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三嬌」的戲夢人生

2021-01-15 網易財經

京劇。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style="display:block;color:#337fe5;">  林庭瑜(右三)正在著裝演出京劇。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新華社臺北8月18日電(記者許雪毅 劉剛)要成為專業劇團裡冉冉升起的新星,少不了演員的自我修養。

「從事藝術工作太狠了!」凌嘉臨「恨恨」地說,登臺表演前不許吃冰的,不許吃辣的,不許吃油炸的,擔心自己變胖或變老,甚至坐捷運時陌生人的一聲咳嗽都讓人「一驚一乍」。但除此之外,她很享受作為一個京劇演員的生活。

在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這個生於1989年的女孩,為記者示範京劇動作,舉手投足間,「科班」範兒十足。

臺灣戲曲學院前身之一是復興劇校,它讓童年的凌嘉臨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當時,「可怕」的數學、怎麼努力都考不好的成績,讓「不是讀書胚子」的她苦不堪言。以至於10歲進入劇校學習後,無論身體如何「被擠壓」,她都覺得不會比對頭腦的「擠壓」更辛苦。

而凌嘉臨真正感覺到京劇的美,是進入大學以後。「眼神、身段、走步、唱腔、念白,真的是每個細節都有講究。」她說,「京劇需要時間的累積,很神奇。」

  擅長花旦的凌嘉臨(左)正在訓練。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但一直以來,凌嘉臨都不買戲曲彩鞋和扇子。臺灣目前只有國光劇團和臺灣戲曲學院附設京劇團是「公家」劇團,其餘京劇團都是民營。

「名額就這麼多,你多麼喜歡也沒有用。」她說,大多數同學畢業後去開餐廳或賣衣服。這或多或少折射出臺灣京劇傳承的些許無奈。

幸運的是,凌嘉臨2011年如願進入國光劇團,成為劇團著力培養的「絕代三嬌」之一。她很努力,「這個工作不是上班8小時訓練完身體就了事,有時回家我會反覆看排練視頻,像拿照妖鏡一樣看自己。」

擅長花旦的凌嘉臨,近期的工作重點是排練和演出《春草闖堂》。這是國光劇團21周年團慶公演劇目之一,也是1993年大陸京劇團首次赴臺公演的經典劇目之一,被很多戲迷譽為「此生必看的喜劇」。

  這是與凌嘉臨同窗12載、1988年出生的黃詩雅(左)。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這次與凌嘉臨一起前後分飾春草的,是與她同窗12載、比她大一歲的黃詩雅。小時候,媽媽「誘導」好動的黃詩雅,「到劇校不用讀書哦,只要動來動去就好了。」

結果黃詩雅進入劇校後發現,凌晨5點多就要起來練功,而且還要上文化課。但她覺得,「演員可以嘗試不同的角色,很有趣。」

這個經常被分配演出花木蘭、穆桂英等「女漢子」角色的陽光女孩,有時也不得不為戲「改變性情」。有一次她演出《蘇三起解》這齣家喻戶曉的女子落難戲,往臺上一站,就被老師三番五次提醒,「你不要太快樂,你要哀一點、哀一點。」

還有一次,聽說團裡讓她在《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裡演尤二姐,黃詩雅直搖頭。「如果我是尤二姐,我才不會被王熙鳳逼到吞金自盡,窩窩囊囊。」但作為專攻「演唱」的青衣,她還是擰著性子按照老師的指導去揣摩「弱女子」的心情與動作,「剛開始演得好痛苦,演完我又活蹦亂跳了,哈哈。」

  樂得合不攏嘴的黃詩雅。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同樣地,被國光劇團視為潛力新星的林庭瑜,也體驗到戲裡戲外的「分裂」。生於1992年的林庭瑜,今年1月才加入劇團,就在近期的另一部劇團團慶公演劇目《西施歸越》中擔綱主演。

這部劇試圖將西施從以往的「女間諜」標籤中剝離出來,設計了山中產子、不慎殺子、幾近自殺等悽厲悲苦情節。對20多歲的林庭瑜來說,實在「太虐心」,「作為一個現代女性,不太能理解」。

排練時,林庭瑜一直找不到悲傷的感覺。於是,她連走路的時間都用來找「悲傷」。直到有一天走在路上,她輕輕哼唱西施唱段,突然感到很難過,眼淚都掉了下來,把路人嚇了一大跳。

