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朋友圈的那些人去哪了

2021-02-24 虎嗅APP

微信公眾號:LinkedIn(LinkedIn-China)

說朋友圈是人性的放大鏡和萬花筒,一點不為過。

有專業微商連續刷屏,就有兼職代購欲蓋彌彰。打標籤、設分組填補掌控欲,對XXX開放、僅三天可見則滿足徵服感。

圍繞著個人生活的零碎瑣事,大家可是過了把「大權在握」的癮。但所有這些,都在一件事面前變成了小兒科——對朋友圈,不聞不問、不發不看。

在這個「秀場」般的大雜燴裡,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幹什麼去了?

一、不屑:「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不發朋友圈的人可能有這麼幾種心態。其中一種是「我清楚自己的喜怒哀樂,我也不需要所謂的感同身受」。

 

魯迅先生的《而已集·小雜感》一書中描寫過: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面對其他人,我們的憐憫、雀躍、悲傷、憤慨可能終究只是表面功夫,所謂感同身受,也只是虛浮的體會。

 

在廣告公司工作的Kerry覺得自己每天朝9晚9、無止盡被甲方打壓的生活堪稱悲慘,急需發到朋友圈傳播一點負能量博同情。可比她更慘的投行女Mo根本懶得稀罕她的抱怨,沒她慘的國企公務員小宇最多只會花一秒時間看完這條朋友圈吐槽,再花半秒嘴角微微上揚。

網友們以大數據的形式總結了朋友圈狀態的幾種典型。比如:

 

喜歡曬自拍的80%是18~30歲的45度右上角側顏P圖女;

成天曬孩子的以28~38歲的女性為主,刷頻次數多得跟微商一樣,曬的孩子年齡在0~7歲。

 

這世上的悲歡情緒各不相同,有些人需要宣洩、需要找到出口、需要獲得關注,可換來的往往是別人表面的附和直至漸漸厭倦。

 

另外一群不屑在朋友圈裡得到理解的人,索性不發。

二、不敢:「思前想後不如落個輕鬆」

另一種人,他們可能是完美主義者,對朋友圈也十分嚴格。

 

在意識到朋友圈已不再是幾年前那個可以隨意撒歡的地方後,開始仔細斟酌每一次想要發出的狀態。

這個詞會不會不太好?

這個表情該不該換一個?

圖有沒有p到位?要屏蔽哪些人?

 

所有細節全部嚴格審查後才能發出去。然後呢?30秒一次地查看點讚和評論。沒幾個贊的情況下就算明知別人看不到,也會自尊心受不了最後刪除。

 

費了這麼大功夫,就為了一條100個人裡,可能98個人都不關心的朋友圈,太累了。

最近還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叫做「刪朋友圈癌」,具體特徵包括朋友圈發布十分鐘沒點讚必刪、發朋友圈前想很久且一定有好友分組等等。這些舉動也都被網友歸到了「病態」的範疇。

 

我可能更應該被歸為這一類人。如果旅遊一次拍的照片總數是1000張,那麼我會先挑出9張最佳點上收藏,再一張張p好。有朋友出鏡的,還要給她們都p到滿意為止。

 

選擇一個完美的時間發出後,就進入了焦灼等贊環節,在增多的紅色數字和滿頻的評論中獲得滿足,反之則是在「怎麼沒人點讚?!」中怒火中燒。

幾次這樣的周折過後,我醒悟了,不再心累個半死發條朋友圈。

 

那些精彩的瞬間,就算只是留在相冊裡,我也知足了。因為不需要期待別人的評價和對我來說其實沒太大意義的自我審視,反而落個輕鬆。

三、不信:「朋友圈和生活是不同的世界」

 

還有一些對真實性抱有高期待的朋友們認為:「哪裡有社交,哪裡就有偽裝。」

 

朋友圈裡發出來的,往往都是最好的一面,要不然就是想被看到的一面。

 

所有鎖住的,刪掉的,還有分組可見的心情,一些不想被新朋友看到的的過去,生活中落寞的時刻,通通不在朋友圈裡出現,展露出來的,是最好的,「三天可見」的你。

 

為這個話題,我不深度地採訪了一個完全沒有朋友圈的大學閨蜜。她是基督徒,藝術史專業,業餘生活非常豐富且文藝,長得也清秀。我問她為什麼從不發朋友圈,她說:

 

「最開始用微信只把它當作一種聯繫工具,後來偶爾想過發朋友圈,但又覺得表達自我、紀念事物的方式很多,發朋友圈讓我覺得,發的東西不是給自己看的,而是給別人看的,這樣對我來說意義不大。」

 

早前國外一部社交網絡諷喻短片《虛假的你》被大量轉發,這部帶有諷刺意味的短片揭露了網絡社交的虛假,以及各國網友的社交網絡成癮共通性。

就像短片中展現的:

打完厚厚的粉底,做著剛睡醒的擺拍;

開車到郊外,卻假裝在做著戶外運動;

……

 

這種情況造成的反效果可能會導致自己與現實生活脫節,在自己的虛榮心裡漸行漸遠。

 

也有人說「無論是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我都不打算在公開的社交場所毫無保留地向人敞開。」既然沒辦法在朋友圈裡找到真實,自然也就沒有了相信的必要。

四、不發朋友圈的人,幹什麼去了?

