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京劇「前後四大鬚生」 馬連良有怎樣的人生故事?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聊到京劇史,馬連良是一位繞不過去的人物。身為京劇名家,他的表演風格獨樹一幟,也一直對戲曲藝術進行創新。

  22日,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通過一百餘組件珍貴文獻、京劇文物,以及圖片、影像資料展現他的舞臺生涯和「馬派」藝術精華。

  一場特別的紀念展

  中國京劇傳承悠久。馬連良是「馬派」藝術創始人,列入京劇「前後四大鬚生」,也留下了許多經典劇目和寶貴文化遺產。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現場。首都博物館供圖

  2021年是馬連良誕辰120周年。22日,「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開幕,向觀眾們展示了這位京劇大師的生平經歷和舞臺藝術。

  從內容上看,展覽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鬚生泰鬥,主要講述在歷史背景下,馬連良的人生軌跡;第二部分溫如劇藝,通過馬連良經典的代表劇目和精緻的戲曲服飾,表現他在藝術上達到的巔峰成就。

  第三部分菊壇流芳,以馬連良的交遊和授藝為線索,展現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以及藝術傳承。在普及京劇知識之外,這場展覽也為觀眾提供了感受京劇藝術魅力的途徑。

  京劇大師的傳奇故事

  這場展覽吸引了不少戲迷的目光。馬連良的故事,也引起了許多參觀者的關注。

  1901年,馬連良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馬西園開有一家「門馬茶館」,經常有戲迷、票友在此唱戲。

  馬連良曾回憶,家裡因為開個茶館,像當時的金秀山、德珺如和劉鳴山等都在那兒走票,「所以我對唱戲從小就有癮。當時人家問我將來預備幹什麼,我就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明個兒唱戲去!」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現場圖片。首都博物館供圖

  也可以這樣說,在馬連良的心目中,從小就在盤算「唱戲」兩個字了。

  後來,家裡決定叫馬連良去學戲,那年他八歲。經歷一番磨鍊,1927年,26歲的馬連良首次獨立挑班春福社,名掛頭牌,積累了名氣和聲望。1930年,他創立了扶風社。

  開創「馬派」藝術

  大約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馬連良步入藝術生涯的輝煌時期,表演藝術日臻成熟。

  值得注意的是,他將京劇藝術不斷創新,並大膽進行變革,將「生」、「末」兩行的表演手段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唱念做相結合的新風格,開創了獨樹一幟的「馬派」藝術。

  以劇目來說,京劇《趙氏孤兒》是馬連良後二十年演劇生涯中的一出力作,至今這齣戲仍是京劇舞臺上久演不衰的名劇。

  成名後,他也開始培養弟子、學生。在王和霖、王金璐的拜師會上,徐凌霄將馬連良的藝術總結為「融合眾家之長,發揮自己的優長」。

  在馬連良看來,教學亦是如此:學人不能死學,人各有體,能達到近似,再根據本身的特點發揮才好。

  後來,學生們得益於馬連良的言傳身教,大多成為「臺柱子」,也使馬派藝術得以薪火相傳。

  如今,許多年時光已過。有評價稱,馬連良的舞臺生涯貫穿了二十世紀京劇發展的黃金時代,而他,也是中國京劇裡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完)