演出時,她用傳統戲中繁複的水袖身段來展現西施情感的糾葛與身體的痛苦,得到觀眾認可。

  林庭瑜正在著裝演出前的練習。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令林庭瑜驕傲的是,爸媽也來看她演戲。當初,家裡開的熱炒店就在臺灣戲曲學院內湖校區旁邊,老師們下課到店裡吃飯,看到跑來跑去幫忙招呼客人的小庭瑜條件不錯就慫恿她報名。

沒學過舞蹈、完全從零開始的小庭瑜,因為拉筋等練功課,痛得和小夥伴們抱頭痛哭,但媽媽是「即使孩子發燒也要讓她去上課」的那種家長,她不得不打消放棄的念頭。

如今,已經嶄露頭角的林庭瑜給自己列了一個戲單子,「花旦、青衣、刀馬旦我都想演。劇目列了10多出,還在持續增加,以傳統戲為主。如果這些都演了,我此生就無憾了。」她說。

「第一個想演的是《楊門女將》,有武功,又會唱;第二個想演的是《春草闖堂》,很俏皮,劇本又好,演完應該很過癮……」林庭瑜說。

記者看到,她的戲單子上,還包括《昭君出塞》《霸王別姬》《白蛇傳》等劇目。

傳統戲曲與青春年華的相遇,讓經典有了「全新」的可能。而談到京劇的經典,「三嬌」的戲夢人生裡,繞不開的共同話題是兩岸情緣。她們都曾跨越海峽學藝,都有追捧大陸「仙女級」名角的經歷,也都渴望著在未來的兩岸合作中進一步受益……

  林庭瑜(右)正在著裝演出京劇。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中學時,凌嘉臨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北京學了一個月的戲。如今國光劇團和大陸京劇界交往頻繁,此次團慶公演,也特別請來北京京劇名角來臺為大家教戲,這讓凌嘉臨獲益良多。

黃詩雅去年剛到上海戲劇學院學了3個月的戲。申城天天有戲看的氛圍令人著迷,很多大陸同學五六歲就開始練基本功讓她暗暗驚嘆。在大陸同學委婉表示「你講話好溫柔」之後,黃詩雅有意識地用「字正腔圓的京白」取代她不知不覺帶入的「臺灣腔」。

至於林庭瑜,當學生時,每逢暑假她都會到北京進修一兩個月。進入劇團後,她希望每年都能赴京學習一出傳統劇目。

「畢竟京劇的根源就在大陸,而且兩岸合作很有助益。」林庭瑜說,「比如,大陸朋友告訴我,上妝時你這裡加一筆,嘴唇會更飽滿,果然是。」

(原標題:「京劇三嬌」的戲夢人生)