 

所以,這些選擇不發朋友圈的小眾群體們當然不是過的不好,只是換了方式。

 

 

我有一位很神的朋友,人稱「香山女王」。她的朋友圈裡沒有別的,只有每月一次的「登香山打卡」。來北京一年多,她已經登上香山23次。據我了解,她的業餘生活還有每周固定的插花課、油畫課、持續的體育鍛鍊以及偶爾和朋友儀式感的小聚。

她告訴我說:「有自己堅持的事情我就覺得生活很充實,朋友圈用來打個卡記錄一下就夠了,其它時間,我更願意花在我喜歡的事情上。」

我的本科室友是個黑人女孩,學的是我們學校最著名的海洋學專業,初次見到她我就感受到她散發的學霸氣場。難得的是,在Facebook幾乎100%普及的美國大學校園,她竟然幾乎不用,甚至連其它社交網絡也不太關注,這一切太令我好奇了。

 

後來我發現她其實是一個無比外向的人,熱衷於組織大小學術和非學術活動,極具感染力以及領導特質,怎麼說呢,就算我們各忙各的很少見到對方,我也覺得她存在感很強。

她經常去海邊採集研究樣本,還要寫大量的報告,所以沒有social的時間裡,她要麼泡在圖書館,要麼在房間裡看書。一個學期下來,她在保持豐富課餘生活的情況下還擁有超高GPA的事實深深震驚了我。

 

關於不玩fb這件事,她的理由很簡單,fb會使她患上拖延症,耽誤她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所以她戒掉了。

五、發朋友圈沒錯,但認真生活更美

 

近期《視覺志》的一篇文章寫到了主持人亞妮的故事。

十幾年前,這位曾被封為「主持界全能女神」的女孩消失在了朋友圈和大熒幕中,卻將最珍貴的十年留在了太行山裡。她與當地的十一位「沒眼人」朝夕相處,切身體會他們的生活,深度挖掘這群與世隔絕的盲人隊伍。

 

亞妮說:

「我要記錄這支隊伍,把那些亦真亦幻的故事和傳說,包含戰爭懸史,觀乎人文失落,逼向人性,逼向一種活著和死去的生態蛻變的詰問,全部記錄下來。」

於是她用十年時間的跟蹤拍攝,出版了《沒眼人》一書並籌備了同名紀錄片。

除了亞妮的例子,我們身邊不乏許多認真生活的人。

 

他們會去最真實的生活裡,關注想關注的人。需要幫助,需要獲得關注的時候, 即使沒有「萬能的票圈」,他們也總能找到可以真正幫忙的朋友。

 

想保持社交的人,也不一定需要通過朋友圈維持社會關係。

 

想充實自己,緊跟潮流腳步的人,朋友圈並不是全部。

而那些不看朋友圈的人,花更多時間去生活,卻從沒有忘記想要關心的人。真正的牽掛,不會止於朋友圈。朋友圈裡的點讚和評論也不是互相記得的方式。

 

