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道紅
大概九九年我第一次觀看全國美術展覽,那是第九屆全國美展,油畫展區是在上海,當時我還是學生,學的是油畫專業,作為年輕晚輩,五年一次的全國大展,面對那麼多繪畫界老師,前輩,優秀的畫家的有的用時甚至幾個月甚至一年的嘔心瀝血的大作,視覺上是震撼的,特別是對有的纖毫畢現的寫實作品記憶深刻。
2014年整整十五年過去了,五年一次的美術盛會第十二屆美術展覽來臨,油畫展區在杭州,剛好我在杭州,再次去觀看了整個展覽,我到現在還記得在整體看了一遍後,居然沒有一件留下特別印象的作品,我在展覽廳的某個角落沮喪而敗興。2019年第十三屆美術展覽就再也打不起興趣去現場看了。說實在的,全國美術展覽油畫二十年基本沒有看到什麼變化,我指的是主流思想觀念,獲得大獎的依然是「」照相式」的寫實人物大型畫像,展覽主要題材寫實的農民工,「狼牙山五壯士式英雄主義」,躺在沙發上優雅的女人,印象派夾雜著俄羅斯式的水粉般風景。
在世界美術史上被稱之於「現實主義寫實畫派」開始於將近兩百年前的法國庫爾貝時代,這是西方繪畫首次從傳統的畫「歷史」的「理想」的轉向「現實」的,現代的,是把傳統中「畫未曾看到過的世界」的歷史畫,轉變為「畫下親眼看到的世界」,這在當時無疑是進步的,必竟歐洲王公貴族「溫文爾雅」式油畫藝術幾個世紀了,庫爾貝這種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如實描繪下來的態度,後來由印象派繼承並開枝散葉,也直接被我國早期留學法國的「中國學院式素描之父」徐悲鴻先生回國創建中央美術學院後推崇為學院派主流教學思想,這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建國之初,在照相機不甚普遍的新中國,這種教學還是情有可原,也有一定實際意義「至少創作了文革時代那麼多宣傳畫」。也因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前中國實際上應該是農業為主大力發展工業的時代,普遍思想還停留在農耕時代,但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信息社會,攝影,影視,視頻,讀圖,視頻互動年代,本應該走在最前衛的「藝術家」們,代表傳播先進思想的美術館的牆上,躺著的所謂的創新藝術形象依然是農耕時代為流傳後世的肖像式畫像。
有些舔屁股「美術評論家」還每辦一屆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的展覽還一個圈子自嗨式說又有了多大進步,其狀可恨又可憐。
二十年啊,二十年滄海都能變桑田,沙漠都能崛起一座城市。中國這二十年在很多地方,比如經濟,科技,軍事,真的是飛速發展,很多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再看看「代表」全國美術最高展覽的「美展」,二十年象銅鑄一樣凝固在哪裡,就像中國美術展覽的評委一樣,有的一生畫了幾幅代表作然後做評委幾十年,真可謂「鐵打的評委,流水的畫家」哦。一個評委或者一個油畫系主任可以做幾十年?這肯定是非常有中國特色的。也可能就是哪少數幾個做了幾十年的評委他們的藉助權威把美術展覽辦成了他們自己的水準,落後世界幾十年的藝術觀強姦了美術展覽二十年!
中國美術圈目前依然是「師徒式關係」,這個在美術家協會,美術學院,畫院是具有鮮明特色,師徒不一定真有什麼師生關係,更象是大哥與和小弟的關係,是典型的農耕文化下的「血緣式」關係,這種關係是極度排他性的,在全國展覽需要推薦才能參加展覽的制度上,地方評委「大哥」豈有不推薦自己的「小弟」之理?這樣形成了作品的近親繁殖,新鮮血液被排斥在外。一代不如一代。
而最可怕的是這個現象還在延續,甚至變本加利,中國式美術評委正在以幾何翻倍產生徒子徒孫,這些徒子徒孫現在集體成長在中國美術院校,畫院,美術家協會的重要崗位上,這些人年輕的時候還算有點才華和上進心,一旦有點名頭,就像他的老師一樣想辦法進入體制弄個一官半職,或者多年媳婦熬成婆當上評委之類,從此吃老本,荒廢主業,並以荒廢了落後思想壓制那些有先進思想和才華的後起之秀,體制式美術圈就這樣在惡性循環下自欺其人被觀眾拋棄 ,被時代摔下幾條街。