本文來源:新華社新媒體專線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中國風插畫 《京劇》 -人生如戲
    中國風插畫 《京劇》 - 人生如戲 (來自:夢巷) 中國風插畫 《京劇》 - 人生如戲 (來自:夢巷) 中國風插畫 《京劇》 - 人生如戲 (來自:夢巷)
  • 【作品】戲夢臺北:新編京劇中的政治隱喻
    沈巍本文選自《東方歷史評論》第3輯2012年11月再度赴臺北之前,有幸通過林愷先生看到臺灣國光劇團新編舞臺劇《百年戲樓》的影像資料,這部作品以話劇京劇雜糅的形式,講述了不同時代京劇伶人的悲歡際遇,時空從民國初年老北平一個傳統戲班師徒兩代的情誼和分歧以及男旦在社會中的尷尬處境,到1930年代徒弟自立門戶成為海派京劇的領軍
  • 《霸王別姬》‖程蝶衣: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梨園洛》中有一句話,「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部電影,電影裡面的主人公程蝶衣分不清夢境與現實,舞臺上他扮演著虞姬,舞臺下他也同樣活在虞姬這個角色當中,曲終人散卻不願意醒來,以至於最後走向了悲劇的命運。程蝶衣這個藝術形象的獨特性基於他的夢幻人生,這夢幻的構成既是舞臺與社會的混淆,又是陰陽的倒錯。 生存方式與性愛乃人生的基本內涵,從而這個藝術形象面對的困惑就具有了普遍意義。
  • 京劇裡的夢境
    京劇裡最為著名的,夢到自己的有兩齣戲。一是春秋時期的吳王姬僚,在《伍子胥》中一折《刺王僚》劇中的花臉唱道:「昨晚一夢實少有,孤王我坐在打魚的一小舟。見一個魚兒在那水上走,口吐寒光射某的雙眸。冷氣吹得我難經受,大叫漁人快把網來收。」第二天果然被其弟姬光派來的專諸用藏在魚肚裡的短劍刺死。
  • 臺灣寫真:九份古鎮的戲夢人生
    資料圖:雨後的臺灣旅遊勝地九份。 1993年侯孝賢再度以九份為背景拍攝《戲夢人生》,而後《看海的日子》《無言的山丘》《多桑》等多部電影都來此取景。 所有涉及九份的旅遊攻略上都寫著昇平戲院、阿妹茶樓,它們正是《悲情城市》《千與千尋》兩部九份關係密切影片的見證者。 從喧囂到沉寂,再因電影而重現芳華,九份充滿了戲劇感。當年為礦工提供娛樂生活而建的昇平戲院,歷經了百年命運沉浮。
  • 梅蘭芳,一生孤獨,梨園風雨也痴狂,為京劇而生,為京劇而活!
    盛名背後,他在後臺日夜奔波,時而在幕後悄悄凝望等待開場,再走過連接幕後和舞臺的通道,用一顆向日葵般的心,體驗京劇中女子的喜怒哀樂。可轉眼間,世事多麼無常,他也成了戲中人,被另一個男子演繹著自己的傳奇人生。當一身旦角裝扮的黎明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時,世人驚嘆,他們又再次見到了他,那個男扮女裝惟妙惟肖的男人。
  •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蝶衣啊!你真是不瘋魔不成活
    影片圍繞兩位京劇伶人段小樓、程蝶衣與妓女菊仙三人近半個世紀的感情糾葛,人物時代背景歷經解放前抗日戰爭時期,民國、解放後到文革,以寫實方式展現了中國近代史演變對傳統文化、人的生存狀態及人性的剝離。一天,小豆子與小賴子逃出戲院,在戲院看到名角表演京劇《霸王別姬》,感動落淚,主動返回戲院接受 懲罰,內心也認可了師傅關於京劇的教誨,自那個時候起,小豆子將京劇作為畢生追求,內心也有師傅的一句話深藏影響著他的人生:「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在時間的長河裡逐漸潛移默化逐漸將感情融入戲內,渾然忘我。影片裡兩個個情節顯示少年的蝶衣,對自身性別認知徹底轉變。
  • 位列京劇「前後四大鬚生」 馬連良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聊到京劇史,馬連良是一位繞不過去的人物。身為京劇名家,他的表演風格獨樹一幟,也一直對戲曲藝術進行創新。  22日,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通過一百餘組件珍貴文獻、京劇文物,以及圖片、影像資料展現他的舞臺生涯和「馬派」藝術精華。
  • 戲服裡有大文章:從京劇行頭看國粹風華
    2020年,適逢京劇誕生230周年,由尹正、黃曉明主演的戲曲題材影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也重回螢屏,掀起一番熱潮。它將全部視角集中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梨園,通過描繪一群因戲聚集在一起的人物眾生相,重現了民國時代的梨園風華,全方位地呈現了京劇之美。
  • 京劇的原產地不是北京,源於幾個地方戲「北漂」的邂逅,成就國劇
    眾所周知,京劇又稱京戲,是我國的國粹,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符號。我國地方戲曲種類眾多,而京劇獨樹一幟。很多人就顧名思義,認為京劇原產於北京,是因為首都的影響力而成為「國劇」。徽劇集眾家之所長明清時期,徽州商幫崛起,富甲一方,便紛紛效仿江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賈蓄養家庭戲班的風氣,使得徽州的地方戲「徽劇」開始興盛,催生出了大批「徽班」。