發朋友圈是一件很中立的事,但因為目的性不同才引起了大家褒貶不一的看法。

希望你的朋友圈,是你認真生活的一部分。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虎Cares 

你戲很多吼,還不來釋放一下

2018虎Cares全新「職場喪T」預售上線

助你逆戰北上廣,懟死戲精同事路人和老闆


👇👇

相關焦點

  • 那些不喜歡發朋友圈文案的,都是哪一些人群
    微信朋友圈就更加便利的連接了我們的生活,分享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甚至有一些人,通過便利的朋友圈,實現了經濟獨立。但是你的朋友圈裡,肯定還存在著一些常年不更新朋友圈的用戶,那些不喜歡發朋友圈文案的人,都是哪一類人群呢?1.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他們發生了什麼?
    文/毛毛蟲小姐你有多久沒有發朋友圈了?一天?一周?一個月?還是一年?我把那些過往的經歷,精彩的不精彩的,通通都丟進了權限裡,從此再也無人知曉我的過往了,我的那些艱難的日子是如何過來的,而我那些精彩的日子又發生過什麼。
  • 羨慕那些經常發朋友圈的人
    以前覺得經常發朋友圈的人太吵鬧,現在覺得那些大方、自信地分享生活,表達自己的人既珍貴、又有趣。 經常發朋友圈的人,都很熱愛生活 有段時間,朋友包子每天定時在朋友圈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 今天塗了新色號口紅,感覺自己美美噠。配圖是化淡妝的她,溫婉,明媚。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過得都挺好
    那人不但沒有停下車,慰問表妹,更是頭也沒回地快速離開了。表妹拍了一張自己腿部流血的照片,配上了一段憤怒的文字,發到了朋友圈。短短幾分鐘,她收到了很多人的評論。有時候,我們眼裡秀恩愛的朋友圈,對他們來說卻都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如果有一天,那個常常秀恩愛的人,突然不發朋友圈了,一定是因為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有了訴說的對象。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是什麼心態
    1 閒來無事,我翻了翻自己的朋友圈,發現最近一次發動態已經是幾個月前,以前的我可是隔三差五發動態的。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頻率逐漸低了,頗有種和身邊人脫軌的感覺。 有人說,一個人不再年輕的標誌,就是動態發的少了。想想確實也是,以前有一點事情,都會忍不住發個動態,恨不得讓身邊的人都知道。自己也總藏不住情緒,喜怒哀樂全部都赤裸裸地擺在動態當中。 但現在呢?
  • 那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文 |晴風圖 |網絡不知道你們有沒發現這樣的一種現象,那些曾經經常發朋友圈的人,漸漸在朋友圈不見了,那些經常曬生活的人,漸漸不見了。不禁在想,為何那些曾經喜歡發朋友圈的人,漸漸不發朋友圈了呢?01 有很多人,越來越不喜歡發朋友圈了前幾天,在網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問答:你的朋友圈是不是很多人都不發了?很多網友回答說是,都很多人都不發了,曾經愛發朋友圈的人,漸漸消失了。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並非低調,十有八九是這三種心理
    網絡方便了我們的生活,很多人喜歡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習慣在有空的時候發一下朋友圈,但是有這樣一種現象,一些人以前很喜歡在網上發朋友圈,突然變得沉默了,不再看見他更新朋友圈了,他們十有八九是三種心理。所以他們不愛發朋友圈了,學會了低調,生活不需要給他人看,懂得如何取悅自己了,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了。
  • 不發朋友圈的人,才是用心生活的人
    的確啊,在剛開始看不到他的朋友圈,你會不習慣,你會感覺到失落,可是其實是一種解脫。 那段時間朋友也會發一些僅他可見的朋友圈,會特意發一些傷春悲秋的動態,或者是發一些在一起時候經常一起聽的歌,去到以前經常去的小吃城,還會特意發一句「以前每次都有你陪,以後只有我自己一個人了。」
  • 心理學:我們要遠離那些,每天都發朋友圈的人
    有的人一年發布了幾條朋友圈,有的人每天都在刷屏,更有甚者,一天發十幾條狀態,讓人煩不勝煩。那麼,那些每天發朋友圈的人,究竟是一種什麼心態?後來霞霞才知道,原來小燕並沒有去馬爾地夫,為了過上心中「精緻」的生活。小燕在網上買了全世界各地的旅遊圖片,並且付錢給專門幫忙修圖的人員。小燕朋友圈那些自己的自拍照和籤到,都是假的。
  • 不發朋友圈的,十有八九是此幾種人,錯不了
    前兩天一個讀者朋友問我,如何追一個朋友圈空白的女生?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不發朋友圈,到底是因為什麼呢?-01-不自信的人沒有自信,生活過得的不滿意,混的不好,不喜歡刷存在感。在微信上,當一個人總是喜歡看朋友圈卻從不發朋友圈時,那麼這個人往往就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並且在生活中,這樣的人總是會過得很不滿意,混的也不是很好。所以在微信上,這樣的人,他並不喜歡刷存在感,自己過一天是一天,不會去在乎別人的眼光與說法。
  • 不發朋友圈的女人,是哪一種性格?第一最有魅力,但很多人是第四
