戲為主。如果這些都演了,我此生就無憾了。」她說。
「第一個想演的是《楊門女將》,有武功,又會唱;第二個想演的是《春草闖堂》,很俏皮,劇本又好,演完應該很過癮……」林庭瑜說。
記者看到,她的戲單子上,還包括《昭君出塞》《霸王別姬》《白蛇傳》等劇目。
傳統戲曲與青春年華的相遇,讓經典有了「全新」的可能。而談到京劇的經典,「三嬌」的戲夢人生裡,繞不開的共同話題是兩岸情緣。她們都曾跨越海峽學藝,都有追捧大陸「仙女級」名角的經歷,也都渴望著在未來的兩岸合作中進一步受益……
林庭瑜(右)正在著裝演出京劇。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中學時,凌嘉臨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北京學了一個月的戲。如今國光劇團和大陸京劇界交往頻繁,此次團慶公演,也特別請來北京京劇名角來臺為大家教戲,這讓凌嘉臨獲益良多。
黃詩雅去年剛到上海戲劇學院學了3個月的戲。申城天天有戲看的氛圍令人著迷,很多大陸同學五六歲就開始練基本功讓她暗暗驚嘆。在大陸同學委婉表示「你講話好溫柔」之後,黃詩雅有意識地用「字正腔圓的京白」取代她不知不覺帶入的「臺灣腔」。
至於林庭瑜,當學生時,每逢暑假她都會到北京進修一兩個月。進入劇團後,她希望每年都能赴京學習一出傳統劇目。
「畢竟京劇的根源就在大陸,而且兩岸合作很有助益。」林庭瑜說,「比如,大陸朋友告訴我,上妝時你這裡加一筆,嘴唇會更飽滿,果然是。」
(原標題:「京劇三嬌」的戲夢人生)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