相關焦點

  • 馬連良誕辰120周年紀念展首博開展,展現「馬派」藝術精華
    而在京劇前、後「四大鬚生」中,馬連良都位居其中,成為中國京劇裡程碑式的代表人物。今天上午,「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開幕,110餘件(組)珍貴資料展現「馬派」藝術精華,講述京劇大師的藝術生涯。策展人張杰介紹,此次展覽以馬連良先生的生平經歷和舞臺藝術為主線,共分為「鬚生泰鬥」「溫如劇藝」「菊壇流芳」三大主題。
  • 國博首博連推戲曲展,蕭長華穿過的花褶子、馬連良寫下的手札
    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將於12月26日舉辦「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呈現中國戲曲學院70年辦學的教育成果;而首都博物館則於12月22日舉辦「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呈現「國粹」京劇的代表人物馬連良的舞臺人生。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京劇常識匯總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為給乾隆祝壽,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四大徽班進京獻藝,揭開了200多年波瀾壯闊的中國京劇史的序幕。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 為什麼我們稱京劇是國粹?你真的明白嗎?
    在明清時代,先後出現了崑曲、高腔折子戲以及各種地方戲,並且有很多優秀的作品面世,大家熟知的有蘇復之的《金印記》、王濟的《連環記》、徐霖的《繡襦記》、梁辰魚的《浣紗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等。清初時,戲曲創作出現了又一高峰,主要作品有《乾坤嘯》《豔雲亭》《十五貫》《翡翠園》《精忠譜》《一捧雪》《佔花魁》《如是觀》《秣陵春》《桃花扇》《長生殿》等。
  • 再現大師舞臺生涯,首博辦特展紀念「馬派」創始人馬連良
    為紀念中國京劇代表人物、「馬派」藝術創始人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首都博物館和北京馬連良藝術研究會等單位聯合推出「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將於12月22日開幕,以此緬懷馬連良先生,追憶他的藝術生涯、舞臺魅力,紀念他對中國戲曲事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 京劇郵票這樣收藏會更有趣
    而京劇,被譽為中國國粹的代表,京劇裡蘊含著我們這個古老國度的某種與生俱來的氣質,融合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精華。如今京劇早已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我國郵票上的京劇內容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京劇臉譜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是廣大戲曲愛好者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上去五顏六色的臉譜品來卻巨細有因,決非僅僅為了好看。不同含義的色彩繪製在不同圖案輪廓裡,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 戲曲 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京劇
    四徽班進京三慶班進京獲得成功後歷年新年京劇晚會片頭,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臺班等徽班進入北京,並逐漸稱雄於京華的劇壇。這就是所謂的"四大徽班進京"。四大徽班各有所長,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的說法,軸子指以連演整本大戲著稱,曲子指擅長演唱崑曲,把子指以武戲取勝,孩子指以童伶見長。
  • 說說京劇淨角——花臉
    京劇花臉早期的代表人物是何桂山,與「同光十三絕」同時代的人物,他的弟子有裘桂仙和金秀山,這兩位弟子的後人更厲害。接下來是「淨行三傑」郝壽臣、侯喜瑞、金少山,這金少山就是金秀山的兒子。郝壽臣與金少山並稱「黑金白郝」,他以「架子花臉銅錘唱」而著稱,善演曹操戲,被譽為「活孟德」。
  • 「復聖軒藝術大講堂」段昭南戲畫百出京劇畫集《空城計》
    《說戲》段昭南戲畫百出京劇畫集劇目之一,京劇《空城計》。以前,聽到劇目《空城計》就會聯想起「馬連良」,因為是廣播電臺裡唱出來的,就會覺得這是「唯一」的名劇京劇傳統劇目,取《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該劇目在劇情上通常前接《失街亭》,後接《斬馬謖》,合成《失空斬》。
  • 京劇裡的夢境