    通常來說,愛發朋友圈的人性格都是外向開朗的,但也不代表不發朋友圈的人就很無聊或是無趣。反而,那些不常發朋友圈的人,特別是女人,往往身上有很多優點。這類人性格高調,做一件事剛做出點苗頭就想要全世界人都知道,當炫耀完了也不會去努力完成目標。而不發朋友圈的女人知道,生活是過給自己看得,不是讓別人看的,自己過得怎麼樣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完全沒必要去展現給別人看,讓別人說三道四。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不發朋友圈了?」
    本期主播:付子晴記得剛剛有微信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在朋友圈裡曬自己生活裡的大事小事,親朋好友走過路過都會閒聊幾句,彼此互動率都很高......當時發朋友圈代表著一種時髦的生活態度,但隨著微信漸漸「職場化」,不少人都在微信裡添加了客戶、上司、同事、老師等特殊人物,發朋友圈似乎變得不那麼自由了。
  • 那些幾乎不發朋友圈的人,不一定低調,但都有這3個特點
    通過朋友圈,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生活狀況,大家可以將自己的心情記錄下來,將喜悅的事情分享出去,將孩子的動態上傳上去,不然就是曬美食、工作、旅遊等日常。還有不少人做微商,每天都會發各種廣告。不過也有一些人,他們卻很少在朋友圈裡發動態,難道是他們太低調了嗎?其實他們不一定低調,但都有這3個特點。
  • 為什么女生都不敢撩不發朋友圈的男生?朋友圈要怎麼發能吸引異性
    一個人女生吐槽,千萬別去撩一個從來不發朋友圈的男生,怎麼也撩不動,所以為了不碰壁,還是別幹這樣的傻事,你要是仔細去看一些男生的朋友圈,你會發現一個現象,還真的出現一種情況,那些單身的男生差不多10個裡面有8個不愛發朋友圈,這是為什麼呢?
  • 不喜歡發朋友圈的女人,往往是這四種性格,男人最好不要去撩
    為什麼一個人越長大就越不愛發朋友圈?因為他們在經歷了一些風雨之後,對這個世界有了更成熟的看法。女人相比較男人更願意分享生活,但是我們身邊同樣有一些女人,她們的朋友圈空白的像一張白紙,或許是因為她們的生活方式,但更多的是和她們的性格有關。一般來說,不喜歡發朋友圈的女人,往往有著以下四種性格,看看你屬於哪一種性格。
  • 真羨慕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如果他們在古代一定會得很瀟灑肆意吧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不發朋友圈的人,在古代又是怎樣的呢?在標題之中,說到了一個飛鴿傳書,其實我們如果把現在的朋友圈比喻成飛鴿傳書,而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大多分為兩類,一類是屏蔽了所有人的朋友圈,只留下了自己想看到的;另一類則是默默的窺屏;這行為仿佛像是飛鴿傳書,把鴿子的信息渠道掌握之後,但是不去主動地把書籍資料等傳遞出去。
  • 一個過來人的忠告:那個從不發朋友圈的人,八成是這種性格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這種想法,小時候,特別想快點長大,我們總以為長大了就可以做很多事,可以去很遠的地方玩,有花不完的錢。如今長大了,才發現,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長大之後發現被生活壓得快喘不過氣了,長大後才明白,成年人的生活的確沒有容易二字。很多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到那些一二線的大城市奔波著,大城市的生活節奏實在太快了,只要你稍微一不努力,就會落下一大截。
  • 為什麼很多人消失在朋友圈?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怎樣的人?
    很多人開始發現,越來越多曾很熟悉的人,慢慢的消失在朋友圈了。很久沒有見到對方發動態了。對方就像是人間消失一樣,不再發朋友圈,甚至也不再和你聯繫了。我們的通訊錄裡面的名字,一個個開始變得陌生起來。微信剛出來,大家也很喜歡分享朋友圈。遇到什麼事情,都喜歡在朋友圈曬一曬。但如今,卻也開始和QQ一樣,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在朋友圈發動態了,慢慢的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以前有的時候,想了解一個朋友的最近狀況,直接去翻對方的朋友圈就可以。
  • 為何不要結交那些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只因這3點,早知早遠離
    但是對於朋友圈,我們都是希望看到一些不一樣的內容,並期待很多人都能發一些自己生活上的趣事。只是,如果這種發朋友圈的次數太過頻繁的話,也難免會讓人覺得厭惡,甚至是想要疏遠他們。那麼,為何不要結交那些頻繁發朋友圈的人呢?只因這3點,早知道的話,就早點遠離這樣的人。
  • 一個人突然不發朋友圈了,往往是這幾種心態
    有時為了發一篇滿意的圖文動態,圖片精修,文案反覆修改,都是為了可以在朋友圈裡面引人注目,滿足自己的存在感,有時甚至會得到一個贊而開心許久。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再也不是以前那些「乾淨」的朋友圈了,打開朋友圈一看,裡面大部分都是廣告,讓人看了一點也不舒服,沒有刷下去的欲望。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發朋友圈了,原因有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