  • 錢浩梁去世——李玉和的扮演者,一代京劇大家的沉浮人生
    回顧《紅燈記》中錢浩梁先生的經典片段 《臨行喝媽一碗酒》 往事: 《紅燈記》主演錢浩梁的沉浮人生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于美人表示,她是出生在臺灣的外省人二代,從小就喜歡看京劇票友排戲,會與家中長輩交流、為爺爺講戲。但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對於經典戲劇中如秦香蓮等人物的選擇,也有了新的理解。  「傳統劇目是京劇的精華,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李寶春老師的『老戲新編』。」于美人說。
  • 京劇《鑑證》:當西皮遇上圓舞曲 當戲曲遇上阿加莎·克裡斯蒂
    「光緒之死」的真相是史學界近年來的新發現,小劇場京劇是眼下市場上頗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說是一番非常有想像力的創作。11月14日、15日,南京首演口碑爆棚的小劇場京劇《鑑證》終於來到北京,繁星戲劇村貳劇場見證了這部劇南北通吃的魅力。
  • 京胡、月琴、嗩吶、司鼓……京劇樂隊專場奏響「雲中戲苑」
    每一場京劇演出的背後,都是這些京劇樂隊的表演者,用高超的技藝完美地烘託演員的唱腔和表演,同時還肩負著託腔保調的重要職責。為了讓更多戲迷了解這些「幕後英雄」,記者從黑龍江省京劇院獲悉,16日19時30分「雲中戲苑」京劇音樂演奏會將在抖音直播間開演。屆時,演奏員們將由邊幕伴奏走上舞臺中心,給觀眾帶來一場京劇音樂的饕餮盛宴。
  • 文旅探訪報告|京劇體驗館·看傳統京劇如何引動時尚新潮流
    ,給人的感覺仿佛置身於某個戲班的後臺。據介紹:戲服一般不能水洗,且使用次數有限,十分珍貴,所以大多數的戲班都不會把真戲服拿出來展示。而這裡的戲服全部是真貨,工作人員讓大家用手墊了墊戲服的分量,入手十分沉重,感覺像是加厚版的軍大衣。這裡的服裝都可以親自穿戴拍照,不過需要單獨收費用198元,工作人員會協助穿戴,還可以學習幾個京劇中的基本身段。
  • 青衣一夢跨海來——大陸現代京劇《青衣》感動臺灣觀眾
    18日,根據大陸作家畢飛宇同名小說改編的京劇《青衣》在高雄佛光山演出。動人的唱腔,曲折悽美的故事,讓在場的臺灣觀眾潸然淚下。  「真的非常感人!通過這部戲,讓我們看到了舞臺背後演員們的心酸和那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名臺灣觀眾對記者表示。  《青衣》以上世紀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戲痴」筱燕秋悲情的一生。
  • 「梨花開,春帶雨……」京劇唱詞,令人掩卷而神思飛揚
    題記:這是我剛落筆的一篇有關京劇藝術專業方面的小文。屈指算來,離開吉林省京劇院至今已有10個年頭了,然而濃濃的京腔京味仍魂牽夢繞著我,讓我揮之不去。京劇藝術真的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許,是我生命裡註定的組成部分吧,人生花甲職業生涯四十餘載,近三十年是同京劇藝術有著難解難分的緣分。幾十年,在京腔京味的鑼鼓敲擊聲中度過,骨子裡早已浸入了京劇藝術的精髓,其魂亦溶入到血脈之中了。我一直以為,一部京劇史,不啻於一部中國史。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既便是專業人士,也難於道盡它精深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無窮的藝術魅力。
  • 一半在梨園,一半水墨間,來這個沙龍細看京劇老生李軍的書法人生
    書畫藝術的薰陶幫助他們浸潤於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然後再將這份書卷氣和生活的雅致唱進戲裡,讓人物更真切,故事更動人。11月29日,京劇楊派老生李軍的書法沙龍在武康路上的積慶堂開幕。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嫡孫張大根、畫家黃阿忠、書法篆刻家吳承斌等都來了。
  • 讀《京劇史照(增訂版)》,品國粹傳承,細數京劇點滴
    京劇是角兒的藝術,好角兒一眼看上去就是好角兒。他們身上的美既有後天修養而得,更有先天稟賦而成,俞振飛便是一例。俞五爺不用表演,往那一站,儒雅清新,濃濃的書卷氣撲面而來,令人疑是畫中人。看這本書,你會驚奇地讚嘆,世間怎麼會有這麼美的人,這麼美的藝術!不懂戲,也愛看,看那看得見的京劇美。
  • 「復聖軒藝術大講堂」段昭南戲畫百出京劇畫集《空城計》
    《說戲》段昭南戲畫百出京劇畫集劇目之一,京劇《空城計》。以前,聽到劇目《空城計》就會聯想起「馬連良」,因為是廣播電臺裡唱出來的,就會覺得這是「唯一」的名劇京劇傳統劇目,取《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該劇目在劇情上通常前接《失街亭》,後接《斬馬謖》,合成《失空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