    在清逸居士編劇的《林四娘》裡,劇中有個青州隱士的名字就叫林兆夢。  京劇裡最為著名的,夢到自己的有兩齣戲。一是春秋時期的吳王姬僚,在《伍子胥》中一折《刺王僚》劇中的花臉唱道:「昨晚一夢實少有,孤王我坐在打魚的一小舟。見一個魚兒在那水上走,口吐寒光射某的雙眸。冷氣吹得我難經受,大叫漁人快把網來收。」第二天果然被其弟姬光派來的專諸用藏在魚肚裡的短劍刺死。
  • 一戰功成新曲,七代譚笑風生:傳奇譚家與百年京劇
    再往後,"四大鬚生"之一譚富英的唱有"新譚派"之稱,他嗓音天賦絕佳,又亮又衝,幹板剁字,唱快板十分清晰帶勁。學戲有時候就是一張窗戶紙,一捅就破,不捅不破。它很多技法都是口傳心授,手把手地教的。生在梨園世家又是唱戲的材料,那麼藉助血親和師承的關係,這位教兩句,那位點撥點撥,自然會順風順水。而譚家選擇把譚富英送入富連成科班,科班裡的方式來教,沒出科就唱紅了。他與雪豔琴出演了京劇《四郎探母》的電影,這是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戲曲片。譚富英先生的故事,是"三塊三,叫小番"。京劇《四郎探母》中,楊四郎要回宋營前有一句:"站立宮門叫--小--番----!"是句翻著唱的嘎調。
  • 梅蘭芳,一生孤獨,梨園風雨也痴狂,為京劇而生,為京劇而活!
    那一刻,生命在最美的年華中定格,有人被貼上了「四大名旦之首」的標籤,他光鮮的生平也被塑造成標本,展出在歷史的櫥窗裡。多少個瞬間,他曾坐在化妝間,望向鏡子裡自己男兒的容顏,抬起右手,靜靜描眉畫腮。盛名背後,他在後臺日夜奔波,時而在幕後悄悄凝望等待開場,再走過連接幕後和舞臺的通道,用一顆向日葵般的心,體驗京劇中女子的喜怒哀樂。
  • 讀《京劇史照(增訂版)》,品國粹傳承,細數京劇點滴
    書中有不少師徒合影,名師高徒,比如蕭長華、馬富祿師徒,餘叔巖、李少春師徒,葉盛章、張春華師徒……一張張照片的背後是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傳藝故事和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師徒情誼。梅蘭芳、李世芳師徒的合影,引人遐思。師父是四大名旦之一,徒弟是四小名旦之一。扮相、表演均「酷似畹華」的李世芳被觀眾們譽為「小梅蘭芳」。梅蘭芳主動收李世芳為徒,悉心培養,倍加呵護。
  • 《京劇史照》:用照片呈現京劇從草創走向博大精深的全過程
    除了家族傳承,京劇還很講究師承,也就是拜師學藝。書中有不少師徒合影,名師高徒,比如蕭長華、馬富祿師徒,餘叔巖、李少春師徒,葉盛章、張春華師徒……一張張照片的背後是一個個鮮為人知的傳藝故事和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師徒情誼。梅蘭芳、李世芳師徒的合影,引人遐思。師父是四大名旦之一,徒弟是四小名旦之一。
  • 《2019新年戲曲晚會》——中華傳統文化國韻天驕,京劇
    【國粹京劇】乾隆五五十五年起,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京城,同事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還有表演的手法,還有當時北京的京腔演化而來的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集合了唱,念,做,打為何為一體,來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京劇從清朝在民初,一直都很盛行。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京劇大師,梅蘭芳, 孟小冬,譚鑫培、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 No.350[京劇]公曆1936年3月2日 馬最良《解珠寶》
    馬最良有一位堂兄,就是赫赫有名的馬連良。馬家幾代人都與京劇藝術結緣,生末淨醜,文武場面幾乎都有馬家藝人。馬最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飽受薰陶。 他聰明勤奮,學藝刻苦。在八歲時,他就登臺為父親配戲;十三歲時,年少的馬最良作為正角兒登臺,演出十分成功。。從此,馬最良正式開始了他的京劇生涯。馬最良曾得到過潘月樵、瑞德寶、貴俊卿等名家的指點,又先後拜鮑吉祥先生學餘派,拜馬連良先生學馬派。
  • 汪曾祺筆下的京劇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
    我從1961年底參加北京京劇團工作,和他們有一些接觸,但都沒有很深的交往。我對京劇始終是個「外行」(京劇界把不是唱戲的都叫做「外行」)。看過他們一些戲,但是看看而已,沒有做過任何研究。現在所寫的,只能是一些片片段段的印象。有些是我所目擊的,有些則得之於別人的閒談,未經核實,未必可靠。好在這不入檔案,姑妄言之耳。
  • 24張老照片,回顧譚元壽先生藝術人生,為何說最對不起一個人?
    在此,就讓咱們通過一組老照片,來回顧一下譚元壽先生的藝術人生吧。譚元壽先生曾表示,他這一生要感謝太多人,卻唯獨虧欠一個人。1928年,譚元壽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其曾祖父譚鑫培,是我國京劇藝術的創始人之一,也創造了中國第一個京劇流派——譚派。1905年,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就是譚鑫培老先生主演的《定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